学术投稿

120例女性肺癌患者延误就诊原因分析

王培兰;马秀清;周素月;卢倩;孙建新;李振钢;牟小芬

关键词:延误就诊, 肺癌, 女性
摘要:目的:调查分析1409例女性肺癌患者中120例延误就诊的原因。方法研究我院收治的1409例女性肺癌患者,将患者出现症状3个月后方来就诊的时间归为延误就诊,进行临床病例分析。结果120例延误就诊患者中主要症状是咳嗽、咯痰、咯血和气短,少数患者以转移部位出现的局部症状为首发症状。本组患者在就诊时就已出现转移病灶者85例(70.83%)。72.5%的患者病理诊断为腺癌。结论忽视早期出现的呼吸道症状是女性肺癌患者延误就诊的主要原因之一。
临床肺科杂志相关文献
  • 超声引导下支气管镜针吸活检术对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目的:观察气道超声引导下经支气管透壁针吸活检( EBUS-TBNA)诊断肺癌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转移的价值及安全性;方法分析我科2012年10月至2014年3月住院的258例肺癌伴纵隔和(或)肺门淋巴结转移病例进行EBUS-TBNA检查结果。结果25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EBUS-TBNA检查,234例通过EBUS-TBNA获得病理学证据(其中非小细胞肺癌193例,小细胞癌48例),22例获取阴性结果,该22个阴性病例通过胸腔镜、纵隔镜或手术等方法病理证实淋巴结转移癌。诊断淋巴结转移癌敏感性90.70%,特异性100%。结论 EBUS-TBNA是判断肺癌肺门及纵隔淋巴结病变性质的有效检查技术,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雍雅智;柯明耀;吴雪梅;罗炳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低分子肝素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效果

    目的:分析低分子肝素治疗老年慢阻肺合并肺心病急性发作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90例接受治疗的老年慢阻肺合并肺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其基础上加以低分子肝素注射治疗;两组均治疗7天。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分析以及疗效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气分析和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老年慢阻肺合并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在临床中具有积极有效的治疗作用。

    作者:丁明霞;卢丹;常媛媛;许承斌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他汀类药物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炎性因子影响作用研究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稳定期应用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00例门诊的慢阻肺稳定期患者,要求肺功能符合:30%0.05),实验组中治疗前后 IL-6、TNF-α、IL-8改善程度,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C-RP改善程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实验组较对照组中IL-6、TNF-α、IL-8改善程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在治疗慢阻肺稳定期患者中,能减低患者体内的IL-6、TNF-α、IL-8水平,从而缓解患者体内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减轻肺组织的炎症损伤。

    作者:周曦;严峻海;张柏膺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血管损伤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是以夜间睡眠时反复间断性缺氧-低通气循环为特征的疾病,表现为血氧饱和度下降和睡眠中断。西方国家成人中约30%无症状OSAS 患者,而有症状 OSAS 发病率约2%~4%[1]。临床对照试验表明OSAS与高血压病有关,前瞻性流行病学研究证实OSAS是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充血性心衰和脑卒中的独立危因[2]。OSAS与血管损伤、内皮细胞功能失调相关的证据包括:①间断性缺氧导致氧化应激、系统性炎症和交感神经活性增加;②胸腔内压改变使血管内血液振荡流度和切应力增加;③缺氧-微觉醒激活交感神经,释放儿茶酚胺,引起血压反复性波动及持续性血压增高,以上病理改变均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3]。本综述拟从OSAS引发血管损伤的病理机制进行论述。

    作者:杨素英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百草枯中毒患者肺泡灌洗液中骨桥蛋白及TGF-β的变化

    目的:探讨百草枯中毒患者肺泡灌洗液中骨桥蛋白( osteopontin OPN )及转化生长因子β(βtransform growth factor-β TGF-β)的变化。方法百草枯中毒患者和对照组各11例,取肺泡灌洗液检测OPN及TGF-β水平。结果百草枯中毒患者肺泡灌洗液中OPN及TGF-β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百草枯中毒患者肺泡灌洗液中OPN及TGF-β水平明显升高,可能是引起肺损伤的原因。

    作者:张宏华;郝小平;肖芸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自发性气胸的治疗方式探讨

    目的:探讨和比较胸腔镜手术和传统开胸手术治疗慢阻肺并发自发性气胸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分析在我院胸外科接受治疗的慢阻肺患者临床资料。入组患者根据治疗方案随机分为两组,即胸腔镜治疗组(观察组)和传统开胸治疗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临床状况、肺功能相关指标、并发症。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90例,其中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疼痛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管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前两组患者的MVV、FVC、FEV1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而治疗2周后观察组患者的MVV(t=6.430,P<0.01)、FVC(t=2.173,P=0.032)、FEV1(t=3.033,P=0.00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对于慢阻肺合并有自发性气胸的患者,行胸腔镜手术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开胸手术。

    作者:马景华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老年重症肺部感染测定降钙素原水平临床意义

    目的:观察降钙素原( PCT)水平对老年重症肺部感染患者临床意义。方法选本院2011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老年重症肺部感染患者80例作为重症组,同期非重症肺部感染患者80例作为非重症组,同期健康人员80例作为对照组,160例感染患者均治愈出院,测定3组研究对象入院时及治疗后治愈时PCT水平、白细胞计数以及体温,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前重症组PCT水平为(5.97±1.03) ng/ml,显著高于非重症组(1.54±0.26)ng/ml、对照组(0.11±0.05)ng/ml,tAB =37.299;tAC =50.827,均P<0.05;重症组体温、白细胞计数高于对照组,P<0.05,与非重症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愈后,三组PCT浓度、体温、白细胞计数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结论降钙素原与老年患者肺部感染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重症肺部感染的辅助诊断指标。

    作者:李作卿;王波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本刊常用的不需要标注中文的缩略语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Tei指数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右心功能评价的研究进展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引起慢性肺心病的常见病因,慢阻肺引起肺心病的早期主要表现为肺动脉高压及右心负荷的增加。其中,右心负荷程度是慢阻肺患者的主要预后指标。因此,在临床上准确评价慢阻肺患者的右心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陈俊文;朱强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先天性多发支气管囊肿误诊1例分析

    病例资料患者,女,38岁。“咽痛、咳嗽20余天”入院。患者于20天前受凉后出现咽痛、咳嗽,咳嗽程度剧烈,呈持续性,间断有咳黄色粘痰,痰量较多能咳出,伴有咽部瘙痒,病程中无发热、盗汗、流涕、咯血、胸痛等不适。病后患者在当地卫生所行输液治疗(头孢类)1周,痰量较前明显减少,但仍有剧烈咳嗽。门诊CT增强检查(图1a-1b)示右肺下叶后基底段脊柱旁见不规则肿块,大截面约2.8 cm ×2.1 cm,肿块边缘不整,呈多结节聚合,可见多发分叶,肿块边界清楚,其内密度均匀,周围肺野清晰,邻近胸膜牵拉,增强扫描示肿块轻度均匀强化(强化约15Hu)。 CT诊断:右肺下叶后基底段肿块,考虑肿瘤,肺癌不排除。既往2008年行“剖宫产术”。入院体格检查:T 36.4℃, P 88次/min, R 20次/min, Bp125/80 mmHg。咽充血,咽后壁可见少许淋巴滤泡,双侧扁桃体无明显肿大。双肺呼吸音清,左下肺可闻及少许湿啰音。入院后实验室检查痰涂片找抗酸杆菌阴性;结核抗体阴性;血沉 mmH2 O/h (参考值0-20),超敏C反应蛋白0.2 mg/L (参考值0-10 mg/L)。入院后综合各项检查无法确定肿块良恶性,遂与患者沟通后在气管内插管全麻静脉复合麻醉下行肺叶部分切除术+胸膜粘连松解术+胸腔闭式引流术。术中见:胸腔无粘连,无胸水,右肺下叶后内基底段可见3.0 cm ×2.0 cm、2.0 cm ×2.0 cm两枚大小囊性肿块,质软。术后病理诊断(图1C):(右肺下叶)肺支气管囊肿伴间质慢性炎症。

    作者:刘绍英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7种β-微管蛋白同型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和紫杉类药物敏感性的研究

    目的:探讨7种β-微管蛋白同型mRNA及Ⅲ型β-微管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 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中的表达,及其表达与紫杉类药物敏感性的关系。方法收集55例未经化疗的不能手术的转移性或复发晚期NSCLC患者肿瘤组织标本,一线均采用铂类联合紫杉类药物的双药化疗方案治疗,两个周期后评估疗效,将完全缓解(CR)和部分缓解(PR)归为紫杉类敏感组,疾病稳定(SD)为紫杉类次敏感组,疾病进展( PD)为紫杉耐药组。采用RT-RCR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7种β-微管蛋白同型mRNA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 IHC)方法检测Ⅲ型β-微管蛋白的表达。分析各组标本中7种β-微管蛋白同型的mRNA表达水平和Ⅲ型β-微管蛋白的表达阳性率,并与紫杉类的敏感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55例NSCLC标本中,均可检测到7种β-微管蛋白同型mRNA的表达,以Ⅱ型和V型β-微管蛋白相对表达量高。Ⅲ型β-微管蛋白的mRNA表达在紫杉敏感组和紫杉次敏感组均低于紫杉耐药组(P<0.05);而其他6种β-微管蛋白同型(I,Ⅱ,Iva,IVb,V,VI)的mRNA表达在三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IHC结果显示,Ⅲ型β-微管蛋白在紫杉敏感组,紫杉次敏感组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6.67%(3/18),20.00%(4/20),均低于紫杉耐药组52.94%(9/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Ⅲ型β-微管蛋白在紫杉敏感组和紫杉次敏感组的表达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7种β-微管蛋白同型在NSCLC肿瘤组织中均可检测到mRNA表达,其中Ⅲ型β-微管蛋白的mRNA和蛋白表达与紫杉类药物的敏感性相关,高表达者显示出对紫杉类药物的耐药。

    作者:戴宏宇;李苏宜;马国栋;万明月;徐玲;夏春伟;权琳;王毅;陈文萍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膈肌功能对慢性阻塞肺疾病加重期插管患者撤机的指导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膈肌功能对慢性阻塞性肺病加重期( AECOPD)插管患者撤机的指导价值。方法选取行机械通气并考虑撤机的AECOPD插管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撤机成功与否分为撤机成功组与撤机失败组。具备撤机条件后行自主呼吸试验(SBT)30 min,监测SBT 0、5、30 min时膈肌电活动(Edi)、呼吸浅快指数( f/Vt)及口腔闭合压( P0.1)。结果37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撤机成功组25例,撤机失败组12例。撤机失败组患者血PaCO2高于另一组患者(P<0.05)。撤机成功与失败组患者的年龄、PaO2、MAP等各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 SBT 30 min时两组患者Edi均显著高于SBT 0 min;在SBT 30 min撤机成功组Edi低于撤机失败组,以Edi>12V为临界值,撤机失败预测的灵敏度为100.0%和特异度为66.7%。在SBT 5、30 min时撤机成功组患者f/Vt较撤机失败组低,两组患者P0.1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 Edi对AECOPD患者撤机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作者:王慧;薛乾隆;王霞;岳秉宏;高继英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肺表面活性物质预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评价

    目的:评价肺表面活性物质( PS)在预防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症( NRD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20例早产儿按照随机平行分组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早产儿处理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PS预防性用药(100 mg/kg气管内注入),比较两组患儿NRDS发生率及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患儿NRDS发生率(21.6%)明显低于对照组(45.0%)(P<0.05),观察组患儿上呼吸机时间、用氧时间及住院天数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PaO2、PaCO2、PaO2/FiO2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但观察组患儿PaO2、PaO2/FiO2水平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预防性应用PS可有效降低早产儿NRDS发生率,且有助于改善患儿血气分析指标、缩短疗程。

    作者:云金妹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强肾扶正方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本文拟观察强肾扶正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法,收集病例48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强肾扶正中药方加减,结合含铂化疗方案( NP或GP),对照组单纯采用含铂化疗方案( NP或GP),观察两组近期客观疗效、临床症状、生活质量、体重及毒副反应的比较。结果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上,采用强肾扶正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达到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中医药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方面,具有进一步临床研究意义[1]。

    作者:赵莹;宋相孔;宋鲁成;王燕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非小细胞肺癌CT灌注成像与血浆PEDF及VEGF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CT灌注成像参数与患者血浆色素上皮衍生因子( pigment epithelial-derived factor, PEDF)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VEGF)水平的相关性。方法9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和80例肺部良性病变患者均行CT灌注扫描,灌注软件分析获得病灶感兴趣区域( region of interest, ROI)的灌注参数血流量( blood flow, BF)、血容量( blood volume, BV)、平均通过时间( mean transit time, MTT)、达峰值时间(time to peal, TTP)及表面通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 PS)5个灌注参数数值。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法)检测两组血浆PEDF与VEGF水平。 Pearson相关分析血浆PEDF及VEGF水平与CT灌注扫描各参数的关系。结果非小细胞肺癌患者CT灌注成像BF、BV、MTT、TTP、PS及血浆VEGF水平较肺部良性病变者均明显增高(P均<0.05),而PEDF水平则显著降低(P<0.01);同时CT灌注成像各参数及PEDF、VEGF水平在非小细胞肺癌不同分期亦存在明显差异性。 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浆PEDF水平与CT灌注成像参数BF、BV及MTT呈负相关,与TTP呈正相关(P均<0.05),与PS无明显相关性;血浆VEGF水平与CT灌注成像参数BF、BV及MTT呈正相关,与TTP呈负相关( P均<0.05),仍与PS无明显相关性。结论非小细胞肺癌肺癌CT灌注成像与患者血浆PEDF、VEGF及其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是定量检测肿瘤血流灌注方便、有效的检查手段。

    作者:魏英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筛查问卷与肺功能检查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早期诊断中的研究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患病率及危险因素,提高慢阻肺早期诊断率。方法使用统一问卷对体检中心483例体检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然后进行肺功能检测。结果慢阻肺组得分较非慢阻肺组高(P<0.01)。问卷得分与FEV1/FVC呈负相关(P<0.01)。以17分为截断点时,问卷的灵敏度、特异度、假阳性率、假阴性率、正确诊断指数、约登指数、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分别为97.3%、71.3%、28.7%、2.7%、73.3%、0.69、3.39、0.04。 ROC分析曲线下面积为0.919,本人群佳截断点为19.5分。慢阻肺总患病率为7.6%,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 P<0.01),随年龄增大慢阻肺患病率增大。性别、年龄、吸烟、BMI、学历与患慢阻肺危险性因素有关。结论慢阻肺筛查问卷可以用来初步筛查慢阻肺高危人群,结合肺功能检查可提高慢阻肺早期诊断率。

    作者:刘妍;邓笑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放化疗联合的疗效观察

    目的:比较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同步放化疗及序贯放化疗的近期疗效和1年生存率。方法同步放化组:脑放疗36GY后给予顺铂为主的方案化疗。序贯放化组:脑放疗结束后序贯顺铂为主的方案化疗。结果两组的脑转移灶及胸部原发灶的有效率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1年生存率分别为83.3%及79.4%(P>0.05);中位PFS分别为13.8个月及11.2个月;中位生存时间(OS)分别为19.5个月及16.5个月。骨髓抑制、恶心呕吐和头晕头痛发生率分别为90%、100%、100%及76.4%、91.2%、97.1%。结论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同步放化疗比较序贯放化疗,前者的近期疗效及1年生存率均有升高的趋势,且毒副反应可耐受。

    作者:张肖肖;毕大鹏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血浆脑钠肽测定在小儿肺炎合并心衰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脑钠肽( BNP)测定在鉴别诊断和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8月至2014年2月入住我院的80例1-3岁肺炎患者,其中单纯肺炎病例46例和肺炎合并心衰病例34例。每位患者分别在入组时和治愈出院前进行血浆BNP的测定,另取20名健康体检同年龄段儿童测定血浆BNP作为健康对照。将检测结果进行入组时单纯肺炎组与肺炎合并心衰组比较、肺炎合并心衰组治疗前后比较。结果肺炎合并心衰组入院时的血浆BNP (750±120 pg/ml )高于单纯肺炎组(135±50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炎合并心衰组患者治愈出院时的血浆BNP(85±45pg/ml)低于入组时(750±120 pg/ml),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BNP是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临床诊断及监测疗效的一个敏感性指标,对于临床诊疗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作者:高锦萍;胡丹;陶慧娴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急性加重期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研究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 AECOPD)的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方法收集柳州多家医院2012年2月至2014年6月期间呼吸内科的AECOPD患者805例,详细记录入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AECOPD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特点。结果805例AECOPD患者中分离出病原菌482例,共分离病原菌602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430株,占71.5%,革兰氏阳性菌97株,占16.1%,真菌75株,占12.5%;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居前3位,分别占20.3%、18.3%和13.8%;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对哌拉西林耐药率均>80.0%,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哌酮、头孢曲松、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耐药率较高,均>50.0%。结论 AECOPD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治疗应根据病原菌及药敏试验结果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作者:梁新梅;梁克诚;卢翠梅;陆薇;覃启鲜;杨莹;冯邦化;何笛瑜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33例肺结核患者死亡原因分析

    目的:探讨肺结核患者死亡的原因。方法33例死亡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结核病史、影像学、痰菌、并发症等资料。结果死因多以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肺部继发感染、恶液质、全身衰竭较为常见。结论结核患者病死率随年龄而增长,老年与男性患者病死率高。早期诊断、规律治疗、重视防范是降低结核病患者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作者:周春兰;潘洪秋 刊期: 2015年第03期

临床肺科杂志

临床肺科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 解放军第105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