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华;郝小平;肖芸
病例资料患者女性,24岁,江西人,务农。因反复咳嗽、咳痰、发热、气急6个月,再发加重3天入院。
作者:李为洲;董利民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分析低分子肝素治疗老年慢阻肺合并肺心病急性发作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90例接受治疗的老年慢阻肺合并肺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其基础上加以低分子肝素注射治疗;两组均治疗7天。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分析以及疗效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气分析和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老年慢阻肺合并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在临床中具有积极有效的治疗作用。
作者:丁明霞;卢丹;常媛媛;许承斌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研究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对患者疼痛应激及代谢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1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78例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开胸根治术组)39例和观察组(胸腔镜根治术组)39例,然后将两组患者手术前和手术后1 d、3 d与5 d的血清疼痛应激、蛋白代谢及其他代谢指标水平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手术后1d、3d与5d的血清蛋白代谢指标均高于对照组,而疼痛应激及其他代谢指标水平则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的疼痛应激程度相对较小,其手术对患者代谢反应的不良影响也相对更小。
作者:张世锋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胸腺肽配合治疗难治性肺结核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将本院100例难治性结核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3AHPaLfxZPto/18DLfxPto方案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胸腺肽配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在治疗后临床症状、痰菌阴转率、病灶吸收率、空洞缩小率均显著改善(P<0.05)。结论胸腺肽配合治疗难治性肺结核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加快痰菌的阴转,促进肺部病灶吸收及空洞闭合,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何兵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脑钠肽( BNP)测定在鉴别诊断和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8月至2014年2月入住我院的80例1-3岁肺炎患者,其中单纯肺炎病例46例和肺炎合并心衰病例34例。每位患者分别在入组时和治愈出院前进行血浆BNP的测定,另取20名健康体检同年龄段儿童测定血浆BNP作为健康对照。将检测结果进行入组时单纯肺炎组与肺炎合并心衰组比较、肺炎合并心衰组治疗前后比较。结果肺炎合并心衰组入院时的血浆BNP (750±120 pg/ml )高于单纯肺炎组(135±50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炎合并心衰组患者治愈出院时的血浆BNP(85±45pg/ml)低于入组时(750±120 pg/ml),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BNP是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临床诊断及监测疗效的一个敏感性指标,对于临床诊疗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作者:高锦萍;胡丹;陶慧娴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多西他赛单药或联合顺铂在分子靶向治疗失败的非小细胞肺癌中治疗疗效和安全性。方法3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曾接受过分子靶向治疗(吉非替尼或厄洛替尼),靶向治疗后出现疾病进展,随机分成多西他赛单药组和多西他赛联合顺铂组,单药组13例,联合组19例。比较两组近期疗效、毒副作用及活动状况改善情况。结果多西他赛单药组有效率( CR+PR)23.1%,疾病控制率( CR+PR+NC)61.5%,多西他赛联合顺铂组,有效率26.3%,疾病控制率68.4%,两组有效率、疾病控制率相当,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毒副反应,联合组的恶性呕吐、白细胞下降发生率明显高于单药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活动状况改善率分别为84.6%和31.6%,单药组的活动状况改善率明显较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多西他赛单药和多西他赛联合顺铂均是分子靶向治疗失败后可以选择的方案,都可以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其中单药组毒副作用较小。
作者:宛新安;周勤;韦永明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BiPAP无创呼吸机治疗肺心病并发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呼吸科治疗的73例肺心病并发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7例和对照组36例,治疗组给予BiPAP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持续治疗,对照组则仅给予持续的常规吸氧治疗,检测并分析两组患者治疗1 d、3 d、5 d、10 d后的PH、PaCO2、PaO2变化。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命体特征变化包括心率( HR)、呼吸频率( RR)、平均动脉压( MAP)以及临床有效率。结果治疗组患者不同时间的pH、PaCO2、PaO2变化均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变化比对照组更明显( P<0.05)。两组治疗前后生命体征变化均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有效率为85.6%(32/37)显著优于对照组,58.3%(21/36),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BiPAP无创呼吸机治疗肺心病并发Ⅱ型呼吸衰竭能较好的改善呼吸衰竭,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孙晓坤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研究特发性肺纤维化( IPF)患者的肺功能与螺旋CT影像学诊断的相关性。方法分析40例临床诊断IPF患者的肺功能和螺旋CT检查结果。入选的所有病例均在1周之内行肺功能测定和胸部CT扫描。结果螺旋CT的磨玻璃样密度影与一秒末用力呼气率( FEV1/FVC)有负相关性(轻度);弥漫性线网状阴影与一氧化碳弥散量( DLco)和一氧化碳弥散率( DLco/VA)有显著负相关性;蜂窝影与FVC、FEV1、TLC、DLco和DLco/VA均具有一定的负相关性。结论不同程度的IPF患者肺功能参数与螺旋CT影像学征象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两种检查方法联合应用对于提高临床工作中IPF检出率及预测IPF的进展、预后及疗效有一定参考价值。
作者:李宁;陈谨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病例资料患者,女,54岁。“咳嗽4月余”入院。患者4个月前受凉出现咳嗽,咳黄痰,不伴畏寒、发热、头痛、盗汗、咯血等症状。病后患者曾口服止咳药、消炎药(具体不详),咳嗽无好转。今为求进一步诊治,遂来我院,门诊以“肺部感染”收入院。既往体健病史无特殊。入院体格检查:T 36.4℃, P 74次/min,R 20次/min,Bp 122/70 mmHg,右肺呼吸音低,双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实验室检查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均在正常值范围内。 CT平扫示右肺上叶见大片状实变影,其内见低密度影,周围见斑片影,右肺上叶前段支气管闭塞,纵隔内见增大淋巴结影,短径约1.3 cm。 CT诊断:右肺上叶前段大叶性实变,建议增强CT或纤支镜进一步检查,排除肿瘤性病变。入院第一天纤支镜提示右上叶前段支气管似可见新生物生长,需警惕右侧支气管肺癌,遂在超声引导下行右上肺肿块穿刺活检术,术后病理诊断:右肺慢性炎症。
作者:顾永丽;刘玥;钞俊;张桂丽;王萍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膈肌功能对慢性阻塞性肺病加重期( AECOPD)插管患者撤机的指导价值。方法选取行机械通气并考虑撤机的AECOPD插管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撤机成功与否分为撤机成功组与撤机失败组。具备撤机条件后行自主呼吸试验(SBT)30 min,监测SBT 0、5、30 min时膈肌电活动(Edi)、呼吸浅快指数( f/Vt)及口腔闭合压( P0.1)。结果37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撤机成功组25例,撤机失败组12例。撤机失败组患者血PaCO2高于另一组患者(P<0.05)。撤机成功与失败组患者的年龄、PaO2、MAP等各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 SBT 30 min时两组患者Edi均显著高于SBT 0 min;在SBT 30 min撤机成功组Edi低于撤机失败组,以Edi>12V为临界值,撤机失败预测的灵敏度为100.0%和特异度为66.7%。在SBT 5、30 min时撤机成功组患者f/Vt较撤机失败组低,两组患者P0.1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 Edi对AECOPD患者撤机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作者:王慧;薛乾隆;王霞;岳秉宏;高继英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细胞质胸苷激酶(TK 1)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以及与肿瘤标志物(CEA,CYFRA21-1,NSE)的相关性。方法:化学发光法检测63例肺癌患者血清TK 1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肺癌各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并就其敏感性及特异性与CEA,CYFRA21-1,NSE进行比较。结果 TK 1在63例肺癌中的表达与吸烟史、远处转移及临床TNM分期不相关(分别为χ2=0.127,χ2=0.090,χ2=3.937,P>0.05),但与患者病理学类型有相关性(χ2=7.549,P<0.05)。 TK 1,CEA,CYFRA21-1,NSE 敏感性分别为74.60%(47/63),39.68%(25/63),57.14%(36/63),28.57%(18/63),特异性分别为23.58%(25/106),79.25%(84/106),58.49%(62/106),77.35%(82/106)。结论 TK1表达在不同病理类型的肺癌组织中存在差异,且其对肺癌诊断的敏感性较CEA、CYFRA21-1、NSE高。
作者:黄锐;叶元滋;陈梅莉;金蒙蒙;张妍蓓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几种不同方法检测痰中抗酸杆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病例组385例和对照组80例痰标本均采用直接涂片法、液基夹层杯离心集菌涂片(夹层杯法)、噬菌体生物扩增法( PhaB法)、BacT/Alert 3D全自动系统分离培养法(简称3D培养法)检测,对结果比较分析。结果对照组中夹层杯法和PhaB法各有一例假阳性;病例组中3D培养法检出率56.1%为高,但耗时长,费用高,操作繁琐;PhaB法检出率53.2%,快速且可作药敏试验;夹层杯法检出率40.0%,操作简便、安全、快速;直接涂片法检出率20.5%为低,但价廉。以3D培养法结果为标准,直接涂片法、夹层杯法、PhaB 法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33.8%、95.9%、61.0%;66.7%、94.1%、78.7%;89.8%、94.0%、91.4%。结论夹层杯法和PhaB法可作为直接涂片法和培养法的重要补充或是互补的方法,既可提高检出率又可作药敏试验,且快速及时为临床提供诊断依据和用药指导,可在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胡永芳;刘家秀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血清淀粉样蛋白 A(SAA)、血浆降钙素原(PC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 Fbg)多项检测指标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 AECOPD)患者中病情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00例AECOPD患者及60例慢性阻塞性肺病(简称慢阻肺)稳定期者,测定血浆SAA、PCT、D-D、Fbg值。对AE-COPD患者并测定动脉血气分析值。结果 AECOPD患者的SAA、PCT较慢阻肺稳定期者均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AECOPD患者的D-D、Fbg较慢阻肺稳定期患者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 AE-COPD患者死亡组中的SAA 、D-D、PCT、Fbg高于未死亡组,有显著性差异( P<0.05)。血浆SAA、D-D、PCT、Fbg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呈负相关(r =-0.249,P <0.01),与动脉血氧分压呈正相关(r =0.276,P <0.01)。结论 AECOPD患者测定血浆SAA 、PCT、D-D、Fbg血气分析有利于评价患者的病情、血栓并发症发生风险及预后。慢阻肺是常见的呼吸道疾病,由于其患病人数多,死亡率高,居当前死亡原因的第四位,仅次于肿瘤、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因此,本文检测AECOPD患者血浆中SAA、PCT、D-D、Fbg的水平有利于评估患者的病情。
作者:王雪峰;黄景荣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右旋美托咪定的镇静效果及其对机体呼吸循环系统的影响。方法选择30名支气管镜检查患者并随机分为3组,每组患者选择不同剂量Dex(0.5、1.0及1.5μg/kg)静脉注射,观察Dex的临床效应及这种效应是否为浓度依赖性。结果注射后即产生明显的镇静效应,表现为警觉/镇静评分明显降低(P<0.05),并伴随心率下降(P<0.05),15 min后受试者出现血氧饱和度降低(P<0.05)。同时亦可降低三组受试者的血压(P<0.05),但三组起效的起始时间不同。剂量因素、时间和剂量的交互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注射0.5-1.5 ug/kg Dex,出现明显的镇静效应,且在15 min内完成检查佳,同时Dex能有效降低受试者的血压、血氧饱和度及心率,这种效应非药物浓度依赖性,但随着药物量的增加,其恢复时间随之延长。
作者:陈耀武;陈一峰;毛和明;冯双云;杨洪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 CVA)与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关系以及大环内酯类药物对CVA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60例CVA患儿作为研究组,同期就诊的6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血清MP-IgM,研究组MP-IgM阳性及阴性血清血嗜酸粒细胞计数及血清总IgE水平。统计研究组31例并MP感染患儿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疗效。结果研究组患儿血清MP-IgM阳性率为51.67%,明显高于对照组11.67%,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MP-IgM阳性患儿血清总IgE及嗜酸粒细胞计数分别为(197.45±60.56)U/mL和(0.48±0.04)×109/L,均明显高于MP-IgM阴性患儿,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31例 CVA 并 MP 感染患儿经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后,治疗有效率为93.55%。结论小儿CVA与肺炎支原体感染密切相关,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对其治疗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翠霞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通过统计分析,评价营养不良对慢阻肺急性加重住院患者的影响。方法收集64例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根据体重指数( BMI)分为营养不良组和对照组,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死亡率、肺功能以及住院天数进行统计学检验;并对BMI与FEV1/FVC%、住院天数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死亡率、肺功能和住院天数之间均有明显差异。另外BMI与FEV1/FVC%存在良好的正相关性,而与住院天数则有负相关性。结论营养不良是导致慢阻肺患者死亡率增加以及肺功能下降的一个独立的肺外因素,且营养不良直接影响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康复时间,从而延长患者的住院天数。
作者:莫建明;尹慧;宋卫东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应用低分子量肝素治疗肺损伤所致呼吸窘迫的临床疗效及对凝血机制影响。方法将我院ICU住院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7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9例,对照组给予抗感染、原发病病因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低分子量肝素。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指标、凝血指标对比,观察两组平均住院ICU时间、平均机械通气时间及28d病死率、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7 d后氧合指数、动脉血二氧化碳、APACHEⅡ、呼吸频率与对照组相对比, P<0.05;治疗前后PLT、APTT、FIB无明显变化,观察组PT值治疗后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两组平均住院ICU、机械通气时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28 d病死率低于对照组,但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低分子量肝素治疗肺损伤所致呼吸窘迫疗效显著,减轻患者炎症反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作者:戴斌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Xpert MTB/RIF检测方法在结核病辅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8月至2014年3月同时对同一份标本进行结核分枝杆菌( MTB)液体培养(以下简称TB培养)和Xpert MTB/RIF实验的149例临床诊断为结核患者的资料,统计结果,并以TB培养为金标准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49份标本中有痰液标本106份,胸水标本43份。 Xpert MTB/RIF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阳性率为63.8%(95/149),TB培养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阳性率为51.0%(76/149),Xpert MTB/RIF检测法对痰液标本检出率为65.1%(69/106),TB培养检测法对痰液标本检出率为67.9%(72/106),Xpert MTB/RIF检测法对胸水标本检出率为60.5%(26/43),TB培养检测法对胸水标本检出率为9.3%(4/43)。结论 Xpert MTB/RIF检测法检测标本中结核分枝杆菌与TB培养法有较高一致性,Xpert MTB/RIF检测法对肺外结核的诊断可能有较高价值,在结核分枝杆菌及其对利福平耐药快速检测方面有比较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邹远妩;刘尚武;朱蕾;王智存;杨莉;李芬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比较酶联免疫斑点试验( T-SPOT. TB)与结核菌素试验( PPD)在菌阴结核诊断中的诊断效果和价值。方法我院收治的菌阴肺结核患者60例为菌阴肺结核组,同期收治经相关检查及治疗后排除结核感染的肺炎患者52例为肺炎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等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分别采用T-SPOT. TB试验与 PPD试验检测比较诊断效果。结果60例菌阴肺结核患者采用T-SPOT. TB检测,阳性56例,敏感性为93.33%(56/60),与采用 PPD检测(敏感性为71.67%,43/60)比较, P <0.01。52例肺炎患者 T-SPOT. TB检测4例阳性,特异性为92.31%(48/52),与PPD检测(特异性67.31%,35/52)比较, P<0.01。结论 T-SPOT. TB检测在菌阴肺结核临床辅助诊断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及阴性预测值,其应用价值显著高于结核菌素试验检测。
作者:高爱忠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支气管扩张症急性发作患者的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情况。方法对本院收治的133例支气管扩张症感染加重期患者的痰培养、病原菌及药敏进行记录并分析。结果133例患者中痰培养样品出现阳性有62例,阳性率为46.6%,并从中分离得到82株菌株,且革兰阴性菌占85.4%(70/82),革兰阳性菌占11.0%(9/82),真菌占3.7%(3/82)。所有病原菌种主要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占36.6%(30/82)。其次是肺炎克雷伯菌,占15.9%(13/82),流感嗜血菌占12.2%(10/82)。药敏实验结果表明分离所得的多种革兰阴性菌均具有多重耐药性,尤其是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氨苄西林、头孢呋辛、头孢噻肟的耐药率均>50%,显示较强的耐药能力。结论支气管扩张症急性发作患者感染的病原菌绝大多数为革兰阴性菌,且普遍耐药性较强。
作者:陈效库 刊期: 201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