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环介导等温扩增法在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

杨秉芬;王心静;蒋静;翟斐;曹志红;程小星

关键词:环介导等温扩增法, 荧光实时定量PCR, 结核病
摘要:目的:研究环介导等温扩增法在不同临床样本中的结核病诊断价值。方法使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法检测肺泡灌洗液、局部穿刺液、腹水和脑脊液中的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的特异性基因IS1081,并与实时荧光定量PCR进行比较。结果在荷菌量较高的肺泡灌洗液和局部穿刺液中,环介导等温扩增法敏感性比实时荧光定量PCR低(80% vs 92%);在荷菌量极低的腹水和脑脊液中,环介导等温扩增法敏感性比实时荧光定量PCR高(34.6% vs 15.4%),但特异性略有下降(80% vs 93.3%);综合计算所有样本的敏感性,环介导等温扩增法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无显著差别(56.9% vs 52.9%)。结论环介导等温扩增法具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用于结核病诊断。
临床肺科杂志相关文献
  • 阿托伐他汀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影响

    目的:通过检测阿托伐他汀在慢阻肺患者不同治疗阶段血清TGF-β1水平的变化情况,探讨慢阻肺气道重构的机制及阿托伐他汀在慢阻肺气道重构发病过程中所发挥的保护性作用。方法80例慢阻肺患者分为急性加重期40例和稳定期4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均给予阿托伐他汀片20 mg/d,睡前一次口服,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4、6个月后清晨空腹抽取肘静脉血检测血清TGF-β1水平。结果治疗前TGF-β1水平急性加重期患者明显高于稳定期患者(P<0.01)。两组阿托伐他汀治疗2、4、6个月后TGF-β1水平均明显降低,且随治疗时间的延长TGF-β1水平下降更明显,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TGF-β1可能参与了慢阻肺的气道重构,阿托伐他汀可通过降低慢阻肺患者血清TGF-β1表达,抑制气道平滑肌细胞增殖和细胞外基质沉积,减缓气道重构。

    作者:李成芳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筛查问卷与肺功能检查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早期诊断中的研究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患病率及危险因素,提高慢阻肺早期诊断率。方法使用统一问卷对体检中心483例体检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然后进行肺功能检测。结果慢阻肺组得分较非慢阻肺组高(P<0.01)。问卷得分与FEV1/FVC呈负相关(P<0.01)。以17分为截断点时,问卷的灵敏度、特异度、假阳性率、假阴性率、正确诊断指数、约登指数、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分别为97.3%、71.3%、28.7%、2.7%、73.3%、0.69、3.39、0.04。 ROC分析曲线下面积为0.919,本人群佳截断点为19.5分。慢阻肺总患病率为7.6%,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 P<0.01),随年龄增大慢阻肺患病率增大。性别、年龄、吸烟、BMI、学历与患慢阻肺危险性因素有关。结论慢阻肺筛查问卷可以用来初步筛查慢阻肺高危人群,结合肺功能检查可提高慢阻肺早期诊断率。

    作者:刘妍;邓笑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多项检测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患者中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淀粉样蛋白 A(SAA)、血浆降钙素原(PC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 Fbg)多项检测指标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 AECOPD)患者中病情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00例AECOPD患者及60例慢性阻塞性肺病(简称慢阻肺)稳定期者,测定血浆SAA、PCT、D-D、Fbg值。对AE-COPD患者并测定动脉血气分析值。结果 AECOPD患者的SAA、PCT较慢阻肺稳定期者均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AECOPD患者的D-D、Fbg较慢阻肺稳定期患者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 AE-COPD患者死亡组中的SAA 、D-D、PCT、Fbg高于未死亡组,有显著性差异( P<0.05)。血浆SAA、D-D、PCT、Fbg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呈负相关(r =-0.249,P <0.01),与动脉血氧分压呈正相关(r =0.276,P <0.01)。结论 AECOPD患者测定血浆SAA 、PCT、D-D、Fbg血气分析有利于评价患者的病情、血栓并发症发生风险及预后。慢阻肺是常见的呼吸道疾病,由于其患病人数多,死亡率高,居当前死亡原因的第四位,仅次于肿瘤、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因此,本文检测AECOPD患者血浆中SAA、PCT、D-D、Fbg的水平有利于评估患者的病情。

    作者:王雪峰;黄景荣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黄芪注射液对肺结核患者多种临床指标的影响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对肺结核患者氧化应激及免疫状态的影响。方法收集肺结核病例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结果治疗后第2、6个月,观察组血清VC、SOD、CAT及β-CAR水平、CD8+表达率和IC 花环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MDA水平,CD3+、CD4+表达率及C3b 受体花环率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黄芪注射液能有效抑制肺结核患者氧化应激反应,调节免疫状态,有利于肺结核患者病情的恢复。

    作者:黄培生;赖晓宇;张东华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胸壁结核性冷脓肿的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胸壁结核性冷脓肿的外科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7~2013.7经病理确诊143例结核性冷脓肿患者,分析手术适应症、手术方法、结果、围手术期并发症和术后治疗。结果年龄范围为12岁~79岁(平均年龄30.4岁),男女比例为1.4∶1(男性83例,女性60例)。临床症状包括明显胸壁包块、胸痛、脓液破溃,3例患者有多个病灶。40例(27.9%)患者行胸壁脓肿病灶清除术,103例患者(72.1%)行胸壁和肋骨切除术。63例患者术前平均抗结核时间6.1月,所有患者术后平均抗结核治疗12月。术后并发症包括出血、脓肿破溃、脓胸、胸腔积液、切口裂开、皮下气肿和结核播散。复发7例(4.9%),均进行二次手术治疗。结论胸壁结核性冷脓肿的外科治疗安全、有效、术后复发率低,提倡围手术期规范化抗结核治疗、术中完整切除胸壁脓肿病灶组织,包括可疑被侵犯肋骨。

    作者:夏照华;宁新忠;王海江;余卫业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应用BiPAP无创呼吸机治疗肺心病并发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BiPAP无创呼吸机治疗肺心病并发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呼吸科治疗的73例肺心病并发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7例和对照组36例,治疗组给予BiPAP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持续治疗,对照组则仅给予持续的常规吸氧治疗,检测并分析两组患者治疗1 d、3 d、5 d、10 d后的PH、PaCO2、PaO2变化。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命体特征变化包括心率( HR)、呼吸频率( RR)、平均动脉压( MAP)以及临床有效率。结果治疗组患者不同时间的pH、PaCO2、PaO2变化均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变化比对照组更明显( P<0.05)。两组治疗前后生命体征变化均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有效率为85.6%(32/37)显著优于对照组,58.3%(21/36),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BiPAP无创呼吸机治疗肺心病并发Ⅱ型呼吸衰竭能较好的改善呼吸衰竭,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孙晓坤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营养不良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住院患者的影响分析

    目的:通过统计分析,评价营养不良对慢阻肺急性加重住院患者的影响。方法收集64例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根据体重指数( BMI)分为营养不良组和对照组,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死亡率、肺功能以及住院天数进行统计学检验;并对BMI与FEV1/FVC%、住院天数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死亡率、肺功能和住院天数之间均有明显差异。另外BMI与FEV1/FVC%存在良好的正相关性,而与住院天数则有负相关性。结论营养不良是导致慢阻肺患者死亡率增加以及肺功能下降的一个独立的肺外因素,且营养不良直接影响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康复时间,从而延长患者的住院天数。

    作者:莫建明;尹慧;宋卫东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不典型肺硬化性血管瘤1例诊治分析

    病例资料患者,女,54岁。“咳嗽4月余”入院。患者4个月前受凉出现咳嗽,咳黄痰,不伴畏寒、发热、头痛、盗汗、咯血等症状。病后患者曾口服止咳药、消炎药(具体不详),咳嗽无好转。今为求进一步诊治,遂来我院,门诊以“肺部感染”收入院。既往体健病史无特殊。入院体格检查:T 36.4℃, P 74次/min,R 20次/min,Bp 122/70 mmHg,右肺呼吸音低,双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实验室检查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均在正常值范围内。 CT平扫示右肺上叶见大片状实变影,其内见低密度影,周围见斑片影,右肺上叶前段支气管闭塞,纵隔内见增大淋巴结影,短径约1.3 cm。 CT诊断:右肺上叶前段大叶性实变,建议增强CT或纤支镜进一步检查,排除肿瘤性病变。入院第一天纤支镜提示右上叶前段支气管似可见新生物生长,需警惕右侧支气管肺癌,遂在超声引导下行右上肺肿块穿刺活检术,术后病理诊断:右肺慢性炎症。

    作者:顾永丽;刘玥;钞俊;张桂丽;王萍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不同通气模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机械通气撤机过程的应用比较

    目的:观察并比较压力支持通气( Pressure support ventilation,PSV)和适应性支持通气( Adaptive support ventilation,ASV)两种通气模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患者机械通气撤机过程的影响。方法将83例慢阻肺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41)患者采用ASV通气模式,观察组(n=42)采用PSV通气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优劣性和实用性。结果两组患者撤机前后的血气分析无显著变化(P >0.05);两组患者的撤机成功率、撤机失败率、重新插管率以及撤机时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均未发现临床水平呼吸机相关肺损伤情况。结论 PSV和ASV在慢阻肺患者机械通气中有着较为相近的撤机成功率,临床效果无显著区别,且可以在一定程度降低呼吸负荷、保护肺组织,均能够较好地应用于临床。

    作者:彭文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33例肺结核患者死亡原因分析

    目的:探讨肺结核患者死亡的原因。方法33例死亡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结核病史、影像学、痰菌、并发症等资料。结果死因多以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肺部继发感染、恶液质、全身衰竭较为常见。结论结核患者病死率随年龄而增长,老年与男性患者病死率高。早期诊断、规律治疗、重视防范是降低结核病患者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作者:周春兰;潘洪秋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患者2009-2013年下呼吸道感染主要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药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住院患者痰培养及药敏结果,分析下呼吸道感染主要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药性。结果我院下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90.6%,主要病原菌为鲍曼不动杆菌(22.2%),铜绿假单胞菌(19.9%)、肺炎克雷伯菌(15.3%)、大肠埃希菌(7.5%)、嗜麦芽窄食单胞菌(6.2%)、阴沟肠杆菌(5.2%);革兰阳性菌占9.4%,主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7.6%)、肺炎链球菌(1.2%)、屎肠球菌(0.2%)。耐药性分析结果显示:鲍曼不动杆菌对米诺环素、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27%;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耐药率高达98.5%,对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耐药率<19%;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左氧氟沙星、米诺环素耐药率在15%左右;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耐药率在15%左右,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5%,肺炎克雷伯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10%;葡萄球菌属对氨基苷类、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耐药率>60%,未发现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加环素耐药株。结论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耐药率高,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生素指导治疗,以提高疗效及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作者:刘丹丹;沈纪录;戴梦缘;徐元宏;费广鹤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意识障碍病情程度与患者动脉血气参数关系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伴意识障碍患者的病情程度与动脉血气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90例慢阻肺患者根据意识障碍程度分为清醒组、嗜睡组和昏迷组,对照组为30例健康体检者。分别测定各组患者及对照组的动脉血气指标及电解质。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慢阻肺患者pH值、动脉氧分压( PaO2)、血氧饱和度( SaO2)及氧合指数显著下降( P <0.05),二氧化碳分压( PaCO2)、碳酸氢盐(HCO3-)则显著升高(P<0.05),且出现Na+、CL-、K+降低(P<0.05);随着意识障碍程度加重,清醒组、嗜睡组和昏迷组PaCO2、HCO-递增,pH值、PaO2及SaO2及氧合指数递减,Na+、CL-、K+也呈递减水平( P<0.05)。结论动脉血气参数变化可以反映慢阻肺患者意识障碍程度,随着动脉血气酸碱平衡紊乱加重,患者意识障碍程度加深。

    作者:洪原城;黄种杰;黄鑫成;范洪涛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汽油吸入致外源性类脂性肺炎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目的:加深对汽油吸入致外源性类脂性肺炎的认识。方法报道我院收治的1例汽油吸入致外源性类脂性肺炎资料,结合万方数据库发表的相关10例病例资料进行临床分析。结果11例患者均出现咳嗽,9例伴有气促,7例患者出现胸闷、胸痛。患者胸部X片或CT出现斑块状、磨玻璃样、铺路石样、实变或结节影等改变。11例均予以抗感染治疗,2例予以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2例予手术切除治疗,6例患者予以激素治疗。10例患者病情好转,1例患者死亡。结论外源性类脂性肺炎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我们应提高对此类疾病的认识,减少临床漏诊、误诊。

    作者:涂容芳;张秀峰;何振华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不同剂量右旋美托咪定的镇静效果及其对呼吸循环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右旋美托咪定的镇静效果及其对机体呼吸循环系统的影响。方法选择30名支气管镜检查患者并随机分为3组,每组患者选择不同剂量Dex(0.5、1.0及1.5μg/kg)静脉注射,观察Dex的临床效应及这种效应是否为浓度依赖性。结果注射后即产生明显的镇静效应,表现为警觉/镇静评分明显降低(P<0.05),并伴随心率下降(P<0.05),15 min后受试者出现血氧饱和度降低(P<0.05)。同时亦可降低三组受试者的血压(P<0.05),但三组起效的起始时间不同。剂量因素、时间和剂量的交互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注射0.5-1.5 ug/kg Dex,出现明显的镇静效应,且在15 min内完成检查佳,同时Dex能有效降低受试者的血压、血氧饱和度及心率,这种效应非药物浓度依赖性,但随着药物量的增加,其恢复时间随之延长。

    作者:陈耀武;陈一峰;毛和明;冯双云;杨洪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血浆D-二聚体和血气分析测定在肺栓塞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回顾急性肺栓塞时动脉血气指标PaO2和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探讨动脉血气指标PaO2联合血浆D-二聚体测定对急性肺栓塞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急性肺栓塞患者的性别、年龄、高危因素、临床表现,与对照组对照血浆D-二聚体值、动脉血气分析测定结果。结果临床表现为胸痛8例,咯血4例,血压降低3例,咳嗽12例,心悸3例,紫绀2例,单侧下肢水肿2例。肺栓塞组血浆中D-二聚体明显高于对照组,动脉血气分析PaO2明显低于对照组。肺栓塞组患者中血浆D-二聚体和PaO2分别检测与血浆D-二聚体和PaO2联合检测的灵敏度比较,联合检测的灵敏度明显增高。结论血浆D-二聚体和PaO2联合检测可以提高肺栓塞诊断的灵敏度,对肺栓塞的诊断和有重要意义。

    作者:仇爱民;陶章;祁风亮;张海林;张建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欢迎订阅2015年《临床肺科杂志》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先天性多发支气管囊肿误诊1例分析

    病例资料患者,女,38岁。“咽痛、咳嗽20余天”入院。患者于20天前受凉后出现咽痛、咳嗽,咳嗽程度剧烈,呈持续性,间断有咳黄色粘痰,痰量较多能咳出,伴有咽部瘙痒,病程中无发热、盗汗、流涕、咯血、胸痛等不适。病后患者在当地卫生所行输液治疗(头孢类)1周,痰量较前明显减少,但仍有剧烈咳嗽。门诊CT增强检查(图1a-1b)示右肺下叶后基底段脊柱旁见不规则肿块,大截面约2.8 cm ×2.1 cm,肿块边缘不整,呈多结节聚合,可见多发分叶,肿块边界清楚,其内密度均匀,周围肺野清晰,邻近胸膜牵拉,增强扫描示肿块轻度均匀强化(强化约15Hu)。 CT诊断:右肺下叶后基底段肿块,考虑肿瘤,肺癌不排除。既往2008年行“剖宫产术”。入院体格检查:T 36.4℃, P 88次/min, R 20次/min, Bp125/80 mmHg。咽充血,咽后壁可见少许淋巴滤泡,双侧扁桃体无明显肿大。双肺呼吸音清,左下肺可闻及少许湿啰音。入院后实验室检查痰涂片找抗酸杆菌阴性;结核抗体阴性;血沉 mmH2 O/h (参考值0-20),超敏C反应蛋白0.2 mg/L (参考值0-10 mg/L)。入院后综合各项检查无法确定肿块良恶性,遂与患者沟通后在气管内插管全麻静脉复合麻醉下行肺叶部分切除术+胸膜粘连松解术+胸腔闭式引流术。术中见:胸腔无粘连,无胸水,右肺下叶后内基底段可见3.0 cm ×2.0 cm、2.0 cm ×2.0 cm两枚大小囊性肿块,质软。术后病理诊断(图1C):(右肺下叶)肺支气管囊肿伴间质慢性炎症。

    作者:刘绍英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6项指标联合检测在结核性与肺癌胸腔积液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ADA(腺苷脱氨酶)、CRP( C反应蛋白)、AMY(淀粉酶)、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CEA(癌胚抗原)和糖类抗原211(CA211)在鉴别结核性与恶性胸腔积液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60例胸腔积液患者,其中结核性胸腔积液80例,肺癌恶性胸腔积液80例,运用速率法测定ADA(腺苷脱氨酶),化学发光法测定TNF-α与CEA(癌胚抗原),酶连续监测法测定AMY(淀粉酶),免疫比浊法测定CRP( C反应蛋白)及免疫放射法测定糖类抗原CA211。结果 ADA、TNF-α和AMY在结核性胸腔积液中的含量高于恶性胸腔积液,差异有统计学差异( P<0.05)。 CEA和CA211在恶性胸腔积液中的含量高于结核性胸腔积液中的含量,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 CRP在结核性胸腔积液中的含量与恶性胸腔积液中的含量无明显差异。结论联合检测ADA、AMY、TNF-α、CEA及糖类抗原CA211有助于结核性与恶性胸水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瑛;徐唯傑;乐军;陈晋;江建蘋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CC16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小气道功能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一种常见、高发、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的呼吸系统慢性疾病。据WHO估计,目前世界范围内慢阻肺的致死率已列居第4位,而到2020年将可能成为全球第三大死因[1]。目前我国约有2500万慢阻肺患者,每年致死人数达100万,致残人数更高达500万-1000万[2]。如何提高慢阻肺的诊治水平,降低慢阻肺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问题。

    作者:陈玉宝;谷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气管食管瘘导致反复肺部感染1例报告

    病例资料患者女性,24岁,江西人,务农。因反复咳嗽、咳痰、发热、气急6个月,再发加重3天入院。

    作者:李为洲;董利民 刊期: 2015年第03期

临床肺科杂志

临床肺科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 解放军第105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