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CC16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小气道功能

陈玉宝;谷伟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慢阻肺, 致死率, 致残率, 诊治水平, 慢性疾病, 呼吸系统, 发病率, 死因, 死人, 患者
摘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一种常见、高发、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的呼吸系统慢性疾病。据WHO估计,目前世界范围内慢阻肺的致死率已列居第4位,而到2020年将可能成为全球第三大死因[1]。目前我国约有2500万慢阻肺患者,每年致死人数达100万,致残人数更高达500万-1000万[2]。如何提高慢阻肺的诊治水平,降低慢阻肺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问题。
临床肺科杂志相关文献
  • 本刊常用的不需要标注中文的缩略语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多项检测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患者中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淀粉样蛋白 A(SAA)、血浆降钙素原(PC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 Fbg)多项检测指标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 AECOPD)患者中病情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00例AECOPD患者及60例慢性阻塞性肺病(简称慢阻肺)稳定期者,测定血浆SAA、PCT、D-D、Fbg值。对AE-COPD患者并测定动脉血气分析值。结果 AECOPD患者的SAA、PCT较慢阻肺稳定期者均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AECOPD患者的D-D、Fbg较慢阻肺稳定期患者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 AE-COPD患者死亡组中的SAA 、D-D、PCT、Fbg高于未死亡组,有显著性差异( P<0.05)。血浆SAA、D-D、PCT、Fbg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呈负相关(r =-0.249,P <0.01),与动脉血氧分压呈正相关(r =0.276,P <0.01)。结论 AECOPD患者测定血浆SAA 、PCT、D-D、Fbg血气分析有利于评价患者的病情、血栓并发症发生风险及预后。慢阻肺是常见的呼吸道疾病,由于其患病人数多,死亡率高,居当前死亡原因的第四位,仅次于肿瘤、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因此,本文检测AECOPD患者血浆中SAA、PCT、D-D、Fbg的水平有利于评估患者的病情。

    作者:王雪峰;黄景荣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与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关系及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的效果

    目的:探讨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 CVA)与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关系以及大环内酯类药物对CVA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60例CVA患儿作为研究组,同期就诊的6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血清MP-IgM,研究组MP-IgM阳性及阴性血清血嗜酸粒细胞计数及血清总IgE水平。统计研究组31例并MP感染患儿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疗效。结果研究组患儿血清MP-IgM阳性率为51.67%,明显高于对照组11.67%,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MP-IgM阳性患儿血清总IgE及嗜酸粒细胞计数分别为(197.45±60.56)U/mL和(0.48±0.04)×109/L,均明显高于MP-IgM阴性患儿,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31例 CVA 并 MP 感染患儿经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后,治疗有效率为93.55%。结论小儿CVA与肺炎支原体感染密切相关,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对其治疗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翠霞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结核分枝杆菌L型感染对结核病患者耐药状况的影响

    目的:分析深圳市罗湖辖区结核病患者分枝杆菌(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TB)及其L型( MTB-L)的耐药状况,探讨MTB-L感染对结核病患者耐药状况的影响。方法收集确诊的960例患者(初治916例,复治44例)痰液标本,对其中涂片染色阳性的468例标本进行培养,并对培养阳性的标本进行异烟肼、链霉素、利福平和乙胺丁醇等四种一线药物药敏试验,比较MTB和MTB-L耐药率的差异。结果 MTB-L和MTB对四种一线药物的单耐药率、多耐药率和耐多药率均不同;MTB-L初治始耐药率显著高于MTB初治始耐药率(46.7% vs 22.4%, P<0.05);MTB-L复治耐药率略高于MTB复治耐药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6.7% vs 33.3%, P>0.05)。结论 MTB-L感染可能与结核病患者耐药状况改变和耐药率增高有关,加强MTB-L感染监测和耐药分析是当前结核病防控的重要策略之一。

    作者:杨小猛;赵丹;陈倩瑜;秦道新;殷玲丽;杜丽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环介导等温扩增法在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环介导等温扩增法在不同临床样本中的结核病诊断价值。方法使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法检测肺泡灌洗液、局部穿刺液、腹水和脑脊液中的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的特异性基因IS1081,并与实时荧光定量PCR进行比较。结果在荷菌量较高的肺泡灌洗液和局部穿刺液中,环介导等温扩增法敏感性比实时荧光定量PCR低(80% vs 92%);在荷菌量极低的腹水和脑脊液中,环介导等温扩增法敏感性比实时荧光定量PCR高(34.6% vs 15.4%),但特异性略有下降(80% vs 93.3%);综合计算所有样本的敏感性,环介导等温扩增法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无显著差别(56.9% vs 52.9%)。结论环介导等温扩增法具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用于结核病诊断。

    作者:杨秉芬;王心静;蒋静;翟斐;曹志红;程小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CC16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小气道功能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一种常见、高发、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的呼吸系统慢性疾病。据WHO估计,目前世界范围内慢阻肺的致死率已列居第4位,而到2020年将可能成为全球第三大死因[1]。目前我国约有2500万慢阻肺患者,每年致死人数达100万,致残人数更高达500万-1000万[2]。如何提高慢阻肺的诊治水平,降低慢阻肺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问题。

    作者:陈玉宝;谷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膈肌功能对慢性阻塞肺疾病加重期插管患者撤机的指导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膈肌功能对慢性阻塞性肺病加重期( AECOPD)插管患者撤机的指导价值。方法选取行机械通气并考虑撤机的AECOPD插管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撤机成功与否分为撤机成功组与撤机失败组。具备撤机条件后行自主呼吸试验(SBT)30 min,监测SBT 0、5、30 min时膈肌电活动(Edi)、呼吸浅快指数( f/Vt)及口腔闭合压( P0.1)。结果37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撤机成功组25例,撤机失败组12例。撤机失败组患者血PaCO2高于另一组患者(P<0.05)。撤机成功与失败组患者的年龄、PaO2、MAP等各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 SBT 30 min时两组患者Edi均显著高于SBT 0 min;在SBT 30 min撤机成功组Edi低于撤机失败组,以Edi>12V为临界值,撤机失败预测的灵敏度为100.0%和特异度为66.7%。在SBT 5、30 min时撤机成功组患者f/Vt较撤机失败组低,两组患者P0.1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 Edi对AECOPD患者撤机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作者:王慧;薛乾隆;王霞;岳秉宏;高继英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综合ICU内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监测及干预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综合重症监护病房( ICU)内鲍曼不动杆菌( AB)的耐药性,并评估干预措施的效果。方法分别采用回顾性和前瞻性调查的方法,收集2010年至2011年综合ICU内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资料,作为干预前组;2012年实施干预措施并收集相关资料,监测三年内AB耐药性的变迁,比较干预措施前后AB、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 MDRAB)、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 PDRAB)感染率的差异。结果三年共检查AB感染患者332例,3年内庆大霉素( GM)、阿米卡星( AK)、米诺环素( MH)耐药率呈逐步下降趋势,头孢哌酮/舒巴坦(SCF)、亚胺培南(IPM)、美洛培南(MEM)耐药率先显著升高,后显著下降,哌拉西林(PIP)、替卡西林/克拉维酸(TIM)、哌拉西林/他唑巴坦(TZP)、头孢他啶(CAZ)、头孢噻肟(CTX)、头孢吡肟(FEP)、氨曲南(ATM)、复方新诺明(SXT)、左氧氟沙星(LEV)耐药率变化没有显著差异。2011年与2010年比较,AB、MDRAB、PDRAB感染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2012年与2011年比较,AB、MDRAB、PDRAB感染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综合ICU内能通过干预措施能影响AB耐药率的变迁,并能降低AB感染率,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作者:梁大胜;杜正隆;石齐芳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肺表面活性物质预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评价

    目的:评价肺表面活性物质( PS)在预防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症( NRD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20例早产儿按照随机平行分组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早产儿处理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PS预防性用药(100 mg/kg气管内注入),比较两组患儿NRDS发生率及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患儿NRDS发生率(21.6%)明显低于对照组(45.0%)(P<0.05),观察组患儿上呼吸机时间、用氧时间及住院天数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PaO2、PaCO2、PaO2/FiO2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但观察组患儿PaO2、PaO2/FiO2水平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预防性应用PS可有效降低早产儿NRDS发生率,且有助于改善患儿血气分析指标、缩短疗程。

    作者:云金妹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14例HIV并胸部马红球菌病的动态观察分析

    目的:探讨HIV并胸部马红球菌病影像动态变化特点。方法分析由细菌学或病理证实HIV并胸部马红球菌病14例,经2-4次X线摄影及2-3次计算机体层摄影影像图片进行动态观察。结果随访观察时间1~12个月,平均4.3个月。肺实变病灶12例,病灶范围消散50%以上6例,消散50%以下4例,无变化1例,肺实变范围增大1例。空洞12例,完全闭合1例,空洞缩小10例,空洞融合成大空洞1例。结节病灶14例,结节病灶数量消散50%以上5例,消散小于50%,大于1%7例,结节数量无变化1例,结节数量增多1例。结论 HIV并胸部马红球菌病影像表现多为实变、空洞、结节灶;结合临床病史、不同时期影像表现的特点,大部分HIV并胸部马红球菌病可以明确诊断。

    作者:伍国伟;黄葵;孙华平;苏凌松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酚妥拉明治疗肺心病患者的疗效观察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由多种疾病反复发作,引起肺循环阻力的增加,导致肺动脉高压,进而引起右心室肥大,终发生右心衰竭,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血小板活化功能亢进与肺心病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机体血液凝血纤溶系统发生异常,致使血液呈高凝状态[1],血液高凝状态易引起肺小动脉微循环障碍,影响肺通气/血流比例。因此抗凝及降低肺动脉压力是治疗该病的关键,我院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酚妥拉明治疗肺心病急性加重患者,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鹏珍;刘艳芹;杨敬平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阿托伐他汀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影响

    目的:通过检测阿托伐他汀在慢阻肺患者不同治疗阶段血清TGF-β1水平的变化情况,探讨慢阻肺气道重构的机制及阿托伐他汀在慢阻肺气道重构发病过程中所发挥的保护性作用。方法80例慢阻肺患者分为急性加重期40例和稳定期4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均给予阿托伐他汀片20 mg/d,睡前一次口服,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4、6个月后清晨空腹抽取肘静脉血检测血清TGF-β1水平。结果治疗前TGF-β1水平急性加重期患者明显高于稳定期患者(P<0.01)。两组阿托伐他汀治疗2、4、6个月后TGF-β1水平均明显降低,且随治疗时间的延长TGF-β1水平下降更明显,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TGF-β1可能参与了慢阻肺的气道重构,阿托伐他汀可通过降低慢阻肺患者血清TGF-β1表达,抑制气道平滑肌细胞增殖和细胞外基质沉积,减缓气道重构。

    作者:李成芳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肺癌术后骨骼肌转移1例报道并文献回顾

    肺癌是世界范围内肿瘤死亡的首要原因。非小细胞肺癌占肺癌的80%。大约50%的患者在诊断时已发生转移。肺癌常见转移部位为脑(10%)、骨(7%)、肝(5%)及肾上腺(3%)[1,2]。虽然骨骼肌占人体总体重的接近50%,但肿瘤发生骨骼肌转移十分罕见。本文报道我院收治的1例肺癌术后骨骼肌转移病例,同时复习相关文献,了解肺癌骨骼肌转移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现状。

    作者:张佳;张靖;崔晓海;李刚;许峰;李晓军;张云锋;王健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患者2009-2013年下呼吸道感染主要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药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住院患者痰培养及药敏结果,分析下呼吸道感染主要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药性。结果我院下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90.6%,主要病原菌为鲍曼不动杆菌(22.2%),铜绿假单胞菌(19.9%)、肺炎克雷伯菌(15.3%)、大肠埃希菌(7.5%)、嗜麦芽窄食单胞菌(6.2%)、阴沟肠杆菌(5.2%);革兰阳性菌占9.4%,主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7.6%)、肺炎链球菌(1.2%)、屎肠球菌(0.2%)。耐药性分析结果显示:鲍曼不动杆菌对米诺环素、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27%;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耐药率高达98.5%,对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耐药率<19%;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左氧氟沙星、米诺环素耐药率在15%左右;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耐药率在15%左右,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5%,肺炎克雷伯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10%;葡萄球菌属对氨基苷类、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耐药率>60%,未发现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加环素耐药株。结论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耐药率高,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生素指导治疗,以提高疗效及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作者:刘丹丹;沈纪录;戴梦缘;徐元宏;费广鹤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气管食管瘘导致反复肺部感染1例报告

    病例资料患者女性,24岁,江西人,务农。因反复咳嗽、咳痰、发热、气急6个月,再发加重3天入院。

    作者:李为洲;董利民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D-二聚体定量检测在毛细支气管炎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毛细支气管炎患儿D-二聚体( D-D)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61例毛细支气管炎住院患儿,根据病情程度分为普通组与重症组,同时选取11例同龄健康婴儿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其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重症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普通患儿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且重症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可用于毛细支气管炎病情严重程度的判定。

    作者:陈学高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射频消融联合靶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

    目的:研究超声与CT引导下导管射频消融( 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对靶向联合化学药物治疗周围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诊断为周围型中晚期非小细胞癌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均为4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吉非替尼联合顺铂与紫杉醇靶向治疗,治疗组在靶向化学联合治疗的基础上,行在超声与CT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术,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评价两组患者的生命质量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的整体功能、特异性症状各个指标及整体生命质量评分均明显优于治疗前,且治疗后治疗组上述治疗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出现咳嗽、胸痛、发热、咯血、气胸,两组患者治疗后均出现恶心、伴呕吐、骨髓抑制,且无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射频消融术联合靶向与化学治疗能改善转移灶较少的周围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命质量。

    作者:陈旭兰;付靖楠;张苗;张志群;屈波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低分子肝素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效果

    目的:分析低分子肝素治疗老年慢阻肺合并肺心病急性发作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90例接受治疗的老年慢阻肺合并肺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其基础上加以低分子肝素注射治疗;两组均治疗7天。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分析以及疗效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气分析和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老年慢阻肺合并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在临床中具有积极有效的治疗作用。

    作者:丁明霞;卢丹;常媛媛;许承斌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痰热清对绿脓杆菌肺部感染细胞因子的影响

    目的:探讨痰热清注射液在绿脓杆菌肺部感染治疗中对血清细胞因子白介素-6和白介素-10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13年1月~2014年3月ICU绿脓杆菌肺部感染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给予常规联合痰热清注射液治疗。结果两组血清白介素-6水平均降低,且第10天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白介素-10水平均升高,且第10天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APACHEⅡ评分、SOFA 评分下降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且治疗组患者ICU住院天数、28天内抗生素使用天数、机械通气的天数均较对照组也显著下降( P<0.05)。结论痰热清注射液具有协同抗感染作用,对治疗绿脓杆菌肺部感染具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李建;王鑫;马龙;钟华;于湘友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叠综合征研究现状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在理论上分属于两种不同的疾病,但有时在临床实践中哮喘和慢阻肺却难以明确区分开来。2014年GOLD 科学委员会共同制定的专家共识根据现有的文献和共识进行详细回顾,该文件将哮喘和慢阻肺重叠综合征( ACOS)作为一个独立章节进行了论述。

    作者:彭磊 刊期: 2015年第03期

临床肺科杂志

临床肺科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 解放军第105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