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叠综合征研究现状

彭磊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慢阻肺, 专家共识, 临床实践, 委员会, 共同制, 重叠, 文献, 文件, 理论, 科学
摘要: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在理论上分属于两种不同的疾病,但有时在临床实践中哮喘和慢阻肺却难以明确区分开来。2014年GOLD 科学委员会共同制定的专家共识根据现有的文献和共识进行详细回顾,该文件将哮喘和慢阻肺重叠综合征( ACOS)作为一个独立章节进行了论述。
临床肺科杂志相关文献
  • 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的肺功能及CT影像学相关性分析

    目的:研究特发性肺纤维化( IPF)患者的肺功能与螺旋CT影像学诊断的相关性。方法分析40例临床诊断IPF患者的肺功能和螺旋CT检查结果。入选的所有病例均在1周之内行肺功能测定和胸部CT扫描。结果螺旋CT的磨玻璃样密度影与一秒末用力呼气率( FEV1/FVC)有负相关性(轻度);弥漫性线网状阴影与一氧化碳弥散量( DLco)和一氧化碳弥散率( DLco/VA)有显著负相关性;蜂窝影与FVC、FEV1、TLC、DLco和DLco/VA均具有一定的负相关性。结论不同程度的IPF患者肺功能参数与螺旋CT影像学征象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两种检查方法联合应用对于提高临床工作中IPF检出率及预测IPF的进展、预后及疗效有一定参考价值。

    作者:李宁;陈谨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支气管扩张症急性发作感染病原菌及其耐药性特征分析

    目的:探讨支气管扩张症急性发作患者的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情况。方法对本院收治的133例支气管扩张症感染加重期患者的痰培养、病原菌及药敏进行记录并分析。结果133例患者中痰培养样品出现阳性有62例,阳性率为46.6%,并从中分离得到82株菌株,且革兰阴性菌占85.4%(70/82),革兰阳性菌占11.0%(9/82),真菌占3.7%(3/82)。所有病原菌种主要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占36.6%(30/82)。其次是肺炎克雷伯菌,占15.9%(13/82),流感嗜血菌占12.2%(10/82)。药敏实验结果表明分离所得的多种革兰阴性菌均具有多重耐药性,尤其是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氨苄西林、头孢呋辛、头孢噻肟的耐药率均>50%,显示较强的耐药能力。结论支气管扩张症急性发作患者感染的病原菌绝大多数为革兰阴性菌,且普遍耐药性较强。

    作者:陈效库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溶血磷脂酸及其在肺部疾病中的作用

    溶血磷脂酸( Lysophosphatidic acid,LPA)是磷脂,可转导信号。近年来,大量文献报道, LPA具有促进细胞存活作用,即抗细胞调亡,表现在缺氧条件下增加心肌细胞存活率[1],参与血管平滑肌增殖等[2], LPA与心、脑、肺疾病相关,本文就LPA生物学特性及肺部疾病关系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乌日娜;杨敬平;徐喜媛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咳嗽、胸闷、皮下结节、肺部阴影、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

    病例资料患者女性,57岁,退休护士。因“咳嗽伴皮下结节3月余,发热10天”于2014年7月入院。患者入院前3月余前受凉后出现咳嗽,少量白粘痰;伴劳力后胸闷气促、休息后可减缓;发现四肢(上臂、膝盖)皮下结节,不痛不痒、无皮肤破溃,少许盗汗,无咯血、胸痛、心悸、少尿、下肢浮肿,无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关节肿痛、皮疹。查血常规、CRP正常。胸部增强CT示“两肺斑片影,两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10天前出现发热,体温夜间高38℃,伴畏寒,咳嗽、皮下结节同前.血常规:WBC 13.69?109/L,N 89.5%,Hb 142 g/L,PLT 216?109/L,CRP 12 mg/L,胸部CT示“两肺感染伴右中肺部分实变,左上肺胸膜下小结节,右肺门增大,纵隔内数枚淋巴结”(图1),左氧氟沙星治疗1周后发热缓解,咳嗽无好转。拟“肺部阴影”收入院。病程中,胃纳尚可,二便正常,无体重减轻。追问病史,患者近3年出现劳力后胸闷气促,逐渐加重。有桥本甲状腺炎、甲减史,口服左旋甲状腺素片;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鼻窦炎;否认结核病史。

    作者:张海琴;程齐俭;万欢英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射频消融联合靶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

    目的:研究超声与CT引导下导管射频消融( 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对靶向联合化学药物治疗周围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诊断为周围型中晚期非小细胞癌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均为4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吉非替尼联合顺铂与紫杉醇靶向治疗,治疗组在靶向化学联合治疗的基础上,行在超声与CT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术,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评价两组患者的生命质量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的整体功能、特异性症状各个指标及整体生命质量评分均明显优于治疗前,且治疗后治疗组上述治疗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出现咳嗽、胸痛、发热、咯血、气胸,两组患者治疗后均出现恶心、伴呕吐、骨髓抑制,且无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射频消融术联合靶向与化学治疗能改善转移灶较少的周围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命质量。

    作者:陈旭兰;付靖楠;张苗;张志群;屈波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TF和P-选择素检测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组织因子( TF)和P-选择素的检测在AECOPD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100例AECOPD患者、100例慢阻肺患者和100例健康体检人员进行TF和P-选择素水平的检测,分析比较在不同组中TF和P-选择素的水平。结果 AECOPD患者体内TF和P-选择素水平均高于慢阻肺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慢阻肺对照组体内TF水平稍微高于健康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慢阻肺对照组体内P-选择素水平仍高于健康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 TF和P-选择素水平的检测对AECOPD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了解患者病程和预后情况。

    作者:张爱民;张桂芬;柴小红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喘息对支气管肺炎患儿潮气呼吸肺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喘息对支气管肺炎患儿潮气呼吸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对54例支气管肺炎患儿分为观察组喘息组25例和对照组非喘息组29例,在肺炎急性期及恢复期分别测定潮气呼吸流速容量(TBFV)环图形及参数呼吸频率(RR)、每公斤体重潮气量(VT/kg)、达峰时间比(TPTEF/TE)、达峰容积比(VPEF/VE)、吸呼比(Ti/Te)、呼出和吸入50%潮气容积时的呼气流速与吸气流速之比(TEF50/TIF50),进行分析。结果1.观察组急性期TBFV环图形分析及相关参数较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2.观察组恢复期TBFV图形分析正常17例、阻塞性改变8例,较对照组正常26例、阻塞性改变3例,经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恢复期达峰时间比( TPTEF/TE)、达峰容积比( VPEF/VE)较对照组低,经t检验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观察组气道阻塞性病变恢复较对照组慢,喘息可影响支气管肺炎患儿气道阻塞性功能障碍的恢复。

    作者:袁晓玲;张坤明;周波;李燕;陈云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强肾扶正方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本文拟观察强肾扶正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法,收集病例48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强肾扶正中药方加减,结合含铂化疗方案( NP或GP),对照组单纯采用含铂化疗方案( NP或GP),观察两组近期客观疗效、临床症状、生活质量、体重及毒副反应的比较。结果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上,采用强肾扶正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达到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中医药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方面,具有进一步临床研究意义[1]。

    作者:赵莹;宋相孔;宋鲁成;王燕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多西他赛单药或联合顺铂在分子靶向治疗失败的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多西他赛单药或联合顺铂在分子靶向治疗失败的非小细胞肺癌中治疗疗效和安全性。方法3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曾接受过分子靶向治疗(吉非替尼或厄洛替尼),靶向治疗后出现疾病进展,随机分成多西他赛单药组和多西他赛联合顺铂组,单药组13例,联合组19例。比较两组近期疗效、毒副作用及活动状况改善情况。结果多西他赛单药组有效率( CR+PR)23.1%,疾病控制率( CR+PR+NC)61.5%,多西他赛联合顺铂组,有效率26.3%,疾病控制率68.4%,两组有效率、疾病控制率相当,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毒副反应,联合组的恶性呕吐、白细胞下降发生率明显高于单药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活动状况改善率分别为84.6%和31.6%,单药组的活动状况改善率明显较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多西他赛单药和多西他赛联合顺铂均是分子靶向治疗失败后可以选择的方案,都可以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其中单药组毒副作用较小。

    作者:宛新安;周勤;韦永明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Xpert MTB/RIF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及其耐药性在结核病辅助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Xpert MTB/RIF检测方法在结核病辅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8月至2014年3月同时对同一份标本进行结核分枝杆菌( MTB)液体培养(以下简称TB培养)和Xpert MTB/RIF实验的149例临床诊断为结核患者的资料,统计结果,并以TB培养为金标准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49份标本中有痰液标本106份,胸水标本43份。 Xpert MTB/RIF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阳性率为63.8%(95/149),TB培养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阳性率为51.0%(76/149),Xpert MTB/RIF检测法对痰液标本检出率为65.1%(69/106),TB培养检测法对痰液标本检出率为67.9%(72/106),Xpert MTB/RIF检测法对胸水标本检出率为60.5%(26/43),TB培养检测法对胸水标本检出率为9.3%(4/43)。结论 Xpert MTB/RIF检测法检测标本中结核分枝杆菌与TB培养法有较高一致性,Xpert MTB/RIF检测法对肺外结核的诊断可能有较高价值,在结核分枝杆菌及其对利福平耐药快速检测方面有比较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邹远妩;刘尚武;朱蕾;王智存;杨莉;李芬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胸壁结核性冷脓肿的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胸壁结核性冷脓肿的外科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7~2013.7经病理确诊143例结核性冷脓肿患者,分析手术适应症、手术方法、结果、围手术期并发症和术后治疗。结果年龄范围为12岁~79岁(平均年龄30.4岁),男女比例为1.4∶1(男性83例,女性60例)。临床症状包括明显胸壁包块、胸痛、脓液破溃,3例患者有多个病灶。40例(27.9%)患者行胸壁脓肿病灶清除术,103例患者(72.1%)行胸壁和肋骨切除术。63例患者术前平均抗结核时间6.1月,所有患者术后平均抗结核治疗12月。术后并发症包括出血、脓肿破溃、脓胸、胸腔积液、切口裂开、皮下气肿和结核播散。复发7例(4.9%),均进行二次手术治疗。结论胸壁结核性冷脓肿的外科治疗安全、有效、术后复发率低,提倡围手术期规范化抗结核治疗、术中完整切除胸壁脓肿病灶组织,包括可疑被侵犯肋骨。

    作者:夏照华;宁新忠;王海江;余卫业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7种β-微管蛋白同型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和紫杉类药物敏感性的研究

    目的:探讨7种β-微管蛋白同型mRNA及Ⅲ型β-微管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 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中的表达,及其表达与紫杉类药物敏感性的关系。方法收集55例未经化疗的不能手术的转移性或复发晚期NSCLC患者肿瘤组织标本,一线均采用铂类联合紫杉类药物的双药化疗方案治疗,两个周期后评估疗效,将完全缓解(CR)和部分缓解(PR)归为紫杉类敏感组,疾病稳定(SD)为紫杉类次敏感组,疾病进展( PD)为紫杉耐药组。采用RT-RCR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7种β-微管蛋白同型mRNA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 IHC)方法检测Ⅲ型β-微管蛋白的表达。分析各组标本中7种β-微管蛋白同型的mRNA表达水平和Ⅲ型β-微管蛋白的表达阳性率,并与紫杉类的敏感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55例NSCLC标本中,均可检测到7种β-微管蛋白同型mRNA的表达,以Ⅱ型和V型β-微管蛋白相对表达量高。Ⅲ型β-微管蛋白的mRNA表达在紫杉敏感组和紫杉次敏感组均低于紫杉耐药组(P<0.05);而其他6种β-微管蛋白同型(I,Ⅱ,Iva,IVb,V,VI)的mRNA表达在三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IHC结果显示,Ⅲ型β-微管蛋白在紫杉敏感组,紫杉次敏感组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6.67%(3/18),20.00%(4/20),均低于紫杉耐药组52.94%(9/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Ⅲ型β-微管蛋白在紫杉敏感组和紫杉次敏感组的表达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7种β-微管蛋白同型在NSCLC肿瘤组织中均可检测到mRNA表达,其中Ⅲ型β-微管蛋白的mRNA和蛋白表达与紫杉类药物的敏感性相关,高表达者显示出对紫杉类药物的耐药。

    作者:戴宏宇;李苏宜;马国栋;万明月;徐玲;夏春伟;权琳;王毅;陈文萍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肺表面活性物质预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评价

    目的:评价肺表面活性物质( PS)在预防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症( NRD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20例早产儿按照随机平行分组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早产儿处理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PS预防性用药(100 mg/kg气管内注入),比较两组患儿NRDS发生率及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患儿NRDS发生率(21.6%)明显低于对照组(45.0%)(P<0.05),观察组患儿上呼吸机时间、用氧时间及住院天数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PaO2、PaCO2、PaO2/FiO2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但观察组患儿PaO2、PaO2/FiO2水平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预防性应用PS可有效降低早产儿NRDS发生率,且有助于改善患儿血气分析指标、缩短疗程。

    作者:云金妹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筛查问卷与肺功能检查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早期诊断中的研究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患病率及危险因素,提高慢阻肺早期诊断率。方法使用统一问卷对体检中心483例体检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然后进行肺功能检测。结果慢阻肺组得分较非慢阻肺组高(P<0.01)。问卷得分与FEV1/FVC呈负相关(P<0.01)。以17分为截断点时,问卷的灵敏度、特异度、假阳性率、假阴性率、正确诊断指数、约登指数、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分别为97.3%、71.3%、28.7%、2.7%、73.3%、0.69、3.39、0.04。 ROC分析曲线下面积为0.919,本人群佳截断点为19.5分。慢阻肺总患病率为7.6%,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 P<0.01),随年龄增大慢阻肺患病率增大。性别、年龄、吸烟、BMI、学历与患慢阻肺危险性因素有关。结论慢阻肺筛查问卷可以用来初步筛查慢阻肺高危人群,结合肺功能检查可提高慢阻肺早期诊断率。

    作者:刘妍;邓笑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Tei指数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右心功能评价的研究进展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引起慢性肺心病的常见病因,慢阻肺引起肺心病的早期主要表现为肺动脉高压及右心负荷的增加。其中,右心负荷程度是慢阻肺患者的主要预后指标。因此,在临床上准确评价慢阻肺患者的右心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陈俊文;朱强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血管损伤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是以夜间睡眠时反复间断性缺氧-低通气循环为特征的疾病,表现为血氧饱和度下降和睡眠中断。西方国家成人中约30%无症状OSAS 患者,而有症状 OSAS 发病率约2%~4%[1]。临床对照试验表明OSAS与高血压病有关,前瞻性流行病学研究证实OSAS是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充血性心衰和脑卒中的独立危因[2]。OSAS与血管损伤、内皮细胞功能失调相关的证据包括:①间断性缺氧导致氧化应激、系统性炎症和交感神经活性增加;②胸腔内压改变使血管内血液振荡流度和切应力增加;③缺氧-微觉醒激活交感神经,释放儿茶酚胺,引起血压反复性波动及持续性血压增高,以上病理改变均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3]。本综述拟从OSAS引发血管损伤的病理机制进行论述。

    作者:杨素英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自发性气胸的治疗方式探讨

    目的:探讨和比较胸腔镜手术和传统开胸手术治疗慢阻肺并发自发性气胸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分析在我院胸外科接受治疗的慢阻肺患者临床资料。入组患者根据治疗方案随机分为两组,即胸腔镜治疗组(观察组)和传统开胸治疗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临床状况、肺功能相关指标、并发症。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90例,其中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疼痛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管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前两组患者的MVV、FVC、FEV1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而治疗2周后观察组患者的MVV(t=6.430,P<0.01)、FVC(t=2.173,P=0.032)、FEV1(t=3.033,P=0.00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对于慢阻肺合并有自发性气胸的患者,行胸腔镜手术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开胸手术。

    作者:马景华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多项检测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患者中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淀粉样蛋白 A(SAA)、血浆降钙素原(PC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 Fbg)多项检测指标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 AECOPD)患者中病情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00例AECOPD患者及60例慢性阻塞性肺病(简称慢阻肺)稳定期者,测定血浆SAA、PCT、D-D、Fbg值。对AE-COPD患者并测定动脉血气分析值。结果 AECOPD患者的SAA、PCT较慢阻肺稳定期者均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AECOPD患者的D-D、Fbg较慢阻肺稳定期患者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 AE-COPD患者死亡组中的SAA 、D-D、PCT、Fbg高于未死亡组,有显著性差异( P<0.05)。血浆SAA、D-D、PCT、Fbg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呈负相关(r =-0.249,P <0.01),与动脉血氧分压呈正相关(r =0.276,P <0.01)。结论 AECOPD患者测定血浆SAA 、PCT、D-D、Fbg血气分析有利于评价患者的病情、血栓并发症发生风险及预后。慢阻肺是常见的呼吸道疾病,由于其患病人数多,死亡率高,居当前死亡原因的第四位,仅次于肿瘤、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因此,本文检测AECOPD患者血浆中SAA、PCT、D-D、Fbg的水平有利于评估患者的病情。

    作者:王雪峰;黄景荣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气管食管瘘导致反复肺部感染1例报告

    病例资料患者女性,24岁,江西人,务农。因反复咳嗽、咳痰、发热、气急6个月,再发加重3天入院。

    作者:李为洲;董利民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汽油吸入致外源性类脂性肺炎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目的:加深对汽油吸入致外源性类脂性肺炎的认识。方法报道我院收治的1例汽油吸入致外源性类脂性肺炎资料,结合万方数据库发表的相关10例病例资料进行临床分析。结果11例患者均出现咳嗽,9例伴有气促,7例患者出现胸闷、胸痛。患者胸部X片或CT出现斑块状、磨玻璃样、铺路石样、实变或结节影等改变。11例均予以抗感染治疗,2例予以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2例予手术切除治疗,6例患者予以激素治疗。10例患者病情好转,1例患者死亡。结论外源性类脂性肺炎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我们应提高对此类疾病的认识,减少临床漏诊、误诊。

    作者:涂容芳;张秀峰;何振华 刊期: 2015年第03期

临床肺科杂志

临床肺科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 解放军第105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