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胸腔内注入不同剂量尿激酶作用不同时间治疗包裹性胸腔积液的疗效

吴春风

关键词:尿激酶, 包裹性胸腔积液
摘要:目的:比较胸腔内注入高低不同剂量尿激酶、作用不同时间治疗包裹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包裹性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低剂量尿激酶(10万U)治疗组和高剂量尿激酶治疗组(25万 U)。每个剂量治疗组经胸腔注入尿激酶,分别作用长短不同时间(4 h 及24 h)后放液,随后视病情变化重复给药。2 w后比较各组胸腔积液吸收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A1组(10万U尿激酶作用4 h)显效率41.7%,总有效率83.3%;A2组(10万U尿激酶作用24 h)显效率33.3%,总有效率91.7%;B1组(25万U尿激酶作用4 h)显效率91.7%,总有效率100%;B2组(25万U尿激酶作用24 h)显效率75%,总有效率100%。 A1组与B1组、A2组与 B2组比较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具有统计学意义。在不良反应方面,B2组肉眼血性胸水发生率高于B1组(P<0.05)。结论对于包裹性积液患者,采用25万U尿激酶腔内注射作用4 h较安全、有效。
中国老年学杂志相关文献
  • 银杏注射液治疗老年痴呆症的疗效

    目的:系统评价银杏注射液治疗老年痴呆症的疗效。方法选取老年痴呆症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 n=60)接受银杏叶提取物静滴,对照组(n=60)接受胞二磷胆碱静滴,全面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精神状态、日常生活能力等一系列认知、生活和社会活动能力。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MMSE、BSSD、VRT正确分、DS顺背及总分、RVR均有所上升,且ADL、VRT错误分均下降,且观察组改变程度更为显著;观察组显效35例,有效15例,总有效率86.1%,对照组显效25例,有效11例,总有效率60.0%,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30.0%,对照组不良反应率26.7%,两组不良反应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银杏注射液能够有效改善老年痴呆症患者脑部血液循环,抑制神经细胞的凋亡,患者认知、生活和社会活动能力均可得到显著提高,该药不良反应较轻且可自行缓解,安全性良好,是一种有效、可靠且价格低廉的治疗方式。

    作者:何静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夜间经皮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目的:探讨日间静息状态下血氧饱和度( SaO2)≥88%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患者不同时期及是否吸氧条件下夜间经皮氧分压( TcPO2)、经皮二氧化碳分压( TcPCO2)及SaO2的变化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在已经确诊为 COPD的老年患者中选取日间静息 SaO2≥88%的COPD患者55例,分为COPD稳定期组及COPD急性加重组( AECOPD),并设正常对照组,给予经皮无创血气及血氧饱和度夜间8 h连续监测。对AECOPD组患者在给予1.5 L/min氧气吸入条件下于第2天晚上再重复经皮无创血气监测。结果①COPD稳定期组、AECOPD组患者高经皮氧分压( HTcPO2)、低经皮氧分压( LTcPO2)及平均经皮氧分压( MTcPO2)均低于正常对照组( P<0.05),而高经皮二氧化碳分压( HTcP-CO2),低经皮二氧化碳分压(LTcPCO2)及平均经皮二氧化碳分压(MTcPCO2)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②AECOPD组、COPD稳定期组患者的低血氧饱和度( LSaO2)及平均血氧饱和度( MSaO2)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而血氧饱和度低于90%的时间占总监测时间的百分比( SLT90%)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③AECOPD 患者夜间给予低流量吸氧(1.5 L/min)后,患者 HTcPO2、LTcPO2及 MTcPO2较未吸氧时均明显升高(P<0.05),HTcPCO2,LTcPCO2及MTcPCO2较未吸氧时均略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无创血气监测应与 SaO2监测联合应用于临床,可用于老年COPD患者夜间出现低氧血症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的诊断及指导吸氧浓度。

    作者:张凤蕊;平芬;韩书芝;李萍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宫颈癌组织中MACC1、c-Met蛋白表达相关性及与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目的:探讨结肠癌转移相关基因(MACC1)、人原癌基因编码蛋白(c-Met)表达与宫颈癌以及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选择该院2011年7月至2013年12月初发且术前未接受过放化疗治疗的所有宫颈癌手术患者116例,收集患者的病历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MACC1、c-Met蛋白在不同宫颈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结果与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MACC1、c-Met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在正常宫颈组织、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Ⅱ~Ⅲ组织、宫颈癌组织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之间阳性率的两两比较,宫颈正常组织、CIN Ⅱ~Ⅲ组织比较和正常宫颈组织、宫颈癌组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MACC1、c-Met 蛋白的表达在宫颈癌组织内呈正相关(r=0.648,P<0.05)。经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MACC1蛋白、肌层浸润深度是影响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因素(OR=6.015,3.901,P<0.05)。结论宫颈癌组织中MACC1、c-Met蛋白的表达有异常,其中MACC1蛋白阳性表达可作为评估宫颈癌在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高危因素,临床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作者:石琳;李丽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吉林市兴华社区老年人生活方式病的现状

    目的:了解吉林市兴华社区老年人生活方式病现状,为制定该类疾病的防治措施及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吉林市兴华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为研究对象,收集该社区2014年免费健康体检的数据。结果在2960例体检者中,超重与肥胖、高血压、高血糖及高血脂的检出率分别为52.7%、38.2%、21.9%与72.0%。女性高血脂的检出率显著高于男性,超重与肥胖的检出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超重与肥胖者的高血压、高血糖与高血脂的检出率显著高于非超重与肥胖者。结论吉林市兴华社区老年人生活方式病现状不容乐观,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健康管理。

    作者:王云;孙莹;张秀敏;刘婷;刘莹圆;吴方园;刘妍妤;赵璐;刘红箭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JAK2-STAT3信号通路在大鼠脑出血模型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大鼠脑出血后JAK2-STAT3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及与脑水肿的关系。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108只,经尾动脉取血缓慢注射到尾状核区制作大鼠脑出血模型。根据出血时间不同,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3h、9h、1d、3d、5d和7d6组,每个组又分为3个亚组:模型组、假手术组和AG490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印迹检测JAK2、p-JAK2、STAT3和p-STAT3的表达,并测定脑组织含水量。结果与假手术组和AG490组相比,模型组中p-JAK2和p-STAT3大量表达,并于24 h时达到高峰;与模型组相比,AG490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在各时间点均较低。结论脑出血后能够激活JAK2-STAT3信号通路,并导致脑组织水肿。

    作者:王绪常;张振兴;宋晓峰;李树玲;周青青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阳离子-氯离子联合转运蛋白抑制剂对氯胺酮麻醉模型小鼠的催醒影响及对其海马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阳离子-氯离子联合转运蛋白( CCC)抑制剂对氯胺酮麻醉模型小鼠的催醒影响及对其海马凋亡的影响。方法选取幼年SPF级昆明种小鼠60只,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0只,实验组30只,予100 mg/kg 氯胺酮腹腔注射,待小鼠翻正反射消失,反复腹腔注射100 mg/kg氯胺酮,维持麻醉时间为6 h后,予实验组小鼠布美他尼溶液100μg/kg腹腔注射,同时予对照组等量的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对比两组小鼠的苏醒时间、海马区细胞凋亡密度以及海马区NMDA-2B受体表达情况。结果实验组小鼠的苏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高倍镜下观察显示体积较正常细胞小者为凋亡细胞,其细胞核内含紫蓝色或黑色的凋亡小体,实验组凋亡细胞明显少于对照组;实验组凋亡细胞密度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较低(P<0.05);免疫组化法检测显示NMDA-2B受体阳性细胞染色呈棕黄色,多位于CA3区海马组织,分布均匀,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的阳性细胞数目明显较少;Western印迹法测定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的NMDA-2B受体灰度值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 CCC 抑制剂对氯胺酮麻醉模型小鼠具有催醒作用,能够明显抑制其海马细胞凋亡,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唐俊霞;冯念海;陶琦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前列腺素E治疗老年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目的:探讨前列腺素E治疗老年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该院传染病科收治的老年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例,对照组予阿昔洛韦80 mg+200 ml 5%葡萄糖,20滴/min,1次/d静脉滴注,拉米夫定100 mg 1次/d口服,螺内酯片60 mg 3次/d口服,呋塞米30 mg 1次/d口服,根据患者尿量酌情调整剂量,2 w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前列腺素E 10μg+200 ml 5%葡萄糖,20滴/min,1次/d静脉滴注,2 w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治疗结束后,对比治疗前后患者谷丙转氨酶( ALT)、谷草转氨酶( AST)、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血清白蛋白与血清球蛋白比值及随诊结果。结果①治疗前两组患者ALT、AST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观察组的ALT、AS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后两组患者指标均有改善,且实验组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血清白蛋白与血清球蛋白比值较对照组明显好转( P<0.05);③随诊实验组患者无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前列腺素 E能够明显提高老年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安全性高,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蒲云川;李超;毛燕群;姚上志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单节段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椎间融合器植入与单纯自体颗粒骨植骨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入路微创单节段腰椎椎间融合术椎间融合器植入或单纯自体颗粒骨植骨两种融合方式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2年7月该院骨科收治的拟接受经椎间孔入路的单节段腰椎椎间融合术的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74例,随机分为融合器组和植骨组各37例。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分别于手术前、术后1 w、1年、2年进行随访,比较数字分级法( 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 ODI)评分、椎间孔和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融合率、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融合器组患者治疗费用明显高于植骨组( 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2年的VAS评分、ODI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术后1年和术后2年的VAS评分、ODI评分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融合器组术后2年椎间孔高度、椎间隙高度明显高于植骨组( P<0.05);两组术后2年腰椎前凸角度之间无统计学差异( 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2年融合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老年单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微创经椎间孔入路的单节段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椎间融合器植骨能够更好地恢复椎间隙、椎间孔的高度;自体颗粒骨植骨具有明显的经济优势。

    作者:丁国强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慢性牙周炎对口腔及胃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的影响

    目的:探讨慢性牙周炎对口腔及胃幽门螺杆菌( Hp)感染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0例患者进行牙周检查,分为慢性牙周炎组120例与牙周健康组80例,检测两组口腔和胃Hp的感染率,分析组内口腔及胃Hp感染率的相关性,同时比较组间口腔及胃Hp感染率的差异。结果两组组内口腔与胃Hp的感染率均存在关联( P<0.05),且慢性牙周炎组口腔Hp的感染率明显高于牙周健康组( P<0.05),两组胃Hp的感染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口腔Hp感染率与胃Hp感染率存在密切关联,慢性牙周炎可提高口腔Hp的感染率,不良的牙周状况为口腔Hp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

    作者:王妙妍;章锦才;周磊;陈广盛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神经电生理检查在吉兰-巴雷综合征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吉兰-巴雷综合征( GBS)的神经电生理特点。方法对29例GBS患者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F波、肌电图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观察其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结果 MCV异常率(47.57%),高于SCV异常率(24.60%)(P<0.05);上肢MCV异常率(10.68%)低于下肢(36.89%)( P<0.05);F 波异常率80.77%;临床程度轻型患者 MCV 异常率(64.71%)低于临床重型患者(91.67%)(P<0.05);EMG静息时可见正锐波、纤颤电位(61.21%),大力收缩时呈单纯相或单纯-混合相(38.79%)。肌电图异常出现率在病程2~3 w内高,临床程度重型患者在病程1 w内即出现异常肌电图。结论 GBS为多发性周围神经病,主要表现为神经根和周围神经损害,肌电图检测阳性率高,对GBS早期诊断、分型、判断预后有重要作用。

    作者:葛继晖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预注右美托咪定对老年患者双腔管插管反应的影响

    目的:探讨预注右美托咪定在老年患者麻醉诱导中的应用。方法美国麻醉医师协会( ASA)Ⅰ~Ⅲ级肺癌患者30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和对照组各15例。右美托咪啶组患者入室后给予复合剂量右美托咪定0.6μg/kg,10 min内泵入。对照组持续泵入等量生理盐水。随后全麻诱导,两组患者全麻诱导方法相同,当脑电双频谱指数(BIS)<45时插入双腔管,经纤支镜定位后行机械通气。观察给药前(T0)、插管前(T1)、插管后1 min(T2)、插管后3 min (T3)、插管后5 min (T4)各时间点的心率、血压情况;记录两组维持相同麻醉深度的丙泊酚用量,观察并记录麻醉诱导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T0时间点各项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T0比较,两组T1时点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降低(P<0.05);对照组T2~T3时点 SBP 、DBP、HR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右美托咪定组T1时点SBP 、DBP升高(P<0.05),T2~T3时点SBP 、DBP、HR降低( P<0.05);右美托咪定组插管时丙泊酚用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 P<0.05);低血压、高血压等不良反应明显减少( P<0.05)。结论预注右美托咪定可有效减轻老年患者双腔管插管时心血管反应,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并缩短丙泊酚诱导的插管时间和减少丙泊酚的用量。

    作者:王东昕;刘卓;姜新;倪春艳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甘肃天水地区老年基督教徒宗教卷入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目的:分析老年基督教徒的宗教卷入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以问卷调查的方法搜集了217名老年基督教徒的宗教卷入和主观幸福感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老年基督教徒的宗教卷入在年龄、性别、信教年限、文化程度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或P<0.01),主观幸福感在年龄、性别、信教年限、文化程度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P<0.01);老年基督教徒的宗教卷入与正性情感、正性体验和幸福度总分之间呈显著正相关( P<0.01),与负性情感和负性体验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 P<0.01)。结论不同宗教卷入老年基督教徒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差异,高宗教卷入老年基督徒的主观幸福感高于低宗教卷入者。

    作者:王璇;马琪山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的干预效果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糖尿病大鼠肾组织纤维结缔生长因子(CTGF)表达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高脂高糖喂养联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 STZ)腹腔注射建立2型糖尿病模型,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糖尿病肾病对照组( DN)、干细胞移植组( MSC)、前列地尔组(AL)。非糖尿病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NC)。 MSCs经体外培养、鉴定、标记后,经尾静脉注射到MSC大鼠体内(6×106 MSCs/ml),同时AL大鼠每日经尾静脉注射10μg? kg-1? d-1,连续注射21 d。于开始治疗后第7、14、21天测定大鼠血糖、24 h尿总蛋白、血肌酐、尿素氮,采用HE染色观察大鼠肾脏病理变化并应用免疫组化检测肾组织CTGF蛋白的表达。结果与NC组比较,造模鼠血糖、24 h 尿蛋白、肌酐、尿素氮均显著升高( P<0.05);与DN组比较,MSC组及AL组血肌酐、尿素氮、尿蛋白均显著降低(P<0.05);与NC组比较,DN组肾组织CTGF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DN组比较,MSC组及AL组肾组织CTGF表达显著降低(P<0.05),但仍高于NC组(P<0.05);与AL组比较,MSC组血肌酐、尿素氮、尿蛋白、肾组织CTGF的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 MSCs可以抑制CTGF蛋白的过度表达,进而减缓DN的病程进展。

    作者:张瑞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二维超声诊断老年冠心病颈动脉硬化的特征及血流动力学变化

    目的:探讨应用超声诊断老年冠心病(CHD)患者颈动脉硬化(CAS)特征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选取829例患者,其中CHD患者589例(观察组),非CHD患者240例(对照组),观察组中合并心肌梗死252例( A组),无合并心肌梗死337例( B组)。所有患者实施超声扫描,对比颈动脉影像学表现及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观察组患者内中膜厚度(IMT)增厚(332/56.37%)、斑块(277/47.03%)、IMT、斑块厚度、斑块积分均高于对照组(χ2=7.923,P<0.01;χ2=18.832,P<0.01;t=10.332,P<0.01;t=13.221,P<0.01;t=17.394;P<0.01);观察组以软斑(376/66.67%)为主,对照组以扁平斑(6/35.29%)、硬斑(9/52.94%)为主,扁平斑、硬斑、软斑斑块分布比例对比差异显著(χ2=9.348,P<0.01;χ2=14.554,P<0.01;χ2=20.324,P<0.01);观察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阻力指数(RI)高于对照组(t=13.332,P<0.01;t=26.439,P<0.01);A 组患者IMT 增厚(66/26.19%)低于B组,斑块(192/76.19%)高于B组(χ2=12.548,P<0.01;χ2=12.437,P<0.01)。结论应用超声诊断老年CHD患者颈动脉硬化特征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有利于判别冠心病严重程度。

    作者:孔岩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立体定向微创脑组织活检诊断老年颅内病变准确率的影响因素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微创脑组织活检诊断老年颅内病变准确率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该院近2年收治的行立体定向脑活检术的317例老年患者,收集其临床特征及病理诊断,分析影响诊断率的主要因素以及二次活检情况。结果首次立体定向活检术后,286例得到明确病理诊断,诊断率为90.22%;其中肿瘤性病变251例;非肿瘤性病变35例。31例患者未得到明确病理诊断。非强化病灶的诊断率明显低于强化病灶(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灶强化为立体定向活检诊断率的独立影响因素(P=0.006)。31例未确诊的患者中,7例患者1年内行二次活检或开颅手术,其中6例患者得到明确的病理结果,1例患者二次活检仍显示为胶质增生。结论病灶是否强化为影响老年颅内病变患者立体定向活检诊断率的主要因素,强化病灶的诊断率较高;对未确诊的老年患者建议行二次活检术来提升诊断水平。

    作者:杨华荣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早期应用血必净联合胸腺五肽治疗老年重症肺炎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早期联合应用血必净及胸腺五肽治疗老年重症肺炎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该院于2014年1~6月收治的重症肺炎患者48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4例,对照组采取积极对症治疗及血必净治疗,观察组于对症治疗基础上采取血必净及胸腺五肽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体温、白细胞总数、C 反应蛋白(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无明显差异(χ2=0.356,P<0.05)。结论早期联合应用血必净及胸腺五肽治疗老年重症肺炎疗效较佳,且较为安全,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张淑兰;孟祥海;郝艳云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脑胶质瘤中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及对血管生成的影响

    目的:检测胶质瘤中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Mapsi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CD31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分析其意义。方法以67例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术后蜡块组织作为观察组,以非肿瘤性的脑组织(病理科存档)4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两组中Mapsin、VEGF和CD31的表达。结果观察组中Mapsin表达的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VEGF表达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中MVD值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中Mapsin和VEGF的阳性率、MVD值与肿瘤的大径、是否伴有坏死和Ki67增殖指数密切相关。相关分析显示Mapsin和VEGF、Mapsin和MVD的表达均呈负相关性,VEGF和MVD的表达呈正相关性。结论胶质瘤术后组织中Mapsin的阳性率低、VEGF的阳性率高、MVD值高,Mapsin对肿瘤血管生成可能具有抑制作用,Mapsin和VEGF共同调节着肿瘤的发生和进展。

    作者:韩笑;吴琼石;杨薇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云南省曲靖市人口老龄化现状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显示,2010年曲靖市60岁及以上人口总数为62.72万人,占总人口数的10.71%,65岁及以上的人口总数为43.541万人,占总人口数的7.42%,曲靖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1〕。本文拟了解曲靖市人口老龄化程度。

    作者:陈习琼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支气管镜下白蛋白泡沫定位顽固性气胸漏气支气管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顽固性气胸患者应用支气管镜下白蛋白泡沫定位漏气支气管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该院呼吸科确诊的45例顽固性气胸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5例,采用纤维支气管镜下白蛋白泡沫定位漏气支气管,对照组20例,采用双腔球囊充液定位。比较两组患者的气胸定位情况,定位时间以及封堵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共定位出支气管漏气部位段、亚段、次亚段各18、5、2例,对照组各16、1、0例,两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27、0.005、0.015);两组总定位成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45);两组定位时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01);两组患者的封堵成功率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 P=0.577);两组患者并发症支气管充血水肿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 P=0.362),对照组患者的邻近气管受压和支气管变形扩张的发生率较观察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4,0.027)。结论采用纤维支气管镜下白蛋白泡沫定位漏气支气管是一种安全、更为准确的治疗方法,特别适合于顽固性气胸的定位治疗。

    作者:罗春娟;张琦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预后随访

    无症状性脑梗死( SBI )是指临床无脑卒中病史,无明确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由影像学和尸检发现的梗死灶〔1〕。 SBI 包括两种情况:①无脑卒中史人群中存在的脑梗死灶;②脑卒中患者存在的不能解释其症状、体征的梗死灶(非责任灶)。1990年美国国立神经疾病和脑卒中研究所( NINCDS)的脑血管病分类中增设了这一项。1995年我国第4届脑血管病会议将SBI正式归入脑血管病分类中〔2〕。 SBI常隐匿演变为症状性脑梗死和血管性痴呆( VD)等。本文对SBI患者预后随访进行研究。

    作者:李京濮;孟久;李昱芃 刊期: 2015年第20期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主管:中国老年学学会

主办:中国老年学学会 吉林省卫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