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雨莘;易巍;吴丹明;李占军
目的:探讨12导联心电图计算机算法在识别心外膜或心内膜室性心动过速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患有室性心动过速的43例患者进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记录患者相关信息和12导联心电图QRS波的特点,图像计算机处理采用MATLAB软件,采用图像的斜率作为区分心外膜和心内膜起搏MoG模型的特征性区别,通过训练样本设置区分阈值,验证此法识别心内膜和心外膜室性心动过速的精确度和可信性。结果12导联ECG起搏标测对心内膜和心外膜混合模型的识别总精确度为84%,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1%和80%。采用计算机算法,对左心室的识别精确度(83%)较右心室(76%)高(P<0.0001);对D区域(前游离壁基底段)的识别精确度(87%)高,对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的识别精确度(94%)高(P=0.0004);具有较高起搏标测电位(>1.5 mV)部位的识别精确度(82%)较起搏标测低电位(≤1.5 mV)部位精确度(80%)高(P=0.16);对室速出口位点为标准的计算机算法精确度为84%,敏感性为96%,特异性为71%。结论采用12导联心电图计算机算法识别心外膜和心内膜起搏位点的准确度较先前的识别标准有所提高,可能有助于在临床上区分室性心动过速起源灶,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姚丹;张鸿雁;罗娜;范博;郭楠;周丽静 刊期: 2015年第24期
骨性关节炎( OA)在病理上主要表现为关节软骨的退变及降解,尽管这种软骨退变和降解的具体机制还不是十分明确,但大多数学者均认为各种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白细胞介素( IL)-1β、肿瘤坏死因子( TNF)-α、前列腺素( PGE)-2是参与软骨退变及降解并引起OA症状的重要的细胞因子〔1~3〕。本研究探讨IL-1β、TNF-α和PGE-2在OA发病中所起的作用及其与OA严重程度的关系。
作者:张其亮;李云;刘红云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了解老年人对housebound的认知现状及需求。方法2013年9~11月,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从唐山市363个社区中抽取1个社区,采用统一的一般情况调查表、housebound认知状况调查表,对社区内所有年龄≥60岁的常住居民(542例)一般情况及对housebound的认知情况进行调查。结果(1)老年人对housebound 相关知识部分认知得分为(23.69±3.626),正答率高为85.1%(461/542)、低为13.3%(72/542);(2)相关态度部分认知得分为(8.47±2.099),正答率高为85.2%(462/542),低为37.5%(203/542);(3)相关行为部分认知得分(7.18±1.745),正答率高为74.9%(406/542),低为25.1%(136/542)。结论我国社区老年人对于housebound的总体认知状况较低,且均低于中等水平,急需增加社区卫生服务内容,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housebound初级预防体系。
作者:靳岩鹏;景丽伟;汪凤兰;张小丽;邢凤梅;幺婷;宋玉钰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大鼠对脑内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54只Wistar雄性大鼠(3~4个月龄),随机选取18只作为正常组、36只制作AD大鼠模型成功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各选取18只分别作为治疗组、模型组;模型组和正常组采用HE染色法对大脑皮层组织进行观察,治疗组给予G-GCS(0.3 ml? kg-1? d-1),模型组和正常组分别给予等量磷酸盐缓冲液(PBS)注射,又分别于第7、14、21天进行相关指标的检测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正常组治疗第7、14、21天的大脑皮层细胞IL-1β染色光密度值均显著低于模型组、治疗组( P<0.05),治疗组治疗14、21 d后大脑皮层细胞IL-1β染色光密度值低于模型组( P<0.05)。正常组治疗第7、14、21天的大脑皮层细胞TNF-α染色光密度值均显著低于模型组、治疗组(P<0.05),治疗组治疗14、21 d后大脑皮层细胞TNF-α染色光密度值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 AD大鼠对脑内炎症反应作用显著增强,G-CSF可以有效降低AD大鼠的炎症反应作用,对大鼠大脑皮层细胞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李健;米永杰;石钊;聂政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老年人不宁腿综合征( RLS)患病率、严重程度及诊治情况。方法对老年人群进行RLS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其 RLS患病率。对符合诊断的RLS患者,进行年龄分组及RLS严重程度分级,对比不同年龄组RLS患病率及不同严重程度RLS的构成情况。并对 RLS患者诊治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参与调查的老年人共966人,男524人,女442人,确诊为 RLS 34人(3.52%),其中男10人(1.91%),女24人(5.43%)(P<0.05);三个年龄组(65~74岁,75~84岁,≥85岁)人数及患病率为503人(3.18%)、395人(4.05%)、68人(2.94%)(P>0.05)。男性患病率分别为0.38%、2.94%、2.43%,女性患病率分别为5.8%、5.24%、3.70%,其中,65~74岁年龄组两性间有显著差别( P<0.05),余年龄组两性间患病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2)34名确诊的RLS患者轻度4人(11.76%);中度7人(20.59%);重度23人(67.65%),不同年龄段的轻、中、重度人数及比例均无统计学差异。(3) RLS患者就诊率52.94%,诊出率17.60%,治疗率17.60%,误诊率35.29%。结论(1)老年人群RLS女性5.43%,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2)老年RLS患者的患病率及严重程度与增龄没有显著的相关性。(3)老年人的 RLS的就诊率、诊出率及治疗率较低,误诊、漏诊率较高,需进一步加强RLS诊疗意识。
作者:徐媛;钱进;李良媛;张艳;马静;赵苗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研究老年冠心病患者围术期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特点。方法选择择期手术的60~80岁老年冠心病患者42例,另选取同年龄段非冠心病手术患者30例设为对照组。连续记录患者术前24 h及术后48 h心电信息,统计ST段位移幅度及时间,各型心律失常、各时间段心律失常发生率及持续时间等。结果冠心病组 ST段下移和 ST段抬高发生率、平均幅度和持续时间均大于对照组( P<0.05);冠心病组心动过缓(SB)、高度房室传导阻滞(AVB)、房性早搏(AP)、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PVT)发生率大于对照组(P<0.05);冠心病组术前24 h、术后24 h、术后24~48 h ST-T改变及心律失常发生率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P<0.01)。对照组术后24 h ST-T 改变和心律失常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术前24 h(P<0.05);冠心病组术后24 h和术后24~48 h心律失常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术前24 h(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是围术期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高发人群,术后24 h发生率高。
作者:赵小祺;王春光;焦宏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了解社区老年人日常生活行为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调查温州和南通市年龄超过60岁老年人总计1207人日常生活行为,使用自制老年人日常生活行为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锻炼、睡眠、预防跌倒、卫生、饮食、个人嗜好、心理卫生行为,总计36个条目。结果日常生活行为方式的平均分为(20.72±3.62)分;日常生活行为方式良好者496例(41.1%),不良者为711例(58.9%);日常生活行为方式中正确率低的条目分别为锻炼后测脉搏4.3%、刷牙6.8%、水果日摄入量14.5%;日常生活行为良好的项目排序为烟酒控制、卫生、防跌倒、睡眠、饮食、锻炼;文化程度、性别、职业、2w内患病及慢性病5个因素是日常良好生活行为的影响因素。结论老年人存在较多的不良生活行为,应重视文化程度低、男性、体力劳动者的社区老年人健康教育,教育重点内容为锻炼和饮食。
作者:耿桂灵;尹志勤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了解农村老年人运动休闲的效益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方法以巢湖市力寺村老年学校学员为研究对象,先以任意抽样方式对40位老年学员进行问卷调查,再运用半结构式访谈8位老年学员,分析所获得资料。结果休闲效益呈现多元化,在生理、心理、社交、自我实现效益等方面,均有积极的看法;生活满意呈现多元化,在休闲、家庭与人际满意等方面,均持积极的看法,尤其是休闲满意方面;休闲效益与生活满意度之间存在关联性。结论运动休闲不仅能让老年人体验到生理、心理及社会方面的效益,而且也能获得较高的生活满意度。
作者:梁修;胡青梅;王立利;王丽水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 EPO)治疗老年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并观察其安全性。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19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97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EPO治疗。主要评估两组治疗效果,评估患者治疗前后脑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AS),采用巴氏指数(BI)评估日常生活状况,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浓度,观察两组不良反应评估治疗安全性。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7.01%(65/97),高于对照组〔57.73%(56/97),P<0.05〕;治疗组治疗后梗死面积为(4.12±0.61)cm2,低于对照组治疗后〔(5.06±0.58)cm2,P<0.05〕,两组治疗后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治疗后 AS评分为(18.92±0.50)分,低于对照组治疗后〔(21.78±0.43)分,P<0.05〕;治疗组治疗后 BI 评分为(65.83±5.41)分,高于对照组〔(60.74±5.39)分,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 CRP 为(16.48±3.14)μg/L,低于对照组治疗后〔(20.72±3.35)μg/L,P<0.05〕;治疗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及死亡总发生率为52.58%(51/97),低于对照组〔60.82%(59/97),P<0.05〕。结论应用EPO治疗老年脑梗死临床效果显著,老年患者神经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作者:黄林娟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互动管理模式在长沙市芙蓉区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的建立与应用效果。方法以“优势整合,资源互补”为前提,组建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互动管理团队,包括医院糖尿病多学科教育小组、社区糖尿病管理随访小组、居家照顾协管组。根据团队成员的职责,设置有系统的培训课程,由医院培训社区,社区培训居家照顾协管组成员。团队通过双向转诊、患者网络管理平台、糖尿病健康小屋、随访管理、定期义诊、讲座、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建立医院-社区、社区-家庭、医院-家庭之间的互动管理。在长沙市芙蓉区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选取老年糖尿病患者92例,比较管理前后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情况、自我管理行为及生活质量。结果一体化互动管理1年后,患者HbA1c值较管理前显著降低(P<0.05),而HbA1c达标率、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及生活质量较管理前均显著提高(P<0.05)。结论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互动管理模式能有效降低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刘芳;杨玲凤;李乐之;翁容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对比常规肠内营养和联合谷氨酰胺对老年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石家庄市第一医院40例老年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各20例。其中,常规组给予常规肠内营养,研究组在常规肠内营养的基础上联合应用谷氨酰胺。分别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1w、2w后的血清白蛋白水平、转铁蛋白水平和体质量,同时比较重症监护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血清白蛋白水平、转铁蛋白水平和体质量均无显著差异( P>0.05)。研究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水平和转铁蛋白水平在治疗后1 w、2 w均显著高于常规组( 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体质量无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患者重症监护时间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结论肠内营养联合应用谷氨酰胺能够明显改善老年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营养状况,缩短重症监护时间,能够对老年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起到积极的作用。
作者:聂冰;梁国瑞;贾聚坤;孟彬;马爱华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观察Dickkopf(DKK)-1对SD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迁移及表型转化的影响。方法取大鼠主动脉贴块培养VSMC,不同浓度外源DKK-1分别作用于VSMC,然后采用cck8和transwell试验分别检测DKK-1对大鼠VSMC增殖及迁移的影响。 RT-PCR和 West-ern印迹分别用于检测VSMC去分化表型标志基因骨桥蛋白( OPN)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外源性DKK-1干预后,随着作用时间延长,DKK-1浓度增大,细胞增殖率降低,迁移能力减低;还可使VSMC发生表型转化,而在这个过程中 OPN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结论外源 DKK-1能抑制大鼠VSMC增殖、迁移能力,并具有剂量和时间依赖性,此外,还可使VSMC从合成型向收缩型转化。
作者:王莉萍;王俊萍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应用于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 PAH)患者治疗后细胞因子水平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稳定期老年COPD合并PAH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辛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6个月后的肺功能、6 min步行试验(6MWD)、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6MWD、hs-CRP、TNF-α及 VEGF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更显著,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辛伐他汀应用于老年COPD合并PAH患者的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肺功能以及运动耐量,这可能与其抑制全身以及肺脏的局部炎症反应有关。
作者:张睿花;林泉;王笑英 刊期: 2015年第24期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 EMGBFT)是通过放大肌肉生物电活动信号,并将其转换成视觉与听觉信号,人体通过接收这些回馈信号主动控制肌肉活动〔1〕。近年来,该疗法较多应用于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的治疗,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在对上肢和下肢功能障碍的研究中,研究者对脑卒中后出现的一些常见并发症进行了重点观察,如肩关节半脱位、足下垂等,本文就近3年EMGBFT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研究中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综述。
作者:谢羽婕;张驰;胥方元 刊期: 2015年第24期
微小RNA是一类长度为20~23个核苷酸大小的内源性非编码单链小RNA〔1〕,可通过直接结合靶mRNA的3′非编码区(3′-UTRs)并在转录后水平对靶基因mRNA进行降解或者抑制其翻译〔1~4〕。 miRNAs参与机体各个生理和病理过程,参与调节人类约30%的编码基因的表达,在肿瘤发生发展中既可充当癌基因,也可充当抑癌基因的角色〔1~4〕。本文就当前国内外研究miR-378在多种肿瘤〔胃癌、大肠癌、肺癌、乳腺癌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的关联作一简要总结。
作者:钟思思;辛柳燕;郑永亮;刘爱飞;陈懿建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培菲康联合马来酸曲美布丁对脓毒症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7月至2014年11月该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脓毒症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在基础治疗及对症治疗基础上口服或鼻饲生理盐水,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培菲康联合马来酸曲美布丁治疗,疗程为10 d。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患者血清中二胺氧化酶(DAO)活性、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IFABP)和 D-乳酸含量,比较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结果经过1个疗程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中DAO、IFABP和D-乳酸含量明显低于治疗前,同时观察组患者血清的上述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3.33%(42/45)〕明显高于对照组〔57.78%(26/45)〕(P<0.05)。结论培菲康联合马来酸曲美布丁可以降低脓毒症患者血清中相关指标,改善脓毒症患者的肠黏膜屏障功能,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黄伟;陈肖;朱海杰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肺功能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6月至2014年12月就诊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患者11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各58例。对照组:给予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和营养支持、祛痰止咳、扩张支气管、抗生素等基础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接受给予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和营养支持、祛痰止咳、扩张支气管、抗生素等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55%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1.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治疗后,观察组血清 IL-6(16.3±4.6) pg/ml、TNF-α(55.3±12.4) pg/ml 及 CRP (7.3±2.0) mg/L 都低于对照组血清 IL-6(25.1±7.2)pg/ml、TNF-α(79.6±20.5)pg/ml及CRP(22.5±4.7)m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PaCO2(42.5±5.6)mmHg低于对照组患者的PaCO2(52.8±7.7)mmHg,且观察组患者 PaO2(86.7±22.5)mmHg 高于对照组患者 PaO2(75.1±16.0)mm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PEF(4.91±0.87)L/s、FEV1(2.81±0.60)L、FVC(3.12±0.56)L高于对照组患者的 PEF(3.99±0.64)L/s、FEV1(2.11±0.52)L、FVC(2.15±0.39)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能够减轻患者的炎症反应,改善患者的血气指标,促进患者肺功能的恢复。
作者:郑玉兰;付文荣;曹锋生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视听感觉统合训练对颅脑损伤患者工作记忆和执行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采用数字随机分组法将85例认知障碍的颅脑损伤患者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视听感觉统合训练组(43例,训练组)。对照组给予认知康复指导;训练组给予视听感觉统合训练,1次/d,5次/w。治疗3个月后,分别采用修订的韦氏记忆量表( WMS-CR)进行工作记忆评定和执行缺陷综合征的行为评价测验( BADS)评定记忆和执行功能。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训练组WMS-CR评测中的理解、背数和积累分测验得分显著增高( P均=0.00);BADS评测中转换卡片测验、动作计划测验、找钥匙测验、修订的六元素评显著改善(均P<0.05),而时间判断测验及动物园分布图测验项目评分差异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视听感觉统合训练可提高颅脑损伤患者工作记忆,但对部分日常生活相关执行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尚不完全。
作者:张军伟;杨颖;李建民;郝正玮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320排CT低电压结合低浓度对比剂在冠状动脉成像( CTA)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101例临床怀疑或确诊冠心病的患者体质量指数( BMI)21~26 kg/m2,男56例,女45例,随机分成两组使用东芝320排CT进行冠脉CTA检查。 A组(52例)管电压为100 kVp,对比剂为碘克沙醇(270 mgI/ml);B组(49例)管电压为120 kVp,对比剂为碘帕醇(370 mgI/ml)。两组扫描图像由两名副高以上的影像医师采用双盲阅片进行图像质量评分,并对照其评分结果;另比较两组患者主动脉根部、左冠状动脉及右冠状动脉起始部血管强化CT值、噪声、信噪比( SNR)、对比度噪声比(CNR)、辐射剂量及碘摄入量。结果两组间ED及碘摄入量比较差异显著(P<0.05),A组均小于B组。两组血管强化 CT值、噪声、SNR、CNR差异显著(P<0.05),除噪声A组>B组外,其他各项A组均<B组。两组间图像质量节段评分无差异(P>0.05),A组符合诊断需求的节段数占98.9%(646/653),B组符合诊断需求的节段数占99.3%(594/598)。结论应用320排CT低电压结合低浓度对比剂进行冠状动脉检查,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可以显著降低辐射剂量和碘摄入量。
作者:孙戈;余林;李树欣;谭理连;陈德基 刊期: 2015年第24期
老年性痴呆又称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慢性大脑退行性变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记忆减退、认知功能障碍和精神症状;病理上以老年斑、神经纤维缠结( NTFs)和神经元丢失为主要特征〔1〕。镉是有毒重金属之一,是人体非必需元素〔2〕,其生产和使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并且影响人群健康〔3〕。
作者:李慧;金媛;谢贵花;陈静华;曹飞;陈宝;黄鹏 刊期: 2015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