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玲;宋成伟;王希香;谷苗
目的:探讨引起院内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及其多重耐药性。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于该院重症病房因肺部感染住院治疗的患者300例,对采集的痰标本进行培养,得到413株有效致病菌,使用VirrEK-Ⅱ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和纸片扩散法对所得菌株进行鉴定和实施药敏试验。结果分离所得的413菌株中, G-杆菌317株(76.76%),主要包括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等;G+球菌52株(12.59%),主要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化脓性链球菌属等;真菌44株(10.65%),以白色念珠菌为主。通过药敏试验,病原菌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较高,耐药率在不同菌种之间差别较大,所有革兰阴性杆菌对抗菌药物亚胺培南为敏感,对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及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率为30%~100%,革兰阳性球菌对青霉素G、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西丁等抗生素几乎全部耐药,未发现耐万古霉素的G+球菌,白色念珠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较高的敏感性,对两性霉素B全部敏感。结论肺炎耐药现象十分常见,G-杆菌常见,且常伴有多重菌株感染,而出现多重耐药;临床治疗中使用敏感抗菌药物十分重要,可利于降低医院肺部感染发生率,且提高患者康复率。
作者:杨晓丽;刘淑娟;李婷;李敏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索苦参碱( Mat)对 Aβ25~35诱导认知功能障碍小鼠空间记忆和海马神经再生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向雄性 ICR 小鼠(25~30 g)侧脑室立体定向注射Aβ25~35诱导认知功能障碍模型,根据实验设计分为模型组、Mat低、中、高剂量组(每组20只),选取同龄未处理的正常小鼠20只作对照(对照组)。 Mat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于术后7 d每天灌胃30、60、100 mg/kg Mat,而模型组和对照组仅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治疗4 w后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各组空间记忆水平(登台潜伏期、站台所在象限停留比例及游泳速度);取各组小鼠的海马组织制备病理切片,分别采用溴脱氧尿嘧啶核苷( BrdU)染色和Hoechst 33258染色检测海马神经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情况;制备海马组织匀浆液,检测各组的生长相关蛋白(GAP)-43水平(Western印迹法)和氧化应激相关指标(试剂盒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训练3 d后的登台潜伏期延长,而Mat各处理组训练3 d后的登台潜伏期均短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的站台所在象限停留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Mat低、中、高剂量组的站台所在象限停留比例均高于模型组(P<0.05);Mat可呈剂量依赖的方式缩短登台潜伏期及延长站台所在象限停留比例。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海马BrdU阳性细胞数、GAP-43蛋白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Hoechst阳性细胞数和丙二醛(MDA)含量升高,且 Mat处理后可改善以上指标异常,且改善效应呈剂量依赖方式(P<0.05)。结论 Mat可改善Aβ25~35诱导的认知功能障碍小鼠空间记忆和海马神经再生能力,对海马神经有保护效果,可能与其减轻氧化应激有关。
作者:李运华;邬远林;黄红芬;丁卫江 刊期: 2015年第24期
镇痛药镇痛强度是吗啡的75~125倍,是芬太尼的5~10倍,较易透过细胞膜和血脑屏障,并能迅速在脑内达到有效血药浓度,且反复给药后很少有蓄积作用〔1〕。由于具有心血管功能稳定特点常用于老年麻醉诱导与维持。本研究探讨舒芬太尼在不同年龄患者中应用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作者:周秀敏;张满和;刘晓云;靳彦涛;徐凯智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盐酸戊乙奎醚对百草枯中毒大鼠血清及肺组织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缺氧诱导因子(HIF)-1α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百枯草中毒大鼠80只,随机分成两组各40只。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干预。观察组:盐酸戊乙奎醚大鼠尾静脉注射。观察不同时点两组大鼠血清及肺组织TGF-β1、HIF-1α的水平与表达情况。结果观察组大鼠血清TGF-β1、HIF-1α含量都低于对照组( P<0.01)。实验后7、14 d,观察组大鼠的血清及肺组织TGF-β1、HIF-1α水平都低于对照组( P<0.01)。结论盐酸戊乙奎醚通过调节百草枯中毒大鼠血清及肺组织 TGF-β1、HIF-1α的表达来减慢肺纤维化的产生、改善大鼠缺氧状况、进一步减轻肺损伤。
作者:姚造极;江勇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葡萄籽原花青素( GSP)对肾血管性高血压( RH)大鼠动态血压、血清白细胞介素( IL)-18和 IL-10水平和腹主动脉、肾皮质和海马组织中IL-10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两肾一夹(2K1C)法,建立RH大鼠模型,并设立假手术组(n=7)。术后2 w,选取鼠尾动脉收缩压(SBP)超过130 mmHg的大鼠28只为RH大鼠,并随机分为4组(n=7):模型组;低剂量 GSP组(50 mg? kg-1? d-1);高剂量 GSP 组(200 mg?kg-1? d-1)及卡托普利组(30 mg? kg-1? d-1)。观察各组大鼠尾动脉SBP的动态变化,治疗6 w后,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IL-18和IL-10含量,Western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腹主动脉、肾皮质及海马组织中IL-10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用GSP治疗2 w即可使 RH大鼠尾动脉SBP降低(P<0.05,P<0.01),用药6 w后降压效果更明显(P<0.05,P<0.01)。同时亦能显著增高RH大鼠血清 IL-10含量和腹主动脉、肾皮质及海马组织 IL-10蛋白表达水平,降低 RH 大鼠血清 IL-18含量,其中以高剂量 GSP 组作用尤为明显(P<0.01),与卡托普利组的作用相当(P>0.05)。结论 GSP可以部分通过增加RH大鼠体内抗炎因子IL-10的生成,减少促炎因子IL-18的产生而发挥抗炎和降压作用。
作者:张妍;郭荣年;孙柳青;靳俊峰;吴秀香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了解老年人对housebound的认知现状及需求。方法2013年9~11月,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从唐山市363个社区中抽取1个社区,采用统一的一般情况调查表、housebound认知状况调查表,对社区内所有年龄≥60岁的常住居民(542例)一般情况及对housebound的认知情况进行调查。结果(1)老年人对housebound 相关知识部分认知得分为(23.69±3.626),正答率高为85.1%(461/542)、低为13.3%(72/542);(2)相关态度部分认知得分为(8.47±2.099),正答率高为85.2%(462/542),低为37.5%(203/542);(3)相关行为部分认知得分(7.18±1.745),正答率高为74.9%(406/542),低为25.1%(136/542)。结论我国社区老年人对于housebound的总体认知状况较低,且均低于中等水平,急需增加社区卫生服务内容,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housebound初级预防体系。
作者:靳岩鹏;景丽伟;汪凤兰;张小丽;邢凤梅;幺婷;宋玉钰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青岛地区汉族人群ALDH2(Glu487Lys)基因多态性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基因芯片技术测定618例60~90〔平均(72±13.9)〕岁高脂血症患者的ALDH2(Glu487Lys)基因多态性,按基因型分为野生型 GG组(393例)和突变型 GA/AA组(225例),比较两组血浆HDL-C水平,应用多分类、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其基因多态性对 HDL-C 的影响。结果 ALDH2野生组与突变组的HDL-C含量有统计学意义( P=0.02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吸烟史、糖尿病史、ALDH2基因型是HDL-C的影响因素(标准回归系数分别为-0.084,0.099,0.158,0.216;P<0.05);协方差分析显示罹患糖尿病、吸烟、性别与基因型无交互作用(P 值均>0.05),且共同影响 HDL-C 含量(P<0.05)。结论 ALDH2(Glu487Lys)基因多态性与HDL-C存在相关性。
作者:赵新秀;王仁萍;胡松;贾韵平;毛拥军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 EPO)治疗老年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并观察其安全性。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19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97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EPO治疗。主要评估两组治疗效果,评估患者治疗前后脑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AS),采用巴氏指数(BI)评估日常生活状况,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浓度,观察两组不良反应评估治疗安全性。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7.01%(65/97),高于对照组〔57.73%(56/97),P<0.05〕;治疗组治疗后梗死面积为(4.12±0.61)cm2,低于对照组治疗后〔(5.06±0.58)cm2,P<0.05〕,两组治疗后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治疗后 AS评分为(18.92±0.50)分,低于对照组治疗后〔(21.78±0.43)分,P<0.05〕;治疗组治疗后 BI 评分为(65.83±5.41)分,高于对照组〔(60.74±5.39)分,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 CRP 为(16.48±3.14)μg/L,低于对照组治疗后〔(20.72±3.35)μg/L,P<0.05〕;治疗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及死亡总发生率为52.58%(51/97),低于对照组〔60.82%(59/97),P<0.05〕。结论应用EPO治疗老年脑梗死临床效果显著,老年患者神经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作者:黄林娟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缺血再灌注6 h后经动、静脉途径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疗效的差异。方法将27只大脑中动脉缺血2 h后再灌注 SD雌性大鼠模型随机分为颈动脉BMSCs组8只、尾静脉BMSCs组7只、颈动脉 PBS组6只和尾静脉PBS组6只。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BMSCs,流式细胞仪检测鉴定;取缺血再灌注后6 h为移植时间点;移植后第7天观察改良神经功能损伤评分( mNSS)以评价神经功能恢复和体能恢复,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梗死周围组织GFAP 、Bax和Bcl-2,TUNEL法检测梗死周围组织细胞凋亡,ELISA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 )-α。结果 BMSCs表面抗原CD90表达率为95.7%、CD29表达率为97.3%、CD106表达率为52.7%、CD11b 表达率为6.01%、CD34表达率为2.95%、CD45表达率为2.26%。BMSCs组和PBS组相比较:GFAP阳性细胞数、Bcl-2平均光密度值显著增多;mNSS、血清 TNF-α浓度、TUNEL阳性细胞数显著减少;Bax平均光密度值无明显差异。颈动脉 BMSCs组和尾静脉BMSCs相比较各项数据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缺血再灌注早期动、静脉途径移植 BMSCs疗效无差异,但尾静脉途径因创伤微小、可移植细胞量多,为早期佳移植途径。
作者:屈新辉;王万松;吴凌峰;谢琛;张昆南;吴晓牧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CEA)在临床上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应用价值以及观察患者手术前后血流动力学改变的规律。方法对患有颈动脉硬化性狭窄的病人68例实施CEA,观察患者术后症状改善情况。在术前7、3、1 d每日晨和术后1 w进行血流动力学的监测,对患者手术前后收缩压( SBP)、舒张压( DBP)、平均动脉压( MBP)等指标给予比较分析,并对比患者术前与术后心率与呼吸变化。结果患者 CEA手术均获得成功,围术期没有出现死亡病例。术后病人症状情况得到改善,有11例CEA术后出现伸舌歪斜,15 d内自动恢复或经激素治疗恢复9例。对全部患者术后平均随访45个月,2例伸舌歪斜患者病情得到改善;3例患者颈动脉出现重度狭窄,给予实施支架成形术;5例患者颈动脉出现中度狭窄,继续给予随访;死亡8例(包括3例脑梗死)。患者手术前后SBP、DBP、MBP等指标对比差异显著( P<0.05);手术前后心率与呼吸变化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心律对比差异显著(P<0.05),同时心律变化由大变小渐趋正常。结论 CEA治疗颈动脉狭窄成功率,疗效可靠。颈动脉狭窄患者行CEA手术以后血流动力学变化比较明显,在术后应给予血流动力学指标的监测,从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孙国章;高宏伟;蒋凤玲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胰高血糖素样肽(GLP)-1对肥胖2型糖尿病(T2DM)大鼠胰岛素敏感性的改善作用及机制。方法12只6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T2DM组、T2DM +GLP-1组及正常对照组(NC 组)。 T2DM 组及 T2DM +GLP-1组高脂喂养、NC 组普食喂养4 w,给予 T2DM 组及T2DM +GLP-1组链脲佐菌素(STZ)30 mg/kg腹腔注射建立 T2DM模型。受试大鼠进行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实验。 T2DM +GLP-1组大鼠在钳夹实验前30 min开始持续输注GLP-1,检测钳夹实验120 min葡萄糖输注率及0、30、60、90、120 min血清胰岛素浓度。 Wester印迹法测定大鼠腓肠肌丝氨酸/苏氨酸激酶(Akt)磷酸化水平。结果与NC组比较,T2DM组钳夹实验120 min葡萄糖输注率降低(P<0.05),骨骼肌Akt磷酸化水平下降;与T2DM组比较,T2DM +GLP-1组钳夹实验120 min葡萄糖输注率增加(P<0.05),骨骼肌 Akt 磷酸化水平升高;各组间胰岛素浓度变化无差异(P>0.05)。结论 GLP-1可以增加平静状态T2DM大鼠葡萄糖摄取,改善骨骼肌的胰岛素敏感性,这一改善作用不依赖于胰岛素浓度的增加。
作者:王晋竹;葛凤;娄宁;胡晓琳;董振华;王文汇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营养风险对喉癌患者生活质量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4月该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首次行手术治疗的喉癌患者80例,采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 NRS 2002)筛查出有营养风险患者,通过欧洲研究与治疗组织生活质量核心量表(EORTCQLQ-C30)评估有、无营养风险患者的生活质量差异,记录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有营养风险的患者65例(81.25%),男性居多;其各项功能评分和整体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低于无营养风险患者,有营养风险患者的症状量表中各项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无营养风险患者(均 P<0.05)。另外,有营养风险患者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64.62%,明显高于无营养风险患者的21.43%(P<0.05)。结论喉部切除术后的喉癌患者中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所占比例较高,营养风险可以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引发术后并发症。
作者:陆莉;顾敏静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系统评价奥卡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 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CNKI、维普和万方数据库,收集奥卡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及安全性的随机对照研究,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3年6月。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并提取有效数据,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 分析。结果共纳入9个随机对照研究,合计612例患者。 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疗效方面,奥卡西平总有效率相比卡马西平疗效无显著差异〔OR=1.43,95%CI(0.92,2.23),P=0.11〕;4 w 疗效也无显著异性〔OR=1.43,95%CI(0.74,2.75),P=0.28〕;在安全性方面,奥卡西平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卡马西平〔OR=0.40,95%CI(0.26,0.62),P<0.0001〕。结论奥卡西平用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相比卡马西平的疗效无差异,但奥卡西平副作用相对更少。
作者:李升;向红;黄玉珊;袁志强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分析左西孟旦对老年性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功能及N-末端前体脑钠肽( NT-proBN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北京积水潭医院顽固性老年心力衰竭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左西孟旦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80例患者入院后均评估心脏功能情况,超声心动图检查心脏功能指标,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NT-proBNP 水平,并常规给予基础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左西孟旦组在抗心力衰竭药物基础治疗后给予左西孟旦注射液静滴治疗,对照组继续给予抗心力衰竭基础治疗,用药后第3天,评估患者的心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左西孟旦组和对照组患者年龄、性别、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左西孟旦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治疗前均明显增加(P<0.05),左西孟旦组治疗后 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左西孟旦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较治疗前均明显增加(P<0.05),左西孟旦组治疗后的 LVFS 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左西孟旦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较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左西孟旦组治疗后LVEDD 和对照组也没有明显差异(P>0.05)。左西孟旦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血清 NT-proBNP 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左西孟旦组治疗后血清NT-proBNP 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 d时,左西孟旦组的心功能分级改善有效率高达90.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左西孟旦治疗老年性顽固性心力衰竭疗效明显,可以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
作者:王丹丹;赵一冰;郭稳;陈涛 刊期: 2015年第24期
老年性痴呆又称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慢性大脑退行性变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记忆减退、认知功能障碍和精神症状;病理上以老年斑、神经纤维缠结( NTFs)和神经元丢失为主要特征〔1〕。镉是有毒重金属之一,是人体非必需元素〔2〕,其生产和使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并且影响人群健康〔3〕。
作者:李慧;金媛;谢贵花;陈静华;曹飞;陈宝;黄鹏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去甲氧柔红霉素(IDA)与预激方案(CAG)联合治疗首发性老年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该院2008年6月到2012年1月收治的AML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均给予相应的支持治疗,观察组给予IDA与CAG方案联合治疗,对照组给予柔红霉素( DA)方案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生存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2.5%,控制率为97.5%,高于对照组的67.5%,82.5%(P<0.05)。观察组平均生存时间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4.6%、58.9%、41.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0%、36.8%、26.4%(均P<0.05)。两组血红蛋白减少、血小板减少、恶性、呕吐、肾功能异常、骨髓抑制时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肺部感染、直肠、膀胱炎、肝功能损害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IDA与CAG联合治疗首发性老年AML效果显著,毒副反应少,具有一定安全性。
作者:吴海艳;张彦;刘丽;朱玲玲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观察Dickkopf(DKK)-1对SD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迁移及表型转化的影响。方法取大鼠主动脉贴块培养VSMC,不同浓度外源DKK-1分别作用于VSMC,然后采用cck8和transwell试验分别检测DKK-1对大鼠VSMC增殖及迁移的影响。 RT-PCR和 West-ern印迹分别用于检测VSMC去分化表型标志基因骨桥蛋白( OPN)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外源性DKK-1干预后,随着作用时间延长,DKK-1浓度增大,细胞增殖率降低,迁移能力减低;还可使VSMC发生表型转化,而在这个过程中 OPN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结论外源 DKK-1能抑制大鼠VSMC增殖、迁移能力,并具有剂量和时间依赖性,此外,还可使VSMC从合成型向收缩型转化。
作者:王莉萍;王俊萍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乌司他丁对严重脓毒症患者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IL)-10及28 d死亡率的影响。方法选取严重脓毒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安慰剂)及治疗组(低、中、高剂量乌司他汀),所有患者均在积极控制原发感染基础上相应加入生理盐水、0.5、1.0、2.0万U/kg乌司他丁治疗,计算急性生理与属性健康评分(APACHE)Ⅱ,监测肝肾功能、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PCT、IL-10,分析各组感染部位、细菌种类构成比、ICU非呼吸机住院时间,计算28 d死亡率。结果各组患者基本情况、PCT、28 d死亡率未见统计学差异,而 IL-10乌司他丁使用组较对照组升高幅度减少( P<0.05),并可见剂量依赖关系。结论乌司他丁未影响严重脓毒症患者PCT下降趋势,对IL-10的恢复有良好的改善,但以28 d死亡率为研究终点,并未见明显改善。
作者:徐敏;乔鲁军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甲硝唑胶浆含漱液控制老年人牙面菌斑和牙龈炎症的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在该院就诊的牙周病患者10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给予牙菌斑一般治疗。观察组在一般治疗基础上给予甲硝唑胶浆含漱液治疗。比较两组牙周病患者菌斑指数( PI)、牙龈出血指数( BI)、肿瘤坏死因子( TNF)-α与白细胞介素( IL)-1β等水平。结果治疗3 w,观察组PI 0度分布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3、5、7 w,观察组PI及BI都优于同期对照组(P<0.01~0.05),TNF-α、IL-1β水平都低于对照组(P<0.01~0.05)。观察组治疗满意率高于对照组( P<0.01)。结论甲硝唑胶浆含漱液具有控制老年人牙面菌斑和牙龈炎症的作用。
作者:梁桂香;高少怀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复方氯己定含漱液治疗慢性牙周炎的疗效及对患者牙周临床指标和口气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9月至2014年9月在该院就诊的老年慢性牙周炎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各60例。对照组:牙周袋内注射复方碘甘油。观察组:牙周袋内注射复方碘甘油,同时应用复方氯己定含漱液漱口。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7%)高于对照组(76.7%)(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牙周临床指标菌斑指数(PLI)、牙周袋深度(PD)、牙龈出血指数(BI)水平都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口气和舌苔指标口腔挥发性硫化物(VSCs)、感官值(OS)、舌苔厚度(Tt)都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复方氯己定含漱液在老年慢性牙周炎的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能够有效优化牙周临床指标、改善口气。
作者:徐文珍;张志清;李时元 刊期: 2015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