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经皮椎体成形术对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疼痛程度、椎体高度及Cobb角的影响

赵学辉;舒勇;张伟;蒋刚;周福生;潘勤;阮腊林

关键词: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性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 疼痛, Cobb角
摘要:目的: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在行经皮椎体成形术后疼痛程度、椎体高度及 Cobb角。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6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90例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按照入院编号顺序,随机分为手术组和保守组各45例,手术组患者接受经皮椎体成形术,保守组患者接受保守治疗,比较两组( NRS)疼痛评分、椎体高度及Cobb角、Oswestry评分。结果手术后1、2、3、6个月时,手术组患者的 NRS 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B组( P<0.05);手术后1、6个月时,手术组患者术后的 Cobb 角明显低于保守组( P<0.05),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明显高于保守组( P<0.05);术后1、6个月时,手术组后Oswestry评分均明显低于保守组组(P<0.05)。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有助于缓解疼痛程度,改善椎体高度及Cobb角,提高日常生活质量。
中国老年学杂志相关文献
  • 无创机械通气对老年慢性肺心病伴呼吸衰竭患者脑钠肽、内皮素-1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无创机械通气对老年慢性肺心病伴呼吸衰竭患者脑钠肽( BNP)、内皮素( ET)-1水平的影响以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老年慢性肺心病伴呼吸衰竭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案,实验组在常规方案基础上联合无创机械通气进行治疗。72 h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率、呼吸频率、血压、动脉血气分析结果、血氧饱和度以及血浆 BNP、ET-1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各项体征有所改善,BNP、ET-1水平明显下降,实验组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 P<0.05)。 BNP与ET-1水平呈正相关,BNP、ET-1水平与血氧分压呈负相关,与二氧化碳分压呈正相关。结论无创机械通气联合常规治疗方案能够有效改善老年慢性肺心病伴呼吸衰竭患者的通气状况,降低血浆BNP、ET-1水平,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方利洲;梁晓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经永存左上腔静脉行血液透析置管的可行性

    目的:探讨经永存左上腔静脉( PLSVC)行血液透析置管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例、文献复习10例经左上腔静脉放置血液透析导管的置管方法、导管通畅性、并发症、确诊方式。结果肾科置管医师术前均未意识到此种血管畸形;11例经左颈内静脉入PLSVC置管过程顺利,1例经右颈内静脉入 PLSVC出现血管穿通伤后死亡;术中无心律失常,1例术后出现阵发性预激综合征伴阵发房颤;3例出现导管流量不足;6例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使用时间为2~15个月;经CT、心导管血管造影、超声心动图、MRA等多种影像学手段证实PLSVC的存在。结论通过术前的充分准备、术中后适当操作,经PLSVC行血液透析置管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杨洁;徐晨;丁致民;罗萍;王晓飞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高胆固醇血症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XspI位点多态性与内脂素的相关性

    目的:探索高胆固醇血症低密度脂蛋白受体( LDL-R)基因XspI位点多态性与内脂素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技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LDL-R基因第2外显子XspI位点基因多态性,将224例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按照基因型分为三组:X+X+组;X+X-组;X-X-组。同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血清内脂素的水平。结果①高胆固醇血症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腰围、体重指数( BMI)、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oxLDL)、内脂素明显升高( P<0.05)。②X+X+组体重、腰围、BMI、LDL、oxLDL 较 X-X-组和 X+X-组明显升高(P<0.05)。③血清内脂素水平在X-X-组、X+X-组、X+X+组中依次升高(P<0.05)。④血清内脂素与体重、腰围、BMI、总胆固醇(TC)、LDL-C、oxLDL呈正相关(r分别为0.226、0.277、0.272、0.332、0.348、0.372,P<0.05)。结论①高胆固醇血症组较正常对照组体重、腰围、BMI 、oxLDL、内脂素升高。②LDL-R基因 XspI X+X+基因型组体重、腰围、BMI均高于X-X-组和X-X+组。③血清内脂素水平与LDL-R基因多态性有关,X+X+组内脂素水平高。④内脂素与血清TC、LDL-C、oxLDL水平呈正相关。

    作者:霍丽静;张明明;谢霞;赵培;宋光耀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海口市黎族老年人慢性病危险因素及对策

    目的:探讨海口市黎族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和脑卒中等慢性病危险因素及对策。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海口市2个社区60周岁及以上的396名黎族老年居民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收集资料,分析黎族老年居民常见慢性疾病的患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结果体检发现,258名(65.16%)黎族老年居民患有慢性病。单因素分析显示,文化程度、离退休前职业、家庭人均月收入、吸烟、作息时间规律、肥胖和健身运动情况不同,其慢性病患病率也不同(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吸烟、肥胖、离退休前职业、作息时间规律、健身运动情况对黎族老年居民慢性病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海口市黎族老年居民慢性病患病率与危险因素均处于较高水平,应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健康素养,逐步改变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加强体育锻炼。

    作者:刘扬河;周文珊;刘跃伟;童叶青;周鹏;赵子晗;胡龙;程红平;龚勋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当归多糖对糖尿病大鼠肾组织抗氧化能力及NOS、NO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当归多糖的抗糖尿病(DM)机制及对DM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60 mg/kg)的方法建立大鼠DM模型,灌胃给予模型大鼠当归多糖(60、120、240 mg/kg),1次/d;28 d后,检测当归多糖对模型大鼠体重、糖耐量、空腹血糖( FBG)、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敏感指数(ISI)、肾组织抗氧化能力及一氧化氮合酶(NOS)、一氧化氮(NO)水平的影响。结果当归多糖可以增加 DM大鼠体重,并且能够改善对葡萄糖的耐受能力;当归多糖可以降低FBG水平,增加FINS水平,升高ISI;当归多糖也可以显著降低模型大鼠肾组织中丙二醛( MDA)含量、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当归多糖还可以显著性降低模型大鼠肾组织中NOS、NO水平。结论当归多糖具有抗DM及保护DM大鼠肾脏损伤的作用,该作用与增加抗氧化能力及抑制NOS、NO水平有关。

    作者:佟双喜;郭蔚莹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培菲康联合马来酸曲美布丁对脓毒症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培菲康联合马来酸曲美布丁对脓毒症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7月至2014年11月该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脓毒症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在基础治疗及对症治疗基础上口服或鼻饲生理盐水,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培菲康联合马来酸曲美布丁治疗,疗程为10 d。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患者血清中二胺氧化酶(DAO)活性、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IFABP)和 D-乳酸含量,比较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结果经过1个疗程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中DAO、IFABP和D-乳酸含量明显低于治疗前,同时观察组患者血清的上述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3.33%(42/45)〕明显高于对照组〔57.78%(26/45)〕(P<0.05)。结论培菲康联合马来酸曲美布丁可以降低脓毒症患者血清中相关指标,改善脓毒症患者的肠黏膜屏障功能,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黄伟;陈肖;朱海杰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豨莶草提取液对MPP+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豨莶草提取液对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 MPP+)诱导的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细胞( 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在生长状态良好的PC12细胞中加入终浓度为400μmol/L的MPP+,造成帕金森病( PD)的离体实验模型,并观察豨莶草提取液对MPP+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MTT法检测细胞活力,通过 DCFH-DA 荧光探针检测细胞内活性氧( ROS)水平。结果400μmol/L MPP+作用PC12细胞能明显抑制细胞生长,造成细胞发生损伤,ROS水平增加。同时给予不同浓度豨莶草提取液,PC12细胞存活率明显增加,ROS水平显著降低。结论豨莶草提取液能有效改善MPP+诱导的PC12细胞的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ROS水平有关。

    作者:张磊;王彦永;刘佳;于静;杨树民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唑来膦酸联合辛伐他汀对老年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患者骨代谢的影响

    目的:探讨唑来膦酸(ZOL)联合辛伐他汀对老年2型糖尿病(T2DM)合并骨质疏松(OP)患者骨代谢的影响。方法老年T2DM合并OP患者96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辛伐他汀;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年后血磷( P)、血钙( Ca)、碱性磷酸酶( ALP)、血清Ⅰ型胶原 C 末端肽( s-CTX)、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 TRACP)-5b 和骨密度(BMD)变化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年后研究组患者 TRACP-5b、s-CTX出现下降,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对照组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1年后研究组患者腰椎L2~L4、左侧股骨颈、股骨粗隆及Ward三角区各部位BMD均出现明显升高,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对照组较治疗前均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ZOL联合辛伐他汀在治疗T2DM合并OP患者过程中,能够有效抑制患者骨吸收、促进骨形成,较常规治疗具有更明显的优势。

    作者:张贺成;魏苏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老年痴呆照顾者照顾负担与虐待倾向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老年痴呆照顾者照顾负担与虐待倾向的相关性。方法运用照顾者虐待老年人评估量表中文版( CASE)、照顾者负担问卷( CBI)对重庆市主城区242名居家老年痴呆照顾者进行调查。结果83.5%的照顾者对老年痴呆患者存在虐待倾向;老年痴呆照顾者的照顾负担总得分为(56.82±6.45)分,前3位分别是生理性负担(13.06±1.54)、时间依赖性负担(15.35±1.43)、情感性负担(11.74±1.07);照顾者虐待倾向得分与照顾负担得分呈正相关。结论老年痴呆照顾者照顾负担越重,发生虐待危险行为的可能就越大。应通过健康教育、护理支持等减轻照顾者照顾负担,从而减少虐待危险行为的发生,防止不法侵害的产生,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道德风尚。

    作者:杨萍萍;沈军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针刺对脑缺血再灌注后脑水肿的干预作用

    缺血再灌注后脑水肿是脑卒中神经细胞损害程度评估的早征兆,而缺血后脑水肿引起的继发性神经元损伤常常十分棘手。随着细胞内、外容积的变化,脑水肿必然影响局部或全脑的血液循环和代谢,甚至产生致命的脑组织挤压。近年来针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研究已经开展的广泛而深入,特别是对治疗机制的研究更取得了显著成果。诸多研究显示,针刺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脑水肿具有良好的干预作用。

    作者:赵小文;董勤;沈梅红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高压氧联合苯二氮艹卓类药物对老年慢性失眠患者PSQI、MOCA评分的影响

    目的:探究高压氧联合苯二氮艹卓类药物(BZD)对老年慢性失眠病患的治疗效果,并分析对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在该院就诊的老年慢性失眠病患173例,以数字法分为观察组86例和对照组87例。观察组采用高压氧联合BZD治疗,对照组使用单纯BZD药物治疗。记录分析两组病患治疗后各项指标,并比较治疗前后PSQI、MOCA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显著大于对照组,且治疗后PSQI、MOCA评分改善更显著。结论应用高压氧联合 BZD治疗老年慢性失眠病患效果更佳,而且可显著改善PSQI、MOCA评分。

    作者:华美香;邓俊亮;廖晃怡;陈伟星;高炎超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小细胞肺癌扁桃体转移1例并文献回顾

    小细胞肺癌占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的10%~25%,恶性程度高,倍增时间短,易发生远处转移,以肝、腹腔淋巴结、骨、脑、肾上腺转移常见〔1〕,扁桃体转移罕见。本文就1例小细胞肺癌患者扁桃体转移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进行报道。

    作者:刘丹;赵玉霞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氟康唑治疗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60例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是一种白假丝酵母菌大量繁殖引起的常见外阴阴道炎症,白假丝酵母菌为条件致病菌,只有在妇女阴道pH<4.5的情况下,全身及阴道局部细胞免疫能力下降或使用大剂量的抗生素,引起酵母菌大量繁殖,才出现外阴瘙痒、灼热痛、小便痛等症状,从而导致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临床通过口服或局部用药对此病均有明显疗效,但少数患者容易复发。笔者应用氟康唑胶囊治疗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观察疗效。

    作者:邢爱红;高锦春;陈彩虹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在胃癌术前TNM分期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 MS) CT三期增强扫描在胃癌术前TNM 分期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1例经手术和病理组织学证实的胃癌患者术前MSCT三期增强扫描的影像数据,由2名有经验的副主任/主任医师共同阅片后,根据肿瘤位置、胃壁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等情况对其进行TNM分期,并与术后病理组织学结果对照。结果与病理组织学 TNM 分期比较,MSCT 术前 TNM 分期中 T、N、M 分期准确率分别为73.29%、77.02%、96.27%,T、N分期与病理组织学的一致性一般、较好(Kappa=0.7154,0.7241)。而M分期与病理组织学的一致性较好(Kappa=0.8236)。结论胃癌MSCT三期增强扫描的CT征象与病理组织学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术前TNM分期的准确度较高,对临床手术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彭小星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单核细胞异质性在心肌梗死中的研究进展

    心肌梗死( MI)的发生逐渐年轻化,40岁以上人群中MI发病率约为40%,已成为影响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1,2〕。 MI后的左心室重构严重影响了心脏的泵血功能,并终由于心力衰竭导致病人死亡。因而, MI致心室重构的发病机制一直是心血管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随着大量临床实验和动物实验的开展,研究发现人体固有免疫及特异性免疫均参与了这一病理过程,尤其是固有免疫中的单核细胞更是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3〕。

    作者:范致星;杨简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老年糖尿病患者2786例肠镜检查肠道准备安全性

    对申请肠镜检查并患有糖尿病( DM)的老年患者于检查前禁食,并于检查前4h用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冲服清洁肠道十分重要。本文就DM老年患者需做肠镜者进行检查前肠道准备与实施后安全性进行观察分析。

    作者:张慧英;郑柔;孙思文;秦治刚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经皮椎体成形术对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疼痛程度、椎体高度及Cobb角的影响

    目的: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在行经皮椎体成形术后疼痛程度、椎体高度及 Cobb角。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6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90例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按照入院编号顺序,随机分为手术组和保守组各45例,手术组患者接受经皮椎体成形术,保守组患者接受保守治疗,比较两组( NRS)疼痛评分、椎体高度及Cobb角、Oswestry评分。结果手术后1、2、3、6个月时,手术组患者的 NRS 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B组( P<0.05);手术后1、6个月时,手术组患者术后的 Cobb 角明显低于保守组( P<0.05),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明显高于保守组( P<0.05);术后1、6个月时,手术组后Oswestry评分均明显低于保守组组(P<0.05)。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有助于缓解疼痛程度,改善椎体高度及Cobb角,提高日常生活质量。

    作者:赵学辉;舒勇;张伟;蒋刚;周福生;潘勤;阮腊林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唐山市轻度帕金森病患者非运动症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

    帕金森病( PD)主要病理变化为中脑黑质致密部多巴胺神经元的大量缺失,从而导致基底节功能减退〔1,2〕。以运动迟缓、肌强直、静止震颤及姿势不稳为临床表现〔3〕。发现PD不仅表现为大脑多巴胺能系统的病变,同时伴有胆碱能系统、5-羟色胺系统等与运动非直接相关的递质的变化〔4〕。胆碱能通路损伤可导致记忆力和额叶精神功能的损害,5-羟色胺的变化可导致抑郁。因此, PD患者伴有认知、情感、精神、感觉和睡眠障碍、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等症状〔5〕。非运动症状可影响PD患者的生命质量( QOL),其程度可能更甚于运动症状〔6〕。本研究探讨轻度PD患者非运动症状与QOL的关系。

    作者:赵素晨;吴庆文;闫春林;孙薇;崔颖;刘广天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食管鳞癌组织中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金属蛋白酶-9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意义

    目的:探讨食管鳞癌组织中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自2008年9月至2012年7月62例资料完整的食管鳞癌患者的病理切片,另选取相同病理癌变旁边正常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EliVisionTM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MIF、MMP-9和VEGF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与食管鳞癌临床参数进行统计分析,并分析三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食管鳞癌组织中MIF、MMP-9及VEGF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MIF、MMP-9及 VEGF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分化程度、淋巴道转移、病理分期(cTNM)及浸润深度有关(P<0.05)。 MIF与MMP-9及VEGF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均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MIF、MMP-9和VEGF在食管鳞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且三个因子之间具有显著的线性关系,可以通过检测三个因子的表达来诊断食管鳞癌。

    作者:赵光磊;谭辉;田茂松;潘铁成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老年冠心病患者围术期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特点

    目的:研究老年冠心病患者围术期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特点。方法选择择期手术的60~80岁老年冠心病患者42例,另选取同年龄段非冠心病手术患者30例设为对照组。连续记录患者术前24 h及术后48 h心电信息,统计ST段位移幅度及时间,各型心律失常、各时间段心律失常发生率及持续时间等。结果冠心病组 ST段下移和 ST段抬高发生率、平均幅度和持续时间均大于对照组( P<0.05);冠心病组心动过缓(SB)、高度房室传导阻滞(AVB)、房性早搏(AP)、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PVT)发生率大于对照组(P<0.05);冠心病组术前24 h、术后24 h、术后24~48 h ST-T改变及心律失常发生率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P<0.01)。对照组术后24 h ST-T 改变和心律失常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术前24 h(P<0.05);冠心病组术后24 h和术后24~48 h心律失常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术前24 h(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是围术期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高发人群,术后24 h发生率高。

    作者:赵小祺;王春光;焦宏 刊期: 2015年第24期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主管:中国老年学学会

主办:中国老年学学会 吉林省卫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