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威;陈莹
目的:应对医院药学面临的挑战,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医院药学.方法 发挥自身优势,化解多方威胁,改变工作模式,调整工作任务,优化人才结构,建立核心价值观,强化核心竞争力.结果 全面开展临床药学工作,注重人才培养和知识更新,从传统的药品供应型、经营型格局,向知识信息型、医药结合型转变.结论 医院药学的工作要由过去的单纯供应型向科技服务型转变.
作者:薛玲 刊期: 2011年第14期
吞咽困难是脑卒中后的常见症状.由于吞咽功能障碍不仅造成患者水和其他营养成分摄入不足,还会因进食水时误吸、误咽发生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而危及生命,易导致不良预后;又由于患者发病突然或受文化水平及年龄等因素的影响,对疾病认知情况不足,其康复训练的依从性低.因此,我们在为患者提供康复护理的同时,鼓励家属一同参与,把康复训练的目标人群扩大到其家庭成员,起到宣教和执行的双重作用,经临床观察,效果满意.
作者:周华 刊期: 2011年第14期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深入贯彻落实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人口数量得到了有效控制,然而随着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步拉大,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在生育率,生育质量上存在了明显的差距.这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并为我国统筹城乡和谐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设置了障碍.
作者:徐孟亚 刊期: 2011年第14期
近年来,精神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由于抗精神病药品发展迅速,在临床上的应用逐渐由新药代替了经典的老药.尽管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相对于传统的药品要少得多,但由于近年来临床使用率高,由其所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仍然占有一定的比例.因此,抗精神病药物的安全、合理使用必将成为医务人员特别关注的问题.
作者:孙凯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观察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高血压肾病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96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2例,使用黄葵胶囊;治疗纽64例,在对照纽的基础上加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8.72%,对照组总有效率79.49%,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高血压肾病的治疗方面具有确切疗效.
作者:鲍洪雅 刊期: 2011年第14期
护患关系是护士与患者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重要的人际关系.在构建良好护患关系过程中,清楚影响护患关系的因素,能做到有针对性的改变护理工作中的缺陷,把患者的状态更好的调整到积极接受治疗的状态.而提高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护德教育,加强护理人员沟通交流技巧,是从主管上改变护患关系的有效措施.
作者:万本秀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丹参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清CRP、NO及PCT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8年1月至2011年3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34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组)17倒和观察组(加用丹参组)17倒,后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CRP、NO及PCT水平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 观察组的血清CRP及PC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血清NO高于对照组,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丹参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清CRPNO及PCT影响明显,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疾病状态,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道淑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研究全麻手术患者圈手术期进行的舒适护理方法、并对其护理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我院进行全麻手术患者共300例,随机平分为舒适护理组与普通护理组,每组150例,对2组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舒适护理组生命体征优于普通护理组,在手术结束后苏醒期舒适护理组患者出现寒颤,躁动情况以及镇静剂使用率均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 对全麻手术患者进行围手术期舒适护理能有效稳定患者生命体征,降低苏醒期寒颤、躁动发生率、减少镇静剂的使用率.
作者:王晶 刊期: 2011年第14期
老年性皮肤瘙痒症常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常见的皮肤疾病,多是由于激素水平生理性下降皮肤老化萎缩、皮脂腺和汗腺分泌功能退化、皮肤缺水及皮质的滋润及环境因素等多种作用所致.表现为仅有皮肤瘙痒症状而无原发性皮肤损害的皮肤病,老年性瘙痒症以寒冷季节多见,以躯干、下肢皮肤为主,且瘙痒剧烈,对患者睡眠形成严重影响,明显降低了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宁旭;贾叙锋;卓音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通过对术前拟诊冠心病而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阴性的女性病例进行临床分析,以进一步认识临床上女性误诊为冠心病的一些疾病.方法 对我院2007年3月至2010年12月因胸痛、胸闷入院拟诊冠心痛32例女性结果阴性病例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 心血管神经症12例,高血压病7例,胃食管反流症3例,心肌桥、扩张型心肌病、心律失常各2例,肥厚型心肌病,颈椎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肺栓塞各1倒.结论 女性冠心病诊断应慎重,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仍是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
作者:陈元兵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道损伤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防止措施.方法 选取我院2007年9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60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按照术中解剖胆囊三角方式的不同即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患者在处理胆囊三角时应用电刀分离组织,治疗组患者在术前明确病变性质使用钝性分离,随访3个月,比较2组患者胆管损伤情况.结果 本组资料中治疗组患者1例患者并发胆总管损伤,对照组患者胆总管损伤3例,胆总管继发狭窄2例,胆囊管胆漏1例,对照组患者术后胆总管发生率高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胆总管损伤是胆囊疾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的主要并发症,术前严格检查和规范手术程序,避免胆总管损伤的关键,一旦发生要采取积极有效的处理措施.
作者:杨华勇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比较不同护理模式在烧伤患者早期肢体功能锻炼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86例烧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组)43例和观察组(循证护理组)43例,后将2组患者的ASIA评分、治疗依从性、患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及患者满意率进行同及比较.结果 观察组的ASIA评分、治疗依从性.患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较佳者及患者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循证护理模式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锻炼效果,提高其治疗依从性和满意度.
作者:王义平 刊期: 2011年第14期
临床见习是医学生接触临床的开始,为今后从事医疗实践活动打下基础.学生在临床教师的指导下,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联系临床实际,进一步加深对理论授课内容的理解;同时,学生开始培养自己的临床思维方法,加强临床基本技能训练;另外,学生在接触患者,接触社会,同情心、责任心的职业素质逐渐形成.
作者:赵继先;张宏考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病的效果及疗效.方法 采用低剂量来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病患者124例,12.5mg/d,连用6个月.结果 月经异常改善明显:用药后子宫和腺肌瘤体积有明显缩小;痛经程度用药后较用药前明显减低:未出现明显副作用.结论 低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病,可使子宫与腺肌瘤的体积明显缩小,并改善和消除临床症状.
作者:杨昌芬 刊期: 2011年第14期
儿童期是一个人视觉功能发育的关键时期.近几年各地妇幼保健机构对儿童眼保健工作愈加重视,纷纷探索儿童眼保健的工作模式.但至今没有形成一套完整健全的工作模式.本文通过分析儿童眼保健存在的问题,提出儿童眼保健的工作模式的一些思路,以期对儿童眼保健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作者:李艳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焦虑抑郁心理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00例,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与康复纽,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法,康复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比较2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变化,使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和焦虑量表(HAMA)评定2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以及抑郁情况.结果 护理后,康复组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康复组的HAMA以及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脑梗死患者进行康复护理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心理,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周隽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评估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治疗难治性鼻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行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治疗难治性鼻出血35例,随访观察6个月,统计治疗效果.结果 1次治愈32例,2次治愈2例,3次治愈1例,总有效率100%.结论 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治疗难治性鼻出血是一种定位准确、手术视野清楚、损伤小、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覃冠锻;莫练;梁志成 刊期: 2011年第14期
近年来随着医学的发展,不少外科医生在手术技巧上也得到了不断进步,操作也更为成熟,手术经验也在不断的增多,对于医源性胆道损伤的认识也更为深入.但医源性胆道损伤仍时有发生.近年来随着LC的推广,胆管损伤的发生率在0.5%以上,有的甚至高达2.8%[1].国外文献统计开腹胆囊切除术胆道损伤的概率为0.2%~0.3%[2],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道损伤的概率为0.21%~2.35%[3].
作者:张显勇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腹阑尾切除术(OA)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120例LA和120例OA的手术资料,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时间、术后止痛药使用、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LA组的腹腔内其他病变探查率、术后下床时间、术后止痛剂使用以及术后并发症与O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LA与OA相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美容等优点.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可推荐患者行LA.
作者:杨华勇 刊期: 2011年第14期
随着CT检查频率的增长,受照人群集体剂量负担呈持续增加状态,CT检查所导致的辐射危害也逐渐成为引起全球关注的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我们在充分利用CT的同时,也必须尽量控制其带来的辐射危害,达到CT检查的合理应用.本文主要对CT检查带来的辐射危害控制的相关研究情况进行研究.
作者:汪雷 刊期: 2011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