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氧气驱动雾化吸入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多项指标观察

李向阳

关键词:氧气驱动雾化吸入, 支气管哮喘, 肺功能, 红细胞免疫, 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因子, 影响
摘要:目的 探讨氧气驱动雾化吸入对支气管哮喘患者肺功能、红细胞免疫、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进行治疗的92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的超声雾化吸入治疗,观察组则进行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后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 d、5 d的肺功能指标、红细胞免疫指标、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因子水平进行检测及比较.结果 治疗后3 d及5 d观察组的肺功能指标、红细胞免疫指标、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因子水平改善幅度均大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治疗后5 d的上述项目均优于治疗后3 d,P均<0.05.结论 氧气驱动雾化吸入对支气管哮喘患者肺功能、红细胞免疫、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因子的影响优于超声雾化吸入.
临床肺科杂志相关文献
  • 普米克令舒联合可必特雾化吸入改善肺癌合并重度COPD患者术前肺功能及扩大手术适应症研究

    目的 观察普米克令舒联合可必特雾化吸入对肺癌合并重度COPD患者术前肺功能影响,探讨该疗法能否扩大肺癌手术的适应症.方法 收集我院肺癌合并COPD,拟行肺叶切除术的患者,给予普米克令舒联合可必特雾化吸入两周后比较患者FEV1、MVV%、PaO2、PaCO2的改善情况及手术耐受情况.结果 研究期间入组27例重度COPD合并肺癌Ⅰ-Ⅲa期患者,经治疗2周后FEV1、MVV%、PaO2、PaCO2 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其中有21例患者肺功能提高至手术指标,进行单侧肺叶切除并淋巴结清扫术,但与同期轻中度COPD合并肺癌患者比较,前者并发症发生率较后者增加(P<0.01).结论 雾化吸入普米克联合可必特可在短时间内明显提高肺癌合并重度COPD患者肺功能水平,可使其中部分患者较安全的耐受肺叶切除术.

    作者:俞婷婷;谢德荣;杜黎明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特布他林雾化剂联合布地奈德混悬液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研究

    目的 探讨特布他林雾化剂联合布地奈德混悬液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标准的132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随机分成特布他林组(41例)、布地奈德组(38例)和联合用药组(53例),分别予以特布他林雾化剂、布地奈德混悬液、特布他林雾化剂和布地奈德混悬液联合治疗,比较三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1个疗程后,联合用药组的咳嗽缓解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均短于单纯用药组,联合用药组的通气功能改善更好,且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单纯用药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单纯用药组(P<0.05),单纯用药组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特布他林雾化剂联合布地奈德混悬液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波;黄开明;黄文洁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伊曲康唑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肺真菌病50例

    目的 了解伊曲康唑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肺真菌病的效果.方法 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肺真菌病,伊曲康唑治疗的结果.结果 采用口服伊曲康唑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肺真菌病是有效的.结论 口服伊曲康唑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肺真菌病的有效治疗方法.

    作者:陶新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SCCmec分型的研究

    目的 探究我院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SCCmec基因的分型情况.方法 选取我院2009年1月~12月收集的10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采取琼脂筛选法进行检测mecA 基因,然后采取多重PCR方法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SCCmec基因进行分型,并采取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实验.结果 有3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查为阳性,均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率为29.6%).而SCCmec基因分型主要表现2株为SCCmecⅡ型菌株(6.3%),26株为SCCmecⅢ型菌株(81.3%),2株为SCCmecⅣ型菌株(6.3%),出现有2株菌株未分型(6.3%).结论 分离我院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SCCmec基因分型主要以SCCmecⅢ型菌株为主,多重PCR方法检查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作者:韩玉涛;郑智君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阿托伐他汀对COPD患者炎症因子、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COPD患者炎症因子、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87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干预组(43例)和常规治疗对照组(44例),阿托伐他汀干预组加用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d,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及6个月时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第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及COPD评估测试问卷(CAT).结果 干预组在1个月时 IL-6、IL-8、TNF-α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 FEV1/FVC%、FEV1%及CA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时IL-6、IL-8、TNF-α、FEV1/FVC%、FEV1%及CAT较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较长期服用中等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可以减轻COPD患者炎症反应,缓解肺功能及提高生活质量,进而延缓COPD的进展.

    作者:郑伟;吴江平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缓解前后的小气道功能测定

    目的 肺功能检测在支气管哮喘治疗前后小气道功能的评价作用研究.方法 选择31例急性期支气管哮喘患者和3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测定其急性期和缓解期肺功能,并加以比较.结果 31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在哮喘急性发作期测舒张实验全部阳性,哮喘组患者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FEV1占预计值%及FEV1/FV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哮喘组患者缓解期和健康对照组受试对象FEV1占预计值%和FEV1/FV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期哮喘患者均存在大、小气道功能异常,缓解期哮喘患者大气道功能恢复,小气道功能虽有一定恢复,但与正常健康对照组比较仍存在异常.

    作者:夏玲;刘旭;伏振;张继先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血浆及痰白介素-18的检测及意义

    目的 探讨白介素-18在COP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60例老年COPD患者(重度20例、中度20例、轻度20例)急性发作、缓解期血浆、痰液,以及15例老年健康者血浆.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ASA)测定血浆及痰IL-18水平.结果 老年COPD患者急性发作期治疗前后血浆IL-18水平均明显高于老年健康者,COPD各组治疗后血浆IL-18水平明显下降.而COPD重度、中度组急性发作期痰IL-18水平均高于轻度组.结论 IL-18参与了COPD的发病过程,可能促进了气道炎症.监测血浆及痰IL-18的动态变化,可以较好地反映气道炎症情况,但对COPD无太大的诊断价值.

    作者:张晓军;何韶衡;刘长庭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阿魏酸钠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肺动脉高压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阿魏酸钠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肺动脉高压(PH)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51例PH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26例,给予阿魏酸钠和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对照组25例,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1月进行右心导管检查及6 min步行距离检测治疗效果.结果 2组治疗均能降低PH患者平均肺动脉压及肺血管阻力(P<0.05),提高心脏指数(P<0.05),增加6 min步行距离,其中联合两种药物较之单一用药更能降低肺动脉压力(P<0.05),增加6 min步行距离(P<0.05),疗效进一步增强.结论 阿魏酸钠联合阿托伐他汀能有效治疗PH患者,是一种相对经济有效的联合治疗方法.

    作者:张双;刘霞;张佩;韩锁利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早期有创机械通气在治疗严重非心源性肺水肿的临床应用

    急性肺水肿是急诊科常见,危及生命的重症,病情发展急剧,是临床上常见的急性呼吸衰竭病因,早期发现及时处理,预后较好,否则,后期并发呼吸、循环衰竭,死亡率高达50%[1].临床上,常规给以镇静、强心、利尿、扩血管等治疗,难以取得满意的疗效,我科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早期采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30例急性非心源性肺水肿,其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定良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EML4-ALK融合基因与非小细胞肺癌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现况

    肺癌是当今世界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统计,每年新发肺癌患者中有大约85%为非小细胞肺癌,而其中又有70%的患者在确诊时已存在局部晚期或远处转移[1].近年来随着对癌症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出现了以特定分子为靶点的抗肿瘤药物.针对EGFR19或21号外显子突变而开发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吉非替尼、厄洛替尼等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且给部分NSCLC患者带来了明显的疗效,患者病情可以得到缓解甚至长期带瘤生存.

    作者:孟凡宇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多脏器重症结核临床治疗分析(附1例报告)

    我国结核病发病人数位居世界第二,是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1].结核病防治形势依然严峻.在临床工作中,由于多脏器结核比较罕见,早期表现无特异性,临床极易误诊[2].现将临床工作中诊治的一例多脏器重症结核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孔雯;陆伟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哮喘患者呼出气一氧化氮及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哮喘患者呼出气一氧化氮和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择160例急性期哮喘患者及正常对照人群160例检测呼出气一氧化氮及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含量百分比,研究两者相关性.结果 急性期哮喘患者呼出气一氧化氮和血中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之间具有正相关.结论 哮喘患者同时检测呼出气一氧化氮和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可以提高诊断准确率,而且可以作为哮喘治疗及病情监测指标之一.

    作者:杨卫江;刘继文;王娜娜;李风森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老年内科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

    VTE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在发展中国家是住院病人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近资料显示在美国每年VTE影响了九十万病人,同时导致了十万到三十万病人的死亡.在欧洲国家,VTE发生率超过一百六十万,DVT达到七十万,VTE相关性死亡五十万.VTE在老年病人身上发生率很高,每年超过0.6%,对于那些年龄大于80岁的老年人,罹患VTE的风险特别高,尤其在内科老年住院病人,许多急性和慢性风险因素相互影响,老年住院病人的风险因素在增加[1].在我国随着老龄人口的进一步增加,老年住院病人罹患VTE的风险也在增加,所以对老年病人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的研究有着很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倪晓飞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矽肺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应用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后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对矽肺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右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56例矽肺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8人,治疗组进行BiPAP呼吸机治疗3月,观察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以及检测治疗前后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右心每搏输出量(RVSV),肺动脉压(PH),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治疗组在使用BiPAP呼吸机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明显,肺动脉高压下降、右心室射血分数增加、心率减慢、右心搏出量增加等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 BiPAP呼吸机治疗可改善矽肺患者临床症状,降低肺动脉压,减缓右心功能下降.

    作者:张卓然;杨博;靳伟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老年吸入性肺炎36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吸入性肺炎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36例老年吸入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6例患者中治愈19例(占52.77%),好转4例(占11.11%),死亡10例(占27.77%),放弃治疗3例(8.33%).临床表现以发热25例(72.2%)、咳嗽、咳痰24例(66.7%)为著;病原学:革兰阴性杆菌:铜绿假单胞菌14株(38.9%),大肠埃希菌12株(33.3%),肺炎克雷伯菌6株(16.7%);革兰阳性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4株(11.1%)、肺炎链球菌3株(8.3%);真菌:白色念珠菌10(27.8%)、曲霉菌9株(25%).结论 老年吸入性肺炎在临床较为常见,以隐性吸入者居多,临床表现不典型,且病死率较高.

    作者:胡云衢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降钙素原在细菌性肺炎及肺结核中的鉴别研究

    目的 通过测定细菌性肺炎及肺结核患者血清降钙素原水平进一步探讨降钙素原对这两种疾病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细菌性肺炎患者(20例)及肺结核患者(21例)血清标本,两组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达到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水平,采用免疫荧光法分别检测两组患者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并进行比较,绘制ROC曲线,根据曲线下面积评价降钙素原对上述两种疾病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 细菌性肺炎患者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明显高于肺结核患者(P<0.05),绘制ROC曲线后,曲线下面积(AUC)为0.923,95%可信区间为(0.844,1.000),在临界值为0.20 ng/ml时,其灵敏度为85%,特异度为86%.结论 降钙素原在临界值为0.20 ng/ml时,对达到SIRS水平的细菌性肺炎及肺结核患者具有良好的鉴别诊断价值.

    作者:尹义平;胡苏萍;杨澄清;李雪英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噻托溴铵联合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对重度支气管哮喘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噻托溴铵联合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对重度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 对照组给予大剂量沙美特罗氟替卡松粉吸入剂,观察组给予吸人噻托溴铵粉吸入剂联合中等剂量沙美特罗氟替卡松粉吸入剂.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0%,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2.0%,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的肺功能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噻托溴铵联合沙美特罗氟替卡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少急性加重发作的次数,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杨春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双水平正压通气无创呼吸机在建立人工气道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双水平正压通气在建立人工气道呼吸衰竭患者序贯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分析15例呼吸衰竭气管插管(5例)或切开(10例)机械通气患者,肺部感染基本控制,均有自主呼吸,病情稳定,呼吸机通气模式为压力支持,但撤机困难.改用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无创呼吸机,连接气管导管,呼吸支持治疗,观察患者血气分析指标的变化及预后.结果 15例患者应用BiPAP无创呼吸机后,pH、PaO2、PaCO2基本正常,13例停用BiPAP,拔除气管导管,封闭气管切口,1例转康复医院继续治疗,1例因再次感染死亡.结论双水平正压通气可应用于病情稳定,撤机困难的建立人工气道呼吸衰竭患者的序贯治疗.

    作者:左晟;杨红辉;马红映;沈策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双水平无创正压(BiPAP)通气治疗COPD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98例 COPD 合并Ⅱ型呼吸衰竭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9例,每组同时予以常规治疗,治疗组予以BiPAP通气,而对照组加用呼吸兴奋剂治疗;监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气分析、呼吸频率、心率的变化,死亡率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 治疗12小时后,治疗组动脉血气分析pH值、PaO2上升,PaCO2下降,同时可减慢患者呼吸频率、心率,与对照组相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死亡率分别是8.2%及18.4%,住院时间分别是11.1±4.5天及16.4±6.7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Ⅱ型呼吸衰竭有显著疗效,可纠正患者的低氧血症和二氧化碳潴留,降低死亡率及平均住院时间.

    作者:江忠芳;杜先智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异烟肼过敏休克1例成功救治体会

    异烟肼对结核分枝杆菌有强大的杀灭作用,是治疗结核病的主要药物,其主要不良反应是末梢神经炎、肝脏损害,偶有过敏反应,临床症状轻微,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皮疹,但笔者临床遇见一例异烟肼使用后发生过敏休克,危及患者生命,经积极抢救成功,现报道如下.

    作者:顾建军;汤茂功;刘东平 刊期: 2013年第05期

临床肺科杂志

临床肺科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 解放军第105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