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多层螺旋CT对肺动静脉畸形的诊断应用

龙光宇

关键词:多层螺旋, 肺动静脉畸形, 后处理方法, 影像学资料, 后处理技术, 重建技术, 直观显示, 诊断价值, 增强扫描, 原始数据, 引流静脉, 空间关系, 检查方法, 供血动脉, 无创伤, 扫描仪, 复杂型, 单纯型, 重组, 直径
摘要: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及其后重建技术对肺动静脉畸形(PAVM)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7例PAVM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采用16层螺旋CT扫描仪,分别行平扫及增强扫描,原始数据行薄层重组,用多种后处理方法重建血管,包括MPR、CPR、MIP、VR等方法.结果 7例PAVM,6例为单纯型,1例为复杂型.所有病例均清楚显示瘤体的位置、大小、形态,及供血动脉、引流静脉的走行、直径.结论 MSCT及其后处理技术可直观显示PAVM的空间关系和解剖细节,是诊断PAVM理想和无创伤的影像检查方法.
临床肺科杂志相关文献
  • 多发性大动脉炎47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多发性大动脉炎(TA)的临床特点.方法 分析我院收治的TA患者47例,总结发病年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等指标.结果 临床分型以广泛型多见(42.6%).TA常见的症状为间歇性运动障碍(42.6%)、头晕(31.9%),体征常见为血管杂音(48.9%)、无脉症(34.0%)及高血压(31.9%).33例患者出现血沉或/和C反应蛋白的升高.受累血管以双侧颈总动脉(34.0%)、腹主动脉(25.5%)多,其次为左锁骨下动脉、双侧锁骨下动脉.结论 TA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缺乏特异性血清标志物,临床医师应加强对该病的认识.

    作者:宋玮;李梅梅;梅焕平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成人难治性哮喘的研究进展

    哮喘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之一,是世界关注的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根据全球哮喘患者的治疗情况来看,越来越多的哮喘患者对治疗药物的敏感程度降低,甚至抵抗,特别是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带来的严重不良后果,使得目前对难治性哮喘的治疗更加棘手.

    作者:原淑莉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阿魏酸钠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肺动脉高压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阿魏酸钠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肺动脉高压(PH)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51例PH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26例,给予阿魏酸钠和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对照组25例,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1月进行右心导管检查及6 min步行距离检测治疗效果.结果 2组治疗均能降低PH患者平均肺动脉压及肺血管阻力(P<0.05),提高心脏指数(P<0.05),增加6 min步行距离,其中联合两种药物较之单一用药更能降低肺动脉压力(P<0.05),增加6 min步行距离(P<0.05),疗效进一步增强.结论 阿魏酸钠联合阿托伐他汀能有效治疗PH患者,是一种相对经济有效的联合治疗方法.

    作者:张双;刘霞;张佩;韩锁利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哮喘患者呼出气一氧化氮及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哮喘患者呼出气一氧化氮和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择160例急性期哮喘患者及正常对照人群160例检测呼出气一氧化氮及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含量百分比,研究两者相关性.结果 急性期哮喘患者呼出气一氧化氮和血中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之间具有正相关.结论 哮喘患者同时检测呼出气一氧化氮和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可以提高诊断准确率,而且可以作为哮喘治疗及病情监测指标之一.

    作者:杨卫江;刘继文;王娜娜;李风森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利福平引起急性肾损害1例报道

    抗痨药物有诸多不良反应,其中RFP常见的有:如胃肠道反应、肝功能损害、血液系统损害、过敏反应以皮疹多见[1];发生急性肾损害的临床较少,国内外至今报道几百例,多见于大剂量间歇治疗.该院还属第一例.

    作者:朱薇珊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57例病原菌分布特点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室(ICU)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者的病原菌分布特点.方法 分析了ICU中57例VAP患者的病原菌分布.结果 从57例VAP患者的下呼吸道分泌物标本中分离出菌株131株,常见病原菌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41.99%)、肺炎克雷伯菌(28.24%)、鲍曼不动杆菌(12.98%).结论 革兰阴性菌是ICU中VAP的主要致病菌,且耐药现象明显,应尽量减少侵入性操作,严格隔离消毒制度,防止交叉感染,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林轶静;李琳;郭晓斌;王红阳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肺结核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穿孔素表达下降

    目的 研究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穿孔素(Perforin)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集19例活动期肺结核患者和23位健康对照外周血,纯化PBMCs,用结核分枝杆菌ESAT-6和CFP-10混合性抗原肽库刺激,通过细胞表面标记和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技术,采用流式技术检测CD+4、CD+8 T细胞穿孔素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肺结核患者PBMCs中的CD+4 T、CD+8 T细胞亚群分布无显著性差异,但肺结核患者PBMCs及CD+4 T细胞中穿孔素的表达比例(百分率)下降(PBMCs:肺结核组19.55%±2.53%,对照组27.53%±1.90%,P<0.05;CD+4T细胞:肺结核组4.42%±0.84%,对照组8.15%±1.29%,P<0.05),而PBMCs及CD+4、CD+8 T细胞中穿孔素的表达量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活动期初治肺结核CD+4 T细胞群内Perforin的表达比例下降可能会使CD+4 T细胞对靶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CTL)下降.

    作者:曹彦;王心静;曹志红;杨秉芬;刘艳华;蒋静;程小星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全肺切除治疗低肺功能肺结核毁损肺患者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全肺切除治疗低肺功能肺结核毁损肺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低肺功能肺结核毁损肺患者36例,所有患者均选择全肺切除术,其中左侧全肺切除19例,右侧全肺切除17例,术前及术后应用抗结核药物.观察患者治疗后的治愈率、肺结核转阴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死亡率.比较患者术前、术后3、6个月肺功能情况.结果 临床治愈35例,治愈率97.22%.术前痰培养阳性36例,术后痰培养阴性34例,转阴率为94.44%.术后患者肺功能逐渐改善,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3个月及6个月FEV1、MVV水平均逐渐升高,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肺切除在选择性低肺功能肺结核毁损肺患者的治疗中具有很高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陈国强;韦鸣;廖勇;唐中明;黄喜峰;刘玮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不同治疗方案对中度哮喘生活质量与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 探究不同治疗方案对中度哮喘患者生活质量与临床效果改善的差异.方法 分析我院门诊就诊的中度哮喘患者83例,按照其治疗方法分别将其分为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组、缓释茶碱组及白三烯调节剂组,三组患者分别在使用低剂量糖皮质激素(ICS)的基础上加用LABA、茶碱及白三烯调节剂,对比三组患者治疗半年后的改善情况、哮喘控制评分及治疗花费等,综合得出佳治疗方案.结果 LABA组、茶碱组及白三烯调节剂组患者半年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2.6%、88.2%及90.9%;LABA组共3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白三烯调节剂组患者未见不良反应;三组患者ACT评分均大于20分.结论 吸入低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长效β2受体激动剂、缓释茶碱或白三烯调节剂均可得到有效可靠的治疗效果.

    作者:任芳萍;杨娟利;刘玲莉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肺间质病变的发病相关因素

    目的 分析类风湿关节炎(RA)合并肺间质病变(ILD)的临床及实验室特点,探讨其发病相关因素.方法 分析76例RA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单纯RA组(n=40)和RA-ILD组(n=36),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指标.结果 两组在年龄、关节肿痛数目、血管炎及发热阳性率、CRP、RF、IgM、白细胞计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年龄大,RF高滴度表达,RA病情重,伴有关节外表现的RA患者易合并ILD,应尽早行高分辨CT等检查早期诊断及治疗.

    作者:孙文文;朱芸;李明;刘芹;周卉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家属参与肺功能检测的效果研究

    目的 探讨家属参与肺功能检测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患者测试结果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纳入研究的1000例患者随机分组,同时给予肺功能检测的讲解,试验组有家属全程参与,对照组只有患者本人单独参加,观察其配合程度.结果 两组患者做检测的比较,对照组的配合程度均有显著提高.结论 家属参与肺功能检测提高了检测报告的准确性,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郑向真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鱼腥草雾化吸入治疗急性咽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鱼腥草雾化吸入治疗急性咽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172例急性咽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n=86例)采用鱼腥草雾化吸入治疗,对照组(n=86例)采用庆大霉素、地塞米松雾化吸入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周,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3%)明显高于对照组(84.9%)(P<0.05);观察组喉镜检测示治疗总有效率(91.9%)明显高于对照组(82.6%)(P<0.05);观察组患者咽部疼痛、发热和咽部充血等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明显快于对照组(P<0.05).结论 鱼腥草雾化吸入治疗急性咽炎疗效显著,可快速缓解各种不适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吴宏林;李兆龙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非小细胞肺癌个体化治疗疗效相关基因检测分析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个体化治疗相关基因表达情况.方法 122例NSCLC患者的标本,以分支DNA-液相芯片法检测ERCC1、RRM1、STMN1和TYMS基因mRNA表达;以xTAG-液相芯片法检测EGFR基因体细胞突变.结果 122例标本对TYMS、STMN1、ERCC1和RRM1基因mRNA低表达率分别为47.1%、38.2%、30.1%和19.5%;对RRM1、STMN1、ERCC1和TYMS基因mRNA高表达率分别为60.2%,50.0%,27.4%和17.6%;腺癌与非腺癌组比较TYMS和RRM1基因mRNA的低、中、高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121例患者的EGFR基因突变阳性54例(44.6%);野生型67例(55.4%).结论 对NSCLC患者个体化治疗相关基因检测有利于临床医师参考相关抗癌药物的耐药情况,选择敏感的个体化化疗方案.

    作者:孙卫红;陈友轩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不同粒径氯化钠粉吸入疗法对哮喘小鼠肺组织炎症指标及血清中IL-4、IL-5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粒径氯化钠粉对哮喘小鼠IL-4、IL-5水平及肺组织炎症指标的影响.方法 40只BALB/c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哮喘模型组、超细氯化钠粉治疗组、大粒径氯化钠粉治疗组.采用 OVA 致敏和激发构建哮喘模型.对照组则利用PBS致敏、OVA激发.ELISA 检测小鼠血清中IL-4、IL-5 水平,肺泡灌洗液(BALF)观察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制备肺组织石蜡切片.结果 模型组BALF中白细胞总数及分类比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P<0.01),超细氯化钠治疗组白细胞总数及分类比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模型组IL-4、IL-5 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超细氯化钠粉治疗组和大粒径氯化钠治疗组IL-4、IL-5 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P<0.05).结论 超细氯化钠粉吸入治疗哮喘小鼠可下调其血清IL-4、IL-5 水平,起到抑制气道炎症、治疗哮喘的作用.

    作者:范利娟;王兴元;吴占敖;花曼曼;周红霞;端礼荣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EML4-ALK融合基因与非小细胞肺癌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现况

    肺癌是当今世界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统计,每年新发肺癌患者中有大约85%为非小细胞肺癌,而其中又有70%的患者在确诊时已存在局部晚期或远处转移[1].近年来随着对癌症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出现了以特定分子为靶点的抗肿瘤药物.针对EGFR19或21号外显子突变而开发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吉非替尼、厄洛替尼等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且给部分NSCLC患者带来了明显的疗效,患者病情可以得到缓解甚至长期带瘤生存.

    作者:孟凡宇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3例临床分析及治疗

    目的 探讨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 总结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3例,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有特殊环境暴露史,主要症状为咳嗽、活动后气短等.肺部症状无特异性,有较为典型的CT表现,确诊需依靠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支气管肺泡灌洗及肺活检.结论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查及肺活检有利于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的诊断.避免接触过敏原是治疗的关键,糖皮质激素疗效明显.

    作者:徐静;李琦;胡明冬;韦球;王建春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应用小剂量肝素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应用小剂量肝素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院重症医学科(ICU)住院治疗的明确诊断为ARDS的患者66人,随机分为试验组(34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肝素(5~10 U/kg/h)持续泵入,测定两组间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第1天、第3天、第5天、第7天氧合指数(PaO2/FiO2)、呼吸频率(R)、血小板计数(PL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观察两组患者平均机械通气时间、平均ICU住院时间及28 天病死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3、5、7天实验组PaO2/FiO2明显升高,R、TFPI含量明显下降,PLT、APTT、FIB含量无明显变化;对照组平均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8 d病死率较对照组有所降低.结论 小剂量肝素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显著,临床应用安全.

    作者:刘春艳;董跃华;贾彤;李福龙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联合检测5种血清肿瘤标志物在肺癌诊断中的意义

    目的 探讨5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肺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肺癌组、良性肺疾病组及正常对照组患者血中癌胚抗原(CEA)、糖链抗原199(CA199)、糖链抗原125(CA125)、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质蛋白19片段(CYFRA 21-1)的含量.结果 肺癌组血清CEA、CA125、CA199、NSE、CYFRA 21-1的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组和良性肺疾病组,P<0.05;在多种标志物联合检测中,5种标志物联合检测CEA+CA125+CYFRA21-1+CA199+NSE的敏感性高(93.26%),3种标志物联合检测中CEA+CA125+CYFRA 21-1 的敏感性高(87.64%),其次为CEA+CA125+NSE(76.40%),两种标志物检测中CEA+CA125的敏感性高(74.16%).结论 联合检测可明显提高肺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肺癌的早期诊断提供有利价值.

    作者:戴诗敏;梁世锋;谢少娟;文明智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Ⅱ在低氧大鼠肺血管中的表达及辛伐他汀的干预作用

    目的 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Ⅱ(BMPR-Ⅱ)在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肺血管中的表达及辛伐他汀对其调节作用.方法 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低氧组和预防组,预防组于低氧前给予辛伐他汀10 mg/kg灌胃,共3周.采用Gould生理记录仪测定平均肺动脉压(mPAP),采用HE染色和图象分析观察大鼠肺小动脉形态学改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大鼠肺小动脉BMPR-Ⅱ的表达.结果 (1)低氧组大鼠的mPAP和肺小动脉形态学指标均较对照组明显上升,而辛伐他汀处理的预防组前述指标虽未下降到对照组水平,但均较低氧组明显下降(P<0.01).(2)对照组大鼠肺小动脉BMPR-Ⅱ染色强度为(0.48±0.08),低氧组下降到(0.22±0.04),而预防组则上升为(0.31±0.03)(P均<0.05).结论 BMPR-Ⅱ在低氧大鼠肺血管中的表达下降,辛伐他汀可上调其表达,预防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形成.

    作者:夏秀琼;雒洪志;袁小玲;黄锡坤;郭伟洪;陈维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老年吸入性肺炎36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吸入性肺炎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36例老年吸入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6例患者中治愈19例(占52.77%),好转4例(占11.11%),死亡10例(占27.77%),放弃治疗3例(8.33%).临床表现以发热25例(72.2%)、咳嗽、咳痰24例(66.7%)为著;病原学:革兰阴性杆菌:铜绿假单胞菌14株(38.9%),大肠埃希菌12株(33.3%),肺炎克雷伯菌6株(16.7%);革兰阳性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4株(11.1%)、肺炎链球菌3株(8.3%);真菌:白色念珠菌10(27.8%)、曲霉菌9株(25%).结论 老年吸入性肺炎在临床较为常见,以隐性吸入者居多,临床表现不典型,且病死率较高.

    作者:胡云衢 刊期: 2013年第05期

临床肺科杂志

临床肺科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 解放军第105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