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可吸收性止血棉在老年功能性鼻内镜术后填塞中的疗效

吴瑞珊;朱家稷;林荣志

关键词:功能性鼻内镜手术, 术后填塞, 可吸收性止血绵
摘要:目的:探讨可吸收性止血棉在老年功能性鼻内镜术后填塞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在该院耳鼻喉科行功能性鼻内镜术治疗的老年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106例,随机分为可吸收性止血棉(观察组)和凡士林纱条(对照组),每组53例,对比两组患者填塞期不适感、术后24 h内鼻腔渗血情况、术后48 h出血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出现不适感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1);观察患者术后24 h内鼻腔渗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1);观察组患者术后48 h再出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1)。结论可吸收性止血棉是一种较好的功能性鼻内镜术后止血材料,能够有效减轻老年患者术后不适感,减少术后鼻腔出血量。
中国老年学杂志相关文献
  • 伍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老年患者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丙泊酚麻醉效果的影响

    目的:观察老年患者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ERCP)中伍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 Dex)对丙泊酚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择期行ERCP的老年患者100例,美国麻醉师协会( ASA)分级Ⅱ或Ⅲ级,年龄≥65岁,随机分成对照组( C 组)、Dex 0.3μg? kg-1? h-1组( D1组)、Dex 0.5μg? kg-1? h-1组( D2组)与Dex 0.7μg? kg-1? h-1组( D3组)。 D1、D2及D3组于10 min内静脉输注Dex负荷剂量1.0μg/kg,然后分别以0.3、0.5及0.7μg? kg-1? h-1的速度输注至退镜;C组静脉输注生理盐水10 ml。4组均采用静脉麻醉,输注泵输注丙泊酚3~4 mg/kg。于入室时( T0)、诱导前(T1)、在意识消失(睫毛反射消失)时(T2)、十二指肠镜进入食管即刻(T3)记录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 SPO2)和呼吸频率( RR)。于T0、T3及术后10 min测定血清皮质醇( Cor)浓度。记录丙泊酚用量、手术时间、苏醒时间、肢体扭动及呼吸抑制等麻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丙泊酚追加率和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率。结果与 C 组比较,D1、D2和 D3组 T1~T3时 SBP 明显降低,HR 明显减慢( P<0.05);T3时,DBP明显降低,RR明显减慢(P<0.05)。 C和D1组内,T3与T2比较SBP、DBP明显升高,HR明显增快(P<0.05)。 D2组内,T3与T2比较SBP、DBP及HR较平稳(P>0.05)。 D3组内,T3与T0、T2比较SBP、DBP明显降低,HR明显减慢(P<0.05)。与C组比较,D1、D2和D3组丙泊酚用量明显减少,T3及术后10 min的Cor值明显降低,丙泊酚的追加率、艾司洛尔的使用率降低,呼吸抑制、体动的发生率降低,阿托品的使用率升高(P<0.05);与D3组比较,C、D1及D2组的苏醒时间缩短(P<0.05)。结论 Dex可安全有效伍用于老年患者ERCP丙泊酚麻醉,中等剂量即可减少丙泊酚用量,并不影响苏醒时间和效果,有助于维持老年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稳定。

    作者:佟冠然;施小娇;金立民;刘瑶;宋雪松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厌氧菌在肿瘤生物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数据显示,每年全球约800万人死于癌症,癌症已成为世界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每年新发肿瘤病例约为312万例,其中50岁以上人群恶性肿瘤发病率占全部发病的80%以上,80岁达到高峰,居民因癌症死亡率是13%〔1〕。肿瘤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威胁着老年人的健康。传统的肿瘤治疗面临着特异性不高、靶向性不强、难以对实体肿瘤的乏氧区发挥作用等方面的挑战,迫切需要新疗法。1813年,Vautier观察到肿瘤患者感染气性坏疽后,患者体内的肿瘤生长减缓甚至消退,这一现象引起了人们对细菌抗肿瘤的关注。 Coley等〔2〕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卡介苗( BCG)已成功用于临床治疗浅表性膀胱癌。随着对厌氧菌的肿瘤特异性靶向定植认识的深入和生物技术的发展,利用厌氧菌治疗肿瘤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黄筱钧;邓昭敏;张硕;李明远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功能性滤过泡形态与眼表改变的关系

    目的: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 TRABE)后功能性滤过泡形态与眼表改变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该院行TRABE治疗的86例青光眼患者,根据术后眼表改变情况分组,其中加重组24例,无变化组62例。分析两组患者术后整术眼眼表改变情况,分析滤过泡面积、夹角眼部感觉改变情况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的平均眼压均显著低于术前(均 P<0.05)。随访6个月,薄壁滤过泡计56眼,厚壁滤过泡计30眼。术后患者的角结膜荧光素染色( FSS)评分、虎红染色( RBSS)评分、泪膜仪分级、对称指数( SRI)、不规则指数( SAI)均显著高于术前,潜在视力(PUV)及泪膜破裂时间(BUT)均显著低于术前(均P<0.05)。手术前后比较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无变化组相比,加重组眼部感觉改变的患者滤过泡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重组有异物感、畏光感、视力波动以及睁眼困难的患者滤过泡夹角均显著小于无变化组(均P<0.05)。根据 Spearman 法分析可知,上述指标均与滤过泡夹角呈显著负相关( r=-0.615,-0.589,-0.712,-0.698,P=0.000,0.002,0.000,0.000)。与无变化组比较,加重组有干涩感和有痒感的患者滤过泡夹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结论青光眼患者接受TRABE之后,恢复效果较好,但加重组的有异物感、畏光感、视力波动以及睁眼困难的患者滤过泡夹角更小,因此应重视其滤过泡角度情况。

    作者:胡辅华;刘丽林;季建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足微循环对老年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手术治疗前后的意义

    目的:探讨足微循环对老年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 CVI)手术治疗前后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在该院住院治疗的CVI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均给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腔内激光治疗、曲张静脉电凝术的手术方法破坏病变浅表静脉,在术前、术后第1、7天,术后1、3个月观察足甲襞微循环检测指标、受累静脉节段评分(VSDS)、临床症状严重程度评分(VCSS)、功能障碍评分(VDS)、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情况。结果①与术前对比,术后7 d、1、3个月的管袢形态、血液流态、袢周状态及总积分均明显下降(P<0.05),术后3个月均明显低于其他时间段(P<0.05);②与术前对比,术后7 d、1、3个月的 VSDS、VCSS 及 VDS 均明显下降(P<0.05),术后3个月均明显低于其他时间段(P<0.05);③与术前对比,术后7 d、1、3个月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沉、红细胞电泳、纤维蛋白原均明显下降( P<0.05),术后3个月均明显低于其他时间段(P<0.05)。结论足甲襞微循环在老年CVI手术治疗前后的变化大,与临床症状严重程度评分一致,可作为 CVI治疗后临床效果评估客观指标,同时能改善CVI的症状和血液流变学指标。

    作者:刘峰;张峰;冯建科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重庆市不发达地区农村中老年居民健康状况

    目的:探讨重庆不发达地区农村中老年居民基本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入户调查的方法对474名55岁及以上中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健康率为36.3%,不同婚姻、文化程度、职业类型等健康状况差异均显著( 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婚姻状况(OR=28.071),患重病(OR=0.415)是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农村基层地方政府应加强卫生保健常识的宣传,鼓励发展简单易行的村级老年常见患病医疗服务;强化老年人的心理卫生意识和自我调控的能力,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作者:许红;张宝平;何中臣;唐贵忠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海州香薷总黄酮对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海州香薷总黄酮(THES)对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应用 Langendorff离心心脏灌流系统建立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全心停灌处理方法,在K-H液平衡30 min后,全心停止灌流40 min,再灌注120 min模拟缺血再灌注过程。设立正常对照组、模型组、THES低、中、高剂量组,使用RM6240多道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对多项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检测,用 TTC 染色法对心肌梗死面积进行测定,观察并测定线粒体渗透性转换孔开放情况和再灌注期间冠脉流出液中乳酸脱氢酶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I/R组心率压力乘积(RPP)、冠脉流量(CF)、左心室内压力大开降速率(±dP/dtmax)呈现进行性降低,提示造模成功。 TFES 1、10、100μg/ml剂量组各复灌时间点RPP、CF、±dP/dtmax均明显高于I/R组(P<0.05);与I/R组相比,TFES 10、100μg/ml剂量组均能够明显提高心肌 Formazan含量(P<0.01);恢复灌流后30、60、90 min时间点TFES 1、10、100μg/ml剂量组中流出液中乳酸脱氢酶含量均明显低于 I/R组( P<0.01);在给予TFES 1、10、100μg/ml之后,CaCl2诱导的线粒体520 nm处吸光度降低被明显抑制,与给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THES能有效对抗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且呈现剂量依赖性,其对心脏的保护机制与抑制心肌线粒体渗透性转换孔开放有关。

    作者:邱国权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人工关节置换与动力髋螺钉系统内固定对老年股骨粗隆间不稳定性骨折患者的疗效比较

    在全身各处骨折伤害中,包含老年股骨粗隆间存在的不稳定性骨折,在传统治疗方式主要是对患者采取保守治疗方式,且患者长期保持卧床状态,极易出现多种并发症〔1〕。随着治疗技术水平提高,手术治疗成为老年患者治疗的主要方式,相对于保守治疗,效果更好〔2〕。手术治疗存在人工关节置换以及内固定等多种方式,临床治疗方式在对这两种治疗手段存在争议〔3〕。股骨粗隆间不稳定性骨折在临床难以有效治疗,且治疗后患者易出现多种并发症,预后效果不佳。本文拟探究治疗老年患者髋部粗隆间不稳定性骨折的有效临床治疗方式。

    作者:张欣;郭义超;李冬月;杨朔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河南省农村不同居住方式老年人身心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

    目的:了解河南省农村不同居住方式老年人身心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法对河南省六个地市60个自然村共4850名≥60周岁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农村单独居住养老、与子女同住养老和机构养老三种不同居住方式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状况得分比较,其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活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MH)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但生理功能(PF)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河南省农村不同居住方式养老的老年人身心健康状况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住房面积、子女数和患病种数是河南省农村老年人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

    作者:付莉;黄贺梅;韩忠敏;邢华燕;何莉;牛琳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减轻体重对代谢综合征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的影响

    研究证实代谢综合征( MS)中常见的组分肥胖、高血压、糖脂代谢紊乱均与良性前列腺增生( BPH)发生有关〔1〕。而肥胖是导致MS的一个基础原因。本文比较MS合并BPH患者减肥强化治疗后与常规治疗的效果。

    作者:陆勇;李金莲;吴衍麟;逄曙光;胡苏;姜强;史晓红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CD87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中CD87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择48例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为观察组,36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CD87表达情况以及白血病细胞株在( PMA)作用下诱导分化过程中CD87表达的改变情况。结果观察组中患者CD87的阳性率为54.17%,而对照组未见阳性表达,差异具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与阴性者比较,CD87阳性者的髓外浸润比例与外周血幼稚细胞均升高明显( P<0.01),CR比例降低明显( P<0.05);白血病细胞株的CD87表达,随着时间的增加,其表达均呈现增加的趋势,其中U937在作用前其阳性表达率即已达到(92.3±4.4)%,故而其作用主要表现为荧光强度的改变;PMA 作用前,U937中 CD87 mRNA 含量明显高于 HL-60、K562(P<0.01);经PMA作用后,三组细胞株中的CD87含量mRNA均明显增加(P<0.05)。结论 CD87可用于急性髓性白血病的诊断及预后判断之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柳嘉;赵松颖;刘键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2型糖尿病自我管理培训指导网络项目成本效用分析

    目的:评价自我管理培训指导网络项目与常规教育模式对2型糖尿病( T2DM)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及成本效用。方法 T2DM患者根据入院时间分为实验组124例,男72例,女52例,平均年龄(54.15±10.21)岁和对照组72例,男42例,女30例,平均年龄(50.76±9.92)岁。实验组采用自我管理培训指导网络模式管理,即给予初期连续5个半天的糖尿病(DM)集中培训加后续的强化随访(活动、电话、短信、网络等方式);对照组采用常规的DM教育。入组时、入组后6、12个月分别使用编制的调查问卷记录一般情况、临床观察指标、生活质量指标、医疗费用和项目成本等资料,并进行T2 DM自我管理培训指导网络项目的成本效用分析。结果随访1年内,两组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均较入组时有所改善(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间生活质量评分无显著性差异。获得单位以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s)所需成本,实验组(4435.17元)略低于对照组(4487.31元)。敏感度分析结果与改变参数前的结果基本一致,实验组取得单位效用所需的成本仍低于对照组。结论 DM 教育模式能够改善T2DM患者生活质量,具有更好的成本效用。

    作者:谢波;张开金;孙子;林荚敏;鞠昌萍;韩晶;刘莉莉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直肠癌术前固定野动态调强与容积旋转调强的剂量学比较

    目的:比较固定野动态调强( dIMRT)与容积旋转调强( RapidArc)两种技术在直肠癌术前放疗中的剂量学差异。方法选取10例直肠癌术前患者分别设计5F-0°-dIMRT、5F-180°-dIMRT和RapidArc三组计划,计划靶区(PTV)处方剂量为50 Gy/25次,2 Gy/次。在95%体积的PTV达到处方剂量前提下,比较两种技术的剂量体积直方图( DVH)、靶区和危及器官剂量、靶区剂量适形度( CI)、剂量分布均匀性( HI)、正常组织低剂量体积(B-P)、机器跳数(MU)以及治疗时间(TT)。结果 RapidArc计划的 CI好(P=0.000),而 HI略低于 dIMR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RapidArc中膀胱的 Dmean与 D5%较 dIMRT偏高(P=0.001)。小肠 V20Gy中5F-0°-dIMRT 高于 RapidArc(P=0.041),V30Gy中5F-0°-dIMRT低于 RapidArc低于5F-180°-dIMRT。双侧股骨头的Dmean、D5%、V20Gy、V30Gy,5F-0°-dIMRT显著高于 RapidArc和5F-180°-dIMRT,V40Gy则低于两者(P=0.004)。相对于RapidArc来说,B-P的 V5Gy、V10Gy高于dIMRT(P<0.05),V15Gy略低于dIMR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20Gy、V30Gy则显著低于dIMRT(P<0.05)。 RapidArc 的 MU(382±16)分别较5F-0°-dIMRT(940±177)和5F-180°-dIMRT(956±144)减少了59%、60%(P=0.000)。 RapidArc的 TT(152±4)s分别较5F-0°-dIMRT(247±21)s和5F-180°-dIMRT(251±20)s减少了38%、39%(P=0.000)。结论 Rapi-dArc计划可以达到或优于dIMRT计划的靶区剂量分布,能更好地保护小肠和双侧股骨头,并且具有较少 MU与 TT 的优势,减少了治疗中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及患者不适感。

    作者:张武哲;马长春;彭逊;陈创珍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脑卒中患者康复现状及三位一体的康复护理模式建立

    脑卒中是包括蛛网膜下隙出血、脑出血和脑梗死〔1〕。我国脑卒中发病率为(120~180)/10万,每年新发病例约200万〔2〕,我国现幸存脑卒中病人近700万,其中致残率高达75%〔3〕。脑卒中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语言、认知和肢体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能力( ADL )和生活质量,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精神和经济的巨大负担。本研究旨在探讨三位一体的脑卒中康复性模式的构建。

    作者:万莉;谢莉玲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厄贝沙坦联合倍他乐克对老年心房颤动患者的疗效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具有较高的发病及死亡率〔1〕。正常人群中,房颤的发病率大概是0.77%,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超过70岁的人群房颤的发病率超过6%〔2〕。这种高发率使得心血管并发症(如恶性心律失常、脑卒中及心衰等)的发生率也有所上升。阵发性房颤中应用厄贝沙坦能有效减少初发房颤及永久性房颤的发生率〔3〕。β受体阻滞剂如倍他乐克能够直接抑制交感活性,从而在房颤中有着重要的应用〔4〕。本研究探讨倍他乐克与厄贝沙坦联用在老年房颤患者中的疗效。

    作者:李婧;周琦;马丽;胡良坤;韩红彦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治疗脑血管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

    脑血管认知功能障碍( VCI)是由脑梗死、脑出血或者白质疏松、慢性脑缺血等脑血管病以及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脏病等对脑部血管有一定危险性的疾病导致的从轻度认知障碍到痴呆的综合征〔1〕,不仅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也给患者的家属背上沉重的负担。 VCI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病情呈阶梯式发展〔2〕。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 GMI)是神经系统细胞膜中的重要组成成分,在神经细胞的生长分化、运转再生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已有研究表明外源性的GMI可以促进哺乳动物受损的周围神经纤维再生,是加速神经修复和恢复神经纤维生理功能的常用药物。笔者采用GMI治疗VCI,取得良好疗效。

    作者:石福宏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NSTEACS治疗现状及指南依从性评估

    目的:探讨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 NSTEACS)处理指南在临床实践中的实施现状及其与真实世界中的客观差距。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304例NSTEACS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NSTEACS处理指南对患者接受的治疗措施进行评价。结果总体侵入性治疗率为64.5%,高龄、合并糖尿病、入院时心衰是影响其实施的主要因素。除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外,高危组其他各类侵入性治疗率较中、低危组低(均 P<0.05)。大多数指南Ⅰ类推荐治疗药物应用率高,不存在“风险-治疗矛盾”,但阿司匹林高剂量、氯吡格雷负荷量使用率低,在高危组患者中更显著。抗凝剂足疗程使用率达84.9%,无组间显著性差异(P=0.878)。出院时佳药物治疗(OMT)治疗率低(39.4%),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640), CABG治疗是其主要影响因素。结论该院NSTEACS患者的治疗措施基本符合指南要求,但仍在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距,需进一步提高循证指南的宣教及医护人员的指南依从性,使NSTEACS患者管理优化,获益大化。

    作者:张立平;刘祥娟;叶青;王晓萌;葛志明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降压疗效与药物经济学评价

    目的:探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与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经2w洗脱期后诊室血压达到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的患者123例,随机分成试验组(口服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n=62)和对照组(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n=61)。用药前和用药8 w后分别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 ABMP),观察两组血压控制情况,计算用药前后24 h收缩压、舒张压平滑指数,并比较两种药物的成本效果差异。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经8 w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87.10%和85.2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 P>0.05);两组收缩压、舒张压的平滑指数均>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对照组成本效果比分别为202.87和365.28。结论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和苯磺酸氨氯地平具有相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具有成本效果优势。

    作者:王陶丽;黄高忠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调强放疗治疗老年鼻咽癌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调强放疗( IMRT)治疗老年鼻咽癌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收集30例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的老年鼻咽癌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根治性调强放疗,26例患者接受了同期化疗。观察疗效和毒副反应。结果全组患者完全缓解( CR)率及部分缓解( PR)率分别93.3%(30/32)和6.7%(2/30),有效率为100%。全组无局部及区域复发,局部控制率100%。1年总生存率及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6.0%及85.3%。1年及2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92.7%及76.5%。全组毒副反应轻,主要为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及放射性皮肤反应。结论调强放疗治疗老年鼻咽癌疗效确切,毒副反应发生率低,耐受性好。

    作者:潘兴喜;杨文;唐武兵;伍楚蓉;卢奕宇;陈永发;张永胜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梗阻性黄疸大鼠肾脏水通道蛋白2、内皮素-1表达变化

    目的:观察水通道蛋白( AQP)2在梗阻性黄疸大鼠肾脏表达变化及其与尿素氮( BUN)和肌酐( Cr)变化的关系、内皮素( ET)-1与AQP2表达变化的关系。方法采用手术结扎胆总管的方法造成大鼠梗阻性黄疸模型,于术后3、5、7、10、14 d处死大鼠取血和肾脏标本,检测血浆直接胆红素( DBIL)、BUN和Cr,先行光镜下肾脏病理形态学观察,再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肾脏APQ2及ET-1表达。用光密度分析表示AQP2及ET-1表达。结果梗黄组3 d时光镜下可见肾集合管上皮细胞排列不规则,肿胀明显,5 d时可见细胞水样空泡变性,7 d时见部分细胞脱落,间质有炎性细胞浸润,10、14 d时见局灶上皮细胞坏死,胞质崩解,间质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 ET-1在梗阻3 d后其表达较假手术组显著增加( P<0.05),且随梗阻时间延长而增加更加明显。梗阻5 d后AQP2表达较假手术组明显减少( P<0.05),梗阻时间延长减少量增加。在其改变的同时,肾集合管光镜下形态学改变可以证实肾功能损害。 Cr在梗阻性黄疸组术后10 d 开始升高,而 BUN在梗阻14 d后开始升高。 AQP 表达与 ET-1表达呈负相关( r=-0.94,P=0.0000)。结论梗黄期AQP表达减少可以作为梗黄时肾功能损害的早期检测指标。

    作者:韩继龙;王勇;刘金钢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血清MMP-2、-9及IL-6水平及意义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2、MMP-9及白介素( IL)-6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97例,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组39例、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 NSTEMI)组30例、急性 ST段抬高心肌梗死( STEMI)组28例。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检测MMP-2、MMP-9及IL-6水平,并用Western印迹检测MMP-2和MMP-9蛋白水平。结果三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MMP-2、MMP-9和IL-6水平明显增高,其中STEMI组患者MMP-2和MMP-9比其他两组增高明显,而IL-6在三组患者间没有明显的差别。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IL-6与MMP-2和MMP-9具有相关性(r=0.547,P<0.01)和(r=0.478,P<0.01)。结论 MMP2、MMP9和IL-6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中高表达,可作为预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或破裂的血清学指标,其水平有助于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分层。

    作者:肖宪杰;纪焕春 刊期: 2014年第22期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主管:中国老年学学会

主办:中国老年学学会 吉林省卫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