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规范化综合性康复治疗对脑卒中老年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项蓉;陈勇;江玉娟

关键词:规范化综合性康复治疗, 脑卒中, 肢体功能恢复,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摘要:目前脑卒中的发病率呈现升高的趋势,尤其是老年人群,患者发病后多会遗留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我院通过探讨规范化综合性康复治疗对老年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中国老年学杂志相关文献
  • 胸腔内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对老年恶性胸水患者胸腔积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影响

    目的:探讨胸腔内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对老年恶性胸水患者胸腔积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的影响。方法84例肺癌合并恶性胸水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2例,两组均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将胸腔积液排出,对照组采用胸腔注射顺铂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血管内皮抑素治疗。观察两组近期疗效、生存质量评分( Karnofsky评分)及不良反应。分别于治疗前后应用ELISA法测定胸腔积液VEGF、EGFR水平。结果观察组近期总有效率(95.24%)与对照组(76.19%),有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Karnofsky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 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治疗后VEGF、EGFR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胸腔内注射血管内皮抑制素能有效抑制肺癌合并恶性胸水患者VEGF、EGFR水平,改善生存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作者:李燕;赵君慧;骆玉霜;李国元;李佳艺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姜黄素联合奥沙利铂对人胃癌BGC-823细胞的作用

    目的:观察姜黄素联合奥沙利铂增强对人胃癌BGC823细胞生长抑制及杀伤作用,并探讨其与 Fas蛋白的关系。方法采用不同浓度姜黄素和奥沙利铂单独或联合作用于BGC-823胃癌细胞,分别应用CCK-8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Annexin V-FITC/PI双染色检测 BGC-823细胞凋亡率,流式细胞术检测Fas蛋白表达及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Caspase-3酶活性变化。结果姜黄素和奥沙利铂明显抑制细胞的增殖,呈剂量依赖性,联合作用组显著高于单独用药组;两药均可增强胃癌BGC-823细胞凋亡率,联合作用组显著高于单独用药组;两药均可增强 Fas蛋白表达。联合作用组显著高于单独用药组;两药均可增强Caspase-3酶活性,联合作用组显著高于单独用药组。结论姜黄素联合奥沙利铂可显著增强对BGC823胃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并可增强诱导细胞凋亡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Fas蛋白的表达、增强Caspase-3活性有关。

    作者:韩金荣;罗强;刘华;孙黎;张林西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急救方法前移在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中的应用

    急性左心衰竭( AHF)主要风险集中在发病早期,因此发病后能否给予早期处理是决定患者是否致残、致死的关键〔1〕。院前急救的成败关系到整个急救过程和患者的预后〔2〕。在院前系统急救的整个过程中,涉及治疗、搬运、衔接、沟通等多方面内容。本文拟分析急救方法前移对AHF患者的作用。

    作者:李敬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中国老年学杂志》征订启事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亚硒酸钠预处理对Aβ损伤PC12细胞的保护性作用

    目的:研究β淀粉样蛋白( Aβ)对 PC12细胞的氧化损伤以及亚硒酸钠的保护作用。方法将PC12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亚硒酸钠预处理组、亚硒酸钠预处理后损伤组、损伤组,观察细胞形态、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测定各组乳酸脱氢酶( LDH)漏出率、丙二醛(MDA)含量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结果 Aβ抑制 PC12细胞的分裂增殖,经过 Aβ作用24 h的 PC12细胞,其 GSH-Px活性下降,MDA含量升高;一定浓度亚硒酸钠预处理可有效地减轻Aβ引起的PC12细胞损伤,与Aβ损伤组相比亚硒酸钠预处理后 Aβ损伤组的细胞存活率增加、凋亡下降、GSH-Px活性增高、LDH漏出率、MDA含量下降。结论亚硒酸钠对Aβ引起的PC12细胞氧化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作者:王敏娟;李亚军;张蓓;石少亭;郭长江;折潇;张世俊;左星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溶栓后出血性转化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与急性脑梗死(ACI)溶栓后出血性转化(HT)之间的相关。方法选择符合尿激酶溶栓适应证的ACI患者487例,均给予同样的尿激酶溶栓和基础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均进行血清MMP-9水平动态检测,30 d内有36例患者发生了溶栓后HT作为HT组;在未发生溶栓后HT的病例中随机抽取50例作为非HT组;选择同期年龄和性别构成与两组患者相匹配的健康体检正常者50例作为健康组。比较三组患者血清MMP-9水平及临床预后。结果 HT组患者的男性、高龄、大面积梗死、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伴发因素显著高于非HT组( P<0.05);两组患者溶栓前的血清MMP-9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组( P<0.01);在溶栓前、溶栓后12 h及溶栓后第3、5、7、14天HT组患者血清MMP-9水平和NIHSS评分均显著高于非HT组(P<0.01),HT组患者血清MMP-9水平和 NIHSS 评分峰值在第3天;HT 组患者12个月内的死亡率明显高于非HT组(χ2=4.2197,P<0.05);HT组患者12个月后的Barthel指数(BI)明显低于非 HT组(t=6.0364,P<0.05)。结论血清MMP-9水平与脑梗死关系密切,溶栓前血清MMP-9高水平可有效预测溶栓后出血性转化,溶栓后中后期血清MMP-9高水平可以预测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及预后。

    作者:常焕显;刘丽艳;王以翠;季晓宇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日本急救直升机制度及启示

    关于日本急救直升机制度,国内学者已有较详细的介绍〔1〕。但过去的研究对于制度背景的介绍还留有余地。近日本地域医疗制度因为急救直升机的引入而发生了很大变动,在经历东北部大震灾之后,急救直升机制度在地域医疗体系中的定位也进行了相应调整。关于直升机与医疗救助的研究论文相继发表〔2〕,政府机构也在积极举办相关研讨会,持续引进国外的经验〔3〕。在医学界和医疗实务界,对于急救直升机的作用没有异议,但是在某些政策研究领域诸如急救直升机管辖权整合、是否会成为富人特权及急救直升机的费用如何支付等问题上仍存有较大的争议。本文将通过这些问题对比我国研究现状进行研究,以期在制度完善过程中得到一些启示。

    作者:霍昶旭;川畑秀伸;王册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老年花式舞蹈联合肌力训练对老年人行走能力的影响

    身体功能衰退所致的运动功能障碍是困扰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的幸福指数和生活质量〔1〕。造成其行走能力较差的因素,除因疾病困扰等病理原因外,多与老年人自身体质下降、身体功能衰退有重要关系〔2〕。由于缺乏肢体功能训练对其所致的协调能力减弱、肌肉萎缩、力量衰减等,是致使老年人步履蹒跚、行走能力下降的自身人为因素〔3〕。本研究观察老年花式舞蹈联合肌力训练对老年人行走能力的影响。

    作者:郭瑞青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健身气功锻炼对老年人“大五”人格的影响

    心理效应人格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含义十分丰富。有学者以为是人类思维、情感和活动的性质、特色和遗传基础;有学者以为是情绪、智力和性格的混合;带有更多行为主义色彩的心理学家则认为,人格不是一种内在的东西,而是对人的有组织的典型行为的外在观察模式;还有学者认为是一个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带有一定倾向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1〕等。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有一些心理学工作者使用卡特尔16人格因素问卷(16PF)、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或其他人格问卷就体育锻炼对人格的影响进行了相关研究。学者也对健身气功的健身作用做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4〕,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态是通过性格变化和精神状态反映出来的〔5〕。本研究旨在探讨健身气功锻炼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作者:高亮;徐盛嘉;汤玉龙;孔祥莲;邓丁香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恩替卡韦联合胸腺法新对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毒动力学的影响

    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于乙型肝炎病毒( HBV)持续感染导致的免疫功能紊乱,部分肝炎患者血清中可呈现HBsAg 阳性、HBeAg持续阴性、抗HBe阳性或阴性,而HBV DNA阳性,丙氨酸转氨酶( ALT)反复或持续异常,或肝组织检查存在明显肝炎病变,称为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1〕。在我国,超过40%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居慢性乙型肝炎发病率的首位〔2〕。恩替卡韦( ETV )是一种强效的选择性鸟嘌呤核苷类似物,具有显著的抗HBV活性〔3〕。胸腺法新是一种细胞免疫增强剂,对细胞毒性T细胞及自然杀伤细胞的分化与成熟具有促进作用,有利于HBV感染的清除〔4〕。本文对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ETV联合胸腺法新治疗,观察患者的病毒动力学变化。

    作者:官亮;邓欢;龚辉;邱梦标;方丽霖;程海涛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先天伏寒鼠模型的制备

    目的:探索制备稳定先天伏寒动物模型的方法。方法利用先天伏寒证的病机理论,从模型的母代入手,遵循先天伏寒证的形成原因制备动物模型。选取体重为(28±2)g的6周龄鼠,氢化可的松腹腔注射连续14 d,同时附加寒冷因素:冰水中游泳。肾阳虚鼠模型制备成功后通过使其同笼产子,观察新生鼠一般状态,同时结合分子生物学指标,对先天伏寒鼠进行评估。结果先天伏寒证鼠比同周龄肾阳虚鼠出现体重偏低、体重增长慢、精神萎靡等表现,血清皮质醇(Cortisol)、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三碘甲状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促甲状腺激素(TSH)含量降低较肾阳虚鼠明显,由此可判定先天伏寒动物模型制备成功。结论通过使肾阳虚鼠同笼产子的方式,成功先天伏寒鼠模型,而用正常雄加阳虚雌或阳虚雄加正常雌的组合方式进行造模比阳虚雄加阳虚雌的组合方式更加合理。

    作者:郭家娟;张爽;李亦男;黄永生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太极拳和快步走锻炼对老年人静态平衡功能的改善效果

    目的:探讨太极拳和快步走锻炼改善老年人静态平衡功能的效果。方法在该市公园内随机选取122名老年人,根据是否进行日常锻炼及主要锻炼方式分为太极拳组41人,健步走组43人,无锻炼组38人。采用平衡测试及训练系统对研究对象静态平衡功能进行测试,对比三组老年人6种不同姿势(A:双脚睁眼站立,B:双脚闭眼站立,C:单足左脚睁眼站立,D:单足左脚团眼站立,E:单独右脚睁眼站立,F:单足右脚闭眼站立)下的静态平衡能力。结果太极拳组A~F姿势下重心动摇轨迹长明显低于无锻炼组,健步走组 B、D姿势下重心动摇轨迹长明显低于无锻炼组;太极拳组A、D、E、F姿势下重心动摇轨迹长均明显低于无锻炼组。太极拳组和健步走组B~F姿势下重心包罗面积均明显低于无锻炼组;太极拳组D姿势下重心包罗面积明显低于无锻炼组。太极拳组C~F姿势下重心X方向动摇轨迹长明显低于无锻炼组,健步走组 E、F姿势下明显低于无锻炼组;太极拳组C~F姿势下重心X方向动摇轨迹长均明显低于无锻炼组。太极拳组和健步走组D~F姿势下重心Y方向动摇轨迹长明显低于无锻炼组;太极拳组A、B、C、F姿势下重心Y方向动摇轨迹长均明显低于无锻炼组。结论太极拳锻炼和健步走锻炼均能有效缓解老年人的静态平衡能力下降,同时太极拳作用明显优于健步走。

    作者:王华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人参皂苷Rg1对阿尔茨海默病大鼠海马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和p-tau的影响

    目的:研究人参皂苷Rg1对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大鼠海马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CDK)5和磷酸化(p)-tau(Ser404)的影响,探讨其对AD大鼠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清洁级 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青年组、模型组、人参皂苷Rg1小剂量组、人参皂苷Rg1大剂量组,每组15只。采用D-半乳糖联合Aβ1~40海马内注射制作AD大鼠模型,免疫组化(SABC)法和免疫蛋白印迹法检测 CDK5蛋白和 p-tau(Ser404)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青年组比较,模型组海马组织CDK5蛋白和p-tau(Ser404)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人参皂苷Rg1小剂量组和大剂量组CDK5蛋白和p-tau(Ser404)蛋白表达显著减少(P<0.05)。结论人参皂苷Rg1通过抑制CDK5蛋白过度激活和降低其活性来减少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的途径防治AD的发生发展。

    作者:李彦东;李沫;苏亚楠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机械力对血管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成的调控机制及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血流机械力变化导致的动脉粥样硬化主要在于它破坏了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一氧化氮( NO )生成的系统平衡〔1〕。本文重点讨论血流机械力〔剪切力和环壁张力对内皮细胞NO的生成和NO合酶( NOS)〕表达的调控机制,并强调其介导血管内皮细胞的感染、氧自由基的产生及终引发血管壁重建(主要是平滑肌细胞参与)的机制。

    作者:李庆;杨漪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发病4.5 h内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转归不良的危险因素

    目的:研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tPA)静脉溶栓治疗发病4.5 h内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转归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75例发病4.5 h内的缺血性脑卒中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老年患者,分为转归不良及转归良好组,分析影响转归的危险因素,对各项指标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年龄大、糖尿病、心房颤动、溶栓前收缩压高、空腹血糖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血同型半胱氨酸高、心源性栓塞、血糖控制不佳、溶栓后2 h NIHSS评分降低少等因素在转归良好与不良组间差异显著( P<0.05),是溶栓后转归不良的危险因素;多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房颤(OR 1.03,95%CI 1.002~1.049,P=0.032)、基线高空腹血糖(OR 2.15,95%CI 0.864~2.025,P=0.045)是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4.5 h内缺血性脑卒中rtPA静脉溶栓患者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房颤、高血糖。

    作者:张立红;彭道勇;李迪;许建平;王苏平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血管性轻度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轻度血管性认知障碍( VCI)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通督调神针刺法作为治疗组,以普通针刺组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治疗VCI的疗效。共治疗VCI 60例,通督调神针刺组治疗30例,普通针刺组治疗30例,以3MS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为观察指标;同时检测血清一氧化氮(NO)、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变化。结果在3MS量表的积分方面,治疗组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通督调神针刺法对患者认知能力有较好的改善作用优于普通针刺方法。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的积分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的 ADL总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与对照组ADL总积分不明显(P>0.05),表明通督调神针刺法对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方面与普通针刺组作用无明显差异。两组均能显著升高SOD值和降低NO值(P<0.01),且治疗组较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表明通督调神针刺组在清除患者自由基和调节脑血流量方面较普通针刺组更具有疗效。

    作者:赵奕;许能贵;孙健;徐振华;邸富荣;黄康柏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南京市社区老年人健康管理需求

    目的:探讨南京市社区老年人健康管理需求。方法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部分社区1354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人口学资料、患病情况、社区卫生利用情况、老年人健康教育参与情况,借鉴澳大利亚皇家全科医学学会的满意度调查工具( RACGP),了解老年人对社区的满意度情况。共回收有效问卷1222份,有效率为90.3%。结果南京社区老年人就诊时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占43.5%,对本社区的卫生服务中心知晓率为95.9%;对服务态度的满意度高,为100%,对能否选择医生的满意度低,为70%;参加过慢性病防治讲座的占57.4%,而42.6%的老年人从未参加过;社区进行家庭服务的占29.0%,开设家庭病床的占7.4%。结论必须完善健康管理组织体系,注意老年人健康需求特点,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社区老年人健康管理模式,改善老年人健康状况、提高生命质量。

    作者:包思敏;张开金;汤士忠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肠淋巴液在失血性休克后血液流变性异常中的作用

    各种原因引起的快速、大量失血,进而导致的失血性休克,是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甚至多器官衰竭( MOF)的重要因素之一〔1〕。在这一过程中,由于休克后血液流变学事件,引起的组织低灌注、顽固性低血压是MOF发生的关键环节〔2〕,成为休克临床救治的关键靶点;失血性休克后血液流变性的异常主要表现在:早期降低、晚期升高的血黏度,红细胞变形性降低和聚集性增高及红细胞的结构损伤,血小板黏附、聚集功能早期增强及随后的血液高凝和微血栓形成,白细胞的黏附性增加等〔3〕。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肠淋巴系统在失血性休克〔4〕、失血-脂多糖二次打击〔5〕、急性胰腺炎〔6〕、肠缺血再灌注损伤〔7〕等危重病理过程的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肠淋巴液是重要器官损伤的关键因素〔8,9〕。鉴于血液流变性在休克发展进程中的关键作用,本文重点阐述肠淋巴液在失血性休克后血液流变性异常中的作用机制。

    作者:雷慧;蒋芙蓉;苑建兵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肝癌患者微创治疗前后血清AFP、SF、DCP水平变化与预后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患者微创治疗前、后甲胎蛋白(AFP)、血清铁蛋白(SF)和γ-羧基凝血酶原(DCP)的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共收录了43例HCC患者,其中包括射频消融(RFA)治疗的患者24例,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TACE)的患者19例,分别于术前2 d及术后7 d测定血清AFP、SF和DCP的值,用酶联免疫法检测DCP的值,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法检测SF、AFP的值。将患者治疗前血清 AFP、SF和DCP的值作为基线,以变化50%作为分组标准,分为术后AFP、SF和DCP的值下降超过50%组( A1、B1和C1组),术后AFP、SF和DCP的值升高及降低变化在50%范围以内组( A2、B2和C2组),分别比较A1和A2、B1和B2、C1和C2之间的总生存时间( OS)。结果43例患者中,有22例术后血清AFP值下降超过50%,25例术后血清SF值下降超过50%,25例术后血清DCP值下降超过50%。平均随访(20.26±6.50)个月, A1组 OS明显长于A2组(P<0.05);C1组明显长于C2组(P<0.05);B1组和B2组的OS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HCC 患者微创治疗前后血清 AFP和DCP水平的变化对判断HCC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具有临床参考价值。作为影响HCC患者术后的因素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刘巍;温春阳;王爱平;董岚;陈倩;王瑶;孙亚臣;郝锐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针刺调节焦虑障碍免疫功能紊乱的机制

    根据《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 DSM-5)》诊断标准,焦虑障碍( AD)是指过度的恐惧和焦虑,及相关行为障碍为特点的病症,它的亚型包括广泛性焦虑障碍( GAD )、惊恐障碍( PD)等〔1〕。该病发病极为常见,据新近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山东、浙江、青海、甘肃四省焦虑障碍的患病率为5.6%〔2〕。AD不仅可以削弱患者的工作效率、生活能力,而且可导致中度至严重伤残〔1〕。目前认为,情绪的紊乱还可导致免疫系统的损伤〔3〕。针刺已广泛地用于 AD的临床治疗,并取得良好的效果〔4,5〕。研究证明,针刺对机体免疫功能具有良好、整体调整作用〔6〕,且对AD免疫功能的损伤也体现出调整优势〔3〕。在以往报道中,针灸在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方面文献颇丰,但在调节AD免疫功能紊乱方面报道零星,为此,本文就有关焦虑障碍的免疫功能紊乱、针灸调节机体免疫和AD免疫功能紊乱方面进行总结分析,探讨针刺对AD免疫功能紊乱的调节机制。

    作者:黄文琴;周奇志;余曙光;蔡定均;何薇;张潇丹 刊期: 2014年第23期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主管:中国老年学学会

主办:中国老年学学会 吉林省卫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