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甲型H1N1流感社区健康教育效果分析

吴家琳

关键词:甲型, 流感病毒, 社区医疗, 健康教育, 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预防知识, 辖区居民, 两类人员, 服务中心, 发热病人, 樊城区, 襄阳, 文选, 人群, 留观
摘要:甲型H1N1流感是由A/H1N1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人群普遍易感[1].通过健康教育,使人们掌握甲型H1N1流感的预防知识,本文选择2011年1~3月对襄阳市樊城区万户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站)的留观发热病人和辖区居民两类人员进行甲型H1N1流感知识的健康教育,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临床肺科杂志相关文献
  • 58例结核性毁损肺的外科治疗

    目的 总结结核性毁损肺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1991~2010年58例结核性毁损肺行胸膜肺全切除术36例,全肺切除22例.结果 手术失血350~5500 ml,平均1200 ml,合并呼衰5例,无死亡病例,合并支气管胸膜瘘3例.结论 积极手术治疗结核性毁损肺,注意风险,防范手术并发症.

    作者:吴纪峰;王晓彬;刘佳坤;苏月巧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CD133+肺癌细胞的干细胞特性研究

    目的 收获CD133+肺腺癌细胞并评估其肿瘤干细胞特性.方法 从13例新鲜肺腺癌组织中收获CD133+和CD133-肺腺癌细胞,并进行Transwell侵袭实验、裸鼠成瘤实验等对比研究,观察CD133+和CD133-肺腺癌细胞的差异.结果 13例中有10例发现CD133表达,其阳性表达率高为13.12%,CD133+和CD133-细胞在侵袭性、致瘤能力上有明显区别.结论 CD133在人肺腺癌组织细胞中广泛表达,CD133+较CD133-人肺腺癌细胞具有更强的侵袭性和致瘤能力.

    作者:王树岗;曾志勇;杨胜生;林建生;袁扬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无创呼吸机治疗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临床疗效回顾性分析

    目的 探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例AE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接受无创正压呼吸机的治疗,分为有合并症组A组(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和无合并症组B组,分别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动脉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 ),比较两组撤机时间的统计学差异性.结果 与A组相比较,撤机时间无差异(P>0.05),治疗后PaO2 、PaCO2无差异(P>0.05);各组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前后PaO2 、PaCO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合理利用无创正压通气,可明显改善AECOPD呼吸衰竭患者PaO2 、PaCO2 ;合并症并无降低其治疗效果和延长撤机时间.

    作者:汪家坤;惠复新;邹黎菲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良恶性胸腔积液的病理细胞学、癌胚抗原和铁蛋白检测的对比性研究

    目的 对良恶性胸腔积液(胸液)病理细胞学、癌胚抗原(CEA)和铁蛋白(FT)检测进行对比研究.方法 比较分析48例癌性胸液和32例结核性胸液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血清及胸液CEA、FT测定结果.结果 48例癌性胸液为血性40例,32例结核性胸液为血性8例,恶性胸液CEA、FT比其血清CEA、FT明显升高(P<0.05),同结核性胸液比也较之升高(P<0.05).结论 病理细胞学检查可确诊癌性胸液,CEA、FT检测可以提高该病的检出率.

    作者:程克文;陈广宇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可予宁预防初治继发型肺结核肝损害

    在抗结核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中,药物肝损害是较常见的一种副作用,而在抗结核短程化疗方案中,发生药物性肝损害更多,严重影响了病人的治疗,也是结核病患者中断治疗的常见原因.为了找到迅速恢复肝功能,保证肺结核病人顺利完成疗程的有效药物,我们对102例正在治疗初治新发活动性肺结核病人,应用可予宁和护肝片来预防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肝损害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作者:成晓曼;李华;王立春;邹秀梅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肺结核合并糖尿病与单纯性肺结核疗效对照分析

    目的 探讨肺结核合并糖尿病临床特点与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06~2009年收治的肺结核合并糖尿病与单纯性肺结核患者各50例,进行分析.结果 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组与单纯性肺结核组病灶吸收显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组血糖控制不同情况的痰菌阴转疗效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时两病互有不利影响,血糖控制的抗痨效果更好.

    作者:姜杰;朱纯儒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闭合性气胸用深静脉留置针行闭式引流与胸穿抽气的疗效比较

    目的 观察两种方法治疗闭合性气胸的疗效.方法 一组用深静脉留置针穿刺引流,共38例,另一组用常规胸穿抽气治疗,据胸片及体征情况每1~2天抽气一次,共40例.观察两组经治疗7天内的治愈率、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用深静脉留置针引流组引流7天内治愈35例,治愈比35/38,且治愈的35例病人均是引流5天内(含5天)治愈.常规胸穿抽气组7天内治愈36例,治愈比36/40,其中5天内(含5天)治愈23例(23/40),两组病例7天总治愈率对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5天治愈率对比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深静脉留置针引流组发生11例共15次管腔阻塞和引流不畅,胸穿抽气组出现胸膜反应1例.结论 深静脉留置针代行胸腔闭式引流以及常规胸腔穿刺,均可以治愈大多数自发性闭合性气胸病人.

    作者:谈杰;李朝娟;顾峰;肖庆龄;朱佳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疗效.方法 72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在常规治疗(药物治疗+吸氧)基础上加用无创机械通气,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动脉血气分析.结果 给予无创机械通气后患者呼吸困难症状明显改善,pH、SaO2、PaO2、PaO2/FiO2等指标上升明显,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频率、心率、血压、PaCO2,等指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血气PaO2明显上升(P<0.05),PaCO2下降明显(P<0.05).结论 无创机械通气治疗能有效缓解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并改善患者的各项血气指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耿新普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结核病院住院肺结核病人菌株分布及耐药结果分析

    目的 探讨结核病院住院肺结核病人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方法 对住院肺结核病人498份痰标本做各种病原菌培养.结果 共培养出644份菌株.结核分枝杆菌190株,4种一线抗结核药的耐药率是链霉素26.5%、异烟肼24.9%、利福平22.7%、乙胺丁醇10.3%.革兰阴性杆菌318株,耐药率高的依次是氨苄西林、头孢唑啉.革兰阳性球菌34株,耐药率高的依次是青霉素、氨苄西林、庆大霉素.真菌98株,耐药率高的依次是益康唑和氟康唑.结论 住院肺结核病人检出菌株以革兰阴性杆菌多,真菌检出率也较高,结核杆菌、革兰阴性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对多种药物有很高的耐药率.

    作者:陶波山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IL-18和IgE在哮喘发作期患者血清中表达水平的研究

    目的 研究白细胞介素-18(IL-18)和免疫球蛋白E(IgE)在哮喘发作期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以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哮喘发作期患者50例,哮喘缓解期患者20例、健康对照者20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ABC-ELISA)测定血清IL-18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IgE表达水平.结果 哮喘发作组血清IL-18和IgE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哮喘缓解组及健康对照组(P<0.05).哮喘发作期患者血IL-18与IgE表达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0.865,P<0.05).结论 哮喘发作期患者血清IL-l8和IgE表达水平增高,两者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作者:宋斌;许云霞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超分支滚环扩增技术快速检测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 建立超分支滚环扩增技术(HRCA)对结核分枝杆菌的快速检测平台.方法 对60例肺结核病人,38例非结核对照组和20例健康人的痰标本进行检测;同时对鸟分枝杆菌等非结核分枝杆菌检测以评价该平台的特异性.结果 HRCA对H37Rv IS6110基因的检测灵敏度达到740 aM,检测H37Rv菌悬液的灵敏度为200 cfu/ml.鸟分枝杆菌等非结核分枝杆菌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60例肺结核病人检测灵敏度(73.33%,44/60)与定量PCR相近(78.33%,47/60),显著高于涂片法(41.67%,25/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分支滚环扩增技术是一种简单实用,结果可靠和具有较强临床应用前景的结核菌检测技术.

    作者:郭艳玲;刘洋;姜广路;时广利;宋长兴;傅瑜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肺癌与冠心病相关性研究

    目的 初步探讨肺癌的发病与冠心病的关系,明确冠心病在肺癌预后上的临床意义.方法 统计我院2005~2008年诊治的共计1023例肺癌患者,其中238例合并冠心病,分别进行年龄和性别的分层分析.选取仅进行过4~6周期一线标准方案化疗的Ⅳ期鳞癌病人83例,分为肺癌组(62例)和肺癌合并冠心病组(21例)进行随访,将总生存期定为评价指标.结果 肺癌合并冠心病的百分率为23.26%,肺癌组及肺癌合并冠心病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3.3个月和12.5个月,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冠心病为肺癌的常见合并症,对肺癌预后无明显影响.

    作者:韩锁利;张双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家庭氧疗对COPD缓解期的作用分析

    目的 探讨COPD缓解期患者在家中进行氧疗对疾病缓解的作用.方法 选择缓解期COPD患者50例出院时教会他们使用氧气瓶或制氧机及氧疗方法.出院后常规使用抗生素,配合氧疗呼吸操训练.结果 经一年干预50例患者急性发作次数明显减少,肺功能、血气指标明显提高.结论 长期家庭氧疗每天>15 h,配合呼吸操训练可明显改变COPD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提高心肺功能、减少住院次数.

    作者:罗卜华;金爱平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儿童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症状观察与护理

    目的 探讨儿童结核性脑膜炎(结脑)临床症状的观察与护理.方法 分析3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1例死亡,因经济困难放弃治疗4例,好转25例.结论 细致周到的临床症状观察和护理,及时反馈患儿病情变化、尽早采取相关治疗,对提高治愈率及减少后遗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谈春芳;彭胜利;罗琼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并胸腔内注射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膜炎62例分析

    目的 通过对比研究的方法探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并尿激酶胸腔内注射对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的有效性.方法 选择我科2008年10月~2011年12月收治的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患者126例,随机分为胸腔闭式引流注药组64例,常规穿刺组62例,对两组患者胸水引流量、胸膜肥厚及穿刺不良反应进行对比.结果 引流注药组胸水引流量多,胸腔积液消失时间短,胸膜肥厚及穿刺不良反应少,明显优于常规穿刺组.结论 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并尿激酶胸腔内注射在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的治疗效果优于常规胸穿组.

    作者:许英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SCT引导下经皮细针穿刺细胞块对周围型肺部占位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SCT引导下经皮细针穿刺细胞块检查对周围型肺部占位的诊断价值.方法 在SCT引导下进行定位穿刺,应用细胞块制作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42例未与胸壁粘连周围型肺部占位进行诊断.结果 明确病理诊断39例,其中肺癌34例,良性占位5例.结论 SCT引导下细针穿刺细胞块切片检查能够清晰显示细胞排列和组织结构,并且可多张切片做特殊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可组织定位和分型诊断;对周围型肺部占位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殷建团;邱跃灵;潘玉辉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生脉注射液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毒副反应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生脉注射液防治晚期肺癌患者化疗引起骨髓抑制、毒副反应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58例晚期肺癌患者随机分两组,治疗组30例.化疗前3天加用生脉注射液,连续2周.对照组28例单纯化疗.观察两组相同化疗方案后白细胞、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变化和全身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外周血白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两组比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在对照组比治疗组变化也更明显,P<0.05;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对照组比治疗组更高,P<0.05.结论 生脉注射液对晚期肺癌化疗的患者有增加免疫机能,减轻骨髓抑制,减轻全身不良反应.

    作者:王伟;姚朝辉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IL-9的生物学作用及其与呼吸炎症性疾病的关系

    众所周知,人体内有两种免疫应答类型,即先天性免疫应答(又名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和获得性免疫应答(又名特异性免疫应答),两者协调作用保护宿主免受病原体侵害,而辅助性T细胞是两者相互联接的桥梁.白细胞介素-9(IL-9)是由活化的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早由Uyttenhove等从活化的小鼠Th细胞系TUC2.15培养上清中分离得到,由于其在多个辅助性T细胞亚群都有表达及其与呼吸炎症性疾病的紧密联系而引起众多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就IL-9 的结构、细胞来源、免疫生物学功能及其与呼吸炎症性疾病关系做一简要综述.

    作者:轩伟霞;张建初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肺结核治疗过程中类赫氏反应25例分析

    目的 通过对肺结核治疗期出现类赫氏反应的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转归进行分析探讨.方法 分析2006~2010年收治的505例肺结核病人中出现的25例类赫氏反应.结果 类赫氏反应发生率4.95%,多数为青壮年.表现为胸水、病灶暂时性恶化、淋巴结肿大及胸壁结核等,多在抗结核治疗的初1~3个月内发生.结论 类赫氏反应多发生于强化期治疗的肺结核病人,临床诊断上需综合判定,维持原治疗方案和积极对症处理,可取得较好治疗效果.

    作者:崔国强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BODE指数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应用现状

    随着中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的数量不断增加,不但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带来了沉重的医疗负担.世界卫生组织(WHO)预测,到2020年COPD将成为全球第5大疾病负担和第3大死亡原因[1].

    作者:陈萌;郭爱华 刊期: 2012年第05期

临床肺科杂志

临床肺科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 解放军第105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