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晓峰;李世森;邸建勇
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疾病.由于化疗的长期性、疾病的严重性,容易使患者产生心理上的抑郁情绪,不配合治疗,导致疾病恶化,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1,2].手术、化疗、放疗等治疗手段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负性情绪反应,如焦虑、抑郁等,它严重地威胁着患者的身心健康.心理状态与躯体疾病的病程和预后有明显关系,研究患者的心理,创造条件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处于佳的生理、心理状态,对患者的康复十分重要[3].本研究旨在了解肿瘤患者的心理状态,找出预防和减轻焦虑、抑郁等心理状况的有效措施,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康复干预,以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质量.
作者:鄢薇;卢宏达;王纯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行上腹部手术的麻醉方法及全麻复合胸段硬膜外阻滞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9年12月至2012年6月,在该院行上腹部手术治疗的老年冠心病患者80例,根据麻醉方式按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单纯全麻,观察组采用全麻复合胸段硬膜外阻滞.比较两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术后患者满意程度、麻醉苏醒室情况、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住院天数以及麻醉相关并发症等.结果 观察组各时间点HR、CVP和MAP与麻醉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HR、MRP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4h和1d的平静和活动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拔出导尿管和住院时间[分别为(6.5±1.7)d、(10.1±2.2)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麻醉满意度评分[(8.7±1.2)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总并发症率为15.0%,显著低于对照组(30.0%)(P<0.05).结论 老年冠心病患者行上腹部手术采用全麻复合胸段硬膜外阻滞,苏醒期血流动力学平稳,术后镇痛效果好,康复周期缩短,不良反应少,满意度高,临床效果确切.
作者:魏利娟 刊期: 2013年第07期
部分冠心病患者发病时并不出现典型的心前区疼痛,而且有的患者其心电图也没有异常表现,因此,非典型冠心病常常会被误诊或漏诊[1].本文对我院58例非典型冠心病患者进行常规心电图(ECG)和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对其诊断价值给予初步评价.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1月至2012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58例非典型冠心病患者,其中男21例,女37例,年龄39~72岁,平均57.5岁.临床表现:非典型心绞痛19例,胃肠型11例,中枢神经型9例,休克型7例,心衰型6例,心律失常型4例,放射型2例.
作者:吴霞英;吴建祥 刊期: 2013年第07期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CAD)是老年人的常见疾病.炎症和氧化应激是动脉粥样硬化(AS)形成的因素,髓过氧化物酶(MPO)是促发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的关键酶.近年来,MPO与AS形成的研究进展迅速,本文就MPO与AS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王大海;李特;程熠;刘全 刊期: 2013年第07期
口腔健康对于生活质量的影响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牙齿缺失的修复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种植义齿固定修复由于其无需基托与卡环固位,不切割健康邻牙,兼顾功能与美学效果,是目前为理想的牙缺失修复方法[1,2].但是由于老年人口腔环境较为复杂,义齿固位困难、修复难度大,因此常规种植义齿修复仅以中青年为主.本文观察我院采用种植义齿固定修复老年牙缺失的临床疗效.
作者:周莉;范芹;方佳佳 刊期: 2013年第07期
脑梗死是神经内科常见急症,重症患者常存在不同程度意识障碍,且并发症多,预后差.由于溶栓时间窗和其他溶栓禁忌证的限制,临床可行溶栓治疗的患者较少.而纳洛酮作为一种人工合成的竞争性阿片受体拮抗剂,早在1981年就被报道静脉注射后能够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1].近几年研究报道,早期应用纳洛酮对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改善脑代谢、促进意识恢复有较好的疗效,但对其应用剂量国内外尚有争议[2,3].本研究就采用大剂量纳洛酮治疗老年急性重症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分析.
作者:樊清波;张慧峰;李玮;李敏;秦秉玉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辅酶Q10联合阿托伐他汀对心衰大鼠氧化作用、心肌重构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被结扎并饲养6w的24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阿托伐他汀组、辅酶Q10+阿托伐他汀组,每组6只,灌胃给药5 w后测定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全心及左室肥厚指数(HW/BW,LVHW/BW)、非梗死区心肌解偶联蛋白2(UCP2)的水平.结果 联合应用辅酶Q10及阿托伐他汀能明显升高SOD活性,降低血清MDA的含量及心肌肥厚指数、下调UCP2的水平(P <0.05 ~0.001).结论 辅酶Q10联合阿托伐他汀可能通过抗氧化作用,下调心肌梗死后心衰大鼠心肌细胞内UCP2的水平,降低心肌肥厚指数,改善心肌重构.
作者:赵东明;杨萍;杨杰;魏群 刊期: 2013年第07期
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心脑血管意外的重要病理学基础和危险因素.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易损性无疑是引发缺血性心脑血管意外的重要危险因素,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脑卒中是导致老年人永久性丧失独立生活能力甚至致死首要因素之一.有研究发现≥65岁老年人群颈动脉斑块阳性率达78.7%,颈总动脉动脉内-内膜厚度(IMT)异常者达50.5%,说明老年人群中颈动脉IMT增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很高,增龄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1].而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形成和发展与斑块内的新生血管生成密切相关,所以应用超声造影技术无创性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新生微血管的存在和发展对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评价是有重大意义的.
作者:乔锋利;袁建军;陈雪英 刊期: 2013年第07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是世界上第二大非传染性疾病,每年引起270多万人死亡,其病因与肺部对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1].药物仍是目前治疗COPD的主要手段(主要应用支气管扩张药物改善气流受限、缓解气促等对症治疗).笔者应用肺功能仪分析探讨噻托溴铵对COPD患者的治疗效果.
作者:王力玄;周佳莹;吴艳峰;辛秀琴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老年代谢综合征(MS)患者静息心率(RHR)与靶器官损害(TOD)的关系.方法 入选老年MS患者264例,按RHR水平分为RHR1组:<65次/min(46例),RHR2组:65次≤RHR< 75次/min(77例),RHR3组:75≤RHR< 85次/min(89例),RHR4组:RHR≥85次/min(52例)四组.对入选患者行以下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颈动脉超声、肌酐清除率(CCr)以及尿微量白蛋白(MAU).结果 ①RHR4组的颈动脉内膜厚度(IMT)、颈动脉内径(CAD)、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以及MAU定量均高于RHR1-RHR3各组(P<0.05或P<0.01),而左室射血分数(LVEF)、肌酐清除率(CCr)小于RHR1-RHR3各组(P<0.01).②RHR与IMT、CAD、LVMI、MAU呈正相关(r分别为0.33、0.23、0.61、0.58,P<0.01),而与LVEF、CCr呈负相关(r分别为-0.59、-0.51,P<0.01).③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脉压(PP)对心肌肥厚、冠心病、心力衰竭、脑卒中和肾功能损害有不同程度的影响(P <0.05或P<0.01),其中PP和RHR的作用更大.结论 RHR可能是老年MS患者TOD的独立危险因素,控制RHR对于老年MS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徐海佳;刘平;鹿庆华 刊期: 2013年第07期
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脑卒中的重要因素,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了多种重要环境和遗传危险因子如脂质代谢异常、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均同动脉粥样硬化相关联[1].炎症作用是一个关键性的致病机制.国内关于脑卒中综合危险度评估及干预方案的研究中发现5-脂氧酶激活蛋白基因变异对脑卒中伴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的影响.本研究现将针对促炎基因ALOX5AP多态性同脑卒中伴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功能恢复的关系进行分析.
作者:王建华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持续负压封闭引流术在修复老年深度烧伤患者创面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34例老年深度烧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8例和对照组1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换药包扎治疗,治疗组采用持续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观察两组的换药次数、愈合时间、疼痛评分及皮片成活效果.结果 治疗组换药次数、愈合时间、疼痛评分均明显小于对照组(t =5.76、4.65、6.50,均P<0.05);治疗组的皮片成活疗效优10例,良7例,差1例,总有效率为94.4%,而相对应对照组为7例、3例、6例,总有效率为62.5%,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显著(x2=5.28,P=0.021).结论 持续负压封闭引流术在修复老年深度烧伤患者创面中的效果较好,可减少患者痛苦程度,加快创面愈合,提高安全可靠性,值得临床更广泛地应用与推广.
作者:刘辉霞;申美平 刊期: 2013年第07期
菌血症是由病原菌感染而引起的一种严重感染性疾病,具有病情重、预后差的特点.临床选择合理的抗生素是治疗菌血症的关键.而血培养阳性结合药物敏感试验,对于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耐药性产生,提高治愈率具有重要意义.了解老年患者血培养阳性主要致病菌分布及其耐药情况,可为临床治疗菌血症提供科学的实验依据.现对我院综合病区101例老年患者血培养阳性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检出的病原菌种类和主要病原菌的药敏结果.
作者:吴晓新;邓庆平;段艳锋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急性髓系白血病老年患者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中心初治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106例,对其的染色体核型及基因突变进行研究.结果 106例患者中异常核型52例,检出率为49.06%.t(15;17)及t(8;21)预后良好核型的发生率分别为13.21% (14/106)与5.66% (6/106);预后不良的复杂核型及单体型核型的检出率分别为9.43% (10/106)及4.72% (5/106).染色体预后分层:良好组、中危组、高危组所占比例分别为18.87% (20/106)、70.75% (75/106)与10.83% (11/106).高危组预后较差.共21例患者行分子学检测,NPM1、FLT3-ITD及c-kit突变的发生率分别为23.81%、14.29%及4.76%,NPM1、FLT3-1TD突变者均为正常核型,c-kit突变只见于t(8;21)患者.结论 老年患者预后良好核型低,预后不良核型则高.老年患者预后较差,高危组患者预后更差.
作者:范秀丽;迟宝荣;苏龙;杨雷;姜艳;董怡;刘子玲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早期应用小剂量多巴胺联合呋塞米治疗心功能Ⅲ~Ⅳ级心力衰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入选124例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Ⅲ~Ⅳ级的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62例)和呋塞米组(62例).联合治疗组予静脉持续泵人小剂量多巴胺(0.5~1 μg·kg-1.min-1)联合呋塞米(20~40 mg/d)静脉注射.呋塞米组仅静脉注射呋塞米(20~40 mg/d).观察两组患者住院天数、心功能改善情况、利尿剂抵抗、肾功能恶化、死亡以及血钾、血钠、血压、心率、体重下降、EF值和BNP水平.结果 联合治疗组的住院天数平均为(5.75±1.3)d,显著短于呋塞米组[(8.12±1.1)d](P=0.025).联合治疗组出现利尿剂抵抗和肾功能恶化的患者均显著低于呋塞米组,体重下降、BNP均较对照下降明显(P<0.05),LVEF升高较对照组明显(P<0.05).联合治疗组无死亡患者,呋塞米组死亡1例(P>0.05).结论 早期应用小剂量多巴胺联合呋塞米对心功能Ⅲ~Ⅳ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优于单独用呋塞米.
作者:都斌;姚雪艳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并探讨目前高校离退休教师主观幸福感现状及与人格特质的关系,为改善老年人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使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和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外向性维度与幸福感正性因子存在正相关,不同人格类型被试主观幸福感各因子得分轮廓不平行,除负性情感以外,四种类型组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外向性人格是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外向稳定型个体的幸福感水平高.
作者:魏沙;杨旻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Gadd45a在人脑胶质瘤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凋亡及增殖的关系.方法 采用RT-PCR方法检测正常人脑组织和胶质瘤细胞系U251中的Gadd45a mRNA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及细胞周期.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率.结果 正常人脑组织Gadd45a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U251细胞(P<0.05).U251细胞在S期比例明显高于正常人脑神经细胞,G2-M期比率明显降低(P<0.05).U251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正常人脑细胞(P<0.05),增殖率明显高于正常人脑神经细胞(P<0.05).结论 Gadd45a基因低表达导致细胞多处于S期,降低细胞凋亡率从而促进人脑胶质瘤的发生发展.
作者:冀秀英;王艳梅;白洋;梁丽梅 刊期: 2013年第07期
新流行病学调查统计显示,全球患有老年期痴呆的患者人数已经高达2.4千万,更严重的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老年期痴呆的发病率逐年上升[1-3],据专家预测到2040年,这个人数将以每个二十年增加一倍的速度增长,每7秒钟就会产生1例新发病例[4],对于90岁以上的已有认知障碍的老人来讲,其每年的发病率高达30%[5].我国也有多项调查证实老年期痴呆发病率高,已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癌症和脑卒中的第四位导致患者死亡的疾病.加之老年期痴呆患者的生活不能完全自理,躯体合并疾病多,同时伴有精神和行为障碍,需要长期监护,这无疑给全球医疗、经济、社会尤其是患者的主要照顾者带来巨大的负担[6,7].
作者:王庆妍;蒋芬;陈三妹;唐四元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应用血栓前体蛋白(TPP)动态监测冠脉搭桥(CABG)术后血栓病变程度,为临床治疗用药提供支持.方法 33例行CABG病例组患者在手术前、术后1、3、7d及20例对照者准确采集静脉血标本4.7ml,用日本Sysmex-2100血液分析仪测定血小板5项参数:血小板数(PLT)、血小板平均容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比积(PCT)、大血小板比率(PLCR),Sysmex公司配套试剂;应用日本Sysmex CA-550凝血分析仪测定纤维蛋白原(Fbg),Siemens公司配套试剂;血栓前体蛋白(TPP)及D-二聚体(D-dimer)用ELISA方法测定,Adlitteram Diagnostic labo-ratories Inc产品.结果 术前病例组患者D-dimer及TPP明显升高;与其他参数相比,术后TPP与PLT的变化趋势一致,变化幅度大,在术后第7天持续升高至新水平;术后各期TPP与D-dimer有良好的正相关关系;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高血压、糖尿病、吸烟是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TPP、D-dimer是血栓病变的危险因子,并通过ROC曲线显示TPP对诊断CABG术后血栓病变有较高的价值;用COX回归分析9例重新人院不良事件各指标,TPP对术后不良事件无预示作用,术后ld的MPV和术后3d的PDW成为患者不良事件的预示指标.结论 TPP是CABG术后血栓病变的危险因素,TPP在诊断CABG术后各阶段血栓形成,血栓发展趋势及指导临床用药方面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作者:刘军锋;王雪艳;贾克刚;刘运德;邱丽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老年哮喘患者焦虑情绪对其症状表现和哮喘控制的作用.方法 对老年哮喘患者65例进行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焦虑评分测定,根据HAMA评分结果分为无焦虑组和可能有焦虑组,同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焦虑情绪与哮喘症状及控制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焦虑评分<7分23例,为无焦虑组,>7分42例为可能有焦虑组.可能有焦虑组ACT评分显著低于无焦虑组(t=10.026;P =0.000).可能有焦虑组家庭收入≤2 000元以及并发症的人数显著多于无焦虑(家庭收入:X2=4.862,P=0.027;并发症:x2=5.205,P=0.023).通过多因素Logis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哮喘未控制(P=0.011)、1种及以上哮喘治疗药物(P=0.015)、2种以上哮喘症状(P =0.027)与焦虑情绪的发生相关.结论 经济收入低、并发症较多的哮喘患者焦虑发生率明显升高,而焦虑情绪增加了患者哮喘症状表现并降低了哮喘控制水平.同时哮喘未控制、使用较多的哮喘治疗药物和较多的哮喘症状显著增加焦虑发生的可能性.
作者:梁勇 刊期: 2013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