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重症肌无力术后早期危象的预测因素

牛耀东;王铁栓;赵松;丁理星

关键词:重症肌无力, 胸腺切除术, 危象, 发生率, 多因素分析
摘要:重症肌无力(MG)严重的临床表现即病变累及呼吸肌引起的肌无力危象[1].肌无力危象致死率高,需给予机械通气等呼吸支持治疗及重症监护[2].目前,在MG的综合治疗方案中,胸腺切除术仍占有重要地位[3,4].胸腺切除术的远期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肌无力危象的诱发因素多为之前研究关注热点.但对胸腺切除术后肌无力危象预测因素的分析却报道较少,且争论较大.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2年7月至2012年7月在我科行胸腺切除术的MG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探索影响术后肌无力危象发生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工作中防治术后肌无力危象提供依据.
中国老年学杂志相关文献
  • 抗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周围骨折的疗效

    目的 探讨抗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周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3月至2012年3月采用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周围骨折87例,其中转子间骨折80例,转子下骨折6例;转子间合并转子下骨折1例.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65 min,平均失血量为150ml.2例术中发生主钉远端股骨干一侧皮质劈裂.随访8~60个月,2例死于非手术相关性疾病,1例因合并疾病长时间卧床,1例术后股骨干骨折.其余83例中73例患肢基本恢复到伤前功能,9例因合并疾病患肢功能较伤前减退,1例术后6个月发生脑梗死.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10 w.根据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总优良率90.4%.结论 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周围骨折疗效满意,尤其适合老年骨质疏松患者.

    作者:独行业;周正明;殷小军;徐耀增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表浅性膀胱癌细胞中DNA核酸内切酶ERCC1及膜连蛋白-1的表达及与顺铂耐药的关系

    目的 探讨表浅性膀胱癌细胞中DNA核酸内切酶ERCC1基因的表达在介导顺铂(Cisplatin)耐药中的作用.方法 用分步诱导法在体外建立耐Cisplatin不同浓度、不同天数表浅性膀胱癌细胞KU7和253JB-V (0 nmol/L,0 d;0.4 nmol/L,30、75 d;0.8 nmol/L,30 d)和T24(0 nmol/L,0 d;0.2 nmol/L,90 d).MTT方法检测Cisplatin对建立的耐药株细胞系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RT-PCR方法检测ERCC1、膜连蛋白-1(Annexin-1)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 MTT结果显示:Cisplatin作用96 h后,耐药株细胞的耐药程度明显增强;对KU7耐药株细胞、253JB-V耐药株细胞和T24耐药株细胞而言,KU7 +0.4 nmol/L Cisplatin(75 d)和KU7+ Cisplatin 0.8 nmol/L(30 d)对Cisplatin的敏感性下降,其IC50由0.8 nmol/L(0 nmol/L,0d)逐步增高到1.45 nmol/L;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253JB-V耐药株细胞和T24耐药株细胞中.RT-PCR结果显示:KU7耐药株细胞、253JB-V耐药株细胞的ERCCl mRNA表达增多,且在高浓度和天数多时更为明显,Annexin-1基因无明显变化.T24耐药株细胞中ERCC1基因及Annexin-1基因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成功地在体外诱导了耐Cisplatin不同浓度的KU7耐药株细胞、253JB-V耐药株细胞各两株,T24耐药株细胞一株.其中KU7耐药株细胞、253JB-V耐药株细胞ERCC1基因的表达量随着加药浓度和天数的增加而增多,Annexin-1基因无明显变化.T24耐药株细胞的ERCC1基因及Annexin-1基因表达均无明显的变化.

    作者:关云哲;杨东彪;王振中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锚定导丝技术在经桡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分叉病变约占所有冠脉介入治疗(PCI)的16%~ 20%,其中30%~45%是真分叉病变.较低的手术成功率和较高的再狭窄发生率,一直是PCI颇具挑战性的病变.目前在真分叉病变双支架治疗技术中较常使用、有较好临床效果的技术是Crush技术和Culotte技术,这两种技术可以有效覆盖住分支血管的开口,从而获得较好的远期疗效.两种技术都必须进行终对吻扩张(FKBI),以充分膨胀支架并防止主干及分支血管内的支架变形.但Crush技术的FKBI成功率<70%,这必然导致随访期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和再狭窄率增高.DK-Crush技术的FKBI成功率虽然得到极大提高,但平均使用球囊的个数达2.1个[1],费用较高.本文在进行双支架技术过程中使用了锚定导丝技术,取得了很好的即刻效果.

    作者:洪云飞;宋丽娟;张仪坚;李建关;毕珍琼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阿司匹林用于中老年抗血栓佳剂量分析

    阿司匹林早作为解热镇痛药物和抗风湿药物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其后又发现阿司匹林具有拮抗血小板凝聚从而作为抗血栓的药物在临床广泛应用,由于其疗效明显价钱低廉安全性好使其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得到重视;但是在一项老年心房颤动(AF)患者脑梗死的二级预防试验中,阿司匹林脑梗死的再发率高达10%,同时研究表明部分患者每天服用阿司匹林仍然出现心血管事件[1].更为严重的是阿司匹林的大量服用可能导致老年人脑微出血事件的发生[2].本文就阿司匹林的抗血栓安全疗效剂量进行临床分析.

    作者:谭惠芬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肾康注射液治疗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50例

    糖尿病肾病(DN)患者尿白蛋白的增加和肾小球滤过率的下降与肾脏血液流变学异常密切相关,改善DN患者肾脏血流动力学是有效防止患者肾功能进行性衰竭的重要措施之一.肾康注射液主要由丹参、红花、大黄、黄芪组成的复方制剂,具有改善肾脏血流动力学的作用.许多临床实验已证实肾康注射液具有延缓慢性肾脏疾病进展及保护肾功能的作用[1,2],本文评价老年DN患者应用肾康注射液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作者:张研;王清;姜晓丹;石琳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银杏叶(舒血宁)联合电针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银杏叶(舒血宁)联合电针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72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四组,每组18只,即MCAO模型组;银杏叶组;银杏叶联合电针治疗组;假手术组.各组大鼠于MCAO手术后24 h取材,分别进行脑组织梗死范围测定;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及一氧化氮(NO)含量的测定;同时各组大鼠进行电生理检测.结果 大鼠MCAO术后24 h,除假手术组,其他各组大鼠均有不同程度脑梗死灶,银杏叶联合电针组梗死灶面积百分比与模型组、银杏叶组比较明显下降;与假手术组相比,其他各组大鼠LDH与SOD活性均降低,银杏叶联合电针组高于银杏叶组;模型组MDA和NO含量均比假手术组增高,银杏叶联合电针组数值增高幅度小,接近假手术组;电生理检测结果显示银杏叶联合电针组SEP与MEP的峰-峰值较模型组和银杏叶组都有明显增加,且潜伏期均有不同程度缩短(P<0.05).结论 银杏叶联合电针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并能有效地促进损伤大鼠的功能恢复.

    作者:律泉明;张大威;李一帆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运动疗法在糖尿病防治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步行运动疗法在糖尿病(DM)防治中的作用.方法 DM患者及DM高危人群均将走路步数增加20%,于运动治疗后不同时间点对受试人群的生命体征、体力因素、血液生化指标以及生活方式等进行检测.结果 与运动治疗前相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两组受试人群血糖、收缩压逐渐降低,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肺活量及闭目单足站立时间均明显增加(均P <0.05),DM高危人群血液中胆固醇含量明显降低(P<0.05),而DM患者胆固醇含量未见明显差别(P>0.05).两组受试对象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舒张压、静息心率、身高、体重、体重指数、身体脂肪率、腰臀比及握力等在运动介入治疗前后均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 走路运动疗法在DM防治中具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

    作者:姜山;游庆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ARV药物致血液毒性反应中老年艾滋病患者临床特点

    目的 探讨ARV药物致血液毒性反应老年艾滋病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特点.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比较分析年龄≥50岁中老年组患者和18~39岁青年组患者临床特征.结果 共纳入分析病例116例.两组患者基本信息及血细胞分级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生存质量得分低于常模组(P<0.05);中老年组患者生活质量总体低于青年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发生率超过40%者有疲乏、头晕及心慌.青年组腰膝无力发生率高于老年组外,其他症状发生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RV药物致血液毒性反应中老年艾滋病患者与青年组艾滋病患者临床特征有一定差异性.

    作者:刘志斌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结直肠癌患者行腹腔镜根治术的治疗效果及围术期准备

    结直肠癌是胃肠道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患病率已占全部恶性肿瘤的第3位,病死率位于恶性肿瘤致死原因的第5位[1].结直肠肿瘤好发于老年人,老年人结直肠肿瘤的治疗是一重要问题[2,3].由于老年患者体质差,生理功能衰退,加之合并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常导致手术耐受差,术后康复慢,并发症较多[4].因此,正确的围术期准备和处理对老年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的顺利进行及术后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侯杰;刘伟新;刘铜军;罗兰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癌症症状群的发展历程

    Dodd于2001年首次提出癌症病人症状群的概念,其10年内发展历程可归纳为:理论的研究——结构的研究——集群模式的研究——干预和管理的研究.症状群十年发展历程证明其运用于癌症研究的可行性以及与患者的密切相关性.本文将从症状群运用于癌症研究中的概念、方法学选择、测量工具、干预措施及临床联系性五个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通过以上分析表明未来症状群的研究重点.

    作者:林双兰;周建荣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规律血液透析患者血清单个核细胞AngⅡ的表达

    目的 观察慢性肾衰竭规律血液透析患者血清单个核细胞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表达水平.方法 研究对象分为健康对照组(Con组),慢性肾衰竭不伴冠心病组(CRF组)及慢性肾衰竭伴冠心病组(CRF+ CHD组).采用梯度离心法分离各组血清单个核细胞并培养,制成细胞悬液,取培养的上清液,用ELISA方法测定AngⅡ水平.结果 (1)各组间例数、性别及年龄无差异,CRF组及CRF+ CHD组伴高血压例数明显高于Con组,CRF+ CHD组患糖尿病例数明显高于Con组(P<0.05).(2)CRF组及CRF+CHD组血尿素氮及血肌酐高于Con组,CRF+CHD组FPG高于Con组(P<0.05).(3)CRF组及CRF+CHD组AngⅡ浓度高于Con组,CRF+CHD组AngⅡ浓度高于CRF组(P<0.05).结论 尿毒症合并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泌的AngⅡ明显升高,分析与尿毒症患者的微炎症状态有关.

    作者:杨鑫;王宏丽;胡曼丽;刘伟;杜鹃;陈昕昕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鸦胆子油乳诱导宫颈癌SiHa细胞的凋亡

    目的 观察鸦胆子油乳(Brucea javanica)对体外培养人宫颈鳞癌细胞株(SiHa细胞,HPV16阳性)的变化,阐明其诱导SiHa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 采用MTT法观察鸦胆子油乳对SiHa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鸦胆子油乳对SiHa细胞凋亡率的作用.结果 鸦胆子油乳可明显抑制SiHa细胞的生长,且与时间和浓度有关(P<0.01).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10、30、50μg/ml鸦胆子油乳组作用48 h后凋亡率分别为(15.06±4.45)%、(46.42±6.21)%、(82.03±8.94)%,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鸦胆子油乳可诱导体外宫颈癌SiHa细胞凋亡,能够抑制其增殖.

    作者:刘博宇;金海国;李忠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低频脉冲超声对骨关节炎中软骨细胞的影响

    超声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但是临床上低频脉冲超声(LIPU)的应用却非常有限.在实验中,LIPU的应用却是很广泛.在许多的动物实验中证实,LIPU对许多结缔组织疾病有一定疗效.骨关节炎(OA)是以关节软骨细胞、细胞外基质、软骨下骨等合成与分解代谢失衡,关节软骨损坏为特征的全关节疾病.OA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类关节疾病,已成为老年人致残的一个主要原因,据初步调查我国OA的发病率随着增龄而增加,40岁以上人群骨关节炎患病率为27.8%,70岁以上为46.6%[1].

    作者:张永晟;陈健;何剑全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门诊心理疏导对改善老年抑郁症相关慢性病应对行为的效果

    抑郁情绪在老年慢性病患者中高发,有统计显示,老年抑郁症每年发病率为16.5%,并逐年有上升趋势[1,2].抑郁是影响患者对治疗的依从和躯体疾病自身恢复能力的重要因素,本文旨在探讨心理疏导疗法对门诊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应对方式和抑郁症的发生率的影响.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07年6月至2010年9月我院门诊接受治疗的老年慢性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0例.病例纳入标准根据老年抑郁量表2次评分结果均≥1 1分.所有患者文化程度均不低于初中.排除有智障、精神病史或老年痴呆症及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的患者.其中干预组男性35例,女性25例,平均(69.3±4.3)岁;对照组男性33例,女性27例,平均(65.0±2.1)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婚姻、教育背景等不具有统计学差异.

    作者:师玉红;张立新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化痰降脂方剂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64例

    传统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以介入为主,联合硝酸酯类、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等改变血流动力学的药物.对于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以介入为主的治疗方式并不能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证实高脂血症是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本研究观察化痰降脂方剂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1 资料与方法1 一般资料 2008年2月至2011年2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且伴有血脂异常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64例,平均年龄(62.6±11.5)岁,平均病程(7.5±5.5)年,对照组56例,平均年龄(64.4±12.6)岁,平均病程(8.4±5.8)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基础疾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彭晟;顾晔;胡立群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胰岛素对人食管鳞癌细胞化疗增敏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目的 探讨胰岛素对人食管鳞癌细胞株EC9706化疗敏感性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顺铂处理食管鳞癌EC9706细胞,MTT法检测细胞活力,探寻活细胞数量达到平台期的时间T1;加入胰岛素继续培养,探寻活细胞数再次达到平台期的时间T2.用Annexin V-FITC+ PI和MDC进行细胞染色,荧光显微镜下定性观察细胞荧光情况;流式细胞术定量检测细胞凋亡、测定MDC荧光强度.结果 (1)顺铂可以诱导EC9706细胞的自噬和凋亡.(2)胰岛素可以增强顺铂对肿瘤细胞的杀伤.(3)T1平台期细胞凋亡比例低于T2平台期(P<0.05),但T1平台期细胞MDC平均荧光强度明显高于T2平台期(P<0.05).结论 在顺铂作用后期,胰岛素通过抑制自噬引起细胞凋亡增加,实现其化疗增敏作用.

    作者:温丰标;赵松;杨洋;刘东雷;吴恺;赵佳;齐宇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老年肺炎患者的中西医综合护理效果

    老年肺炎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为老年人群呼吸系统的主要疾病.老年人的死亡病因中居第四位[1].近年来,随着老龄化现象的逐步加速,老年肺炎的发病率也日益上升,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临床如何做好老年肺炎患者的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尤为重要.本次研究采取中西医综合护理干预方法对老年肺炎患者实施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作者:张艳梅;汪凤兰;魏勃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动脉血乳酸及早期乳酸清除率在老年脓毒症治疗中预后判断的应用

    目的 研究动脉血乳酸水平及早期乳酸清除率与老年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纳入研究共70例老年脓毒症患者.根据血乳酸水平将70例患者分为乳酸正常组(血乳酸≤2.0 mmol/L)及乳酸升高组(血乳酸>2.0 mmol/L).比较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休克例数、MODS发生例数、APACHEⅡ评分分值、需行机械通气例数以及病死例数.计算全部患者早期乳酸清除率.根据所得早期乳酸清除率将70例患者分为高乳酸清除率组(早期乳酸清除率≥10%)及低乳酸清除率组(早期乳酸清除率<10%).比较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休克例数、MODS发生例数、APACHEⅡ评分分值、需行机械通气例数以及病死例数.结果 乳酸正常组休克发生率、MODS发生率、机械通气率及病死率明显低于乳酸升高组(均P<0.01),APACHEⅡ得分低于乳酸升高组(P<0.01).高乳酸清除率组休克发生率、MODS发生率、APACHEⅡ得分、机械通气率及病死率明显低于低乳酸清除率组(均P<0.01).结论 动脉血乳酸可较好反应老年脓毒症患者当前机体组织灌注状态,提示预后;早期乳酸清除率可动态反应血乳酸变化趋势,判断治疗效果及预后.

    作者:胡碧江;陈建南;陈文腾;丁毅鹏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关节松动术联合肌力训练在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

    为了探讨关节松动术联合肌力训练在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DA)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本研究将收治的老年KDA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采用药物及物理治疗,而研究组患者则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关节松动术治疗和肌力训练,并对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研究.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9月至2012年2月在我院接受诊断与治疗的老年KDA患者64例,其中男46例,女18例;年龄61~83[平均(71.18±10.01)]岁;病程5个月~10年,平均病程(1.57±0.83)年;其中单膝关节发病50例,双膝关节发病14例;入选的患者均自愿参加本次研究,且与患者签订知情同意书.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64例老年KDA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及发病关节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作者:黎春华;王秋华;蒋天裕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颈围与冠心病发病的相关性

    肥胖常伴有脂质代谢及分布异常,有促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近年来我国肥胖症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倾向,且呈年轻化趋势.内脏脂肪性肥胖与高血压、糖尿病、血脂紊乱等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密切相关[1],即使在具有相同脂肪总量的人群中,由于人体的脂肪分布不同,其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并不相同,内脏型肥胖患者愈后更差[2],病死率更加明显[3].颈围(NC)是反应上身皮下脂肪的一个体表测量指标.有研究认为颈围与代谢综合征相关性大于腰围[4].近,Framingham研究表明,颈围与心血管疾病风险之间存在相关性,即使通过对内脏脂肪组织以及体重指数进行校正之后,这种联系依然存在[5].颈围较好地反映了上半身的肥胖程度,对于预测冠心病的诊断较腰围和体重指数(BMI)更为灵敏,且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具有相关性.

    作者:于文华;李曦铭;李健;胡越成;丛洪良 刊期: 2013年第10期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主管:中国老年学学会

主办:中国老年学学会 吉林省卫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