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P-gp和VEGF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预后意义

吕喜英;刘怀深

关键词:肺癌, 免疫组化, P-糖蛋白,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摘要:目的 探讨P-糖蛋白(P-g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肺癌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检测40例化疗组和44例非化疗组的肺癌中P-gp、VEGF与生存率的关系.结果 肺癌P-gp的阳性表达率为40.5%,VEGF的阳性表达率为67.9%;两者的表达呈正相关;化疗组中P-gp、VEGF表达阳性者化疗后其生存时间明显低于阴性表达者(P<0.05);与肺癌的预后有明显的关系(P<0.05).结论 P-gp与VEGF两者联合检测对肺癌患者化疗及预后的判断具有指导作用.
临床肺科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人肺部感染的护理

    2007年1月~12月我科收治老年肺部感染病人43例,通过早期观察评估,对老年病人的不典型症状及时做出治疗和护理.35例病人由于得到早期评估,早期诊断,痊愈出院.5例病人好转出院.

    作者:杨传玲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颈外静脉留置针在静脉营养中的应用

    目的 寻找一种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又具有中心静脉置管优点的短期静脉营养方法.方法 将120例需要静脉营养的病人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采用留置针颈外静脉穿刺,对照组采用留置针四肢静脉穿刺.比较两组病例留管时间,渗漏、静脉炎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留管时间≥4天的病例数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营养液渗漏,静脉炎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留管时间≤3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外静脉留置针具有保留时间长,渗漏、静脉炎发生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短期静脉营养方法.

    作者:文秀芳;张骅;徐鹏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床边纤维支气管镜在危重病急救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床边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在危重病急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床边纤支镜检查及治疗的16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纤支镜引导经鼻气管插管、换管及引导胃插管成功率高、效果好.对气道压力明显异常、血氧饱和度下降、呼吸困难、咯血、肺不张、严重肺部感染等能查找出原因,给予调整气管导管,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局部止血及用抗生素并予射频消融、球囊扩张等治疗,疗效显著.结论 床边纤支镜检查及治疗在及时救治重症病人中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

    作者:夏国际;宋宁燕;徐劲松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浅谈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

    胸腔闭式引流是治疗脓胸、外伤性血胸、气胸、自发性气胸的有效方法.是扩张肺的重要措施.当胸腔引流管与外界相通,由于大气压作用,胸膜腔变为正压,肺部被压迫,患者会出现胸闷、气促、紫绀,严重者因胸膜负压消失及纵隔扑动,使静脉回流受到阻碍,心排出量降低,导致循环衰竭以至死亡.所以胸腔引流必须是封闭式引流.

    作者:周小妹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腹膜作为肺外氧合器官的研究进展

    呼吸衰竭是临床上常见的危重症,很多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神经肌肉疾病等发展到后都是呼吸衰竭,而呼吸衰竭治疗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于增加动脉血氧分压及氧饱和度.腹膜是一种双向通透性的半透膜,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总面积约2 m2,相当于成人的体表面积.

    作者:罗志兵;沈策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参附注射液抑制兔再灌注肺组织NF-κB表达的实验研究

    目的 初步探讨参附注射液改善兔肺保存效果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16只健康家兔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肺加入棉子糖(30 mmol/L)的改良低钾右旋糖酐(LPD)液灌注及保存,实验组则将参附注射液(40 mg/L)加入改良LPD液灌注及保存.在4℃保存12 h后再灌注1 h,测定动脉血氧分压(PaO2)、肺组织的干湿比(W/D)、肺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NF-κB的表达并观察肺组织病理结构的变化.结果 再灌注15 min后,两组的PaO2逐渐降低,但实验组PaO2的降低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再灌注后,实验组的W/D和MPO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肺组织NF-κB 的表达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肺组织病理变化较对照组轻.结论 参附注射液可抑制再灌注肺组织中NF-κB 的表达,减轻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肺功能,对兔肺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邵丰;郑世营;杨如松;许栋生;邹卫;陈静瑜;张晓膺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循证护理用于特发性肺纤维化通气障碍的效果观察

    一、通气功能障碍是IPF病人的常见问题之一.由于肺功能呈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和弥散功能障碍,患者自觉气短,呼吸频率加快,导致进行性呼吸困难、干咳,缺氧明显.临床上以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和缺氧为主要表现,病情持续进展,多数患者终死于呼吸困难和继发感染.

    作者:汪琴;王小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COPD患者血液流变学与季节相关性研究及临床意义探讨

    目的 从COPD患者血液流变指标季节变化规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观察60例COPD患者血液流变指标季节变化规律,并结合其变化规律探讨COPD治疗的因时制宜原则.结果 发现COPD患者血液流变指标值有明显的变化规律,各指标值四季以夏、秋、春、冬依次递增,其中夏季与冬季比较,各指标值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PD患者血液流变指标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临床治疗应根据其指标的变化规律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这对指导COPD的防治有较大的意义.

    作者:林四发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摩拉生物共振诊断治疗仪配合治疗支气管哮喘32例疗效观察

    目的 使用摩拉生物共振诊断治疗仪对26例支气管哮喘患者针对变应原进行脱敏治疗.方法 将患者自身电磁波及过敏原检测结果输入仪器,经设备分析后将病理波形镜象回输,对26例支气管哮喘患者进行脱敏配合药物治疗并与单纯药物治疗组26例对照.结果 生物共振诊断治疗仪脱敏配合治疗哮喘控制率65.38%,对照组控制率34.62%,优于对照组.结论 生物共振诊断治疗仪配合治疗支气管哮喘疗效较佳,无任何不良反应,患者依从性好.

    作者:郭燕蓉;茆建国;赵小惠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40例局部晚期肺癌同期放化疗与化疗疗效对比

    目的 对比研究局部晚期(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放化综合治疗的疗效.方法 40例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为两组,放疗组(19例)采用常规分割,总剂量60~70 GY,6~7周完成;放化疗组(21例)采用放疗加化疗,化疗采用以顺铂为主的化疗方案,在放疗同时或前中后进行,一般3~4个周期.结果 完全缓解率放化组、放疗组分别为27%、14%,病情进展率分别为13%、18%,两组近期疗效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3.65,P=0.161).1、3、5年生存率放化组和放疗组分别为62.1%和52.7%、22.7%和9.3%、9.3%和6.9%,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7、13个月,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4.25,P=0.039).虽然副反应放化组大于放疗组,但可以耐受.结论 放化综合治疗明显提高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生存率,副反应不影响治疗的正常进行.

    作者:高东;牟妍舒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电视纵隔镜手术及并发症报道

    电视纵隔镜检查术(video-assisted mediastinoscopic lymphadenectomy VAMLA)诊断胸外科疾病,具有损伤小、取材满意,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高,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但其并发症不容忽视.我院2003年3月~2009年4月开展93例纵隔镜手术,本研究通过分析VAMLA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发生原因、预防及处理,以期提高VAMLA的疗效,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

    作者:王科平;邹卫;许栋生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深圳市罗湖区1999~2007年肺结核病人耐药监测分析

    目的 了解深圳市罗湖区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状况.方法 连续收集1999~2007年间纳入耐药检测的初治涂阳及复治涂阳病例的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共监测病例1053例,培养生长结核分枝杆菌1005例,耐药211例,耐药率21.0%.其中初治耐药率20.8%,获得性耐药率26.5%,χ2 =0.636,P>0.5,无统计学意义;耐单药率、耐多药率分别为12.8%,3.9%;耐单药率及耐单药频度均以耐SM高.结论 结核杆菌耐药情况严峻,必须加大DOTS管理策略,合理规则用药,并做好耐药监测工作,提高耐药性结核的治疗水平.

    作者:李金莉;吕英;陈伟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两所中学高中生结核菌素反应性特点

    目的 了解当地高中生结核菌素反应性状况.方法 选医院驻地县两所中学2146名高一年级学生进行标准化PPD试验调查,并对学生性别、年龄及结核病流行特点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74.8%的学生集中在16~17岁组,性别女多于男,来源于农村的学生占63.6%.≥5 mm总阳性率28.6%,≥15 mm为9.0%.930名无卡痕学生PPD反应在≥5 mm、≥10 mm、≥15 mm和≥20 mm分别为20.3%、12.0%、6.6%和2.9%,有卡痕有结核接触史和既往史学生的结素反应均明显高于无卡痕无结核接触史和既往史者.结论 把高中新入学学生作为当地结素试验对象,可将≥15 mm结素反应者列为预防性治疗对象,以减少结核发病.

    作者:王星;李海;高永香;柴志英;杨英姿;贾瑞梅;王玉梅;孙斌;陈向东;郝世家;王俊明;王永珍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循证护理在预防人工气道阻塞中的运用

    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应用于预防人工气道阻塞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04年1月~2005年12月在本科建立人工气道病人38例,设为对照组,该组病人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护理, 随机选择2006 年1月~2008年2月在本科建立人工气道病人38例,根据循证资料进行护理,设为实验组.结果 对照组患者人工气道阻塞发生率与循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循证护理作为一种理想的实践活动,应用于预防人工气道阻塞患者的护理,可提高患者主动配合能力,增加舒适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人死亡率,提高抢救成功率.

    作者:黄贤凤;梁月香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胸腔积液的诊断思路

    胸腔积液临床常见,病因复杂多样,而病因诊断决定治疗方法.我院在2001~2008年收治了88例胸腔积液,现将诊断思路整理报告如下.88例胸腔积液患者,男57例,女31例,年龄13~81岁,其中50岁以下65例,50岁以上23例,平均年龄43岁.

    作者:杜茜茹;姚正林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COPD伴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的临床氧疗效果研究

    目的 研究COPD伴SAHS稳定期患者在夜间睡眠状态时吸氧前后的动态血氧饱和度变化规律,并根据此规律给予相适应的氧疗方式,为临床氧疗提供依据,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和改善认知.方法 对于2005年1月~2006年12月在我院呼吸科住院患者中确诊为重叠综合症的患者,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研究吸氧前后的夜间睡眠动态血氧饱和度变化规律,并根据此规律给予相对应的氧疗方式.结果 重叠综合症患者夜间吸氧与未吸氧有显著差异.结论 纠正重叠综合征患者的夜间缺氧能明显地改善其预后及生活质量.

    作者:徐锡凤;孙维敏;陈志萍;支秀琴;周敏;崔小川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长期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共识与争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发病率、致残率及病死率都很高的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仍然呈上升趋势.长期以来,人们对COPD的治疗和预后持悲观态度,但新的COPD全球倡议(GOLD)明确指出,COPD是一种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

    作者:黄华萍;熊桂兰;李羲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BiPAP呼吸机治疗COPDⅡ型呼吸功能衰竭的临床观察

    我科于2009年2月~2009年6月对COPD合并Ⅱ型呼吸功能衰竭的52例患者,在综合治疗的同时用呼吸机双水平气道正压无创通气治疗,疗效显著,报告如下.

    作者:王萍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丝裂霉素C在治疗喉气道再狭窄中的应用

    喉气道狭窄是气道介入领域具挑战性的难题,国内目前多采用内镜下多次处理的方法,如球囊扩张,电切术,APC等.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以及对瘢痕愈合过程的了解,但效果仍不满意.因为除了引起狭窄的病因外,反复处理对气道黏膜的损伤也是种刺激,由此带来的再狭窄率非常高.

    作者:王婷;张杰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维夫欣治疗复治肺结核强化期疗效较口服利福平更好

    目的 探讨利福平冻干粉针剂(维夫欣)治疗复治肺结核强化期疗效与副反应.方法 76例复治肺结核分为维夫欣组和口服利福平组,观察治疗2个月后在痰菌转阴、病灶吸收、空洞变化、症状改善、副反应等方面的两组的区别.结果 维夫欣组在痰菌转阴、病灶吸收、空洞变化、症状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口服利福平组(P<0.05)副反应(主要为肝功能损害)无明显差异.结论 维夫欣治疗复治肺结核较口服利福平有更好疗效.

    作者:刘丹 刊期: 2010年第03期

临床肺科杂志

临床肺科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 解放军第105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