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94914例学生健康体检结核菌素试验结果分析

李延河;尚军卫

关键词:学生, 健康体检, 结核菌素, 学校, 结核病, 聚集性病例, 中专新生, 检查结果, 防控工作, 大专院校, 大一新生, 暴发疫情, 卫生部, 结防所, 教育部, 试验, 市区, 后报, 规范, 分析
摘要:今年以来,我国部分地区先后报告发生学校结核病暴发疫情或聚集性病例,为此,卫生部、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的通知>.我市结防所在有关部门的协助下,于2001年9月开始,连续8年对市区学校的初一、高一、中专新生,大专院校的大一新生进行了结核菌素(PPD)试验94914例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临床肺科杂志相关文献
  • 左氧氟沙星联合阿奇霉素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 临床研究左氧氟沙星联用阿奇霉素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56例CAP患者,随机分为乳酸左氧氟沙星联用阿奇霉素治疗组、乳酸左氧氟沙星对照组,疗程均为7~14天,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4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14%,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4.29%,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1.43%,两组病例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左氧氟沙星联用阿奇霉素治疗CAP,可提高疗效,缩短病程,良好的耐受性.

    作者:牛小红;张波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微创电视胸腔镜技术临床应用

    目的 总结分析56例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方法 手术疾病包括动脉导管未闭、自发性气胸、纵隔肿瘤和肺部良、恶性疾病等.动脉导管未闭、自发性气胸、局限性肺大疱切除采用纯腔镜操作, 切口为3个孔;肺叶切除、纵隔肿瘤采用辅助4~8 cm左右小切口;2008年以后肺大疱切除时采用单孔操作.结果 56例VATS手术均成功.手术时间30~110 min,平均60 min.术中出血50~100 ml.术后病人切口微痛,双上肢活动自如.胸腔闭式引流管放置48~72 h,引流液50~350 ml.住院时间7~27天,平均14天.结论 VATS治疗某些胸部疾病是可行的,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

    作者:李勇;陈荣林;陶勇;芮玉峰;陈后鹏;李长青;耿耿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心包腔置管引流治疗结核性心包积液安全性探讨

    目的 探讨心包腔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持续引流治疗结核性心包积液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 采用Seldinger技术将中心静脉导管置入心包腔引流心包积液.结果 26例患者均成功引流心包积液,术后症状迅速缓解.结论 心包腔置管持续引流治疗结核性心包积液疗效满意,并发症少,患者耐受性好,医疗费用少,是安全、方便、有效的理想方法.

    作者:黄秀芬;杨建坤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MPB64抗原检测快速诊断结核分枝杆菌的临床价值

    目的 比较痰涂片抗酸染色、改良酸性罗氏培养、MPB64的免疫胶体金法用于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的分泌蛋白质MPB64,评价MPB64的免疫胶体金法在结核分枝杆菌快速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438例确诊肺结核患者痰液,进行痰涂片抗酸染色、7H9液体培养基和改良酸性罗氏培养基培养、基于MPB64的免疫胶体金法检测,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并选取痰涂片确认为阳性的标本33例,用米氏7H9液体培养和基于MPB64的免疫胶体金法进行检出时间对比.结果 痰涂片阳性率为14.8%,罗氏培养阳性率为20.7%,7H9液体培养阳性率24.8%,MPB64的免疫胶体金法阳性率为25.1%.基于MPB64的免疫胶体金法在培养的第15天检出32例阳性;而单纯的7H9液体培养加抗酸染色检测法在第15天只检出11例阳性.结论 7H9液体培养配合基于MPB64的免疫胶体金法可以作为一种较为敏感和特异的检测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方法,并可以有效的区分结核分枝杆菌和非结核分枝杆菌.

    作者:陈俊林;顾德林;顾欣荣;施军卫;石彩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中心静脉导管引流治疗结核性胸膜炎40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用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与传统胸穿抽液对结核性胸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40例中等量以上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0例,应用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积液引流术,对照组20例,常规用胸腔穿刺抽液2~3次/周,两组均正规抗痨治疗.观察临床症状,胸水吸收时间及综合疗效.结果 平均退热时间治疗组较对照组时间缩短.胸水吸收时间,综合疗效比较,两组均有显著差异.结论 应用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术能减轻症状,缩短胸水吸收时间疗效确切.

    作者:华文山;刘冬梅;徐蕾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电视纵隔镜手术及并发症报道

    电视纵隔镜检查术(video-assisted mediastinoscopic lymphadenectomy VAMLA)诊断胸外科疾病,具有损伤小、取材满意,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高,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但其并发症不容忽视.我院2003年3月~2009年4月开展93例纵隔镜手术,本研究通过分析VAMLA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发生原因、预防及处理,以期提高VAMLA的疗效,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

    作者:王科平;邹卫;许栋生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沐舒坦注射液雾化在COPD气管切开患者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沐舒坦注射液雾化在COPD气管切开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0例COPD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7例,对照组23例.两组患者均根据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等合理使用抗生素、机械通气、吸痰等处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使用沐舒坦注射液气道雾化,对照组使用庆大霉素、糜蛋白酶、地塞米松气道雾化,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症状缓解率、肺部感染治愈率、拔管时间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 沐舒坦注射液气道雾化可提高临床疗效(P<0.05),提高肺部感染治愈率(P<0.05),缩短拔管时间(P<0.01).结论 沐舒坦注射液气道雾化能改善呼吸道症状,提高抢救成功率,缩短拔管时间,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尹琴;张继先;汪毅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加用益生菌肠内营养对预防COPD患者菌群失调性腹泻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在呼吸科ICU住院的COPD患者中应用益生菌预防菌群失调性腹泻的效果.方法 选择95例COPD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n=48)和对照组(n=47).两组病人均给予鼻饲能全力,根据病人耐受程度逐步提高每天供给量至其需要量,其中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加用益生菌鼻饲10天.观察两组患者腹泻发生率和菌群失调情况并分类;比较观察两组患者EN达到目标供给量的时间和营养支持时间.结果 试验组病人腹泻发生率为12.50%,对照组为40.43%,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粪便细菌油镜计数结果试验组菌群失调患者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试验组达到目标供给量的时间显著缩短(P<0.05).结论 益生菌干预可减少COPD患者菌群失调性腹泻的发生,提高肠内营养的成功率.

    作者:王传湄;徐丽丹;赖小燕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普鲁卡因治疗肺结核大咯血30例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普鲁卡因治疗肺结核大咯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肺结核大咯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30例病人应用普鲁卡因120 mg加入5%葡萄糖液500 ml中维持静脉滴注治疗,并根据咯血量、血压、调整滴速.对照组30例应用垂体后叶素15 u加入5%葡萄糖液500 ml中维持静脉滴注.两组疗程均为72小时,观察其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60%,总有效率83%;对照组显效率80%,总有效率97%.两组显效率及总显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应用普鲁卡因治疗肺结核大咯血的临床疗效明显,不良反应少,但稍逊于垂体后叶素.

    作者:周春兰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血清C反应蛋白与肺癌的研究进展

    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它是经典的炎症反应灵敏的急性时相蛋白,在炎症过程中浓度迅速增高.由于CRP反应速度快、变化幅度大,能关联疾病的活动度,而且受年龄、免疫状况、药物等的影响较小,因此可用于疾病的危险程度、病情跟踪、治疗效果的判断和预后的监测.

    作者:韦仕高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COPD患者的肺外症状研究进展

    新的2006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OLD)中对COPD定义为: COPD是一种可以预防可以治疗的疾病,以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为特点;气流受限呈进行性加重,且多与肺部对有害的颗粒和气体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COPD 亦产生起一些显著的肺外效应,可加重患者疾病严重程度[1].

    作者:周巍;李燕芹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长期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共识与争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发病率、致残率及病死率都很高的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仍然呈上升趋势.长期以来,人们对COPD的治疗和预后持悲观态度,但新的COPD全球倡议(GOLD)明确指出,COPD是一种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

    作者:黄华萍;熊桂兰;李羲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肺切除手术中微创与传统切口的对比研究

    目的 评价微创开胸切口在肺切除手术中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 对比分别经常规后外侧切口和微创切口进行的肺切除手术64例,对手术经过、术后恢复等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术后恢复及临床疗效接近,微创切口在术后疼痛和早期肺功能方面优于后外侧切口.结论 微创开胸切口在肺切除手术中安全,不影响手术效率,并有术后疼痛轻和对早期肺功能影响小的优点.

    作者:李昕;张韶岩;区颂雷;张志泰;胡燕生;宋飞强;马旭晨;马欣欣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床边纤维支气管镜在危重病急救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床边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在危重病急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床边纤支镜检查及治疗的16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纤支镜引导经鼻气管插管、换管及引导胃插管成功率高、效果好.对气道压力明显异常、血氧饱和度下降、呼吸困难、咯血、肺不张、严重肺部感染等能查找出原因,给予调整气管导管,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局部止血及用抗生素并予射频消融、球囊扩张等治疗,疗效显著.结论 床边纤支镜检查及治疗在及时救治重症病人中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

    作者:夏国际;宋宁燕;徐劲松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腋下小切口治疗自发性气胸

    目的 探讨腋下小切口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3年1月~2008年10月 68例腋下小切口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肺全部复张,无手术并发症,术后住院6~10 d均痊愈出院,随访3~18个月无复发.结论 腋下小切口治疗自发性气胸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美观,操作简单及费用低等优点.

    作者:赖小刚;杨翔云;王宪东;刘大治;周恩涛;李光德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对脓血样痰标本第二次查痰提高涂阳肺结核病人发现的研究

    目的 评价肺结核病人痰标本首次检查3个痰全部为阴性者而痰标本性状为脓样、血样痰、重新留取标本进行第二次检测,以提高痰菌检出的阳性率.方法 采用直接厚涂片萋-尼氏法抗酸染色显微镜检对2422例肺结核病人痰标本中的脓血样痰进行第二次检测.结果 2007年肺结核及可疑症状者查痰人数为1177,初次痰检阳性人数阳性检出率为11.4%,年度阳性检出率为12.4%,由于第二次查痰阳性率提高了1%.而2008年查痰人数为1245,初次痰检阳性人数阳性检出率为12.3%,年度阳性检出率13.3%,阳性率也提高了1%.结论 首次检查3个痰全部为阴性的脓血样标本、进行第二次查痰,进一步提高涂阳肺结核病人的发现,达到控制肺结核传染源目的.

    作者:杨桦;马立新;张青剑;赵子运;张彦亭;苏志敏;孙家麟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机械通气治疗危重症支气管哮喘16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治疗危重症支气管哮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2006年1月~2008年12月我科收治的16例危重症哮喘患者经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观察上机前和上机后pH值、PaO2、PaCO2等动脉血气指标变化.结果 16例患者抢救成功,机械通气后PaO2明显升高,PaCO2明显降低,pH值明显改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 机械通气是治疗急性发作危重症哮喘患者的有效方法,把握适应征、调节适当的通气模式和参数、尽早撤机拔管是抢救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王淑梅;杨敬平;孙德俊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进展

    目前,肺癌依然是导致人类癌性死亡的首位疾病,全球每年因肺癌死亡人数超过100万,其中80%~90%的患者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肺癌的治疗包括手术、化疗、放疗、分子靶向治疗及生物免疫治疗等多种方法.

    作者:朱代峰;桂淑玉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急性肺栓塞8例误诊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肺栓塞的临床表现、诊断、误诊原因以提高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 对8例经外院血D-二聚体、放射性同位素肺灌注通气显像、多排螺旋CT,MRA确诊肺栓塞的临床表现,检查,诊断及合并的疾病.结果 8例急性肺栓塞病人中误诊急性心肌梗塞2例,支气管哮喘2例,血管迷走性昏厥3例,急性左心衰1例.误诊原因:临床表现和放射学表现的多种多样,且无特异性;医生诊断水平不高,认识不足.主要治疗方法为溶栓,抗凝治疗.结论 急性肺栓塞的表现复杂多样,临床医师应提高对该病的警惕性,减少误诊,提高急性肺栓塞的生存率.

    作者:王建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土豆片外敷治疗罂粟碱引起的局部硬结的效果观察

    自2008年7月以来,本人对180例住院患者中出现的注射部位硬结分别采用土豆片外敷和一般湿热敷的方法,并将两种方法的疗效进行了比较,现报告如下.

    作者:宣善俊;罗艳青 刊期: 2010年第03期

临床肺科杂志

临床肺科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 解放军第105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