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秀芬;杨建坤
电视纵隔镜检查术(video-assisted mediastinoscopic lymphadenectomy VAMLA)诊断胸外科疾病,具有损伤小、取材满意,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高,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但其并发症不容忽视.我院2003年3月~2009年4月开展93例纵隔镜手术,本研究通过分析VAMLA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发生原因、预防及处理,以期提高VAMLA的疗效,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
作者:王科平;邹卫;许栋生 刊期: 2010年第03期
我科于2009年2月~2009年6月对COPD合并Ⅱ型呼吸功能衰竭的52例患者,在综合治疗的同时用呼吸机双水平气道正压无创通气治疗,疗效显著,报告如下.
作者:王萍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从COPD患者血液流变指标季节变化规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观察60例COPD患者血液流变指标季节变化规律,并结合其变化规律探讨COPD治疗的因时制宜原则.结果 发现COPD患者血液流变指标值有明显的变化规律,各指标值四季以夏、秋、春、冬依次递增,其中夏季与冬季比较,各指标值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PD患者血液流变指标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临床治疗应根据其指标的变化规律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这对指导COPD的防治有较大的意义.
作者:林四发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环磷酰胺(CTX)、依地酸钙钠(EDTA)、小剂量强的松治疗系统性硬化症(SSc)的疗效.方法 对16例SSc患者予CTX、EDTA、小剂量强的松联合治疗,一年后评价疗效,治疗前后记录皮肤硬紧度,四肢关节、指端溃疡个数,定期检测血、尿常规、肝肾功、ESR、C3、C4、CRP胸部CT、心脏彩超.结果 临床症状改善,皮肤软化明显,四肢关节、指端溃疡发生率显著下降,C3、C4升高,ESR、CRP下降.结论 CTX、EDTA、小剂量强的松治疗SSc效果良好.
作者:黄菁梅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胸中下段食管癌根治术经膈食管韧带游离食管贲门部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1990年~2008年间1483例中下段食管癌患者经左胸后外侧切口径路行胸部食管癌根治术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 1483例中下段食管癌切除率100%,并发症发生率为3.5%(52/1483),无住院期间死亡.结论 经左胸食管癌根治术中经膈食管韧带游离食管贲门部方法可使食管下段和胃贲门部位置变浅,视野清晰,操作简便,为胸中下段食管癌根治手术时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技巧.
作者:张毅;魏翔;潘铁成 刊期: 2010年第03期
20%甘露醇注射液是一种高渗性脱水剂,进入血液循环后,使血液渗透压升高,使组织中的水分进入血液,从而减轻组织的水肿.在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中应用广泛,但是临床应用中有不少不良反应,给患者造成了一定的痛苦和损伤,现将常见的不良反应及护理介绍如下.
作者:张会茹;郭秋红;张崇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63例结核性脑膜炎的CT及41例MRI检查表现,以便提高对结核性脑膜炎的认识.方法 全部病例均用Philips Brillance 16层全身CT进行了头颅扫描,其中26例同时注入对比剂作了增强扫描.41例先后用GE SIGNA EXCITE 1.5T MRI作了扫描,有15例静脉注入了Gd-DTPA重复横断面T1WI扫描.结果 63例中CT检查有54例有异常征象,分别为基底池、鞍上池或侧裂池变窄、闭塞31例,不同程度脑积水29例,脑内低密度改变39例,单发或多发结核瘤11例,增强扫描见基底池、鞍上池强化,大脑半球凸面脑膜明显强化,部分血管走行不规则、粗细不均匀等征象.MRI检查者基底池、侧裂池在T1加权像上呈高信号,T2加权像上也为较高信号,MRI增强见蛛网膜间隙异常强化、聚集成簇、额顶叶区脑膜不规则强化.结论 对肺部有结核尤其是血行播散性肺结核者,临床有症状疑有结核性脑膜炎的患者应尽早做CT检查,必要时加以增强扫描.而CT检查阴性应根据患者的经济能力及病情需要进一步行MRI检查.两种影像检查方法互相配合可以提高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阳性率.
作者:王孔林;吴静丽;席伟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凝血三项及与血气分析相关性.方法 对28例慢性呼吸衰竭患者治疗前后血气分析、凝血三项及28例对照组的凝血三项分别进行测定.结果 血浆纤维蛋白原、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水平在慢性呼吸衰竭患者明显升高,治疗后明显下降;血浆纤维蛋白原与血氧分压呈负相关,与血二氧化碳分压呈正相关.结论 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存在高凝状态,临床治疗中适当的抗凝治疗对控制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的病情可能有益.
作者:郭媛;姜正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寻找一种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又具有中心静脉置管优点的短期静脉营养方法.方法 将120例需要静脉营养的病人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采用留置针颈外静脉穿刺,对照组采用留置针四肢静脉穿刺.比较两组病例留管时间,渗漏、静脉炎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留管时间≥4天的病例数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营养液渗漏,静脉炎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留管时间≤3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外静脉留置针具有保留时间长,渗漏、静脉炎发生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短期静脉营养方法.
作者:文秀芳;张骅;徐鹏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调查唐山地区主要吸入性变应原.方法 选用20种变应原抗原对唐山地区160例过敏性支气管哮喘患者进行皮肤针刺试验.并将样本中44例4~18岁患者设为儿童组,116例19~80岁患者设为成人组.比较两组在变应原阳性率分布上的差异.结果 变应原皮肤试验阳性率前8位的变应原分别为粉尘螨(DF)、屋尘螨(DP)、葎草、夏秋花粉Ⅰ、春季花粉Ⅰ、枝孢芽枝、多价真菌Ⅰ、春季花粉Ⅱ.儿童组中吸入变应原以单种过敏者为主,成人吸入变应原2~3种同时过敏者为多,两者之间χ2=4.04,P<0.01.结论 尘螨、葎草和夏秋花粉Ⅰ是唐山地区过敏性支气管哮喘患者重要的变应原.
作者:李素娟;扈晓成;李海霞 刊期: 2010年第03期
呼吸衰竭是临床上常见的危重症,很多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神经肌肉疾病等发展到后都是呼吸衰竭,而呼吸衰竭治疗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于增加动脉血氧分压及氧饱和度.腹膜是一种双向通透性的半透膜,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总面积约2 m2,相当于成人的体表面积.
作者:罗志兵;沈策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对比研究局部晚期(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放化综合治疗的疗效.方法 40例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为两组,放疗组(19例)采用常规分割,总剂量60~70 GY,6~7周完成;放化疗组(21例)采用放疗加化疗,化疗采用以顺铂为主的化疗方案,在放疗同时或前中后进行,一般3~4个周期.结果 完全缓解率放化组、放疗组分别为27%、14%,病情进展率分别为13%、18%,两组近期疗效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3.65,P=0.161).1、3、5年生存率放化组和放疗组分别为62.1%和52.7%、22.7%和9.3%、9.3%和6.9%,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7、13个月,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4.25,P=0.039).虽然副反应放化组大于放疗组,但可以耐受.结论 放化综合治疗明显提高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生存率,副反应不影响治疗的正常进行.
作者:高东;牟妍舒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深圳市罗湖区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状况.方法 连续收集1999~2007年间纳入耐药检测的初治涂阳及复治涂阳病例的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共监测病例1053例,培养生长结核分枝杆菌1005例,耐药211例,耐药率21.0%.其中初治耐药率20.8%,获得性耐药率26.5%,χ2 =0.636,P>0.5,无统计学意义;耐单药率、耐多药率分别为12.8%,3.9%;耐单药率及耐单药频度均以耐SM高.结论 结核杆菌耐药情况严峻,必须加大DOTS管理策略,合理规则用药,并做好耐药监测工作,提高耐药性结核的治疗水平.
作者:李金莉;吕英;陈伟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产生耐多药结核病的危险因素.方法 病例组为50例耐多药结核患者,对照组为50例非耐药结核患者,采用卡方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结果 卡方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变量有体重指数(BMI)、居住地、饮酒、服药规律性、结核病史、肺结核空洞病灶;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有饮酒、服药规律性、结核病史和肺结核空洞病灶,OR值分别为0.211、0.442、2.468、6.150.结论 不规律服药、结核病史和肺结核空洞病灶是产生耐多药结核病的危险因素,应采取相对应措施控制产生耐多药结核病.
作者:李晖;晏春丽;朱姝娟;雷俊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腋下小切口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3年1月~2008年10月 68例腋下小切口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肺全部复张,无手术并发症,术后住院6~10 d均痊愈出院,随访3~18个月无复发.结论 腋下小切口治疗自发性气胸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美观,操作简单及费用低等优点.
作者:赖小刚;杨翔云;王宪东;刘大治;周恩涛;李光德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初步探讨参附注射液改善兔肺保存效果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16只健康家兔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肺加入棉子糖(30 mmol/L)的改良低钾右旋糖酐(LPD)液灌注及保存,实验组则将参附注射液(40 mg/L)加入改良LPD液灌注及保存.在4℃保存12 h后再灌注1 h,测定动脉血氧分压(PaO2)、肺组织的干湿比(W/D)、肺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NF-κB的表达并观察肺组织病理结构的变化.结果 再灌注15 min后,两组的PaO2逐渐降低,但实验组PaO2的降低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再灌注后,实验组的W/D和MPO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肺组织NF-κB 的表达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肺组织病理变化较对照组轻.结论 参附注射液可抑制再灌注肺组织中NF-κB 的表达,减轻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肺功能,对兔肺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邵丰;郑世营;杨如松;许栋生;邹卫;陈静瑜;张晓膺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入院至首剂抗生素应用的时间(the time to the first antibiotic dose,TFAD)对老年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我院6年间住院的老年重症CAP患者共156例,分为2组:TFAD<4 h组与TFAD>4 h组.分析两组病死率与住院时间的差别.结果 TFAD<4 h组病死率低于TFAD>4 h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FAD<4 h组住院时间短于TFAD>4 h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及时应用抗生素治疗可降低重症CAP的病死率,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邓美玉;张令晖;刘勇谋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总结胸内巨大淋巴结增生症(Castleman disease,CD)的临床特点、诊断和外科治疗效果.方法 分析1982~2008年收治的16例胸内巨大淋巴结增生症患者, 男女各8例, 年龄范围19~52岁,中位年龄(35.4±10.0)岁,包括局限型13例,多中心型3例.全组均行手术治疗,其中有2例行术前放疗.分析其临床病理、影像学诊断及外科治疗效果.结果 随访6~318个月,所有病例术后均生存,其中13例局限型和2例多中心型术后无复发,1例多中心型患者于术后第4年、第9年各复发一次,均再次行手术治疗.结论 胸内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学,胸内巨大淋巴结增生症局限型可行外科手术治愈;部分胸内巨大淋巴结增生症中心型术后应辅助其他综合治疗手段.
作者:姜伟;魏红;张文;刘颖 刊期: 2010年第03期
我国是全球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当患者痰涂片检查发现抗酸杆菌(AFB),又具有临床相关症状及影像学改变时,常被诊断为涂阳肺结核而开始抗结核治疗.但有一些患者疗效欠佳,除考虑有原发耐药性的可能以及治疗方案不合理和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差等因素外,还需考虑有无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的可能,这是结核科、呼吸科医生值得重视的问题.
作者:马玙;王敬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在呼吸科ICU住院的COPD患者中应用益生菌预防菌群失调性腹泻的效果.方法 选择95例COPD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n=48)和对照组(n=47).两组病人均给予鼻饲能全力,根据病人耐受程度逐步提高每天供给量至其需要量,其中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加用益生菌鼻饲10天.观察两组患者腹泻发生率和菌群失调情况并分类;比较观察两组患者EN达到目标供给量的时间和营养支持时间.结果 试验组病人腹泻发生率为12.50%,对照组为40.43%,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粪便细菌油镜计数结果试验组菌群失调患者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试验组达到目标供给量的时间显著缩短(P<0.05).结论 益生菌干预可减少COPD患者菌群失调性腹泻的发生,提高肠内营养的成功率.
作者:王传湄;徐丽丹;赖小燕 刊期: 2010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