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剂量垂体后叶素合并硝酸甘油治疗咯血

徐大林;曾礼生;江海兵;汪志忠

关键词:咯血, 垂体后叶素, 硝酸甘油, 药物协同作用
摘要:目的 评价小剂量垂体后叶素联合硝酸甘油治疗咯血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将50例咯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n=26)应用小剂量垂体后叶素联合硝酸甘油;对照组(n=24)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仅应用小剂量垂体后叶素.分析其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48小时后治疗组有效率96.15%(25/26),对照组有效率58.33%(14/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治疗组对血压影响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能引起血压升高的副作用(P<0.05);治疗组出现头晕头痛、胸闷、心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出汗、面色苍白等不良反应比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剂量垂体后叶素联合硝酸什油治疗中量咯血比垂体后叶素单药治疗中量咯血疗效明显提高,且能减少垂体后叶素不良反应.
临床肺科杂志相关文献
  • 甲地孕酮联合T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甲地孕酮在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化疗中的辅助治疗效果.方法 60例晚期NSCLC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30例给予甲地孕酮联合TP方案[TAX(紫杉醇)+DDP(顺铂)]治疗;对照组30例行单纯TP方案化疗.两组患者均以21天为1个周期,所有患者至少接受2周期治疗后评价疗效.观察两组患者的客观疗效、生活质量、化疗毒副反应的变化情况及甲地孕酮的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客观疗效(CR+PR)分别为50%及46.7%,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在食欲改善、体重增加和提高Karnofsky评分,以及在保护骨髓功能和减轻消化道反应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未见甲地孕酮引起的不良反应.结论 甲地孕酮联合TP方案和单纯TP方案治疗晚期NSCLC的客观疗效无明显差异,但前者毒副反应小,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作者:彭晔;赵建素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272例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探讨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输液,可减少静脉穿刺次数,保护穿刺的静脉,有利于临床用药和紧急抢救.静脉留置针一般可以保留3~5天,好不超过7天.

    作者:钟文波;张芊芊;高改燕;陈梅;董丽;孙晓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及耐药性变化

    研究12年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菌中金黄色葡萄菌的感染情况及耐药性的变化.结果 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有增高趋势.其中耐甲氧两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构成比增高非常显著.MRSA对环丙沙星的耐药性增高也非常显著.

    作者:连玮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肺部CT平扫未见异常咯血患者36例分析

    咯血是呼吸系统常见症状之一,常见原因为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癌等,CT等影像学检查为咯血的重要检查,但常规CT平扫有时难以发现特异改变病灶并作出诊断,现就我院2002年1月~2008年8月初次咯血36例常规CT平扫未见异常患者分析如下:

    作者:江贵源;苏玉琴;郭似惠;章笑萍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早期乳酸清除率对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合并高乳酸血症患者预后的评估作用

    目的 研究早期乳酸清除率对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合并高乳酸血症患者预后的评估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58例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合并高乳酸血症患者,计算患者开始治疗24小时后的乳酸清除率,PSI及CURB-65评分变化率,将研究对象分别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高乳酸清除率组与低乳酸清除率组.比较存活组与死亡组之间的起始乳酸浓度、治疗24小时后乳酸清除率及PSI和CUR8-65评分变化率并比较高乳酸清除率组与低乳酸清除率组治疗24小时后的死亡率、休克发生率和呼衰发生率有无差异.结果 存活组与死亡组的起始乳酸浓度、PSI评分变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乳酸清除率及CURB-65变化率存活组明显高于死亡组;高乳酸清除率组治疗24小时后的死亡率、休克发生率和呼衰发生率明显低于低乳酸清除率组.结论 治疗24小时后的乳酸清除率是评价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合并高乳酸血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效果和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作者:熊伟;王西华;赵云峰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稳定期COPD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寒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疗效.方法 将稳定期COP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在常规治疗摹础上吸入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治疗,疗程均半年.结果 实验组呼吸困难评分、6 min步行距离、生活质量评分、第1秒用力呼气等指标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且急性加重患者的门诊和住院人次较对照组少(P<0.05).结论 吸入中等量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可减轻稳定期COPD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活动耐力、生活质量和肺功能,减少急性加重次数.

    作者:林少芳;曹鹰;杜海燕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纤维支气管镜在小儿非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呼吸道病变诊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纤维支气管镜(FB)在小儿非青紫璎先天性心脏病(CHD)呼吸道病变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0例非青紫型CHD患儿进行FB检查,对其中6例合并肺不张患儿进行了支气管肺泡灌洗(BAL)治疗.结果 镜下发现非青紫型CHD患儿呼吸道病变以炎症及气道阻塞性改变多见,分别占86.7%、76.7%,其中气管或支气管外压性狭窄20例,气管或支气管软化4例,喉软化3例,右侧气管源性支气管2例,气管下段先天性狭窄、左侧声带麻痹各1例.对6例肺不张患儿进行了BAL治疗,治愈3例.术中1例(36.7%)出现一过性低氧血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炎症反应、气管或支气管狭窄、软化是非青紫型CHD患儿常见的气道病变,FB在小儿非青紫型CHD气道病变评估中不仅能发挥诊断作用,而且发挥治疗作用,且相对安全.

    作者:杨泽玉;刘文君;魏文;梁磊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结核性胸膜炎疗效探讨(附122例分析)

    目的 探讨结核性胸膜炎的治疗效果分析.方法 对122例结核性胸膜炎伴胸腔积液作住院治疗,采取早期、联合抗痨,胸腔穿刺抽掖及糖皮质激素的应用等方法,观察临床效果.结果 满疗程119例,治愈98例,占83.2%,基本治愈30例.疗效满意,随访2~5年,无1例复发.结论 早期联合抗痨、胸穿及激素的正确使用是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关键.

    作者:肖天津;古中东;赖景雄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中心静脉导管闭式引流联合持续负压吸引治疗自发性气胸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中心静脉导管闭式引流联合持续负压吸引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单腔中心静脉导管对自发性气胸患者进行胸腔闭式引流联合持续负压吸引治疗,治疗组67例.对照组66例,行传统粗硅胶管闭式引流,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总有效率98.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自发性气胸临床疗效、肺复张时间相近,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粗硅胶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治疗会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并发症.结论 单腔中心静脉导管闭式引流联合持续负压吸引治疗自发性气胸是一种操作简便,临床疗效好,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少的治疗手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卓超洲;龚华;范春红;骆国平;张秀利;邓剑波;李芝;李晋英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哮喘治疗新药研究进展

    随着人们对哮喘的深入研究,哮喘的治疗已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即使我们采用目前有效的控制哮喘的药物,如联合吸人糖皮质激素和长效β2受体激动剂等,仍然有一些哮喘患者达不到哮喘的临床控制.因此开发新的哮喘治疗药物是今后哮喘研究的重点之一.本文介绍近年来国外研发的一些哮喘治疗新药.

    作者:周新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结核病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我院结核病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2007年5791例结核病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资料.结果 1692例患者并发医院感染,感染率为29.21%;感染以肺部为主,为67.71%,其次是肺外的呼吸道部份,感染率为24.65%;引起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占50.67%,真菌感染也次之,为18.52%,真菌感染以白色念珠菌为主,感染与年龄、侵袭性操作和滥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等有关.结论 结核病易导致医院感染,必须加强医院感染的管理,减少感染的发生.

    作者:杨小兵;徐晓慧;唐秀文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病的临床护理体会

    糖尿病是一种较常见的代谢疾病,我科从2004年~2008年在收治糖尿病患者合并肺结核66例,介绍护理体会如下.

    作者:黄丽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浆FDP、AT-Ⅲ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FDP、AT-Ⅲ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55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及20例健康人的血浆FDP、AT-Ⅲ指标分别进行测定.结果 肺癌组中血浆FDP值明显高于对照组,AT-Ⅲ值明显低于对照组,肺癌组FDP、AT-Ⅲ指标与肺癌的病理类型、TNM分期之间无明显关系.结论 肺癌患者存在凝血及纤溶功能的异常,可导致血液的高凝状态,有利于血栓的形成.

    作者:桑琳莉;姜正华;葛辉;朱慕云;王正东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普米克令舒联合博利康尼治疗支气管哮喘疗效观察

    支气管哮喘是气道的一种慢性过敏反应性疾病,临床上常应用糖皮质激素和博利康尼联合溶液雾化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孔玉红;刘鹏珍;赵文芳;姚翠玲;乔丽霞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经电子支气管镜氩气刀治疗气道狭窄的探讨

    目的 探讨经电子支气管镜氩等离子体凝固疗法(氩气刀)治疗气道狭窄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德国ERBE公司生产的APC 300型内镜专用氩气刀,经电子支气管镜对66例气道狭窄患者进行氩气刀治疗.其中恶性肿瘤41例(肺癌32例,甲状腺癌侵及气管1例,食道癌侵及气管6例,肺转移癌2例);支气管内膜结核9例;气道良性肿瘸2例(气管多形性腺瘤及气管平滑肌瘤各1例);炎性肉芽组织增生14例.以病变处狭窄获得再通、临床症状改善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66例进行了 182次氩气刀治疗(28例1次,30例2~4次,8例5次以上).显效及部分有效51例(77.27%),轻度有效14例(21.21%),无效1例.结论 氩气刀治疗气道狭窄疗效佳,并发症少,安全性好,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关健词] 氩等离子体凝固术;支气管镜检查术;气道狭窄

    作者:吴雪梅;柯明耀;陈玲玲;谢红旗;姜燕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小剂量垂体后叶素合并硝酸甘油治疗咯血

    目的 评价小剂量垂体后叶素联合硝酸甘油治疗咯血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将50例咯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n=26)应用小剂量垂体后叶素联合硝酸甘油;对照组(n=24)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仅应用小剂量垂体后叶素.分析其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48小时后治疗组有效率96.15%(25/26),对照组有效率58.33%(14/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治疗组对血压影响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能引起血压升高的副作用(P<0.05);治疗组出现头晕头痛、胸闷、心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出汗、面色苍白等不良反应比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剂量垂体后叶素联合硝酸什油治疗中量咯血比垂体后叶素单药治疗中量咯血疗效明显提高,且能减少垂体后叶素不良反应.

    作者:徐大林;曾礼生;江海兵;汪志忠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T淋巴细胞氧运输相关基因的初步研究

    目的 利用基因芯片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T淋巴细胞氧运输相关基因.方法 采集COPD患者和健康人的外周血作为实验血样和对照血样.用Ficoll技术分离外周血淋巴细胞,用分选式流式细胞仪分选并纯化T淋巴细胞,并采用一步法提取总RNA,逆转录合成双链cDNA后,体外转录合成生物素标记的cRNA,片断化后,采用人类全基因表达谱芯片进行芯片杂交,扫描后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结果 初步筛选出COPD/健康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氧运输相关高表达差异基因3条.结论 基因芯片技术能有效地研究基因的表达谱,筛查出COPD患者T淋巴细胞氧运输相关差异表达基因.

    作者:童佳兵;李泽庚;彭波;杨程;张念志;季红燕;郑汉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护理三级质量管理制度在护理程序中的应用

    本年度我院实施护理三级质量管理制度,将护理程序的科学方法运用于临床护理,通过人性化的管理与实施,真正体现了护理工作的劳动价值,促进护理服务向重质量,重安全,重服务,重绩效方向发展.

    作者:高改燕;钟文波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HIV/AIDS并肺胸疾病116例分析

    作者收集了1998年10月至2008年2月在我科住院的HIV/AIDS病例243例,其中伴有肺胸病变116例,占47.7%.本文就1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作者:周俊;杨磊;姚正林;忽立理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浅谈变应性鼻炎患者肺通气功能的测定

    目的 本文通过测定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的肺功能,探讨无支气管哮喘症状的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的肺通气功能变化及临床治疗的意义,为哮喘的早期预防和变应性鼻炎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统计变应性鼻炎患者47例,并设30例同龄健康患者作对照组.全部患者同时做常规用力通气肺功能检查:用力肺活量(FVC),用力呼吸量(FEF1),呼气峰流量(PEF),用力呼气中流量25%、50%、75%(FEF25,FEF50,FEF75).肺功能正常时加做支气管激发试验,肺功能异常时加做支气管舒张试验.结果 26例(55%)变应性鼻炎肺功能检测结果正常,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差异;21例(45%),异常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差异,表现FEF 25,FEF 50,FEF 75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 变应性鼻炎患者肺功能异常发生率61%,同时存在支气管激发试验和舒张试验阳性,提示变应性鼻炎患儿存在着发生支气管哮喘的危险.

    作者:黄秀香;杨敬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临床肺科杂志

临床肺科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 解放军第105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