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伟;王西华;赵云峰
目的 观察肺栓寒大鼠肺细小动脉和右心室HIF-1α的表达,并探讨其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大鼠,体外制备栓子,经颈静脉注入栓子,两周后同法进行二次栓塞.测定平均肺动脉压(mPAP);心肺组织:(1)测定肺动脉相对中膜厚度(PAMT)和管壁面积/管总面积(WA/TA)及右心室肥大指数(RVHI);(2)分别用原位杂交方法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肺动脉和右心室HIF-1αmRAN和HIF-1α蛋白的表达.结果 (1)mPAP从4周组开始持续明显升高(P均<0.01);PAMT和WA/TA在栓寒8周组开始升高(P均<0.05);RVHI在12周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肺动脉和右心室HIF-1αmRAN 2周组开始升高(P均<0.01);肺动脉HIT-1α蛋白3天组开始升高(P均<0.01),右心室HIF-1α蛋白1周开始升高(P均<0.01).(3)相关关系:肺动脉HIF-1αmRAN和HIF-1α蛋白均与mPAP、PAMT和WA/TA呈正相关关系;右心室HIF-1αmRAN和HIF-1α蛋白均与mPAP和RVHI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HIF-1α在肺动脉和右心室表达明显增高并与肺动脉高压,肺动脉重构的病理生理过程有明显相关关系.
作者:刘温娟;张一梅;高羽飞;王丽玲;陈铭新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寒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疗效.方法 将稳定期COP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在常规治疗摹础上吸入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治疗,疗程均半年.结果 实验组呼吸困难评分、6 min步行距离、生活质量评分、第1秒用力呼气等指标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且急性加重患者的门诊和住院人次较对照组少(P<0.05).结论 吸入中等量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可减轻稳定期COPD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活动耐力、生活质量和肺功能,减少急性加重次数.
作者:林少芳;曹鹰;杜海燕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经支气管镜单纯活检同活检加刷检对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患者在常规局麻下行电子支气管镜检查,钳取组织标本或(和)作毛刷涂片行细胞学检查.结果 钳检阳性率高于刷检阳性率,但单纯活检阳性率与活检+刷检阳性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经电子支气管镜活检+刷检与单纯活检相比,不能提高肺癌诊断的阳性率,且相关并发症、医疗费用明显上升.
作者:杨娟;张金松 刊期: 2009年第06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以气道阻塞为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或(和)肺气肿.是呼吸系统常见的疾病之一.吸烟、有害气体刺激、肺部感染以及机体防御系统失调等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引起周围气道和肺泡的炎性反应,激活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炎性细胞释放白细胞介素-8、白三烯B4、肿瘤坏死因子a等主要炎性介质和在氧化剂作用参与损伤肺组织.主要病理过程是消化肺连接组织和蛋白聚糖、分解肺组织基质、降解肺实质所有细胞外基质成分,导致粘液分泌增加、气道阻塞、纤毛清除功能破坏、周围气道纤维化、肺泡壁损伤而形成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晚期因为长期缺氧肺血管平滑肌的纤维化和增生,终因肺动脉高压发展成肺心病.虽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机理和致病因素都相当复杂,但是吸烟及肺部的感染是目前已知的重要诱因,因此,通过防止有害气体刺激、戒烟、防治肺部感染、早期对症治疗能有效防止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发生和阻止病情的进一步恶化.
作者:杨书玉;刘士林;张雪琴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结核性胸膜炎的治疗效果分析.方法 对122例结核性胸膜炎伴胸腔积液作住院治疗,采取早期、联合抗痨,胸腔穿刺抽掖及糖皮质激素的应用等方法,观察临床效果.结果 满疗程119例,治愈98例,占83.2%,基本治愈30例.疗效满意,随访2~5年,无1例复发.结论 早期联合抗痨、胸穿及激素的正确使用是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关键.
作者:肖天津;古中东;赖景雄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利用基因芯片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T淋巴细胞氧运输相关基因.方法 采集COPD患者和健康人的外周血作为实验血样和对照血样.用Ficoll技术分离外周血淋巴细胞,用分选式流式细胞仪分选并纯化T淋巴细胞,并采用一步法提取总RNA,逆转录合成双链cDNA后,体外转录合成生物素标记的cRNA,片断化后,采用人类全基因表达谱芯片进行芯片杂交,扫描后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结果 初步筛选出COPD/健康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氧运输相关高表达差异基因3条.结论 基因芯片技术能有效地研究基因的表达谱,筛查出COPD患者T淋巴细胞氧运输相关差异表达基因.
作者:童佳兵;李泽庚;彭波;杨程;张念志;季红燕;郑汉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咯血是指喉及喉以下呼吸道或肺组织出血经口咯出.24小时内咯血量小于100毫升称为小量咯血,100~500毫升为中量咯血,大于500毫升或一次咯血量大于100毫升称为大咯血.
作者:吴颖;崔朝勃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建立大鼠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模型,观察大鼠VTE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变化.方法 SD大鼠78只,随机分为DVT(18只)、DVT-PTE(54只)、正常对照(6只)组.DVT组依据血栓形成时间不同(1,4,7 d)分为D1、D4、D7三个哑组;DVT-PTE组依据DVT和PTE时间不同(1,4,7 d)分为D1P1、D1P4、D1P7、D4P1、D4P4、D4P7、D7P1、D7P4、D7P7九个亚组,每亚组6只.采用显微血管夹阻滞一侧股静脉血流,制备DVT模型;DVT后不同时间分离有血栓的股静脉,摘取血栓,从另一侧股静脉注入栓子,制备DVT-PTE模型.行肺组织VEGF和bFGF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并测定血浆VEGF和bFGF浓度.结果 1、VEGF抗原:对照组主要在支气管上皮细胞胞浆表达,DVT-PTE组第1天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胞浆可见表达,第4天肺动脉内皮细胞胞浆可见表达,第4和7天机化栓子中成纤维细胞胞浆有表达.bFGF抗原:对照组主要由支气管平滑肌和肺动脉平滑肌细胞胞浆表达,DVT-PTE组第1天肺动脉平滑肌细胞胞浆表达增强,第4和7天肺动脉周围基质和机化栓子内成纤维细胞胞浆可见表达.2、血清bFGF浓度在D1亚组升高,而在D7、D7P4和D7P7亚组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 VEGF和bFGF参与VTE血栓机化和血管内膜修复.
作者:冯敏;季颖群;高鹤立;张中和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纤维支气管镜(FB)在小儿非青紫璎先天性心脏病(CHD)呼吸道病变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0例非青紫型CHD患儿进行FB检查,对其中6例合并肺不张患儿进行了支气管肺泡灌洗(BAL)治疗.结果 镜下发现非青紫型CHD患儿呼吸道病变以炎症及气道阻塞性改变多见,分别占86.7%、76.7%,其中气管或支气管外压性狭窄20例,气管或支气管软化4例,喉软化3例,右侧气管源性支气管2例,气管下段先天性狭窄、左侧声带麻痹各1例.对6例肺不张患儿进行了BAL治疗,治愈3例.术中1例(36.7%)出现一过性低氧血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炎症反应、气管或支气管狭窄、软化是非青紫型CHD患儿常见的气道病变,FB在小儿非青紫型CHD气道病变评估中不仅能发挥诊断作用,而且发挥治疗作用,且相对安全.
作者:杨泽玉;刘文君;魏文;梁磊 刊期: 2009年第06期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指患者接受机械通气治疗后由感染性因素造成的肺实质性炎性反应.VAP指原无肺部感染的患者,机械通气治疗48 h后发生肺部感染,或原有肺部感染,机械通气治疗48h以上发生新的肺部感染VAP的发病率为9%~70%(平均20%~25%),病死率高达20%~71%[1,2].
作者:乔丽霞;刘鹏珍;姚翠玲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肺癌患者凝血功能相关指标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对60例肺癌患者及20例健康人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分别进行测定.结果 肺癌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血浆PT、APTT值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肺癌组中除PT值在性别上有显著性差异外(P<0.05),其余各指标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理类型、肿瘤大小、TNM分期、有无远处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之间无明显关系.血浆纤维蛋白原与生存期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r=0.32,P<0.01).结论 肺癌患者存在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患者的生存期呈负相关,抗凝治疗对改善肺癌的预后可能有益.
作者:姜正华;朱慕云;桑慧颖;吕元文;丁平;卞京文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的水平在结核性和恶性胸水患者血清及胸水中含量变化及对胸水性质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36例结核性胸水,36例恶性胸水患者血清和胸水中IL-6、IL-8水平及30例健康者血清IL-6、IL-8水平.结果 结核组与恶性胸水组的IL-6分别为533.18±425.20 pg/ml,122.50±92.41 pg/ml,两组数据具显著性差异(P<0.002);结核组和恶性组中胸水与对应血清中的IL-6的含量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而结核组和肺癌组血清IL-6的含量则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核组与恶性胸腔积液组的IL-8分别为434.24±68.52 ng/ml,364.38±46.21 ng/ml,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核组和恶性组中胸水与对应血清中的IL-8的含量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结核组和肺癌组血清IL-8的含量则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结核性与恶性胸水患者胸水中IL-6、IL-8水平较正常人有明显升高,对在鉴别结核性与恶性胸水患者诊断中有一定价值.
作者:黄华成;黄卫文;彭永华;谢永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本文通过测定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的肺功能,探讨无支气管哮喘症状的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的肺通气功能变化及临床治疗的意义,为哮喘的早期预防和变应性鼻炎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统计变应性鼻炎患者47例,并设30例同龄健康患者作对照组.全部患者同时做常规用力通气肺功能检查:用力肺活量(FVC),用力呼吸量(FEF1),呼气峰流量(PEF),用力呼气中流量25%、50%、75%(FEF25,FEF50,FEF75).肺功能正常时加做支气管激发试验,肺功能异常时加做支气管舒张试验.结果 26例(55%)变应性鼻炎肺功能检测结果正常,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差异;21例(45%),异常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差异,表现FEF 25,FEF 50,FEF 75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 变应性鼻炎患者肺功能异常发生率61%,同时存在支气管激发试验和舒张试验阳性,提示变应性鼻炎患儿存在着发生支气管哮喘的危险.
作者:黄秀香;杨敬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的转变,健康教育在护理工作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科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的系统化整体护理转变,为病人提供包括生理、心理、社会诸方面的高质量护理服务.在护理过程中,对病人及家属不失时机地进行健康知识宣教,心理卫生教育及相关行为干预,报告如下:
作者:刘丽丽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总结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方法 分析我科2005年1月~2008年1月收治的237例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37例中男性136例(57.4%),女性101例(42.6%);年龄65~95岁,有基础疾病者174例(73.4%),出现并发症者96例(40.5%);173例(73%)有呼吸道症状;影像学检查多呈片斑片状模糊阴影;白细胞总数升高(≥10×109/L)仪66例(27.85%).结论 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表现不典型,病情重,基础疾病多,并发症多,容易漏诊及误诊,应该引起重视.
作者:陈永红;林海龙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通过慢性阻塞性肺病和支气管哮喘患者肺弥散功能的比较,探讨其在临床的鉴别和诊断作用.方法 测定64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32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和30例正常人一秒时间肺活量/用力肺活量(FEV,/FVC)、残气容积/肺总量(RV/TLC)和弥散功能(DLco)(实测值/预计值).测定结果在两组患者之间和与正常人之间进行比较.结果 慢性阻素性肺病和支气管哮喘患者一秒时间肺活量/用力肺活量(FEV1/FVC)明显低于正常人组,与正常人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残气容积/肺总量(RV/TLC)明显高于正常人组,与正常人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慢性阻寨性肺病患者的弥散功能(DLco)值明显下降,与正常人和支气管哮喘患者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测定肺弥散功能有助于慢性阻塞性肺病和支气管哮喘的鉴别和诊断.
作者:龙文;李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我院结核病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2007年5791例结核病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资料.结果 1692例患者并发医院感染,感染率为29.21%;感染以肺部为主,为67.71%,其次是肺外的呼吸道部份,感染率为24.65%;引起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占50.67%,真菌感染也次之,为18.52%,真菌感染以白色念珠菌为主,感染与年龄、侵袭性操作和滥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等有关.结论 结核病易导致医院感染,必须加强医院感染的管理,减少感染的发生.
作者:杨小兵;徐晓慧;唐秀文 刊期: 2009年第06期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输液,可减少静脉穿刺次数,保护穿刺的静脉,有利于临床用药和紧急抢救.静脉留置针一般可以保留3~5天,好不超过7天.
作者:钟文波;张芊芊;高改燕;陈梅;董丽;孙晓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咯血是呼吸系统常见症状之一,常见原因为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癌等,CT等影像学检查为咯血的重要检查,但常规CT平扫有时难以发现特异改变病灶并作出诊断,现就我院2002年1月~2008年8月初次咯血36例常规CT平扫未见异常患者分析如下:
作者:江贵源;苏玉琴;郭似惠;章笑萍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吗啡在纤支镜术前联合阿托品应用与单用阿托品的麻醉效果.方法 随机将120名需行纤支镜检查的患者分成A、B两组,术前均常规雾化吸入2%利多卡因.A组术前三十分钟肌注吗啡5~10 mg,阿托品0.5 mg.B组术前三十分钟只肌注阿托品0.5 mg.结果 A组在咳嗽程度、缺氧程度、声门开放程度、术后恢复方面优于B组(P<0.05).结论 纤支镜术前应用吗啡联合阿托品的麻醉效果优于单用阿托品.
作者:徐萍;谢琪 刊期: 2009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