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糖尿病加剧小鼠脑缺血后脑内自噬活性的增高

张婷;王红梅;李强;孙晓江

关键词:糖尿病, 脑缺血, 自噬
摘要:目的 评估糖尿病(DM)短暂性脑缺血引起小鼠脑内自噬活性的改变.方法 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诱导小鼠DM模型,通过短暂性双侧颈总动脉夹闭(CCAO)手术在DM模型上建立脑缺血模型.通过免疫印迹和透射电子显微镜(EM)检测脑内自噬活性.结果 在缺血早期,自噬活性标记物LC3-Ⅱ表达大幅度上调,至少持续72 h.与假手术(Sham)组比较,DM组LC3-Ⅱ表达的基线水平增高.DM加剧了中风诱导的LC3-Ⅱ水平,DM-脑缺血(DM-VO)组的LC3-Ⅱ表达增高为显著.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到,缺血后实验动物神经元大量表达自噬囊泡样物质,以DM-VO组表达为显著.结论 DM加剧了脑缺血后脑内自噬活性水平的增高,调节脑内自噬可能成为一种防治脑缺血损伤的新途径.
中国老年学杂志相关文献
  • 乳腺区段切除加腋淋巴结清扫治疗早期乳癌的远期疗效

    近年来乳腺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随着女性对人体美学的重视,保乳手术逐渐成为早期乳腺癌手术治疗的首选术式[1].本研究对58例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乳腺区段切除加腋淋巴结清扫治疗早期乳腺癌的远期疗效.

    作者:王公明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尼麦角林与石杉碱甲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对比

    目前对血管性痴呆(VD)认知症状的治疗尚无特效药物,主要有三个方面,脑血管病治疗,康复治疗和对记忆障碍的治疗.就是针对疾病原因,减缓疾病的发展和认知症状的改善等几个方面[1,2].现阶段药物治疗限于改善脑血液循环的药物,促进脑能量代谢药物,以及增加胆碱能作用的药物和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等[2].石杉碱甲作为可逆性胆碱酯酶抑制剂应用临床多年,疗效肯定[3,4].本文观察尼麦角林对VD患者的疗效.

    作者:陈浩;刘京惠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马来酸罗格列酮片联合辛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64例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中老年人多发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症(CAA)及斑块是诱发缺血性脑血管病变的重要高危因素[1].因此,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AAP)的干预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一、二级预防均具有重要意义[2].本研究探讨辛伐他汀联合马来酸罗格列酮片(文迪雅)治疗CAAP的疗效.1资料与方法1.1 资料选择2010年7月至2011年12月我院诊疗的105例CAAP病人,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患有程度不等的CAA或(和)颈动脉斑块.其中,男62例,女43例,年龄42~ 70[平均(53.9±11.7)]岁.

    作者:孔亮;桂树华;王挺刚;王引明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老年女性NeerⅡ型肱骨近端骨折伴骨质疏松113例

    肱骨近端骨折常发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且多伴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1].目前,医学界对NeerⅡ型肱骨近端骨折合并骨质疏松的患者是否选择手术治疗,仍存在很大的分歧[2].本文选取近年来在我院治疗的老年NeerⅡ型肱骨近端骨折伴骨质疏松的女性患者,对其进行手术与非手术治疗,观察治疗效果.

    作者:马海军;张光明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介入治疗对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 研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9年2月至2011年6月入住该院采用介入治疗的42例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为介入组,另选取同期采用药物治疗的40例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均行心脏彩超检测,比较两组患者左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Ds)、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短轴缩短率(FS),对比观察心功能(NYHA)分级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介入组与对照组比较,LVDd、LVDs、LVEF及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两组LVDd、LVDs、LVEF及FS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LVDd、LVDs、LVEF及FS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心功能Ⅰ~Ⅱ级的比例分别为35.71%、35.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介入组Ⅰ~Ⅱ级的比例为90.05%,明显高于对照组7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可有效改善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心功能.

    作者:王可;董平栓;杨旭明;张辉峰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口腔矫治器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22例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表现为睡眠时反复发生呼吸暂停或者低通气,其鼾声响亮,且大小不一及频率不一致,有嘈杂感,常以一次大的喘息和呻吟并伴有异常动作来结束每一次呼吸暂停,严重影响着患者身体健康[1].OSAS是一个复杂性疾病,其病因主要是多种原因所导致的上气道狭窄和睡眠时上气道发生内陷所引起.随年龄增大,其发病率逐渐增加.本文就睡眠呼吸暂停的患者采用口腔矫治器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分析.

    作者:梁淑华;郑义;任春霞;申玉芹;郭恪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高原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性别差异

    高原地区缺氧和寒冷的特殊环境以及高原人群特殊饮食习惯均是重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这些因素促进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绝经后女性冠心病(CHD)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且随着年龄增大,女性冠心病CHD发病率与男性逐渐接近.临床上女性冠心病与男性差异较大,易造成漏诊、误诊.本文旨在探讨高原老年CHD的临床、性别差异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为高原老年CHD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吴鹏;姜大春;尹刚;虞慎也;石国芹;张建蓉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术前单疗程化疗对伴阻塞性肺炎的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对于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术前化疗的有关国内外研究主要分析上述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和术后并发症情况[1],而对于引起的肺功能影响状况则报道不多.本次研究选择伴阻塞性肺炎的ⅢA期NSCLC患者,进行单疗程化疗后,对比分析化疗前及结束后10 d的有关指标,研究术前单疗程化疗对肺功能的作用.

    作者:张泽峰;高峰;王涛;齐战;米丽丽;曾辉;王瑞;姚继方;郭杨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鸡眼草总黄酮的提取工艺条件及其体外抗氧化性

    目的 研究鸡眼草总黄酮的提取工艺条件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方法 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对鸡眼草总黄酮的提取工艺条件进行优化.采用清除羟自由基(·OH)、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0(2))、抗O(2)活力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等方法评价其黄酮类化合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 鸡眼草总黄酮得的佳提取工艺条件为:取温度为70℃、乙醇浓度为55%、提取时间为2.5h、料液比为1:50.随着鸡眼草总黄酮浓度的增加,对·OH和0(2)的清除率逐渐升高,抗0(2)活力和T-AOC亦随之增强.结论 优选的鸡眼草总黄酮提取工艺合理、稳定可行,鸡眼草总黄酮具有一定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作者:王春景;胡小梅;刘高峰;李晶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脂联素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功能研究进展

    脂联素(adiponectin,ADN,亦称aPM1、Acrp30、GBP28和Adipo Q),1995年首次报告cDNA编码的分子为脂肪细胞补体相关蛋白(Acrp30)[1],主要由成熟的脂肪细胞分泌,尽管脂肪组织分泌ADN,但其水平在肥胖患者是下降的,并与肥胖呈负相关.在肥胖相关并发症如2型糖尿病(T2DM)、心血管病和肝功能异常时呈低ADN水平,其具有胰岛素增敏、抗炎、抗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脏保护作用,对骨形成也有影响.在肥胖及其相关疾病中,血循环中的ADN是下降的[2].

    作者:杨裕华;王际莘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中老年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相关因素

    目的 调查影响中老年人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相关因素.方法 经历过创伤性事件的患者106例,其中发生PTSD 54例,统计患者一般资料,调查PTSD组创伤性事件暴露情况;应用事件影响量表修订版(IES-R)对PTSD组进行评分,比较创伤性事件暴露情况不同时患者IES-R总评分;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中老年人发生PTSD相关因素.结果 性别、民族、文化程度和婚姻状况不同的患者PTSD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经历过亲朋去世、心理暴力和恐怖经历的中老年人更易发生PTSD.结论 导致中老年人发生创伤后PTSD相关因素有性别、民族、婚姻状态、文化程度、经历过亲朋去世、心理暴力和恐怖经历.

    作者:詹惟;潘铁成;李建波;樊汉利;关植培;夏强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头痛、认知障碍、癫痫、脑皮质强化的老年脑皮层静脉血栓1例

    孤立性皮质静脉血栓非常罕见,按照Jacobs等[1]的观点,可以引起不伴有颅内高压体征的部分性癫痫和头痛.硬脑膜窦属支的皮质静脉闭塞表现为静脉梗死性脑卒中,非典型动脉区域内存在多发性脑病变和较明显的癫痫及出血倾向均支持病因是静脉而非动脉血栓形成[2].大脑皮层静脉血栓形成临床表现较为复杂且不典型,诊断难度大于其他类型卒中,常存在诊断延迟,男性患者更易被延迟诊断[3].

    作者:李芳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胶体金法与ELISA法在检测血液丙型肝炎病毒抗体中的比较

    目的 探索胶体金法与ELISA法在检测血液丙型肝炎病毒抗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近期在我院住院治疗的541例丙型肝炎疑似患者.回顾分析胶体金法与ELISA法检测结果,对照分析胶体金与ELISA法检测结果、检查时间和费用.结果 541份样本中,与ELISA法检测结果进行对比,胶体金法相对特异性为96.0%(261/272),相对灵敏性为88.8%(239/269),相对准确性92.4%(500/541).胶体金与ELISA法检测结果差异显著(P<0.05).对照显示,HCV胶体金检查时间[(22.4 ±4.6)min]和费用[(6.2±1.1)元]显著低于ELISA法的检测时间[(118.2±21.1)min]和费用[(13.3±3.2)元](P<0.05).结论 胶体金法应用于丙型肝炎病毒检测,操作便捷、省时及费用低,且有相对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可作为紧急和特殊需要情况下的初筛.

    作者:袁杰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亲环素A保护PC12细胞对抗β-淀粉样蛋白诱导的氧化应激损伤和凋亡

    目的 探讨亲环素A(CyPA)对Aβ25 ~35诱导PC12细胞氧化应激损伤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用不同浓度的CyPA预处理PC12细胞,再加入Aβ25 ~35继续培养,采用MTT法分析细胞存活率.用10 nmoL/LCyPA预处理PC12细胞,再加入Aβ25 ~35继续培养,碘化丙啶(PI)单染后流式细胞仪进行凋亡的定量检测;罗丹明123(Rd 123)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线粒体跨膜电位;二氯荧光黄双乙酸盐(DCFH-DA)染色,倒置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含量.结果 CyPA可提高细胞的存活率,减少Aβ25 ~35引起的细胞凋亡,CyPA还可以改善由Aβ25 ~35引起的线粒体跨膜电位的下降,降低Aβ25 ~ 35诱导产生的大量ROS.结论CyPA可对抗Aβ25 ~ 35对PC12细胞的毒性作用,并通过增加线粒体跨膜电位和降低ROS产生从而减少细胞凋亡.

    作者:葛宇松;尹琳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晚期肺癌患者情绪抑郁同免疫抑制酸性蛋白的相关性

    学者通过对免疫抑制酸性蛋白(IAP)研究分析其与癌症的相关性,众多辅助研究也说明了IAP的水平对癌症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重要意义[1].IAP近年来已经逐渐运用于肿瘤患者临床的诊断、治疗效果、预后的评价.但同时在以往的研究中也有证明肿瘤患者的免疫能力和其情绪有一定的相关性[2],本文从IAP入手,将观察对象按照晚期、早期及健康人群进行分析,为临床进一步治疗肿瘤提供一定依据.

    作者:李玉菊;赵艾君;郑贸根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急性ST段上抬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并发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G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再通效果迅速、显著,但是AMI急性期由于心肌缺血及再灌注损伤,心电活动不稳定常发生严重的心律失常(RA),预防及处理RA是治疗成功的关键之一,对患者的预后及心肌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1].本文回顾性分析AMI患者行PCI并发再灌注RA的影响因素.

    作者:何国欢;聂绍平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心脏外科住院老年患者术后呼吸道感染的现况

    心脏外科收住的病人通常都需要通过规模较大的手术来治疗,都会给机体造成严重的创伤,并对呼吸系统功能带来巨大的影响,进而导致一系列并发症[1].其中,呼吸道感染是心脏外科术后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心脏疾病患者术前通常都有一定程度肺功能的损害,包括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肺动脉高压、肺水肿、肺淤血等,再加之胸部手术对肺部的直接刺激以及术后胸廓固定导致的活动受限都会增加呼吸道感染发生的机会[2].

    作者:李峰;顾国军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及其配体的肿瘤生物学效应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作为信号传导受体介导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钙粒蛋白(S100)、β粉样肽(A)等配体在细胞表面结合,激活细胞内多种信号传导机制,参与了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炎症反应、神经再生、Alzheimer病、透析相关性淀粉样变(DRA)、动脉粥样硬化以及肿瘤生长、浸润转移等的生物学效应[1,2].

    作者:冯华国;鲁灵;吴传新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老年患者输液中的危险因素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方法,具有药效迅速、给药方便等优点,在治疗疾病、挽救生命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1,2].老年患者由于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临床上容易引起各种非治疗效应,即输液反应,这种输液反应可以影响患者的治疗,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3].为尽可能减少输液反应及制定针对性护理措施,本文就我院老年科住院出现输液危险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作者:李海风;封三花;朱敬山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斑蝥中毒患者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3例

    斑蝥又名班蚝、花壳虫、臭壳虫,为青科昆虫,剧毒;是一种危害农作物的害虫,呈长圆形,长1.5~2.5 cm,宽0.5~1 cm.头及口器向下垂,有较大的复眼及触角各1对,触角多已脱落.背部具革质鞘翅1对,黑色,有3条黄色或棕黄色的横纹;鞘翅下面有棕褐色薄膜状透明的内翅2片.胸腹部乌黑色,胸部有足3对;有特殊的臭气.主产于贵州、辽宁、河南、广西、江苏等地.药用价值极高,对治疗恶性肿瘤、皮肤病、白癜风及顽癣有特效,同时对斑秃还有毛发再生的功效,对病毒性肝炎亦有较好抑制作用[1].但是由于斑蝥具有毒性,服用时须慎重.本文回顾分析斑蝥内服中毒患者病历资料.

    作者:袁红丽 刊期: 2012年第21期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主管:中国老年学学会

主办:中国老年学学会 吉林省卫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