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肺结核合并糖尿病临床分析

邵联群

关键词:肺结核合并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 痰菌阳性率, 抗结核治疗, Ⅱ型糖尿病, 治疗方法, 临床特点, 临床表现, 控制血糖, 线表现, 空洞, 规则, 病变
摘要:目的 探讨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其治疗方法.方法 对81例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了分析.结果 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以Ⅱ型糖尿病为主.X线表现为肺的病变广泛,多伴有空洞,痰菌阳性率高为临床特点.结论 对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应进行早期规则抗结核治疗,同时要有效控制血糖是控制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的关键.
临床肺科杂志相关文献
  • 肺结核大咯血窒息患者的急救及护理

    目的 总结肺结核大咯血窒息患者的急救措施和临床护理经验.方法 对大咯血患者清除口咽部积血,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采取有效的止血,加强护理.结果 肺结核大咯血窒息患者24例中,仅1例死亡.结论 对肺结核大咯血窒息患者,在合理使用止血药物的同时,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护理,是抢救窒息成功的关键.

    作者:侯美青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我院老年人呼吸道感染及耐药情况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老年病人住院期间院内呼吸道感染情况.方法 对我院2006年1月~2007年10月住院的老年病人进行回顾性调查,统计分析试验资料.结果 1100例老年住院患者的痰标本中,分离出致病菌346例,占31.4%(346/1100)其中男性238例,女性108例,菌群组成以G-杆菌为主,真菌次之,G+球菌很少,G-杆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高达90.1%,其耐药率较低的抗生素为丁胺卡那.结论 老年病人患严重基础症病,抵抗力低下,易感菌群为G-杆菌,真菌次之.

    作者:张惠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下呼吸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氏菌及大肠埃希氏菌的耐药性分析

    目的 分析临床分离的下呼吸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特点,从而掌握耐药菌株的流行状况.方法 按常规方法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和菌种鉴定.采用微量液体稀释与K-B法分别对常用抗生素和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性进行检测.结果 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对AMP、AMP/SB、PIP、CF、CFZ、CRM、CPD、CAX、CAZ、CTX、CPE和AZT的耐药率高达90%以上;对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PIP/TB和SCF)的耐药率分别是52.6%、34.6%和39.7%、19.8%;对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的耐药率较高,分别是64%、88.8%,96.2%、75%和96%、87.9%,具有多重耐药特点,但对亚胺培南敏感.结论 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对多种不同种类抗生素耐药,且具有多重耐药的特点.尤其是对青霉素、头孢菌素类耐药率高,但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敏感.

    作者:费广鹤;何源沁;徐元宏;王中新;沈继龙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死亡生物学标记物在急性肺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injury,ALI)是一种以严重的、持续性的低氧血症,进行性肺气体交换功能障碍引起呼吸困难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其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迫切需要临床医生掌握一些临床和/或生化参数去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进展状态.本文将着重研究在ALI中引起患者病死率升高的一些生物学标志.这些标志不仅可以作为疾病严重程度的判断指标,而且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加深我们对ALI病理生理学的整体理解.

    作者:滕林;刘先哲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浅析老年人肺部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随着社会的老龄化,肺炎严重威胁老年人的生命健康.有资料显示,16%以上的老年人直接死于肺炎,是仅次于心血管病、恶性肿瘤之后的第3位元凶,并且有随年龄增大而逐渐增高的趋势[1],且老年人肺炎的漏诊率和误诊率逐年增高.为了更好地关注老年人的生命健康和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针对我院近几年收治的老年人肺部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谈点体会.

    作者:高玉梅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关注吸入性肺炎的防治

    吸入性肺炎(aspiration pneumonia,AP)系指吸入口咽分泌物、食物或胃内容物、其他刺激性物质所致肺实质的炎症.通常将其分为3类,一类为吸入物直接损伤肺组织引起肺的化学性炎症,有国外学者将其冠名为aspiration pneumonitis,如吸入胃酸之后出现的肺炎(又称之Mendelson综合征);另一类为吸入固体物质引起阻塞性不张和炎症;第三类为误吸(aspiration)含有定植细菌的口咽分泌物引起的细菌性肺炎,此类临床为常见.

    作者:孙耕耘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经胸腔闭式引流管注入尿激酶和激素治疗包裹性胸腔积液的体会

    目的 探讨经胸腔闭式引流管注入尿激酶和激素治疗包裹性胸腔积液的临床效果.方法 常规胸腔穿刺抽胸水后,治疗组胸腔内注入生理盐水10ml+尿激酶20万单位+地塞米松5mg,对照组胸腔内只注入生理盐水10ml+地塞米松5mg.结果 治疗组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经胸腔闭式引流术中胸腔内注入尿激酶和激素对减少胸腔积液包裹、粘连有显著疗效.

    作者:王琦筠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静滴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致过敏反应1例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齐佩能)是一种广谱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以静脉滴注剂型供应,本品含有两种成分:(1)亚胺培南,为一种新型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亚安硫霉素;(2)西司他丁钠,为一种特异性酶抑制剂,它能阻断亚胺培南在肾内的代谢,从而提高泌尿道中亚胺培南原形药物的浓度.

    作者:王明勤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非典型病原体在获得性肺炎中的地位

    目的 探讨非典型病原体在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地位.方法 收集宁波市鄞州区农民2006年1月至2007年7月的CAP患者共96例,分别检测就诊时及2~4周后的血清肺炎支原体、肺炎农原体及嗜肺军团菌抗体的滴度,以出现4倍及4倍以上的增高为诊断标准.结果 所有患者的初期治疗均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3天治疗效果不佳者,进行抗生素升级治疗同时加用大环内酯类,或单用呼吸喹诺酮类抗生素,所有患者病情都得到控制,96例患者测出非典型病原体21例,其中肺炎支原体14例,肺炎衣原体4例,嗜肺军团菌3例.但21例患者中有11例单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治疗成功,10例加用大环内酯类,或单用呼吸喹诺酮类抗生素.结论 农村地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体中,非典型病原体占一定的比例,可能以混合感染为主,其初始治疗可不必覆盖非典型病原体.

    作者:彭卫东;汪一萍;俞万钧;杨亚波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非典型川崎病21例临床分析

    目的 提高对非典型川崎病的临床分析.方法 对21例非典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皮疹、球结膜充血、口唇干红、皲裂发生率高,手足硬肿及淋巴结大的发生率较低,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升高、血沉增快发生率高,尚需注意尿常规异常、贫血、肝功能异常、低蛋白血症等多系统损害表现.结论 发热≥5d、应用抗生素无效、具备2-3项主要诊断标准结合心脏彩超、实验室检查综合分析,作出早期诊断.

    作者:董雪芬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老年肺结核的药物治疗新进展

    随着我国结核病疫情的上升,老年肺结核已成为我国结核病控制的一个难题.据2000年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显示[1]:全国活动性肺结核患病率为367/10万,60岁患病率为1870/10万,在年龄分布方面,肺结核患病高峰正在往后移,75岁年龄组已达到结核病患病高峰,患病率达4045/10万.显示老年人口中结核病问题较其他年龄组更为严重.老年肺结核其流行病学具有三高一低特点:患病率高,菌阳率高,死亡率高而治愈率低.

    作者:吴碧彤;谭守勇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CT增强扫描患者的心理护理

    目的 通过对病人采取心理护理提高病人CT增强率使病人轻松接受此项榆查.方法 对125例接受检查的病人随机分成2组,其中1组常规签字不做任何解释做此检查,另1组向病人解释药物的安全系数及副作用的症状,注意事项及配合要求,同时说明注射药物后的正常反应并安慰病人,耐心解释病人提出的问题.结果 常规组有1例拒绝此项检查,心理护理组有1例不能接受此项检查,原因足过敏体质,做过敏实验后病人不能接受此检查.结论 心理护理能提高病人CT增强率,提高图像质量.

    作者:王秋芬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0.5%病毒唑滴鼻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64例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儿科常见病,90%以上病例系病毒感染,常见的有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等[1],抗生素对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无治疗效果[2].我科采用0.5%病毒唑滴鼻液滴鼻治疗取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柴国勇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40岁以下肺癌病人放疗与化疗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40岁以下失去手术机会的肺癌病人放疗与化疗的疗效及影响预后因素.方法 103例40岁以下病人单纯化疗45例,化疗与放疗综合治疗54例,单纯放疗4例.结果 103例中CR 23.3%(24/103),总有效率75.73%.1、2、5年生存率分别为52.37%、29.87%、7.8%,中位生存期15个月.结论 放疗与化疗综合治疗疗效优于单一方法治疗;血清CEA、误诊及机体免疫功能为影响愈后的重要因素.

    作者:张强;解记臣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方法及其护理

    建立人工气道后上呼吸道的自主加强湿化,过滤和咳嗽功能消失,防御能力减弱,导致排痰不畅气道堵塞,引起肺不张和继发下呼吸道感染,缺氧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因此保持气道湿润进行有效吸痰是保证气道通气和气体交换的关键.我科于2006年4月起将各种湿化疗法应用于气管切开患者的气管护理中,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韩立红;李兰;潘淑荣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无创通气条件下治疗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

    无创通气是指不需借助于气管插管或造瘘,不需建立人工气道的通气方式.无创通气机具有操作简便迅速,便于携带患者可在家长期应用.无创通气能有效地纠正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避免了气道的损伤,保护了其防御功能.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急慢性呼吸衰竭的患者,使需要通气的时间和住院日期缩短了,并缓解了病人的呼吸肌疲劳,使心肺功能获得较全面的改善,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2007年4月至2007年9月我院呼吸内科MICU使用无创通气治疗呼吸衰竭患者20例,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张春苗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124株肠球菌的分离率及耐药性分析

    肠球菌为条件致病菌,是引起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近年来,与肠球菌有关的感染发生率和病死率明显升高,医院感染中>10%由肠球菌所致[1],其中常见的为尿路感染,其次为腹部和盆腔等部位的创伤和外科术后感染[2].

    作者:王志芳;张旭刚;张凤芹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骨化性气管支气管病

    目的 探讨骨化性气管支气管病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本例临床表现,结合文献分析.结果 28例男16例,女12例.临床症状:咳嗽96.4%(27/28),咳痰53.6%(15/28),咯血28.6%(8/28),气促10.7%(3/28),声嘶7.1%(2/28),胸片无特征性改变;肺部CT在气管、支气管前、侧壁发现散发或多发斑块状结节,突向管腔,部分钙化,结节大小1~7mm.纤维支气管镜下改变:气管、支气管黏膜粗糙,凹凸不平,管壁广泛散在分布米粒样大灰黄色小结节,无蒂.结论 骨化性气管支气管病是一种良性疾病,预后较好,肺部CT,纤维支气管镜有特征性改变,可以确诊.临床医生对本病认识不足,易误诊误治,有必要提高对本病认识.

    作者:吴汉刚;梁克诚;梁新梅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肺栓塞22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肺栓塞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方法 对22例肺栓塞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进行探讨.结果 本组22例经及时诊断与治疗后,存活20例,死亡2例.结论 提高对肺栓塞的认识和重视,对具有危险基础疾病的患者,当出现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胸痛、胸闷、咯血等症状时,应及时进行影像学检查,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及时治疗,可以提高存活率,降低死亡率.

    作者:莫伟强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治疗自发性气胸的护理

    中心静脉导管细,创口小,取代传统胸腔引流管病人减轻疼痛,方便,置管时间长,并可减少感染.我们采用胸腔内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方法,可以代替传统的引流管行闭式引流,也可以多次抽气,而避免多次胸腔穿刺.本文总结2003年5月~2007年12月收治单纯性气胸78例,其中38例为胸腔内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治效果良好,报道如下.

    作者:刘惠芳 刊期: 2008年第07期

临床肺科杂志

临床肺科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 解放军第105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