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初次髋关节置换的治疗体会

陈伟;王金成;王丽娜

关键词:髋关节, 老年
摘要:随着社会老龄化现象日趋显著,老龄患者进行髋关节置换的数量逐年增加,但随之而来的髋关节置换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和复杂,如老龄患者身体状况,骨质的条件,假体的选择都不同于年轻患者.Khuri等[1]调查发现,约20%的老龄患者在行髋关节手术后至少出现一项并发症,3%左右的老龄患者在手术后30 d内死亡.2006年5月至2011年5月,本院收治118例实施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70岁以上老龄患者,进行系统随访,均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中国老年学杂志相关文献
  • 乙酰唑胺促卵巢癌细胞的凋亡作用

    目的 探讨乙酰唑胺是否可以抑制体外培养的卵巢癌细胞的生长.方法卵巢癌细胞体外培养,调整细胞浓度为1 x 105/ml,分成实验组3瓶和对照组1瓶,实验组3瓶更换成乙酰唑胺浓度分别为1×10-8mol/L、5×10 -8moL/L、10×10-8mol/L的培养液,对照组培养液不变,分别收集24、48、72 h的细胞,用预冷的70%乙醇固定,调整细胞浓度1×106/ml,PI染色,进行流式细胞仪检测.每组重复3次.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不同浓度实验组细胞凋亡率均增加,且随着药物浓度增加,细胞凋亡率也在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5).②各实验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③随着时间增加,对照组和实验组所有的细胞凋亡率增加,24h与48 h之间,24h与72 h之间,48h与72 h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乙酰唑胺对体外培养的卵巢癌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与药物浓度和培养时间有关.

    作者:王艳丽;朱继红;从云凤;张小猛;王霁雪;刘姝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注射用磷酸肌酸钠治疗蒽环类抗生素致心脏毒性的疗效

    目的 观察磷酸肌酸钠治疗蒽环类抗生素致心肌损害的疗效.方法 76例患者随机分为CP治疗组和非CP治疗组.CP组予CP(2g/d)静脉滴注;对照组使用大剂量维生素C(2~3g/天),7天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心肌酶谱和心电图改变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心肌酶水平相似,治疗后CP组较维生素C组心肌酶显著下降,心电图明显改善,其差值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改善率及总体疗效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磷酸肌酸钠可治疗蒽环类化疗药物引起的心肌损害.安全日疗效明显.

    作者:王麟辉;郭鹏翔;贺远;黄竹筠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2型糖尿病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1997年全世界有1.35亿糖尿病(DM)患者,预计到2025年将上升到3亿.DM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疾病,其发病率和对人类健康的危险性,仅次于癌症和心脑血管病.资料显示,2005年我国的DM患者已达3 500万左右,患病率在印度之后,居世界第二位,其中2型DM(T2DM)患者占全部DM的90%~95%[1].T2DM的具体发病因素尚不清楚,但通过科学调查发现大量的因素容易导致DM的发生.T2DM的危险因素一般可分为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2],国际DM联合会(IDF)将其分为非变更性因素和可变更性因素[3].针对T2DM的危险因素采取积极的治疗预防措施,对减少其发病率具有指导意义.本文通过非变更性因素、可变更性因素和心血管危险因素集簇现象三个方面对T2DM的危险因素进行系统的阐述.

    作者:王少波;田向荣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肾衰竭和肾移植患者心肌酶变化的研究进展

    接受替代治疗的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很高[1,2],肾移植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是常见的死亡原因[3].因此,对这些患者准确、及时地诊断急性心脏综合征至关重要.但过去常用于检测心肌损害的生化标志物,尤其是肌钙蛋白( troponin,Tn)以外的酶学指标,在维持性透析患者中呈现假性升高.本文就ESRD和肾移植患者的这些标志物变化、假性上升可能机制方面的有关资料进行综述.Tn是心脏和骨骼肌的结构蛋白,参与肌动蛋白-肌浆球蛋白结合的调节.由于编码心脏Tn(cTn)的基因与骨骼肌不同,所以可用单克隆抗体特异性检测cTn.三种类型的cTn,即TnT、TnI和TnC共同形成Tn复合体,其中cTnT和cTnI是心肌损害的敏感、特异性标志物,也因此被临床广泛使用.

    作者:陈华茜;闵新文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血清IL-6、IL-8、TNF-α表达与急性脑梗死损伤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的动态变化在急性脑梗死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4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1、4、7、14 d的血清IL-6、IL-8、TNF-α水平,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发病第1天血清IL-6、IL-8水平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第4天达峰值[(19.53±5.25)、(3.20±1.05) μg/L],之后逐渐下降,第14天水平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TNF-α水平在第1天即达峰值[(59.38±14.37)μg/L],在1-14d始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发病后第1天及第4天血清IL-6、IL-8、TNF-α水平均与梗死体积呈正相关(r=0.373,P<0.05;r=0.541,P<0.01;r=0.646,P <0.01;r =0.305,P<0.05).结论 IL-6、IL-8、TNF-α水平的增高程度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梗死体积大小密切相关,临床检测有助于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断及脑损害程度的评估.

    作者:陈芳梅;尹琦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中药及有效成分通过血脑屏障机制的研究进展

    中枢神经系统(CNS)疾病,如阿尔兹海默病,帕金森病,艾滋痴呆,脑膜炎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这些疾病致使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且给社会和家庭增添了巨大的负担.而用于治疗这类疾病的药物,由于人体中血脑屏障(BBB)的存在,无法到达患病部位或到达后有效浓度不足导致治疗效果不佳.据报告,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2006~ 2009年间批准上市的74种新药中,仅有小部分新药是针对老年痴呆症、帕金森氏病、亨廷顿舞蹈病等CNS疾病的,且取得的疗效并不理想.药物无法有效通过BBB是CNS疾病新药开发的主要制约因素,如何使药物透过BBB或增大透过率成为人们治疗CNS疾病所面临的一道难题.

    作者:邓钦莹;董军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三维适形放疗联合NP方案治疗老年非小细胞肺癌87例

    目的 观察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国产长春瑞滨加顺铂方案治疗老年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 分析2007年8月到2010年8月本院收治的87例年龄70 ~83岁的不适合手术的老年NSCLC者,其治疗方案为:先进行化疗诱导治疗:顺铂40 mg/m2,d1,d2;长春瑞滨25mg/m2,d1,d8,2~3个周期进行3w.然后接受三维适形放疗50~60 Gy(2Gy/fraction,约6w),同步静脉应用顺铂和长春瑞滨,1次/w至放疗结束,放化疗结束后继续NP方案维持3 w.按照WHO标准及抗肿瘤药物毒性反应分度标准评价疗效及毒副反应,卡式评分评价身体状况变化.记录疾病缓解、稳定或进展时间.结果 诱导治疗后反应率为57.5%.疾病无进展的患者50例进行同步放疗治疗后,总反应率为71%.87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 10例,部分缓解(PR)59例,稳定(SD) 11例,进展(PD)7例,总有效率(CR+ PR)为79.3%,临床获益率(CR+ PR+ SD)91.95%.中位生存时间17个月,疾病进展时间11.5个月,1年生存率66.24%,2年生存率48.7%.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为诱导化疗中主要不良反应(3~4级不良反应占28.9%),放射性食管炎(14%)、肺炎(4%)、轻度胃肠道反应和Ⅰ °~Ⅱ°骨髓抑制是放疗主要的毒副反应,无治疗相关患者死亡.结论 NP方案诱导化疗后联合三维适形放疗近期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如食管炎和放射性肺炎等能够耐受,提高了生存率,缩小照射野,使放疗毒副反应减轻,改善了生存质量,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陈卫东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吉林省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561例阳性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吉林省与过敏有关的哮喘和咳嗽患者皮肤过敏原点刺试验阳性病例在过敏原分布、反应强度、高发季节方面的特点.方法 应用18种标准化过敏原(Alutard)对吉林省1776例门诊及住院考虑与过敏有关的哮喘和咳嗽患者进行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SPT).结果 SPT阳性561例,其中以粉尘螨301例(53.65%)、户尘螨231例(41.18%)阳性率高,其次为艾蒿花粉169例(30.12%)、热螨164例(29.23%)、蟑螂136例(24.24%)、豚草花粉124例(22.10%)、向日葵100例(17.83%)、葎草65例(11.59%)、花粉Ⅰ(树木花粉)61例(10.87%),狗毛47例(8.38%)、猫毛31例(5.53%)、多价霉菌19例(3.39%)、花粉Ⅳ(杂草花粉)7例(1.25%).过敏原反应强度依次为:“+”203例(13.93%)、“(++)”798例(54.88%)、“(卅)”442例(30.40%)、“卌”11例(0.76%).8月和9月点刺阳性率明显增高.结论尘螨是吉林省与过敏有关的哮喘和咳嗽的首位过敏原,其次依次为艾蒿花粉、热螨、蟑螂.掌握本地区过敏原的种类分布特征有助于规范过敏性疾病的诊断、标准化治疗和积极有效地预防.

    作者:李洋;马程远;刘红梅;钱东华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罗格列酮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15例

    糖尿病(DM)神经源性膀胱(DCP)是DM常见神经系统并发症之一[1].本症由于尿潴留、尿路感染等因素的存在,往往会加重肾功能损害.罗格列酮( RSG)对DM疗效明确,但是针对DCP等DM相关并发症是否更优于其他降糖药,临床报道较少.本文旨在探讨RSG对DCP的临床效果.

    作者:赵通洲;王桂珍;赵志义;张蔚;严月玲;徐学田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磷酸肌酸钠治疗电击伤致心肌损害26例

    电击伤是指人体与电源直接接触后电流进入人体,造成机体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临床上除表现在电击部位的局部损伤,尚可引起全身性损伤,主要是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严重的可导致心跳呼吸停止.文献报道,电击伤后心肌损伤的发生率高达20% ~51%,是烧伤科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我科于2007年6月至2010年4月共收治电击伤后伴心肌损害患者26例,观察磷酸肌酸钠治疗对临床疗效、心肌酶水平的影响.

    作者:李晓东;杨建民;王配合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VDR基因TaqⅠ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宁夏回汉人群中重度慢性牙周炎易感性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维生素D受体基因( VDR) Taq Ⅰ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宁夏回汉人群中重度慢性牙周炎(CP)之间的相关性,并分析VDR基因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回、汉人群中的分布是否有差异.方法 收集中重度CP患者178例(汉族90例、回族88例)和健康对照者187例(汉族95例、回族92例)的静脉血,采用PCR-RFLP方法测定Taq Ⅰ位点的基因型,应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VDR基因SNP与中重度CP的易感性是否有相关关系.结果 回族CP组和回族健康对照组在基因型的分布上有显著性差异,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上亦有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0.037,0.043);汉族CP组和汉族健康对照组在基因型的分布上有显著性差异,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上亦有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0.033,0.039);汉族CP组和回族CP组比较,两组在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0.785,0.788).结论 VDR基因TaqⅠ(rs731236)位点多态性与回族中重度CP和汉族中重度CP的易感性均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张庆;彭明勇;马敏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甘草酸对氧化应激、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对糖尿病肾病大鼠的疗效

    目的 研究氧化应激导致的细胞凋亡与糖尿病肾病(DN)的关系,探讨中药甘草酸对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为DN的防治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平均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糖尿病α-硫辛酸(10 mg· kg-1·d-1)治疗组、糖尿病甘草酸(30 mg·kg-1·d-1)治疗组,除正常对照外,其余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60 mg/kg)诱发糖尿病.16w后,处死大鼠,分离肾脏,测定组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变化,观察bcl-2、bax的表达,取部分肾皮质病理观察和电镜观察肾脏细胞凋亡形态学改变.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糖尿病模型组肾脏皮质MDA水平明显升高(P<0.001),SOD活性明显降低(P<0.001),α-硫辛酸治疗组、甘草酸治疗组MDA水平明显下降,SOD活性明显升高;糖尿病模型组肾脏bcl-2表达减少、bax蛋白表达增加,电镜观察示明显凋亡形态学改变,α-硫辛酸治疗组、甘草酸治疗组的bcl-2蛋白表达较糖尿病模型组增多,而bax蛋白表达较糖尿病模型组减少,电镜观察凋亡形态学改变减轻;糖尿病模型组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区域扩大,治疗组病变减轻.结论通过调节bax、bcl-2的表达抑制细胞凋亡,明显改善DN大鼠肾脏结构与功能,延缓其发展;与α-硫辛酸无差异,且价格低、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荐应用.

    作者:刘长山;王秀军;孙丽萍;柳林;明义;刘海霞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肺栓塞6例误诊分析

    肺栓塞(PE)是以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为发病原因的一组疾病或临床综合征的总称,以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和病理生理特征的一种常见心血管疾病.发病伴随年龄的增高而上升,以50~60岁年龄段多见[1].临床上病死率高,易误诊、漏诊.我院近年来共收治6例老年PE病例被误诊为其他疾病,现分析如下.

    作者:安伟国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股骨近端加压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25例疗效分析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3% ~4%,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传统治疗方法以保守的卧床牵引为主,但此方法需长期卧床,易引起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压力性溃疡及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死亡率高,目前临床上多使用手术方法治疗[2].本文拟回顾分析股骨近端加压锁定钢板(LCP)技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

    作者:张华;邓强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Bevacizumab对早期糖尿病大鼠血-视网膜屏障破坏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单克隆抗体Bevacizumab玻璃体腔注射对早期糖尿病大鼠血-视网膜屏障(BRB)破坏的保护作用.方法STZ诱导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药物对照组及药物干预组.建模2w的糖尿病大鼠用于实验.药物干预组玻璃体腔内注入Bevacizumab,注药后1 w,采用EB法测定BRB破坏程度.结果糖尿病组大鼠视网膜标准化EB质量分数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与糖尿病药物对照组相比,药物干预组大鼠视网膜标准化EB质量分数值明显降低(P<0.01).结论早期糖尿病大鼠出现BRB破坏;抗VEGF抗体Bevacizumab对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BRB破坏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作者:金燕;刘光耀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蔗糖铁注射液治疗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疗效

    目的 探讨蔗糖铁注射液对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同期在我院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龄>2个月)56例,随机分为口服组和静脉组各28例,分别给予口服铁剂和蔗糖铁静脉推注,比较两组患者纠正肾性贫血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静脉组治疗4 w时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血清铁蛋白(SF)、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升高,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服组治疗8 w时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8 w时静脉组Hb、HCT、SF、TSAT的升高程度与口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静脉组的不良反应少于口服组.结论 静脉注射蔗糖铁与口服铁剂比较可在更短时间内纠正肾性贫血,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可提高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王红月;顾春梅;陈燕;崔明姬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阿尔茨海默病中β淀粉样蛋白对星形胶质细胞的作用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以进行性认知障碍和记忆力损害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以老年斑(SP),神经元纤维缠结(NFT)和突触丢失为主要病理改变.构成SP的主要成分是β-淀粉样蛋白(Aβ).现在普遍认为AD主要是由大脑特异区域的Aβ神经毒性蓄积所引起[1].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AC)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免疫吞噬细胞,是胶质细胞的主要类别,几乎囊括了胶质细胞的所有功能.在神经退行性疾病,如AD和帕金森病患者的大脑中存在大量活化的AC[2].活化后形成的反应性AC既产生和释放神经递质、神经营养因子,也能分泌细胞毒因子、炎症因子、补体蛋白等,参与AD的病理过程[3].<中作者简介一>=王琦(1962-),男,教授,主要从事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病理机制研究.

    作者:王琦;周海霞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血浆α-synuclein水平与帕金森病相关性的Meta分析

    目的 综合评价人血浆α-synuclein表达水平与帕金森病(PD)的相关性.方法 利用Meta分析方法对国内外公开发表以及本课题组尚未发表的关于人血浆α-synuclein水平与帕金森病关系的研究文献进行综合的定量分析.结果 共收集到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4篇,累计病例共444例,累计对照共252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总体效应检验Z=0.57,P=0.57,标准化均数差(S-x)为0.26,95%CI=-0.64 ~1.17,与无效线相交;漏斗图分布呈倒漏斗形,近似对称,发表偏倚较小;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在排除权重较大和较小的研究后,合并95%CI仍与无效线相交.结论 血浆α-synuclein表达水平与帕金森病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但该结论尚需大样本研究证实.

    作者:周波;张春林;文敏;焦玲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脑脊液鼻漏伴颅内压增高7例的外科治疗

    原发性颅内压增高常常可导致自发性脑脊液鼻漏的发生,而长期脑脊液鼻漏并发或不并发脑膜炎的患者则常常因为首次修补成功后而继发颅内压的增高,从而导致鼻漏的再次复发,这已经成为经鼻入路修补脑脊液鼻漏的难点.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006年3月至2009年9月伴有颅内压增高的脑脊液鼻漏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作者:郭宏川;郭海涛;张秋航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骨髓瘤细胞抑制成骨细胞活性和Runx2表达

    目的 建立MM细胞系(U266细胞株)和MSCs共培养体系,研究骨髓瘤细胞对MSCs增殖能力、OB形成能力和Runx2表达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为2例缺铁性贫血和1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采用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骨髓MSCs,培养3-5代后,诱导MSCs向OB分化,待细胞融合至60%~70%时,分两组,一组加U266细胞株共同培养(共培养组),另一组不加U266细胞株(对照组).采用CCK-8试剂盒检测MSCs向OB分化过程中的增殖能力,以平均光密度值(AOD)表示;碱性磷酸酶(ALP)染色和钙结节(Von-Kcssa)染色检测MSCs的OB形成能力,分别以IOD sum/Area sum值和平均钙结节个数表示;RT-PCR技术检测MSCs向OB分化过程中Runx2的表达,以Runx2/GAPDH平均光密度值表示.结果 在共培养体系中,U266细胞株和MSCs共培养的前3d,MSCs增殖能力无明显变化,两组AOD值分别为0.731±0.020和0.805±0.152(P >0.05),至第6天,共培养组的MSCs增殖能力明显低于对照组,AOD分别为0.560±0.034和2.283±0.145(P <0.05).与对照组相比,共培养组MSCs向OB分化过程中ALP的表达显著降低,IOD sum/Area sum值分别为0.138±0.038和0.376±0.044(P <0.01),钙结节的形成减少,平均钙结节个数分别为(6.7±2.75)个和(15.3±8.99)个(P<0.01)和Runx2的表达显著降低,Runx2/GAPDH平均光密度值分别为0.238±0.168和0.653 ±0.343(P <0.01).结论 骨髓瘤细胞可抑制骨髓MSCs向OB分化的增殖能力和OB形成能力,也抑制其Runx2表达.

    作者:郑晓强;陈君敏 刊期: 2011年第18期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主管:中国老年学学会

主办:中国老年学学会 吉林省卫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