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姝梅;陆东风
心血管神经症有时可与器质性心脏病同时存在,但多数无临床和病理方面的器质性心脏病证据.常见的症状有心悸、心前区疼痛、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头晕失眠多梦、手足发冷多汗及消化系统功能不适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病情重者可严重影响生活与工作.既往老年心血管神经症的研究较少.我们应用全国名老中医黄永生教授验方心悸宁Ⅰ号加减治疗老年性心血管神经症,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刘静秋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老年病人体型与慢性疾病发病的关系.方法 制定调查问卷,内容包括病史、体型、生理生化指标、疾病诊断等项目,统一调查检测方法、标准,结合临床进行调查检测.结果 血压、血糖、血脂均值及心血管病、高脂血症、糖尿病患病百分比均随体重指数(BMI)的增加而上升,以肥胖体型高,癌肿及呼吸系病患病百分比则随BMI的增加而下降,以消瘦体型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 肥胖、消瘦两种体型慢性病患病百分比高,正常体型健康,并认为肥胖是代谢综合征中心环节.
作者:周红轮;刘竟芳;朱志明;何新平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皮肤是衰老过程中易显露的器官,皮肤衰老主要表现为自然衰老和光老化两种形式[1].近来随着各种边缘学科的飞速发展,人类对于衰老的认识已从整体水平推进到细胞分子水平[2],关于衰老机制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针对皮肤衰老机制的报道却很少.因此,本文从内源性生理衰老和外源性环境衰老两个角度出发,就当前有关皮肤衰老的主要机制和相应对策进行阐述,希望为抗衰老化妆品的开发提供参考.
作者:赵俊超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营养干预在改善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血糖、血压及血脂等方面的作用.方法 代谢综合征老年患者103例(年龄≥60岁),在药物治疗不改变情况下接受营养师的饮食结构调整及运动锻炼指导并随访强化3个月,记录患者调整前、随访过程中的血糖、血脂和血压变化情况,并对指标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患者咨询前饮食结构不合理,调整后总热量、三大营养素的供能比、脂肪酸的构成等均有较大改善.1个月末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BG)较前明显下降,达到较理想水平并可稳定维持;2个月末甘油三酯(TG)可降至正常水平;3个月末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才明显下降(均P<0.05);血压(SBP/DBP)可稳定维持在较理想水平.结论 营养干预对代谢综合征的防治意义重大,应对中老年及有家族背景的人群开展早期检查及宣教,在血糖异常初期即进行膳食结构调整,以期获得更好的卫生收益.
作者:石劢;杨勤兵 刊期: 2008年第12期
为了保证患者安全度过围手术期,完善老年妇科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的处理措施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就68例老年妇科肿瘤患者围手术期处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郭尚云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鸟氨酸脱羧酶(ODC)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关系,为子宫内膜癌基因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RT-PCR、免疫组化、Western印迹蛋白技术检测50例老年妇女子宫内膜癌组织中ODC mRNA和蛋白的表达,同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进行分析.另外,用MTT法观察ODC不可逆性抑制剂α-二氟甲基鸟氨酸(DFMO)作用后子宫内膜癌HEC-1-B细胞株的增殖状况.结果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ODC mRNA表达和蛋白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P值均<0.05);ODC蛋白阳性表达率在不同年龄、组织学类型间无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在不同病理分级、FIGO分期、浸润肌层深度、淋巴结转移与否组间有显著性差异;生存3年以上者子宫内膜癌组织中ODC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生存3年以下者.MTT法生长曲线检测数据显示DFMO作用后HEC-1-B细胞增殖明显比对照组细胞缓慢.结论 ODC在老年妇女子宫内膜癌中呈高表达,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作为判断老年妇女子宫内膜癌生物学行为及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DFMO对子宫内膜癌HEC-1-B细胞株生长具有显著抑制作用,ODC有望成为子宫内膜癌靶向基因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张晓慧;钱志红;龙启芳;张爱荣 刊期: 2008年第12期
本研究用纳洛酮配合高压氧治疗一氧化碳(CO)中毒,收效较好,现对其治疗机制进行初步探讨.1 临床资料
作者:白国东;杨雪松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力量训练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作用.方法 对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组)8 w力量训练前、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敏感性、血脂、体重指数(BMI)进行分析,并与同等条件的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 运动组训练后血糖、胰岛素、HbA1C、BMI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胰岛素敏感性显著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8 w力量训练对2型糖尿病患者糖代谢具有明显改善作用.
作者:谭俊珍;李平;潘建明;刘建卫;李春深;范英昌;陈家琦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骨桥蛋白(OPN)反义基因对肺癌细胞增殖和浸润转移的影响.方法 (1)PCR扩增获得人OPN基因,pcDNA3.1(+)载体连接.酶切、测序.(2)脂质体介导将pcDNA3.1-ANOPN基因转入ECA 109,G418筛选获得稳定表达ANOPN基因的转染细胞A54-ANOPN,及表达空载体的A54-vect细胞,空白对照A54.RT-PCR检测mRNA.体外观察对比各组间倍增时间、黏附、侵袭及迁移能力的差异.结果 成功构建了pcDNA3.1-ANOPN质粒,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公布的序列同源性为100%.与A54-vect、A54相比,A54-ANOPN细胞OPN mRNA表达明显降低;倍增时间增加;黏附、侵袭及迁移能力明显降低.结论 ANOPN基因的稳定表达明显抑制肺癌细胞的恶性表型.
作者:徐沛然;杨志广;赵慧敏;邵国光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罗格列酮对哮喘小鼠气道炎症的影响.方法 50只小鼠随机分为口服罗格列酮组,既口服罗格列酮又雾化吸入布地奈德组,单用布地奈德吸入组,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卵白蛋白雾化吸入建立小鼠哮喘模型,计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嗜酸粒细胞数,观察支气管肺组织病理的改变,ELISA测定血清中IL-4及IFN-γ的水平.结果 模型组小鼠BALF中嗜酸粒细胞数明显高于其他各组,但罗格列酮组仍高于布地奈德组.肺内炎症细胞评分显示模型组评分高,正常对照组评分低,布地奈德组评分低于罗格列酮组.模型组IL-4含量显著高于其余各组,模型组IFN-γ含量显著低于其余各组,罗格列酮+布地奈德组高于布地奈德组(P<0.05).结论 罗格列酮能减轻哮喘气道炎症.
作者:靳英丽;李琦;谷玉梅;鲁继荣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解聚复肾宁对糖尿病(DM)大鼠肾组织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纤维连接蛋白(FN)表达及肾脏保护作用与机制.方法 建立STZ诱导的DM大鼠模型,将成模大鼠随机分成4组:DM对照组、解聚复肾宁治疗组、厄贝沙坦治疗组和解聚复肾宁联合厄贝沙坦治疗组(联合治疗组),同时设正常对照组.各组大鼠采用相应的干预措施处理12 w.常规方法检测各组大鼠第12周时肾重/体重(KW/BW)、血糖、尿素氮、血肌酐、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CTGF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肾组织FN表达,透射电镜观察肾脏超微结构.结果 DM对照组大鼠肾皮质CTGF表达显著升高,FN沉积显著增多,肾脏超微结构改变明显,血糖、UAER、尿素氮、血肌酐、肾重/体重显著增高.解聚复肾宁治疗组、厄贝沙坦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血糖、UAER、尿素氮、血肌酐、肾重/体重、CTGF和FN表达显著低于DM对照组(均P<0.01),肾脏超微结构改变明显改善.联合治疗组各项指标改善明显优于DM对照组、解聚复肾宁治疗组和厄贝沙坦治疗组(P<0.01),但未达到正常对照组水平.结论 解聚复肾宁对DM大鼠肾脏形态和功能有明显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肾组织CTGF表达,减少细胞外基质(ECM)沉积,减轻肾组织纤维化有关,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效果更明显.
作者:焦颖华;曹文富;陈安凤;陈益山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组织中PTEN和PI3K的表达,探讨其相互关系及其在鼻咽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TEN、和PI3K在鼻咽癌组织与鼻咽部慢性炎症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 60例NPC患者中,PI3K表达的阳性率为 86.7%(52/60),明显高于鼻咽部慢性炎症组60.9%(14/23)(P<0.05);PTEN的表达率为41.7% (25/60),明显低于鼻咽部慢性炎症组65.2%(15/23)(P<0.01);PTEN的表达与PI3K的表达强度呈负相关(P<0.05).结论 PI3K信号通路的激活与PTEN的抑制,可能在NPC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
作者:陈英杰;刘健;陶雅君;贾心善 刊期: 2008年第12期
术前患者因对手术、麻醉的恐惧均有不同程度应激反应,引起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在此基础上麻醉和手术刺激将进一步加剧心肌氧供需矛盾,可导致围术期心脑血管意外增加.本研究旨在观察围麻醉期心理疏导对老年患者术中血糖、皮质醇及血流动力学及脑电变化的影响,以探讨术前心理疏导对降低老年麻醉手术中应激反应、促进老年患者术后恢复的作用.
作者:胡玉翠;潘晓军 刊期: 2008年第12期
新辅助化疗又称术前化疗,对于治疗许多较大但可切除的晚期乳腺癌能够防止微小转移灶的发生,术前应用足量的化疗能使原发瘤缩小,从而提高手术效果,降低手术的风险,通过疗效判断,可对术后化疗具有指导性意义[1].
作者:崔光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下颌骨骨折过程中颞下颌关节的组织学变化.方法 采用新西兰大耳白兔30只,随机分为术后24 h和1、3、5、8 w 5个时相组及一个对照组,每组5只,用打击装置造成动物单侧下颌骨骨折,行钛合金小夹板坚固内固定,处死动物取双侧颞下颌关节,观察颞下颌关节髁状突和关节盘的组织学变化.结果 组织学观察到颞下颌髁状突及关节盘有不同程度的损伤.结论 下颌骨骨折造成颞下颌关节的损伤,经适当的治疗可恢复.
作者:徐亚娟;刘文书;吴国民;张茹慧 刊期: 2008年第12期
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我们以往的研究表明银杏叶提取物(extract of Gingko biloba,Egb)可通过抗脂质过氧化作用和降低NO水平而对糖尿病心肌产生保护作用[1].为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本文观察了Egb对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血浆、心肌组织NO和ET水平的影响.
作者:毛宇飞;陈国荣;李旭升;毛孙忠;陈筱菲;李安乐 刊期: 2008年第12期
桥脑小脑角疾病减压术,术中要求病人清醒,以便随时观察手术效果,故采用强化局麻.由于手术对颅神经的刺激常引起强烈的心血管反应,尤其伴有高血压、冠心病、严重心律失常等疾病的老年人存在很大危险.为确保围手术期安全,减少并发症,术中注重麻醉监测,并对因手术刺激出现的心血管应激反应作及时处理.现将我院自1990年以来,行该手术502例老年人的术中处理报告如下.
作者:张进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葛根素对大鼠脑缺血后脑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表达的影响.方法 应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2 h再灌注48 h损伤模型;分别于缺血2 h再灌注即刻、再灌注24 h给予腹腔注射葛根素400 mg/kg(体重),对照组腹腔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每组12只大鼠.大鼠苏醒后30 min及处死前分别进行神经功能评分.48 h处死大鼠,每组6只石蜡切片用HE染色检测腔梗死体积,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葛根素对缺血脑组织EPO表达的影响;每组6只ELISA法检测EPO活性.结果 葛根素400 mg/kg(体重)腹腔注射组的脑梗死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葛根素治疗也可减少神经功能损伤,神经功能评分均明显好于对照组.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葛根素组大鼠脑缺血侧皮层区及基底区EPO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葛根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保护作用可能与提高EPO的表达有关.
作者:罗玉敏;高利;吉训明;刘萍;宋珏娴;党莎;李宁;刘倩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现代心血管疾病治疗技术有了显著的进步,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成为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重要手段,它能够直接改善缺血心肌的血液供应而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脏功能.CABG联合其他左心室塑形手术以及β受体阻断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等心血管药物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病人的生活质量.
作者:刘立刚;魏翔;潘铁成;李军;潘友民;赵金平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外源性雄激素对小鼠前列腺细胞增殖凋亡及部分相关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了解雄激素在前列腺生长发育中的作用.方法 对20例睾酮处理的,以及20例空白对照昆明种雄鼠前列腺标本,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增殖指数、凋亡率及表皮生长因子(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水平.结果 经雄激素处理后,小鼠前列腺细胞增殖指数明显升高(P<0.01),凋亡率明显降低(P<0.01),EGF标记率和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bFGF标记率和表达水平也明显升高(P<0.05).结论 雄激素可促进前列腺细胞增殖、凋亡的严重失衡以及促增生生长因子的高表达是导致小鼠前列腺增生的重要原因.
作者:贾彬;黎玮;剧亚崇;蔡文清 刊期: 2008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