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他汀类药物对老年性主动脉瓣狭窄的影响

鹿克风;郭玲;朱兴雷

关键词:主动脉瓣狭窄, 老年性, 胆固醇, 他汀类药物
摘要: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对老年性主动脉瓣狭窄的影响.方法应用回顾性研究选取经超声心动图诊断的轻、中度老年性主动脉瓣狭窄病人142例,并间隔12个月或以上进行第二次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是否应用他汀类药物分为他汀治疗组(75例)和对照组(67例),分析比较两组病人超声心动图参数和血脂水平.结果治疗组病人的高血压、糖尿病和冠状动脉疾病的患病率高于对照组,平均随访17个月,研究期末治疗组TC及LDL-C较治疗前明显降低[(4.51±0.25)与(6.48±0.37),P<0.001;(2.37±0.34)与(3.63±0.24),P=0.02)],对照组无明显变化[(6.37±0.34)与(6.41±0.39),P=0.85;(3.62±0.33)与(3.57±0.32),P=0.73)],治疗组大跨瓣压差的增加、平均跨瓣压差的增加和主动脉瓣口面积的减少及年减少率均较对照组少[(分别为:(4±3)与(9±4),P=0.006;(3±2)与(6±3),P=0.01;(0.11±0.03)cm2与(0.19±0.05)cm2,P=0.03;(0.06±0.02)cm2与(0.11±0.01)cm2,P=0.02)].结论他汀类药物能延缓主动脉瓣狭窄的发展.
中国老年学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人睡眠质量及其相关行为

    目的探讨老年人睡眠质量及其影响睡眠相关行为的现状.方法采用自行设计量表及汤氏睡眠状况调查量表对228例老年人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老年人存在很多影响睡眠的不良行为习惯;老年人睡眠质量较差,尤其是女性.结论应重视老年群体的健康教育,帮助老年人改善睡眠状况,提高其睡眠质量.

    作者:赵志军;陈长香;李建民;邢凤梅;王静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城市空巢与非空巢老人生活和心理状况的比较

    目的比较研究城市空巢老人与非空巢老人的生活和心理状况.方法以<中脉老年生活质量指数调查问卷>为材料,对7个城市2 225位独居、夫妻同住和非空巢老人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大多数老年人的经济收入偏低,非空巢老人给予子女经济支持和体力付出的压力较大;大多数老年人的心情较好,但超过1/4的独居老人心情较差;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居中上水平,但独居老人的主观幸福感、与家人交流满意度较低;在养老依靠问题上空巢老人(尤其是独居老人)对于家人的期望较低;对于第三方赡养和老年人再婚的问题,夫妻同住老人比较理解和支持.结论夫妻同住老人的生活和心理状况均较好,独居老人的心理状况较差,非空巢老人的经济和体力付出的压力较大.

    作者:李德明;陈天勇;吴振云;肖俊方;费爱华;汪月峰;周林古;张放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血清总同型半胱氨酸、叶酸、VitB12与老年男性骨密度的关系

    目的探讨血清总同型半胱氨酸(tHcy)、叶酸、VitB12与老年男性骨密度的关系.方法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101例60岁以上男性血清tHcy、叶酸和VitB12的浓度,用双能X线吸收测量法(DEXA)测定腰椎前后位总体及股骨总体的骨密度(BMD),根据T≤-1和T>-1分成骨量低下(含骨质疏松)和骨量正常两组.结果(1)腰椎前后位总体及股骨总体骨量低下组血清叶酸水平均低于骨量正常组(P分别为0.000,0.036),血清tHcy、VitB12水平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2)腰椎前后位总体和股骨总体BMD与体重(r=0.204,P=0.041;r=0.020,P=0.048)、BMI(r=0.258,P=0.009;r=0.280,P=0.005)、叶酸(r=0.636,P=0.000;r=0.284,P=0.004)呈正相关;与tHcy(r=-0.264,P=0.008;r=-0.202,P=0.043)、AKP呈负相关(r=-0.201,P=0.044;r=-0.228,P=0.022);与年龄,血清VitB12、钙、磷水平没有相关性.(3)腰椎前后位总体及股骨总体BMD的影响因子是BMI、血清叶酸水平.结论老年男性腰椎前后位总体及股骨总体的骨密度下降与血清叶酸水平降低有关.

    作者:黄武;廖二元;刘幼硕;龙利民;王艳姣;王翼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降纤酶在大面积脑梗死手术病人中的应用

    大面积脑梗死常见于血栓、外伤等,有起病急、症状重、病情复杂、并发症多、治疗矛盾性大、死亡率及致残率高等特点,循证医学提出新的观点认为降纤、溶栓和脑保护治疗疗效明确,重要的是尽早治疗[1].大多数大面积脑梗死是血栓栓塞脑动脉所致,因而理想的方法是早期再通闭塞的脑血管.本文收集5年来收治的36例大面积脑梗死病例,观察降纤酶大面积脑梗死对手术患者纤维蛋白原的影响.

    作者:郭海涛;柳世杰;李毅平;花玮;罗毅男;张涵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东菱克栓酶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观察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而频繁发作的TIA更是神经内科的急症,迅速终止TIA是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项重要原则.东菱克栓酶为一种单一成分的酶制剂,能明显降低纤维蛋白原、迅速控制TIA发作,疗效确切[1].2003年6月~2005年3月我们对收治的TIA患者30例应用东菱克栓酶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

    作者:李丽;蔺磊;付铁娟;牛晓立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失眠因素分析与对策

    本文对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进行了睡眠情况的调查分析.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于2003年1~6月,入住我院心内科且符合下述入选病例标准的89例老年心血管病人中,冠心病47例(包括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24例,初发劳累性心绞痛8例,卧位型心绞痛4例,急性心肌梗死11例),高血压34例,高脂血症8例;男65例,女34例;年龄67.3~76.8岁.病房房间均朝阳,且房间设施条件、病房人数、温度、光线等其他环境也无差异.

    作者:郭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脉冲多普勒组织成像早期定量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临床研究

    目的应用多普勒组织成像(DTI)技术对冠心病(CAD)患者室壁运动速度进行研究.方法用脉冲DTI检测45例CAD患者及35例健康对照组的左室6个室壁,12个节段的运动频谱,分别测量其收缩期峰值速度(VS)、舒张早期峰值速度(VE);同时以二维超声心动图观察CAD患者上述左室各节段室壁运动情况.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CAD组心室各节段VS、VE减小明显(P<0.05,P<0.01).而二维超声心动图观察结果,45例CAD患者室壁运动正常、可疑异常及异常者分别为10例(22%)、4例(8%)及31例(70%).结论DTI可在常规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测异常之前无创、定量诊断心肌缺血.

    作者:王春柳;吴杨;吕岩;孙威;朴雪松;李丽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银杏叶片治疗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银杏叶片(每片含黄酮醇苷19.2 mg,萜类内酯4.8 mg).对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疗效.方法选择老年颈动脉AS斑块合并脑梗死68例(包括腔隙性梗死),随机分为银杏叶片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服银杏叶片2片,每日3次,治疗6个月.治疗前后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以及对颈动脉AS斑块行定量分析(内膜中层厚度).结果两组间颈动脉AS斑块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在6个月后颈动脉AS斑块定量下降(P<0.05),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银杏叶片较长时间(6个月以上)服用对缩小斑块、减轻AS程度,疗效较为肯定.

    作者:高书荣;李文彦;沈均;陆文强;王纯杰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葛根素对大鼠主动脉球囊损伤后血小板活化及凝血酶受体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球囊损伤后血管内膜增生的过程、血小板活化水平、凝血酶受体mRNA的变化及葛根素的影响.方法将72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手术组和葛根素治疗组,分别在术后3、7、14和28 d通过组织学检查、放射免疫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内膜增生的情况、血小板表面GMP-140的数目、凝血酶受体mRNA的水平及葛根素[50 mg/(kg·d)]腹腔注射对它们的影响.结果①凝血酶受体mRNA在正常血管组织表达极弱,球囊损伤术后3 d已显著增加,术后14 d达峰值,术后28 d开始下降.②GMP-140于术后3 d明显升高,术后7 d开始下降.③术后3 d已有增殖的血管平滑肌细胞移行至内膜层;术后7 d内膜开始增生;术后14 d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及内膜增生更为明显;术后28 d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明显减弱,细胞外基质增加,内膜继续增生.④使用葛根素后血小板表面GMP-140的数目减少,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减弱,但凝血酶受体mRNA表达及内膜增生程度未见明显变化.结论血管内皮损伤后内膜增生的过程中血小板活化、凝血酶受体mRNA表达增加,葛根素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及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但对凝血酶受体mRNA的表达及内膜增生的程度无明显影响.

    作者:李永红;葛志明;郭明磊;董果雄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综合性医院老年糖尿病患者住院情况分析

    为进一步增强人们对糖尿病(DM)危害性的认识,提高DM住院患者的诊疗水平,我们将1999~2003年徐州市某综合性医院住院老年DM患者的病案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作者:吴秀娟;卓朗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切割球囊成形术治疗小血管病变的临床评价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Stenting)治疗直径大于3 mm的冠脉血管病变可明确降低再狭窄发生率,但对于小血管(直径<3mm)的冠脉病变介入治疗方式仍有争论.本文旨在通过应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切割球囊成形术(Cutting Balloon Angioplasty,CBA)和普通球囊血管成形术(Plain Old Balloon Angioplasty,POBA)的比较,探讨CBA对冠心病小血管病变的疗效.

    作者:刘晓堃;李莉;赵碧琼;田美容;耿学斌;马燚;闫华;赵国玉;宋玉新;杨静;姜玉如;尚小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化痰祛瘀法治疗糖尿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临床观察

    糖尿病患者合并冠心病的发病率为非糖尿病患者的4~5倍,且以女性为多[1].而糖尿病合并心肌缺血时以无症状性为多见,且后果较为严重.本文用化痰祛瘀法治疗该病35例,取得较好的疗效.

    作者:周平;付丽;李茂盛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辛伐他汀或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血清CRP的影响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与脑梗死病情严重性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将46例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辛伐他汀组(辛伐他汀40mg/d或阿托伐他汀20 mg/d,连续用药7 d).治疗前后检测血清CRP、血清谷草转氨酶(AST)及血清肌酸激酶(CK)水平.结果治疗前CRP水平与当时及3个月时病情显著相关(P<0.01,P<0.05).治疗后他汀组CRP水平下降,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后各组AST及CK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脑梗死患者血清CRP水平与病情的严重性及预后相关.短期应用辛伐汀或阿托伐他汀可以降低脑梗死患者血清CRP水平,安全性好.

    作者:曹红;孙长凯;刘丽杰;许晶;陶定波;汪秋艳;侯宇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老年小鼠海马CA1区轴棘突触微细结构的定量分析

    目的观察老年小鼠海马CA1区轴棘突触相关结构的改变,为衰老引起的学习记忆减退提供神经解剖学依据.方法利用Golgi染色、超薄连续切片及NIH图像分析系统测量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树突棘的密度、树突棘头及突触后致密斑的大小.结果海马CA1第2、3级顶树突的树突棘密度在3月龄组与22月龄组分别为(1.056±0.049)/μm和(0.868±0.038)/μm;穿孔型突触的比率3月龄与22月龄组分别为12.7%和19%.结论老年小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树突棘的减少、穿孔型突触比率的增加可能是衰老引起学习记忆减退的形态学基础.

    作者:王磊;崔慧先;石葛明;李双成;曹翠丽;李学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人肠系膜动脉平滑肌BKCa增龄变化的研究

    目的研究肠系膜动脉平滑肌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的增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单通道膜片钳技术,在细胞贴附式和内面向外式模式下,检测不同年龄组通道的开放概率、电流幅值、平均开放时间和平均关闭时间.结果(1)在细胞贴附式膜片,老年组Po较中、青年组显著降低(P<0.05).(2)在内面向外式膜片,当浴液中Ca2+浓度为10-6mol/L时,老年组的开放概率显著低于青年组(P<0.05),而平均关闭时间显著高于青年组(P<0.05).结论老年人MASM细胞BKCa的活性下降,对胞内侧Ca2+敏感性降低,可能是老年人血管紧张性增加的原因之一.

    作者:吴爱山;罗兴林;褚现明;杨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高龄糖尿病患者血糖与胃排空的相互关系

    目的研究高龄糖尿病(DM)患者胃排空与血糖间的关系.方法将63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根据血糖控制情况分成2组(血糖控制正常组DM1和血糖异常组DM2),均给予99mTc标记的试餐,测定固相胃排空时间,并与30例正常对照组比较,对DM2组中胃排空延迟者给予莫沙比利5 mg,3次/d,服药4 w后再测放射性核素胃排空及血糖.结果DM2组胃半排空时间延迟,平均(106.9±29.5)min,与正常对照组(78.1±19.6)相比,P<0.05,DM1组胃半排空时间(76.5±17.1)min,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0.05.DM2组中17例血糖异常胃排空延迟者服用莫沙比利后,胃半排空时间明显改善,平均为(81.3±15.2)min;服药后空腹血糖无变化,8例餐后血糖降低,4例上升,平均餐后血糖与服药前相比,变化无显著差异.结论高龄DM患者高血糖时可延迟胃排空;改善胃排空后可降低部分病人的餐后血糖,空腹血糖无变化.

    作者:姚健凤;唐熙;赵尚敏;张伟;夏俊;于晓峰;王根生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衰老大鼠心肌梗死模型的实验研究

    目的运用D-半乳糖与冠脉结扎制造衰老大鼠心肌梗死复合模型.方法Wistar大鼠腹部皮下注射D-半乳糖500 mg/(kg·d),连续6 w,在此基础上再行开胸术,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观察大鼠基本状态、饮食量和自发性活动,测定外周血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和心肌组织脂褐素含量.结果此实验方法不仅达到了衰老标准,同时也成功地造成心肌梗死模型动物.结论D-半乳糖与冠脉结扎制造的复合模型符合衰老与心肌梗死的一些基本改变,但能否可以作为一种衰老大鼠心肌梗死模型仍待深入研究.

    作者:王培利;雷燕;林燕林;陈可冀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周围动脉粥样硬化与凝血功能的关系

    近年研究显示凝血因素直接参与动脉粥样硬化(AS)形成、发展的病理过程,与周围动脉粥样硬化疾病(PAD)的发生、发展、病情及预后相关.InCHIANTI研究发现[1],PAD与循环中白细胞介素1(IL-1)、IL-6受体抗体,纤维蛋白原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较高有关.其他一些研究认为[2,3],高D-二聚体(DD)水平是PAD独立的危险因素,并且可作为AS的预测因子.因此,理解AS的凝血功能异常,有助于对AS机理的探讨,可能为全面把握PAD患者的病情及诊治情况提供新手段.

    作者:曹俊杰;阚长利;姚晓东;王义围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蛋白激酶C和TGF-β1在糖尿病大鼠肾脏中的表达

    目的研究糖尿病大鼠肾小球中蛋白激酶C(PKC)活性变化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动态变化,探讨二者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与糖尿病肾病(DN)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用链脲佐菌素制备糖尿病大鼠实验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糖尿病2 w组(DM2)和糖尿病4 w组(DM4).断头处死,分离肾小球,提取纯化胞浆及胞膜蛋白,利用[γ-32P]-ATP底物磷酸化的方法检测胞浆及胞膜PKC活性.用免疫组织化学和400倍光镜检测TGF-β1在各组大鼠肾脏的表达.结果(1)糖尿病大鼠肾小球细胞内总的PKC活性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胞浆PKC活性略有下降,相差不显著;肾小球细胞膜PKC活性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膜结合PKC百分比显著增加,且细胞膜PKC活性与肾脏肥大指数及Ccr呈正相关.(2)糖尿病组TGF-β1的表达多于正常组.(3)肾小球细胞膜PKC活性与TGF-β1的表达正相关.结论高血糖慢性刺激可引起肾小球PKC活性增高,并诱导TGF-β1的表达,在糖尿病早期肾内血流动力学改变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作者:徐静;李忠诚;易兰兰;王俊宏;张春虹;戴信刚;杨新利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hCE-1和hCE-2对伊林特肯肺癌细胞毒的影响

    目的深入了解活化伊林特肯(CPT-11)的肝细胞羧酸酯酶(hCE)同工酶,提高CPT-11的活化效率.方法应用MTT法检测hCE-2、不同浓度hCE-1活化CPT-11后对多种肺癌细胞系的IC50值.结果hCE-2催化时,CPT-11对A549、NCI-H446细胞系的IC50值明显小于对照组、相同浓度和5倍浓度的hCE-1催化时(P>0.05).结论hCE-2催化CPT-11的效率强于hCE-1,hCE-2是催化CPT-11的主要同工酶.hCE-2/CPT-11酶前体药物组合显示了很强的细胞毒性.

    作者:林风武;韩振国;赵岩;高宏伟;何尔斯泰 刊期: 2006年第03期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主管:中国老年学学会

主办:中国老年学学会 吉林省卫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