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Alzheimer病危险因素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

熊文艳;胡祥炬;黄河浪;吴磊

关键词:Alzheimer病, 病例对照研究, 条件 Logistic回归分析
摘要:目的探索Alzheimer病(AD)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1∶ 1配对的病例对照研究,于2003年3月至4月以及9月至10月,在南昌市及九江市共选择经检查确诊的AD病人127例,相应对照127例,收集相关的资料进行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在37个调查因素中,发现有精神压抑史为AD患病的危险因素,其OR值为2.248.积极而有规律的参加体育活动,有业余爱好,喜交朋友为AD的保护因素,OR值分别为0.638、0.319和0.297.结论 AD的发病或患病与精神压抑史有关;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有业余爱好以及喜交朋友对该病发病或患病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中国老年学杂志相关文献
  • 125I放射粒子植入结合雄激素全阻断治疗中晚期前列腺癌

    目的探讨经直肠超声引导下125I放射粒子植入结合雄激素全阻断治疗中晚期前列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病例30例,其中C期23例,D期7例,行直肠B超引导下,经会阴穿刺前列腺125I放射粒子植入及双例睾丸切除术,术后1 w服用抗雄激素药物,其中D期患者,术后1月行转移灶外放疗.结果 30例手术顺利,平均植入125I放射粒子68粒,平均手术时间90 min,平均住院时间6 d.术后随访平均16个月,完全反应22例,部分反应5例,病情稳定2例,病情恶化1例,PSA无进展生存率97%(29/30),无1例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 125I放射粒子植入结合雄激素全阻断治疗中晚期前列腺癌安全、微创、并发症发生率低、疗效肯定.

    作者:黄毅;马潞林;王俊杰;冉维强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tau蛋白的磷酸化与Alzheimer病的神经元凋亡

    Alzheimer病(AD)特征性的病理变化包括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形成的老年斑(SP)、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s).

    作者:褚燕琦;李林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体外诱导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转化为神经元细胞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在体外特定的诱导条件下,转化为神经元细胞的规律、效率及长期存活的条件.方法采用β-巯基乙醇为诱导剂,在体外诱导6 h后,改用诱导维持液使诱导后的细胞在诱导维持液中存活6 d.用细胞化学及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神经元细胞、星形胶质细胞标记蛋白的表达.结果诱导6 h,诱导后的细胞尼氏染色胞浆中可见深蓝色的尼氏体形成;细胞表达NSE、NF-M,而不表达GFAP;NSE、NF-M阳性细胞数超过80%以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诱导6 h,诱导后的细胞表达Nestin,而无MAP-2的表达,随着时间的延长,Nestin的表达逐渐减少,而出现了MAP-2的表达.结论β-巯基乙醇在体外可定向诱导hMSCs经神经干细胞转化为神经元细胞,而且诱导后的神经元细胞逐渐趋于成熟.

    作者:常颖;卜丽莎;齐欣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磷酸钙骨水泥强化空心螺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30例临床分析

    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常合并有骨质疏松和严重的内科疾病,治疗起来相对复杂.在不采取手术的患者,除了不能尽快恢复髋关节功能外,髋内翻的发生率为40%~50%[1],因此早期良好的内固定仍被多数学者接受.近年来随着磷酸钙骨水泥(CPC)研究的进展,其在松质骨骨折骨强化方面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我们采用CPC强化空心螺钉治疗老年粗隆间A1型骨折30例,疗效满意.

    作者:孙强;李宏伟;秦彦国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螺旋定量CT与放射性核素显像肺-灌注扫描预测肺切除术后肺功能的比较

    近年来,随着肺切除术作为根治性治疗应用于肺癌和其他肺部疾病的比率增高,对肺切除术后包括肺换气量在内的残余肺功能的关注和研究也日益增加[1,2].本文对26例术前已接受放射性核素显像肺-灌注扫描或螺旋定量CT检查,并且术后有条件进行肺功能检查的右肺叶切除或右全肺切除的患者进行了观察,旨在把可预测肺切除术后肺功能的放射性核素显像肺-灌注扫描和螺旋定量CT进行比较研究,评价它们在临床中的实用性.

    作者:车成日;金虎日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Alzheimer病危险因素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探索Alzheimer病(AD)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1∶ 1配对的病例对照研究,于2003年3月至4月以及9月至10月,在南昌市及九江市共选择经检查确诊的AD病人127例,相应对照127例,收集相关的资料进行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在37个调查因素中,发现有精神压抑史为AD患病的危险因素,其OR值为2.248.积极而有规律的参加体育活动,有业余爱好,喜交朋友为AD的保护因素,OR值分别为0.638、0.319和0.297.结论 AD的发病或患病与精神压抑史有关;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有业余爱好以及喜交朋友对该病发病或患病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熊文艳;胡祥炬;黄河浪;吴磊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老年中风伴低血糖症22例分析

    老年低血糖症不少见,老年中风后伴低血糖症相对少见,其发生率未见大宗病例统计报道.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文总结北京协和医院和我院1980~2002年老年中风住院患者共1 438例,发现其中出现低血糖,血糖低于3.05 mmol/L 22例(28例次),占1.53%.男14例,女8例,年龄60~79岁,平均72.1岁;脑血栓11例,脑出血9例,脑栓塞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18例经头颅CT及/或CSF检查诊断.

    作者:马振亮;李克波;王保林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PPARγ2基因Pro12Ala多态性与老年人高血压合并脑梗死关系的探讨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2(PPARγ2)基因Pro12Ala多态性与老年人高血压合并脑梗死及血脂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湖北地区汉族老年人165例,其中正常对照组95例,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组70例.正常非老年人125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进行基因型检测,并用直接测序法加以证实.结果正常老年人PPARγ2基因Pro12Ala多态性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与非老年人群相似(P>0.05).PPARγ2基因Pro12Ala多态性与老年人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的发病无关(P>0.05).在老年脑梗死患者中,PA/AA基因型者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3.47±0.70) mmol/L],较PP型者[(2.54±0.39)mmol/L]显著升高(P<0.05).该变异与血压、血糖、体重指数无关(均为P>0.05).结论 PPARγ2基因Pro12Ala多态性可能不是老年人高血压合并脑梗死发病的遗传学因素.但该变异参与脂质异常的调节,脑梗死患者中,PA/AA型者的血清LDL-C水平,较PP型者显著升高.

    作者:沈丹;哈黛文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β-七叶皂苷钠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注射用β-七叶皂苷钠对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疗效. 方法 52例急性老年脑梗死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22),2组均常规治疗脑梗死,并根据脑水肿情况给予20%甘露醇125 ml,静滴,每日1~2次,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注射用β-七叶皂苷钠 20 mg,静脉滴注,1次/d,共14 d.按临床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标准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4 d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72.73%),且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β-七叶皂苷钠是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安全、有效的药物之一.

    作者:闫宛春;高奎山;韩建英;吴曦;张文昭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老年肺癌患者围术期免疫功能变化的初步研究

    目的研究老年肺癌患者术后早期免疫功能的变化. 方法共30例老年肺癌患者,测定术前1 d与术后第3天的T细胞亚群和红细胞的免疫黏附能力.结果术后第3天CD3+ 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和CD4+/ CD8+的比值均显著下降(P<0.05),RCRR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RICR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TRR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 结论在老年肺癌中,手术致术后早期淋巴细胞免疫和红细胞免疫功能均较术前显著降低.

    作者:秦建军;赵松;赵高峰;胡伟;齐宇;李向楠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硝酸甘油静脉注射治疗老年人高血压急症临床分析

    高血压急症常需短时间内有效、平稳降血压.传统降压药物硝普钠因其毒副作用,在老年人的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本文为观察硝酸甘油对老年人高血压急症的降压效果,并将其与硝普钠相比较,分析其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蔡予文;陈新民;王晓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糖尿病大鼠肾脏组织中氧化应激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糖尿病大鼠肾脏组织中氧化应激水平在糖尿病肾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STZ诱导糖尿病模型鼠.36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Ⅰ组(给予鱼精蛋白锌胰岛素2~4U/2 d),糖尿病Ⅱ组(每日给予鱼精蛋白锌胰岛素 9~12U/kg体重).喂养至12 w,测定各组血糖,血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尿素氮、肌酐、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尿肌酐水平和24 h尿蛋白含量.运用比色法测定肾脏皮质中抗氧化酶的活性,包括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 SOD)、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 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以及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糖尿病Ⅱ组与正常对照组间各指标无显著性差异.糖尿病Ⅰ组与Ⅱ组或正常对照组比较,血糖、TC、TG、HbA1c明显升高;抗氧化酶中,TSOD 、Cu-Zn SOD、CAT活性明显下降,GSH-Px活性则升高,Mn SOD活性在各组中无显著性差异;MDA水平明显升高.尿蛋白含量在糖尿病Ⅰ组较其他两组明显升高,而肌酐清除率则明显下降.结论糖尿病可以引起大鼠肾脏氧化应激水平的升高,在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牟忠卿;陈丽;傅艺凌;柳刚;张岩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G894T多态性与老年人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

    目的了解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基因G894T多态性与老年人出血性脑卒中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PCR和分子杂交技术对该位点在中国老年人群出血性脑卒中患者(202例)中的分布进行了检测和分析,并与无脑血管病变的人群(190例)进行比较.方法中国老年人群G894T多态性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GG、GT、TT三种基因型在病例组中分布频率分别为81.68%、16.34%和1.98%,对照组中分别为82.63%、16.32%和1.05%;两组人群中894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10.15%和9.21%,均无统计学明显差异.结论 eNOS基因G894T多态性不是中国老年人群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遗传学危险因素.

    作者:王建春;赵勇;邵建华;马丽媛;刘力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三清颗粒剂治疗老年人急性肠炎临床疗效观察

    现今治疗急性胃肠炎的药的不少,但有的疗效不够理想,有的毒副作用较大,有的易产生耐药,有的价格昂贵,为探索治疗此类疾病高效、毒副作用小、价廉、使用简便的药物,我们从60年代起,就开始了对本课题的研究,所选药物源于李时珍的<李草纲目>、民间验方和十多种中医药专著的有关资料.经过30年多年的不断探索、研究和反复的临床实践、验证,多种药物分多组进行对照观察,比较其疗效和不良反应,从中进行筛选,终精选出本方--三清颗粒剂治疗本病,取得了满意效果.

    作者:杨俊中;李友良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护骨素基因启动子区T950-C多态性与骨密度及骨代谢的关系

    目的探讨绝经后汉族妇女护骨素(OPG)基因启动子区T950-C多态性与骨质疏松症和骨代谢的关系.方法应用PCR-RFLP测定随机选取的73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妇女和61例绝经后正常妇女OPG基因T950-C的基因型,双能X线骨吸收方法分别测腰椎各椎体和股骨颈髋部的BMD,放射免疫分析法测骨代谢指标.结果所选人群OPG基因T950-C基因型频率分布在骨质疏松症和绝经正常妇女均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而且其基因型在两组研究对象中分布差异无显著性,但汉族妇女T950-C基因型分布与高加索人种妇女相比有明显差异.在骨质疏松症组CC型的股骨颈BMD低于TT型和TC型,而绝经后正常妇女三种基因型之间BMD无差异.结论 OPG基因T950-C基因型分布存在明显的种族差异.OPG基因T950-C多态性不能作为中国汉族妇女是否发生骨质疏松症的遗传标志,但对于患有骨质疏松症的中国汉族妇女CC型却能预测骨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程度.

    作者:武兆忠;刘敏;冯鉴强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补肾健脾药物血清对大鼠成骨细胞信号转导分子Smad4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补肾健脾中药吸收后不同浓度血清对离体大鼠成骨细胞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细胞内信号转导分子Smad4表达的调节作用,探讨补肾健脾中药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OP)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胶原-胰蛋白酶消化法获得新生大鼠的成骨细胞(rOB),用改良钙钴法测定碱性磷酸酶(ALP)活性以鉴定rOB;以补肾健脾药物吸收后药物血清,加入体外培养的rOB中进行培养,分别以RT-PCR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rOB的Smad4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补肾健脾吸收后药物血清可上调rOB的Smad4 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并呈一定的浓度依赖性.(P<0.01).结论补肾健脾中药通过诱导rOB TGF-β1的信号转导分子Smad4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而促进rOB的增长与分化.

    作者:任艳玲;郑洪新;杜松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老年缺血性脑卒中与危险因素相关性分析

    本文就老年缺血性脑卒中与危险因素相关性进行了回顾分析.1 临床资料1.1 研究对象我院2000~2002年体检及住院行头部CT检查者154例,男143例,女11例,年龄60~79岁,平均67.6岁.

    作者:张永珍;何勇;徐辉文;陶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老年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呼吸道感染及耐药性分析

    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大量应用,以及多种侵入性治疗手段的应用,使医院感染革兰阴性杆菌的构成比发生变化,使非发酵菌感染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1].其中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引起的感染已呈上升趋势.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是一种重要的条件致病菌,尤其在老年人且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和进行过侵入性治疗的患者呼吸道标本中分离出来.此菌对常用的抗生素物具有较高的耐药性,且对亚胺培南呈天然耐药.临床治疗非常困难,病死率较高.本文对我院近5年来从老年患者呼吸道标本中分离的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12种抗生素的耐药性进行了分析.

    作者:陈淑兰;路娟;孙鹰滨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综合型医院老年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分析

    目的探讨综合型医院老年患者死于呼吸系统疾病的部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6~2003年呼吸内科住院及死亡病例资料.结果①老年住院患者死于呼吸系统疾病的第一位、第二位原因:60岁~、70岁~年龄段,为慢性支气管炎、肺癌;80岁~年龄段,为慢性支气管炎、肺炎.而<60岁年龄段中,肺癌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慢性支气管炎及肺炎.②老年男性死于慢性支气管炎占54.60%,肺癌占23.68%;而在老年女性中,慢性支气管炎占40.54%,肺癌、肺炎及其他呼吸疾病所占比例无明显差异.③随增龄,慢性支气管炎、肺癌病死率呈现逐渐上升趋势,而肺炎病死率在<60岁年龄段为1.39%,60岁~为2.64%,70岁~、80岁~年龄段中明显增高,分别达8.33%、8.89%.④≥60岁的各年龄段,男性病死率均高于女性,<60岁年龄段,男女病死率相近,约为2%.结论在综合型医院,慢性支气管炎仍是目前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老年患者死亡的第一位呼吸系统疾病;60~80岁年龄段中肺癌居第二位,80岁以上老年中肺炎居第二位;男性中肺癌居第二位,而女性中肺癌与肺炎等无明显差异;随增龄,呼吸系疾病病死率呈上升趋势,老年男性病死率高于同年龄段女性.

    作者:马万里;辛建保;陶晓南;李元桂;白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白藜芦醇对去卵巢大鼠组织的抗氧化作用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trans-resveratrol)对去势大鼠组织中脂质过氧化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5组,A组(假手术+溶剂),B组(去卵巢+溶剂),C组(去卵巢+5 mg/kg·d白藜芦醇),D组(去势+15 mg/kg·d白藜芦醇),E组(去卵巢+45 mg/kg·d白藜芦醇),实验期90 d.采用黄嘌呤氧化酶等方法测定心、肝、脑组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丙二醛(MDA)和脂褐质的含量.结果 B组大鼠心、肝、脑组织中SOD活力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肝和心肌组织的MDA含量均显著高于C、D、E组,脑组织中MDA的含量显著高于E组,但与C、D组无显著差异(P>0.05);D、E组大鼠心、肝、脑组织中脂褐质的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明显高于C组(P<0.05).结论白藜芦醇可增强去卵巢大鼠的抗氧化系统的抗氧化能力,抑制去卵巢大鼠的脂质过氧化作用.

    作者:罗莉;黄忆明;周光宇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主管:中国老年学学会

主办:中国老年学学会 吉林省卫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