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剂量肾上腺素对室颤家兔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邢吉红;董均树;李佳睿

关键词:肾上腺素, 室颤, 血流动力学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肾上腺素对室颤家兔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在心肺复苏中的意义.方法将实验用家兔30只随机分成三组,分别为小剂量肾上腺素组(SDE组,n=10),中剂量肾上腺素组(MDE组,n=10)及大剂量肾上腺素组(LDE组,n=10),采用开胸心外膜下电刺激法制备心脏骤停动物模型,测主动脉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右房压(RAP) 、冠状动脉灌注压(CPP)及观察不同剂量肾上腺素对室颤家兔自主循环恢复率(ROSC)的影响.结果随着肾上腺素剂量的增加SBP、DBP、CPP、ROSC也随之升高.结论大剂量肾上腺素通过提高SBP、DBP、CPP增加ROSC.
中国老年学杂志相关文献
  • 离退休与在职中老年人群生命质量的研究

    目的为了解中老年人群生命质量变化趋势,分析老年人群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寻求提高老年人口生命质量的对策.方法以问卷形式对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全体离退休人员和部分在职人员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从物质生活状态、躯体功能、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四个方面对其生命质量进行多维评估研究.结果①离退组的QOL总评分、躯体、心理、社会功能维度评分等低于在职组(P<0.01);②除躯体功能维度与离退组的年龄呈负相关性趋势,各维度与两组年龄的相关性均不显著.结论与在职人员相比,离退休人员QOL呈下降趋势.认识到两者QOL的差异,在助于我们有效提高其生命质量,为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作者:隋双戈;谢月华;肖劲松;陈楚君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与血清E-选择素关系探讨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并发微血管病的老年患者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sE-selectin,sE-sel)水平的变化.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153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sE-sel水平,并测定BMI、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BUN、UAER(尿白蛋白排出率)水平.结果所有糖尿病患者血清sE-sel浓度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2型糖尿病有微血管病变组均高于无微血管病变组(均为P<0.05); sE-sel水平与HbA1c呈正相关(r=0.61,P<0.05).结论血清sE-sel参与了老年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病过程,是糖尿病视网膜病(DR)、糖尿病肾病(DN)的严重程度监测指标之一.

    作者:王玲;刘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绞股蓝多糖降血糖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绞股蓝多糖(GP)的降血糖作用及其机制,体外对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及对四氧嘧啶高血糖大鼠降血糖作用.方法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GP.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DNS)比色法观察GP在体外对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采用正常大鼠和四氧嘧啶高血糖大鼠模型,以血糖、糖耐量为指标研究GP的降血糖作用.结果 GP体外对α-淀粉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可降低四氧嘧啶高血糖大鼠的空腹血糖及糖耐量.结论 GP可降低四氧嘧啶高血糖大鼠的空腹血糖及糖耐量,其降糖机制可能与其刺激胰岛素的释放或促胰岛炎恢复 ,抑制α-淀粉酶,延缓碳水化合物在小肠的吸收有关.

    作者:魏守蓉;薛存宽;何学斌;沈凯;袁彬;蒋鹏;朱军;李颖;曾玲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荧光法动态观察糖尿病大鼠红细胞醛糖还原酶活性

    目的比较测定醛糖还原酶(AR)活性的两种荧光法(碱终止法和酸终止法)的差异,应用其中较好的一种动态观察糖尿病(DM)大鼠红细胞AR活性.方法 SD大鼠随机等分为四组:正常对照组和DM20、40、60d组,用辅酶(NADPH或NADP)、DL-甘油醛、磷酸缓冲液等组成各自的反应体系,比较碱终止法和酸终止法测定AR活性的灵敏度和重复性,择其优者测定各组大鼠红细胞AR活性.结果 NADP和NADPH浓度相同时酸终止法所测荧光值较高;辅酶浓度在0~400 μmol/L时标准曲线呈线性;酸终止法标准曲线的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分别为0.83%和2.28%,碱终止法为17.88%和16.69%,两法所测标本的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分别为4.25%、7.12%和1.13%、13.07%;高氯酸可消除血红蛋白对荧光的影响;DM组AR活性较正常对照增高(P<0.05),且随病程延长活性增加,但DM组间AR活性无统计学差异;血糖与AR活性正相关(r=0.873).结论酸终止法较碱终止法简便、灵敏、准确、稳定.DM大鼠红细胞AR活性增高,并随病程延长有增加的趋势;提示AR活性的动态观察有可能作为糖尿病并发症发展进程的监测指标.

    作者:张志华;叶玲;刘建伟;刘静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肾动脉支架置入术对老年肾动脉粥样硬化性高血压的长期影响

    目的研究肾动脉支架置入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renal angioplasty with stent,PTRAS)对老年肾动脉粥样硬化性高血压的长期影响及临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1例经肾动脉血管造影确诊并行PTRAS治疗的老年肾动脉粥样硬化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长期血压水平及与疗效相关的临床因素. 结果 PTRAS使所有患者的血压改善,治疗当天患者的血压从治疗前的158.5/86.6 mmHg下降至127.8/70.3 mmHg(P<0.05),血压的改善维持至12个月,其中4例患者达2年以上.为控制血压所需的降压药物由PTRAS前的3.4种减少至当天1.5种(与PTRAS前比较P<0.05),随时间推移药物种类逐步增加至6个月时的(1 .9±0.77)种,12个月时(1.9±0.81)种(与PTRAS当天比较P<0.05).影响肾动脉粥样硬化性高血压疗效的因素分别是:治疗前舒张压水平、肾动脉狭窄是否完全解除(即双侧肾动脉狭窄患者行单/双侧PTRAS)、外周血管病;而与年龄、治疗前收缩压、单侧或双侧肾动脉受累、患有慢性肾功能不全、高脂血症、糖尿病等无关.2例支架内再狭窄患者均出现血压升高.结论 PTRAS能够有效改善老年人肾动脉粥样硬化性高血压并长期保持稳定,尽管6个月后为满意控制血压所需的降压药物种类增加.PTRAS后血压监测和降压药物的调整是应当重视的临床问题.

    作者:李美花;范利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145例老年男性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基因近年来已成为研究的热点.国内外学者展开了广泛的研究,表明VDR多态性的分布很不一致[1~5].我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145例北京地区老年男性VDR基因型,以了解该地区老年男性的VDR基因多态性的分布,为进一步探讨其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奠定基础.

    作者:苗懿德;刘杰;何培英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51例老年人多发性骨髓瘤初诊误诊分析

    多发性骨髓瘤(MM)起病隐袭,临床表现复杂又不特异,极易误诊,误诊率高达69.1%~74.1%[1,2].现回顾分析我院近年收治的118例老年MM,旨在提高老年MM的诊治水平.

    作者:杨艳敏;潘作东;何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不同剂量肾上腺素对室颤家兔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肾上腺素对室颤家兔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在心肺复苏中的意义.方法将实验用家兔30只随机分成三组,分别为小剂量肾上腺素组(SDE组,n=10),中剂量肾上腺素组(MDE组,n=10)及大剂量肾上腺素组(LDE组,n=10),采用开胸心外膜下电刺激法制备心脏骤停动物模型,测主动脉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右房压(RAP) 、冠状动脉灌注压(CPP)及观察不同剂量肾上腺素对室颤家兔自主循环恢复率(ROSC)的影响.结果随着肾上腺素剂量的增加SBP、DBP、CPP、ROSC也随之升高.结论大剂量肾上腺素通过提高SBP、DBP、CPP增加ROSC.

    作者:邢吉红;董均树;李佳睿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老年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腹腔镜外科手术与传统的开腹手术相比较,创伤微小,手术时间较短,患者术后痛苦轻微,恢复快和住院时间短,机体的应激反应轻,对机体的免疫功能抑制小[1~3].尽管腹腔镜外科在我国广泛开展已十多年,但有关老年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和开腹胆囊切除术(OC)免疫球蛋白影响的比较研究报道甚少.本文对老年胆囊炎胆石症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免疫对蛋白进行观察,旨在了解其对老年患者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作者:方复;陈力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中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12 h内直接PCI治疗及随访分析

    目的评价中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12 h内进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干预(直接PCI)治疗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方法 44例符合ACS诊断标准的中老年病人,其中心电图表现为ST段上抬19例,非ST段上抬25例.均在距起病12 h内给予直接PCI治疗,观察6个月后左室射血分数改善情况及随访2年内复合终点事件再入院及死亡率.结果两组心功能改善无显著差异(P>0.05).非ST段上抬者再入院率较高(P<0.05).两组对死亡的影响无显著差异(P>0.05).对再入院病人在年龄、性别、病变血管数、是否合并糖尿病等方面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者与再入院关系密切(P<0.05,r=1.91).结论中老年ACS 12 h内直接PCI治疗有效挽救生命及改善心功能,影响直接PCI治疗远期效果与冠脉内粥样斑块的状况有关.

    作者:何文凯;易家骥;何兆初;王玮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以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的颈部脊髓硬膜动静脉瘘的临床研究

    目的总结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起病的颈部脊髓硬膜动静脉瘘(DAVF)的临床和影像特点.方法收集确诊的颈部脊髓硬膜动静脉瘘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例5例,并复习相关国外文献.结果此组病例平均发病年龄42岁,均以突然剧烈头痛伴恶心呕吐方式起病,有明显颈强.1例有一过性意识丧失,伴二便失禁.5例头CT检查均正常,均由腰穿证实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经颅内及脊髓血管造影诊断为颈部脊髓DAVF,5例均通过手术或介入栓塞治疗获得治愈.结论颈部脊髓DAVF是SAH的一个罕见的病因,有其特殊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对可疑DAVF的病例应行双侧颈总动脉、椎动脉及选择性脊髓血管造影.脊髓MRI作为无创筛选检查有诊断意义.

    作者:杨军;高宇;张朝东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脑缺血再灌注后bcl-2、caspase-3 mRNA水平表达与大脑皮质及纹状体区炎性细胞浸润

    目的探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bcl-2蛋白、caspase-3 mRNA的表达及炎性细胞浸润与神经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将5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二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采用原位末端标记(TUNEL)、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分别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神经细胞凋亡及损伤的变化与bcl-2、caspase-3 mRNA表达.结果 bcl-2表达于缺血再灌注12~24 h达高峰,再灌注2~4 d呈下降趋势,至16 d略高于假手术组;caspase-3 mRNA于缺血再灌注12~24 h达高峰,2~4 d呈降低趋势,至16 d略高于假手术组.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凋亡介导神经细胞损伤、坏死是一个渐进的动态演变过程.bcl-2蛋白、caspase-3 mRNA表达在抑制细胞凋亡和介导神经细胞损伤等方面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刘广义;解建波;宋金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氟伐他汀对骨质疏松大鼠骨折愈合过程中骨形态发生蛋白-7的影响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对骨质疏松大鼠骨折愈合过程中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的影响.方法 6个月龄雌性SD大鼠96只,随机分为去势组和非去势组, 每组48只, 分别行双侧卵巢切除术和假性手术;3个月后, 去势组于股骨中段制造骨折模型,再随机分为给药组和对照组,每组24只,给药组手术次日给予10 mg/(kg·d)氟伐他汀灌胃,疗程为2 w,对照组给予安慰剂.利用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检测骨折愈合过程中给药组和对照组骨折后3、7、14、21、28和42 d骨痂中BMP-7、BMP-7 mRNA的表达,并用真彩色图像分析仪作图像分析.结果给药组和对照组在骨折愈合过程中BMP-7及BMP-7 mRNA基因表达的细胞定位无差别,且表达模式基本相似.术后14 d, 阳性细胞的阳性程度给药组比对照组强(P<0.05).结论氟伐他汀对骨质疏松大鼠骨折愈合过程中BMP-7有一定促进作用.

    作者:杨茂伟;朱悦;屠冠军;吕刚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病因探讨

    目的探讨延髓背外侧综合征(Wallenberg syndrome )的病因、临床特点.方法对28例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眩晕(84%),恶心、呕吐、吞咽困难(75%),顽固性呃逆(32%),Horner征(46%),感觉障碍(46%),共济失调(85%),眼震(64%).病变主要累及延髓背外侧、小脑.结论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主要病因为动脉硬化,临床特点复杂多变,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特征及MRI改变.

    作者:孙宏侠;周艳;白春艳;李宗树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老年歧视与老年社会工作

    老年歧视(ageism)是社会大众对老年人的一种无理的负面的塑型(stereotypes)和差别对待(discrimination),这种纯粹以年龄作为划界而对老年人群歧视的情况普遍存在于现今的社会里,是现代社会制度的产物.老年歧视使老年人在社会上处于一个劣势地位,它导致老年人被边缘化及受到社会排挤,也得不到公平的社会对待和发展机会.年老并不一定代表着有问题,也不一定就带来社会问题,年老之所以被认为是社会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现今的社会结构不利于年老的一群.老年歧视在我国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在制度层面上,表现为资源的不合理分配、法律的不健全和强迫性退休制度等;在社会层面上,表现为人们对老年群体的不合理的负面塑型和偏见;在家庭层面上,表现为对老年人的忽视、排挤等负面态度与不履行赡养老人的义务等.

    作者:易勇;风少杭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长期留置双腔导管在老年血液透析中的应用

    老年血液透析患者由于大多患有动脉硬化,心功能较差,常常造成动静脉内瘘难以建立或虽然动静脉内瘘能够建立,但在长期的血液透析过程中因动-静脉分流加重心功能负荷,终促进心功能衰竭,导致死亡.近年来带有涤纶套的双腔留置导管逐步应用于临床,大大解决了这一问题.

    作者:王瑞;邱昌建;刘红燕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与老年多梗死性痴呆关系的研究

    目的了解多梗死性痴呆患者血清可溶性黏附分子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和DTNB直接法测定了82例多梗死性痴呆患者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和血GSH-Px活力,并与23例健康人对照比较.结果多梗死性痴呆患者血清黏附分子水平[sVCAM-1:轻度痴呆(993.62±108.92)ng/ml,中度痴呆(1190.32±43.95)ng/ml,重度痴呆(1625.22±220.90)ng/m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GSH-Px活力(73.98±22.32 U·ml-1·min-1)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sVCAM-1水平与痴呆程度呈正相关(r=0.6975,P<0.05).结论可溶性黏附分子与多梗死性痴呆密切相关,可溶性黏附分子可作为多梗死性痴呆治疗时的主要监测指标之一.

    作者:吴杰;于挺敏;杜志军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脑脊液与血清s100β蛋白检测对克-雅氏病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脑脊液和血清中s100β蛋白含量对克-雅氏病的诊断意义.方法用固相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13例克-雅氏病患者,6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和18例无痴呆症状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脑脊液和血清中s100β蛋白含量.结果克-雅氏病组的脑脊液和血清中s100β蛋白的含量高于阿尔茨海默病组(P<0.01)和无痴呆症状中枢神经系统疾病(P<0.01).结论脑脊液和血清中s100β蛋白含量检测可以作为克-雅氏病诊断指标之一.

    作者:高金立;林世和;赵节绪;江新梅;宋晓南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社区健康教育

    我国高血压患者现已超过1亿,其中以老年人常见.高血压一经确诊,往往需终身治疗.社区中老年高血压患者聚集现象非常普遍.这类人群往往又是对高血压知识知晓率低、需求高的人群,而目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尚不健全,不利于高血压的控制.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跟踪管理,采取健康教育措施,颇为重要.

    作者:金红梅;崔玉顺;金红妍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动脉粥样硬化的抗氧化治疗研究进展

    近年来,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ox-LDL是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氧化产物,能够从多个途径导致并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临床上,一系列具有抗氧化作用的药物相继被证明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本文就动脉粥样硬化的抗氧化治疗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朱冰坡;范利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主管:中国老年学学会

主办:中国老年学学会 吉林省卫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