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克祥;郑永晨;吴朝阳;王攀;张杰;胡燕祝;吕沅津
目的检测银杏外种皮内酯拮抗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的作用.方法给小鼠腹腔注射D-半乳糖建立衰老模型,同时以银杏外种皮内酯作为抗衰老实验药物灌服.6 w以后,与对照小鼠比较在行为、记忆及脑组织内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的差异.结果银杏外种皮内酯可增强小鼠脑内SOD、GSH-Px的活性,减少MDA的含量,提高小鼠的记忆学习能力.结论银杏外种皮内酯具有一定的抗脑衰老作用.
作者:费文勇;王爱萍;江雷;史明仪 刊期: 2004年第10期
注射用胸腺五肽(TP-5)是一种免疫增强剂[1].我们应用该药治疗老年晚期肿瘤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作者:陈静;陈青;黄之杰;张毅;罗新英;黄欣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研究血清瘦素水平与2型糖尿病(T2DM)合并脑梗死(CI)的关系.方法 T2DM患者128例(男65例,女63例),其中63例合并CI,应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其血清瘦素水平.结果 (1)T2DM肥胖者血清瘦素水平高于非肥胖者(P <0.001);(2)血清瘦素水平在不同性别间差异显著,女性高于男性(P<0.001);(3)DM合并 CI者血清Leptin水平高于无CI者(P<0.05);(4)相关分析发现,血清瘦素浓度无论男女均与体重指数(BMI)、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WC)、腰臀比(WHR)、体脂百分比(BF%)、甘油三酯(TG)、空腹胰岛素(FINS) 等呈显著相关.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BF%、性别、 FINS、腰围为影响瘦素为显著的因素.结论 T2DM合并CI者血清瘦素水平升高,血清高瘦素水平与高胰岛素血症的相关性提示,瘦素可能在T2DM脑梗死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作者:陈诗鸿;陈丽;侯新国;邵红艳;赵忠红;王殿辉;毛蔚 刊期: 2004年第10期
我科使用金纳多注射液治疗血管性痴呆(VD)26例,临床疗效较好.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 2001年2月至2004年2月用长谷川智能测验记分法筛选出总分小于15分,并有高血压,缺血性脑卒中史,明显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头颅CT扫描有脑梗死软化灶,痴呆症状是在脑血管病发病后3个月逐渐出现者[1].不能接受检查及未完成全部疗程者均不在统计之列.选出符合条件的患者52例,其中男43例,女9例,年龄53~81岁,平均62岁,随机分为金纳多观察组和血塞通+胞二磷胆碱对照组各2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既往史,病情程度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作者:赵仁;王颖红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凝血标记物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测定阵发性房颤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g)、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D-二聚体(DD)、血小板颗粒膜糖蛋白-140(GMP-140)、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阵发性房颤组的Fg、vWF和PAI-1增高[Fg:(2.36±0.67) g/L vs (3.12±0.98) g/L,P<0.001;vWF:79.36%±26.39% vs 106.28%±28.67%,P<0.001;PAI-1:(52.58±26.52) ng/ml vs (68.07±14.53) ng/ml,P<0.05],余指标无显著性差异,持续性房颤组Fg、vWF、DD、TAT和PAI-1显著升高(P<0.05~0.001);与阵发性房颤组比较,持续性房颤组DD、TAT显著升高[DD:(1.34±0.55)mg/L vs (1.79±0.88) mg/L,P<0.05;TAT:17.51 ng/ml vs 21.54 ng/ml,P<0.05];三组间GMP-140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阵发性房颤患者在房颤发作间歇期仍存在血液高凝状态,其程度介于正常组和持续性房颤患者之间.
作者:张薇;郑兆通;朱清;黎莉;钟敬泉;张运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培哚普利与氯沙坦联合治疗老年性慢性心力衰竭(CHF)对心室重构与血脑利钠肽(BNP)水平的影响.方法心衰患者随机分为培哚普利组与培哚普利加氯沙坦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测定心功能与左室内径等指标,并测定血浆BNP含量的变化.结果 BNP与NYHA分级、LVEDD、LVESD呈正相关;与LVEF增加呈负相关.培哚普利加氯沙坦组LVEDD、LVESD下降显著,LVEF增加明显,与培哚普利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培哚普利加氯沙坦治疗老年CHF较单独应用培哚普利治疗能更好地改善心衰,预防左室重构、降低血浆BNP水平.
作者:王瑛;赵学忠;杨春梅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笔者对852例院内急性心脏搏停的患者,以回顾性、对照性的研究方式,分析评价老年心脏搏停患者的临床特点、急性心肺脑复苏期间的治疗措施及心肺脑复苏后6h、12h、24h是的意识状态评分与复苏后患者近生存上率及生存时间之间关系,找出复苏后患者的高危人群,有效地更有针对性地做好高龄患者的心肺脑复苏,增加复苏成功率、改善预后.
作者:李莹洁;黄建群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绝经后妇女骨密度的关系.方法选取健康的绝经后妇女共78例,运用双能X线骨吸收法进行骨密度的测量.同时,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其雌激素受体、维生素D受体基因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结果绝经后妇女中,雌激素受体基因型仅与腰椎骨密度有显著差异.维生素D受体基因型在股骨颈、大转子部位有差异.Pvu Ⅱ多态性和BsmI多态性共同作用对骨密度影响更大.结论雌激素受体、维生素D受体基因型分布频率明显不同于西方国家,并且与骨密度有一定的关联,尤其是基因与基因的共同作用与骨密度的关系更为密切.
作者:王云燕;问晓东;李素云;李克华;周淑荣;马秀敏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闭塞性病变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PTCA)的成功率.方法对108例老年冠状动脉闭塞患者行PTCA或PTCA加支架治疗.结果 3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行PTCA均获得成功;69例择期PTCA中86处病变,60处成功,成功率69.8%.无桥连侧支的闭塞性病变PTCA成功率77.8%,桥连侧支丰富的闭塞性病变PTCA成功率为46.9%.仅1例死于心源性休克.结论老年冠状动脉闭塞患者血管闭塞时间越长,PTCA成功率越低,无桥连侧支的闭塞性病变PTCA成功率明显高于桥连侧支丰富的闭塞性病变PTCA成功率,提示老年冠状动脉闭塞性病变行PTCA或PTCA加支架术治疗安全、有效.
作者:徐海鹰;徐坚;王宁夫;张邢炜;李佩璋;许轶洲;杨莉 刊期: 2004年第10期
元记忆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迄今已有30~40年的历史.尽管人们对与元记忆相关的要领内涵的不清晰不断提出批评[1,2],但人们对元记忆研究的关注却一直没有减退.
作者:刘希平;方格 刊期: 2004年第10期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病因繁多、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的疾病,它是由多种细胞成分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过敏、感染、药物、环境、季节等诸多因素均能促使发病.
作者:王笑英;金莹;张维杰;王树岐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Aβ25-35对原代培养的海马神经元和隔区胆碱能神经元存活的影响及其形态学观察.方法应用SD大鼠海马神经元和隔区胆碱能神经元原代培养,比较在终浓度为5 μmol/L的Aβ25-35作用48 h和10 μmol/L作用24 h两种情况下,神经元的存活情况, 并用免疫组化及电镜观察神经元形态的变化.结果终浓度为5 μmol/L的Aβ25-35作用48 h、和10 μmol/L作用24 h后,可使海马和隔区胆碱能神经元存活率下降,MTT测定其存活率分别为正常对照的78.91%及80.57%、58.45%及61.45%,免疫组化可见海马和隔区胆碱能神经元突起明显损伤,电镜可见核浓缩等凋亡的形态学改变.结论 Aβ25-35对体外培养的海马神经元和隔区胆碱能神经元有明显毒性作用,不同的浓度和作用时间毒性作用有差异,但对海马和隔区胆碱能神经元的毒性无差异性,并可引起神经突起损伤,神经元凋亡的形态学变化.
作者:赵宇红;黄韧;徐杰;谢瑶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研究黏附分子与老年人胃癌血行转移的关系及化疗对其影响.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56例老年胃癌患者手术前外周血CD44变异体(CD44v5、CD44v6)表达水平,与健康老年人及非老年胃癌患者进行对照,并在应用化疗后观察黏附分子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老年胃癌组外周血CD44v5、CD44v6的表达水平分别为16.73±7.45、11.62±5.12,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老年胃癌组肿瘤≥5 cm、肿瘤浸润深度≥深肌层及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外周血CD44v5、CD44v6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肿瘤<5 cm、肿瘤浸润深度<深肌层及淋巴结转移阴性患者(P<0.01,P<0.05,P<0.01).老年胃癌患者化疗后外周血CD44v5、CD44v6表达水平较化疗前明显下降(P<0.01).结论黏附分子具有介导老年人胃癌细胞血行转移的作用,化疗可降低老年胃癌患者外周血CD44v5、CD44v6的表达水平,具有抗黏附和肿瘤转移作用.
作者:王永刚;郑天郢;扈东艳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研究hrg-1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的抑制作用是否与调节细胞周期调节蛋白(cyclin)表达活性有关.方法采用pcD2-hrg-1真核表达质粒转染体外培养的VSMCs,Western blot、MTT法、流式细胞术观察该基因过表达对细胞周期蛋白E(cyclin E)、P27表达及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转染pcD2-hrg-1后,与对照组细胞相比,G1期细胞比例上升,S期细胞比例下降,细胞生长速率明显减慢;而转染hrg-1反义RNA表达载体的细胞生长速率明显加快.转染hrg-1 24 h后cyclin E表达开始降低,之后呈持续下降趋势;至72 h,其表达量约为对照组的1/2.P27的表达则呈上升趋势,转染hrg-1 24 h后,其表达活性显著增加(为对照组的2.6倍);转染后48 h达高峰,为对照组的3.3倍;在转染后72 h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 hrg-1通过上调P27和下调cyclin E表达而发挥抑制VSMC增殖的作用.
作者:姜广建;温进坤;韩梅;潘磊;黄秀英 刊期: 2004年第10期
伊贝沙坦(irbesartan)对各级原发性高血压(EH)的理想疗效已为多项临床试验所证实,但有关其用于老年高血压的治疗效果尚少见报道[1,2].本文对伊贝沙坦治疗轻、中度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随机、对照观察,以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吴兴利;高玉玲;杨丁友;杨中苏;王士雯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及T2DM的非糖尿病一级亲属(FDRs)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测定31例正常人、57例一级亲属、35例T2DM患者的血浆PAI-1水平;采用方差分析、逐步多元直线回归分析.结果 (1)HOMA胰岛素抵抗(HOMA-IR)在对照组、FDRs、T2DM组逐渐升高,胰岛功能(HOMA-β)逐渐下降,且有显著差异(P<0.05),T2DM组HbA1c显著高于对照组和FDRs(P<0.01).(2)FDRs和T2DM组血浆PAI-1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T2DM及非糖尿病的T2DM一级亲属胰岛素敏感指数下降,纤溶受损,且与肥胖、血脂水平呈正相关.
作者:陈树春;宋光耀;刘铁迎;王世娟 刊期: 2004年第10期
长期以来人们只重视应用药物治疗老年期痴呆,寄期望于其智能的恢复,但是从未遂愿;其实真正造成患者家属烦恼的主要是患者的精神行为障碍,而非患者的智能受损.由于老年患者对药物的副反应耐受性差,日前常用的抗精神病药物疗效并不十分理想,而且锥体外系、体位性低血压等方面的副反应出现较多,在治疗痴呆患者的精神行为障碍时,往往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目前,新一代抗精神病药物的问世,给更好的治疗这类疾病带来了曙光;但是,此类研究在国内鲜有报道,在国际上也缺少大规模、随机、前瞻性、双盲对照性研究.本文采用小剂量利培酮进行治疗,以期在较少出现副作用、更为安全的前提下取得更好的疗效,并提高依从性.
作者:李振宇 刊期: 2004年第10期
帕金森病(PD)是以脑内显质多马胺(DA)能神经元缺失为主要特点的慢性变性疾病.
作者:胡国华;董丽华;宋月平 刊期: 2004年第10期
在老年人群高血压的发病率远高于其他年龄段,同时又是许多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大动脉顺应性降低是老化的常见表现,是老年高血压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本文应用超声技术对老年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进行观察分析.
作者:高甬东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研究普伐他汀对冠心病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高分辨超声技术,对70例冠心病高胆固醇血症患者降脂前后和70例对照者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进行检测.结果高胆固醇血症组肱动脉血流介导性舒张较正常组明显减弱(P<0.001),而二组对硝酸甘油的反应无显著性差异(P=0.49).70例冠心病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服用普伐他汀10 mg治疗(3.8±0.8)月后,血浆总胆固醇从(6.31±0.70)mmol/L降至(5.06±0.63)mmol/L,同时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01),而治疗前后肱动脉对硝酸甘油的反应无显著性改变.结论冠心病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存在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障碍,经普伐他汀降胆固醇治疗后,受损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作者:宋贺;罗晓华;魏郁;张金盈;赖泽仁 刊期: 200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