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文勇;王爱萍;江雷;史明仪
目的探讨高龄患者肾移植手术的适应证、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和对急性排斥的免疫监测及其他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64例60~71岁尿毒症患者进行尸体肾移植手术,术后进行移植肾脏功能、T细胞亚群、ICAM-1等指标监测.结果 1年人/肾存活率为92.6%/83.9%,3年为85.2%/74.1%,5年为82.4%/72.2%.急性排斥发生率为27%.结论合理应用免疫抑制剂及监测和治疗急性排斥反应,降低术后并发症是提高老年患者肾移植存活率的重要因素.
作者:傅耀文;周洪澜;王伟刚;谷新权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转染磷脂过氧化氢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PHGPx)基因对神经毒物质Aβ及H2O2诱导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方法通过基因转染和筛选得到稳定高表达PHGPx基因的PC12 细胞,加入神经毒物质Aβ及H2O2, 采用电镜、DNA片段化测定、MTT比色微量分析及流式细胞凋亡率分析等方法观察转基因后抗逆变致凋亡的能力.结果加入神经毒物质Aβ或H2O2后,未转染PHGPx基因的PC12 细胞出现凋亡的特征性形态学改变,电泳可见断裂的DNA片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较转染组明显增加.MTT比色微量分析显示细胞活力下降(均P<0.01).结论 Aβ及H2O2能够诱导神经细胞凋亡.转染PHGPx基因能对抗Aβ、H2O2的神经毒性,保护Aβ、H2O2所致的神经细胞损伤凋亡,是AD等有活性氧参与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一种新的基因干预治疗思路.
作者:付振涛;杨玲玲;郝建荣;曾季平;孔峰;钟华;崔行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中老年妇女子宫异常出血的原因,以利早期发现恶性子宫体肿瘤. 方法应用刮宫术结合B型超声和宫腔镜检查分析了1 685例年龄>40岁的子宫异常出血病例,并对部分手术病例的临床和病理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 56.0%的围绝经期,41.7%的绝经后期和40.6%的老年期子宫异常出血患者有子宫内膜增生.老年期患者患不典型增生和复杂性增生的比例明显高于围绝经期和绝经后期患者,绝经后期高于围绝经期患者(均P <0.01).老年期和绝经后期子宫体恶性肿瘤患病率明显增高(P<0.01).子宫内膜鳞癌无论在老年期还是在围绝经期都有较高的患病率(>12%).结论子宫内膜增生和子宫内膜癌是中老年妇女子宫异常出血的主要原因,非腺癌有逐年增加的倾向.
作者:付艳;费军伟;王虹;宋媛媛;邓伟国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培哚普利与氯沙坦联合治疗老年性慢性心力衰竭(CHF)对心室重构与血脑利钠肽(BNP)水平的影响.方法心衰患者随机分为培哚普利组与培哚普利加氯沙坦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测定心功能与左室内径等指标,并测定血浆BNP含量的变化.结果 BNP与NYHA分级、LVEDD、LVESD呈正相关;与LVEF增加呈负相关.培哚普利加氯沙坦组LVEDD、LVESD下降显著,LVEF增加明显,与培哚普利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培哚普利加氯沙坦治疗老年CHF较单独应用培哚普利治疗能更好地改善心衰,预防左室重构、降低血浆BNP水平.
作者:王瑛;赵学忠;杨春梅 刊期: 2004年第10期
我科使用金纳多注射液治疗血管性痴呆(VD)26例,临床疗效较好.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 2001年2月至2004年2月用长谷川智能测验记分法筛选出总分小于15分,并有高血压,缺血性脑卒中史,明显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头颅CT扫描有脑梗死软化灶,痴呆症状是在脑血管病发病后3个月逐渐出现者[1].不能接受检查及未完成全部疗程者均不在统计之列.选出符合条件的患者52例,其中男43例,女9例,年龄53~81岁,平均62岁,随机分为金纳多观察组和血塞通+胞二磷胆碱对照组各2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既往史,病情程度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作者:赵仁;王颖红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对老年肺部感染患者GH-IGF轴的影响,探讨rhGH对老年肺部感染合并低蛋白血症的患者的蛋白代谢的作用.方法将20例老年肺部感染合并低蛋白血症的患者随机分为GH治疗组和非GH治疗组,疗程10 d,GH治疗组病人给予rhGH 9 IU/d,于研究前及研究结束后观察血清IGF-Ⅰ、IGFBP-1 、IGFBP-3、GH、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同时分别于研究前、研究第6天、研究结束时检测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水平.结果 (1)研究结束时,GH治疗组的血清GH 、IGF-Ⅰ、IGFBP-3 的水平显著高于研究前(P<0.01)和非GH治疗组(P<0.05),而血清IGFBP-1水平显著低于研究前(P<0.01)和非GH治疗组(P<0.01);(2)研究结束后GH治疗组的血清前白蛋白、转铁蛋白的水平显著高于研究前和非GH治疗组(P<0.01).(3)用药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的水平无显著的变化.结论 rhGH可使IGF-Ⅰ、IGFBP-3水平增加,使IGFBP-1降低,从而促进蛋白质的合成,改善老年肺部感染患者的蛋白代谢.
作者:钱玉英;陈秉良;冯明;曹若瑾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闭塞性病变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PTCA)的成功率.方法对108例老年冠状动脉闭塞患者行PTCA或PTCA加支架治疗.结果 3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行PTCA均获得成功;69例择期PTCA中86处病变,60处成功,成功率69.8%.无桥连侧支的闭塞性病变PTCA成功率77.8%,桥连侧支丰富的闭塞性病变PTCA成功率为46.9%.仅1例死于心源性休克.结论老年冠状动脉闭塞患者血管闭塞时间越长,PTCA成功率越低,无桥连侧支的闭塞性病变PTCA成功率明显高于桥连侧支丰富的闭塞性病变PTCA成功率,提示老年冠状动脉闭塞性病变行PTCA或PTCA加支架术治疗安全、有效.
作者:徐海鹰;徐坚;王宁夫;张邢炜;李佩璋;许轶洲;杨莉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及T2DM的非糖尿病一级亲属(FDRs)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测定31例正常人、57例一级亲属、35例T2DM患者的血浆PAI-1水平;采用方差分析、逐步多元直线回归分析.结果 (1)HOMA胰岛素抵抗(HOMA-IR)在对照组、FDRs、T2DM组逐渐升高,胰岛功能(HOMA-β)逐渐下降,且有显著差异(P<0.05),T2DM组HbA1c显著高于对照组和FDRs(P<0.01).(2)FDRs和T2DM组血浆PAI-1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T2DM及非糖尿病的T2DM一级亲属胰岛素敏感指数下降,纤溶受损,且与肥胖、血脂水平呈正相关.
作者:陈树春;宋光耀;刘铁迎;王世娟 刊期: 2004年第10期
元记忆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迄今已有30~40年的历史.尽管人们对与元记忆相关的要领内涵的不清晰不断提出批评[1,2],但人们对元记忆研究的关注却一直没有减退.
作者:刘希平;方格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外周血单核细胞中DcR3基因表达水平与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患者的肺限制性通气功能、弥散功能的关系,以及IPF的发病机理、DcR3基因在IPF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检测IPF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DcR3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DcR3基因在IPF患者PBMC中表达(0.357±0.088)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0.259±0.084)(P<0.05).IPF患者PBMC中DcR3基因表达增高者其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和弥散功能障碍均加重.结论 DcR3基因在IPF患者PBMC中表达明显高于健康人, DcR3基因表达水平与IPF患者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弥散功能障碍呈正相关.
作者:吴艳峰;杨俊玲;马忠森;董春玲;秦彦国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研究辛伐他汀及小剂量辛伐他汀与小剂量尼尔雌醇联合应用对去卵巢大鼠骨代谢的影响.方法 45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9只:A组(假手术组)、B组(卵巢切除,OVX组)、C组(卵巢切除+辛伐他汀组)、D组(卵巢切除+尼尔雌醇组)、E组(卵巢切除+辛伐他汀+尼尔雌醇组).实验给药10 w后处死大鼠,测量大鼠的体重和股骨、胫骨的骨密度;检测血清骨钙素、碱性磷酸酶和尿钙、肌酐、羟脯氨酸的含量;观察股骨干骺端微观结构的形态学改变.结果与B组相比,C、D、E 3组大鼠体重明显降低(P<0.01),股骨骨密度增高(P<0.05),血清骨钙素、碱性磷酸酶水平升高(P<0.05),股骨干骺端微观结构接近正常.C、D、E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辛伐他汀及小剂量的辛伐他汀和尼尔雌醇联合应用能够促进去卵巢大鼠的新骨形成,增高骨密度,改善损伤的骨微观结构.
作者:杜建层;冯艳萍;庞义存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Aβ25-35对原代培养的海马神经元和隔区胆碱能神经元存活的影响及其形态学观察.方法应用SD大鼠海马神经元和隔区胆碱能神经元原代培养,比较在终浓度为5 μmol/L的Aβ25-35作用48 h和10 μmol/L作用24 h两种情况下,神经元的存活情况, 并用免疫组化及电镜观察神经元形态的变化.结果终浓度为5 μmol/L的Aβ25-35作用48 h、和10 μmol/L作用24 h后,可使海马和隔区胆碱能神经元存活率下降,MTT测定其存活率分别为正常对照的78.91%及80.57%、58.45%及61.45%,免疫组化可见海马和隔区胆碱能神经元突起明显损伤,电镜可见核浓缩等凋亡的形态学改变.结论 Aβ25-35对体外培养的海马神经元和隔区胆碱能神经元有明显毒性作用,不同的浓度和作用时间毒性作用有差异,但对海马和隔区胆碱能神经元的毒性无差异性,并可引起神经突起损伤,神经元凋亡的形态学变化.
作者:赵宇红;黄韧;徐杰;谢瑶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研究血清瘦素水平与2型糖尿病(T2DM)合并脑梗死(CI)的关系.方法 T2DM患者128例(男65例,女63例),其中63例合并CI,应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其血清瘦素水平.结果 (1)T2DM肥胖者血清瘦素水平高于非肥胖者(P <0.001);(2)血清瘦素水平在不同性别间差异显著,女性高于男性(P<0.001);(3)DM合并 CI者血清Leptin水平高于无CI者(P<0.05);(4)相关分析发现,血清瘦素浓度无论男女均与体重指数(BMI)、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WC)、腰臀比(WHR)、体脂百分比(BF%)、甘油三酯(TG)、空腹胰岛素(FINS) 等呈显著相关.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BF%、性别、 FINS、腰围为影响瘦素为显著的因素.结论 T2DM合并CI者血清瘦素水平升高,血清高瘦素水平与高胰岛素血症的相关性提示,瘦素可能在T2DM脑梗死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作者:陈诗鸿;陈丽;侯新国;邵红艳;赵忠红;王殿辉;毛蔚 刊期: 2004年第10期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病因繁多、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的疾病,它是由多种细胞成分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过敏、感染、药物、环境、季节等诸多因素均能促使发病.
作者:王笑英;金莹;张维杰;王树岐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大鼠)心脏形态学的改变及罗格列酮对SHR大鼠心脏的保护作用.方法 SHR大鼠24只,随机分成两组.实验期8 w,取组织标本,采用光镜和电镜观察大鼠心肌结构的改变.结果 SHR大鼠心肌间质出现胶原纤维的增殖,心肌细胞的结构也发生了改变,经罗格列酮治疗后,大鼠心肌间质胶原含量明显减少,心肌细胞形态得到明显改善.结论罗格列酮对逆转高血压所致的心肌重构具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杨连伟;孔俭;葛姝颖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笔者对852例院内急性心脏搏停的患者,以回顾性、对照性的研究方式,分析评价老年心脏搏停患者的临床特点、急性心肺脑复苏期间的治疗措施及心肺脑复苏后6h、12h、24h是的意识状态评分与复苏后患者近生存上率及生存时间之间关系,找出复苏后患者的高危人群,有效地更有针对性地做好高龄患者的心肺脑复苏,增加复苏成功率、改善预后.
作者:李莹洁;黄建群 刊期: 2004年第10期
注射用胸腺五肽(TP-5)是一种免疫增强剂[1].我们应用该药治疗老年晚期肿瘤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作者:陈静;陈青;黄之杰;张毅;罗新英;黄欣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凝血标记物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测定阵发性房颤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g)、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D-二聚体(DD)、血小板颗粒膜糖蛋白-140(GMP-140)、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阵发性房颤组的Fg、vWF和PAI-1增高[Fg:(2.36±0.67) g/L vs (3.12±0.98) g/L,P<0.001;vWF:79.36%±26.39% vs 106.28%±28.67%,P<0.001;PAI-1:(52.58±26.52) ng/ml vs (68.07±14.53) ng/ml,P<0.05],余指标无显著性差异,持续性房颤组Fg、vWF、DD、TAT和PAI-1显著升高(P<0.05~0.001);与阵发性房颤组比较,持续性房颤组DD、TAT显著升高[DD:(1.34±0.55)mg/L vs (1.79±0.88) mg/L,P<0.05;TAT:17.51 ng/ml vs 21.54 ng/ml,P<0.05];三组间GMP-140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阵发性房颤患者在房颤发作间歇期仍存在血液高凝状态,其程度介于正常组和持续性房颤患者之间.
作者:张薇;郑兆通;朱清;黎莉;钟敬泉;张运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老年人群胃镜检查时联合应用异丙酚和咪唑安定的安全性.方法对108例老年患者胃镜检查时联合应用异丙酚和咪唑安定镇静,了解胃镜检查中患者的客观反应、操作时间以及检查过程中血压、心率和氧饱和度的变化.结果老年镇静组和老年对照组患者感受(恶心、咳嗽、咽喉不适感等)差异明显,对胃镜检查的满意程度有明显差异.老年镇静组(>65岁)与镇静对照组(<35岁)的药物用量有明显差异.老年镇静组检查中血压、SaO2有一过性降低,检查后即刻恢复.老年镇静组和老年对照组胃镜操作过程中的客观指标(如肢体不自主运动、胃食管反流、胃体胃窦蠕动、幽门口开放)存在着差异.结论老年患者胃镜检查中联合应用异丙酚和咪唑安定是安全和舒适的,严密观察是操作镇静胃镜检查的安全保证.
作者:李健;李振锋;赵治国;陆敏;尚敏杰;冯常炜;唐芙爱;段芳龄 刊期: 2004年第10期
帕金森病(PD)以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和姿势反射障碍为主要临床特征[1].其病理基础是中脑黑质多巴胺(DA)能神经元变性、缺失及黑质纹状体通路变性死亡 [1,2].目前临床上早期确诊该病难度很大,近年来研究表明多巴胺转运体(Dopamine transporter DAT)显像可以从分子水平评价DA递质系统功能的客观情况,有助于定量研究该病的早期诊断,并在病情监测、药物疗效评估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作者:谢雪姣;贾少微 刊期: 200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