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转染PHGPx基因对Aβ及H2O2诱导PC12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

付振涛;杨玲玲;郝建荣;曾季平;孔峰;钟华;崔行

关键词:磷脂过氧化氢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β淀粉样肽, 阿尔茨海默病, 细胞凋亡
摘要:目的观察转染磷脂过氧化氢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PHGPx)基因对神经毒物质Aβ及H2O2诱导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方法通过基因转染和筛选得到稳定高表达PHGPx基因的PC12 细胞,加入神经毒物质Aβ及H2O2, 采用电镜、DNA片段化测定、MTT比色微量分析及流式细胞凋亡率分析等方法观察转基因后抗逆变致凋亡的能力.结果加入神经毒物质Aβ或H2O2后,未转染PHGPx基因的PC12 细胞出现凋亡的特征性形态学改变,电泳可见断裂的DNA片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较转染组明显增加.MTT比色微量分析显示细胞活力下降(均P<0.01).结论 Aβ及H2O2能够诱导神经细胞凋亡.转染PHGPx基因能对抗Aβ、H2O2的神经毒性,保护Aβ、H2O2所致的神经细胞损伤凋亡,是AD等有活性氧参与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一种新的基因干预治疗思路.
中国老年学杂志相关文献
  • 苦碟子注射液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影响

    苦碟子注射液问世已有多年,多用于治疗慢性心肌缺血,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中亦有应用,且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目前却缺乏相应的理论依据.本文通过该药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作用的研究,提供苦碟子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可靠性.

    作者:林萍;杨婧;周登滨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罗格列酮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脏保护作用的形态学研究

    目的探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大鼠)心脏形态学的改变及罗格列酮对SHR大鼠心脏的保护作用.方法 SHR大鼠24只,随机分成两组.实验期8 w,取组织标本,采用光镜和电镜观察大鼠心肌结构的改变.结果 SHR大鼠心肌间质出现胶原纤维的增殖,心肌细胞的结构也发生了改变,经罗格列酮治疗后,大鼠心肌间质胶原含量明显减少,心肌细胞形态得到明显改善.结论罗格列酮对逆转高血压所致的心肌重构具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杨连伟;孔俭;葛姝颖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金纳多注射液治疗血管性痴呆26例临床观察

    我科使用金纳多注射液治疗血管性痴呆(VD)26例,临床疗效较好.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 2001年2月至2004年2月用长谷川智能测验记分法筛选出总分小于15分,并有高血压,缺血性脑卒中史,明显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头颅CT扫描有脑梗死软化灶,痴呆症状是在脑血管病发病后3个月逐渐出现者[1].不能接受检查及未完成全部疗程者均不在统计之列.选出符合条件的患者52例,其中男43例,女9例,年龄53~81岁,平均62岁,随机分为金纳多观察组和血塞通+胞二磷胆碱对照组各2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既往史,病情程度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作者:赵仁;王颖红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培哚普利与氯沙坦治疗心力衰竭对心室重构的影响

    目的观察培哚普利与氯沙坦联合治疗老年性慢性心力衰竭(CHF)对心室重构与血脑利钠肽(BNP)水平的影响.方法心衰患者随机分为培哚普利组与培哚普利加氯沙坦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测定心功能与左室内径等指标,并测定血浆BNP含量的变化.结果 BNP与NYHA分级、LVEDD、LVESD呈正相关;与LVEF增加呈负相关.培哚普利加氯沙坦组LVEDD、LVESD下降显著,LVEF增加明显,与培哚普利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培哚普利加氯沙坦治疗老年CHF较单独应用培哚普利治疗能更好地改善心衰,预防左室重构、降低血浆BNP水平.

    作者:王瑛;赵学忠;杨春梅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治疗帕金森病的基础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PD)是以脑内显质多马胺(DA)能神经元缺失为主要特点的慢性变性疾病.

    作者:胡国华;董丽华;宋月平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阵发性心房颤动凝血状态的研究

    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凝血标记物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测定阵发性房颤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g)、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D-二聚体(DD)、血小板颗粒膜糖蛋白-140(GMP-140)、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阵发性房颤组的Fg、vWF和PAI-1增高[Fg:(2.36±0.67) g/L vs (3.12±0.98) g/L,P<0.001;vWF:79.36%±26.39% vs 106.28%±28.67%,P<0.001;PAI-1:(52.58±26.52) ng/ml vs (68.07±14.53) ng/ml,P<0.05],余指标无显著性差异,持续性房颤组Fg、vWF、DD、TAT和PAI-1显著升高(P<0.05~0.001);与阵发性房颤组比较,持续性房颤组DD、TAT显著升高[DD:(1.34±0.55)mg/L vs (1.79±0.88) mg/L,P<0.05;TAT:17.51 ng/ml vs 21.54 ng/ml,P<0.05];三组间GMP-140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阵发性房颤患者在房颤发作间歇期仍存在血液高凝状态,其程度介于正常组和持续性房颤患者之间.

    作者:张薇;郑兆通;朱清;黎莉;钟敬泉;张运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利培酮治疗老年期痴呆患者的精神和行为障碍对照研究

    长期以来人们只重视应用药物治疗老年期痴呆,寄期望于其智能的恢复,但是从未遂愿;其实真正造成患者家属烦恼的主要是患者的精神行为障碍,而非患者的智能受损.由于老年患者对药物的副反应耐受性差,日前常用的抗精神病药物疗效并不十分理想,而且锥体外系、体位性低血压等方面的副反应出现较多,在治疗痴呆患者的精神行为障碍时,往往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目前,新一代抗精神病药物的问世,给更好的治疗这类疾病带来了曙光;但是,此类研究在国内鲜有报道,在国际上也缺少大规模、随机、前瞻性、双盲对照性研究.本文采用小剂量利培酮进行治疗,以期在较少出现副作用、更为安全的前提下取得更好的疗效,并提高依从性.

    作者:李振宇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精神因素对老年人支气管哮喘的影响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病因繁多、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的疾病,它是由多种细胞成分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过敏、感染、药物、环境、季节等诸多因素均能促使发病.

    作者:王笑英;金莹;张维杰;王树岐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胸腺五肽在老年晚期肿瘤化疗中的辅助治疗作用

    注射用胸腺五肽(TP-5)是一种免疫增强剂[1].我们应用该药治疗老年晚期肿瘤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作者:陈静;陈青;黄之杰;张毅;罗新英;黄欣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老年冠状动脉闭塞性病变介入治疗的临床评价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闭塞性病变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PTCA)的成功率.方法对108例老年冠状动脉闭塞患者行PTCA或PTCA加支架治疗.结果 3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行PTCA均获得成功;69例择期PTCA中86处病变,60处成功,成功率69.8%.无桥连侧支的闭塞性病变PTCA成功率77.8%,桥连侧支丰富的闭塞性病变PTCA成功率为46.9%.仅1例死于心源性休克.结论老年冠状动脉闭塞患者血管闭塞时间越长,PTCA成功率越低,无桥连侧支的闭塞性病变PTCA成功率明显高于桥连侧支丰富的闭塞性病变PTCA成功率,提示老年冠状动脉闭塞性病变行PTCA或PTCA加支架术治疗安全、有效.

    作者:徐海鹰;徐坚;王宁夫;张邢炜;李佩璋;许轶洲;杨莉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老年肺心病患者血浆内皮素、血管紧张素Ⅱ、6-酮-前列腺素F1α水平及其相互关系

    目的研究老年肺心病患者血浆内皮素(ET)、血管紧张素Ⅱ(AngⅡ)、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水平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采用放免法测定30例健康老人、50例老年肺心病(CPHD)急性发作期及44例老年慢阻肺(COPD)缓解期患者血浆ET、肾素活性(PRA)、AngⅡ、醛固酮(ALDO)、6-keto-PGF1α的水平.结果 CPHD急发期组 ET、PRA、AngⅡ、ALDO明显高于COPD缓解期组及正常组( P<0.01),而6-keto-PGF1α明显低于COPD缓解期组及正常组(P<0.01).根据血气分析将CPHD急发期组分为Ⅰ型呼衰组(A组)、Ⅱ型呼衰组(B组)、非呼衰组(C组),其中A组与B组血浆ET、PRA、AngⅡ、ALDO均高于C组(P<0.05~0.01).而6-keto-PGF1α则低于C组(P<0.01).ET与AngⅡ、PaCO2呈正相关,与6-keto-PGF1α、pH、PaO2呈负相关.结论 ET在老年肺心病肺动脉高压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与呼衰程度呈正比,ET 升高同时伴有PRA、AngⅡ、ALDO继发性升高及6-keto-PGF1α降低,它们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共同参与肺心病的病理过程.

    作者:罗莉;郝德靖;赵军;辛桂杰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大鼠心肌病变治疗的研究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大鼠心肌组织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变化及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对其影响.方法采用放免法检测血浆及心肌AngⅡ、Ald;电镜下观察心肌超微结构;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心肌组织TGF-β1的变化;用Masson三色染色观察心肌胶原含量变化.结果糖尿病大鼠血浆及心肌组织中AngⅡ、Ald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大鼠,罗格列酮治疗组与糖尿病大鼠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糖尿病大鼠心肌组织TGF-β1含量增加,罗格列酮治疗组较糖尿病组减少(P<0.01);电镜观察罗格列酮治疗组大鼠心肌的病理变化明显减轻.结论 2型糖尿病大鼠血浆和心肌组织AngⅡ、Ald升高,心肌TGF-β1含量增加,罗格列酮治疗后可延缓糖尿病心肌病变的进展.

    作者:王绵;崔炜;张力辉;苏胜偶;张玉华;乔丽敏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人胸苷激酶基因cDNA克隆

    目的克隆人胸苷激酶基因cDNA.方法采用逆转录PCR方法扩增胸苷激酶cDNA,用十二烷基氟波酯(TPA)刺激人外周血细胞的mRNA为模板;扩增的PCR产物经TA克隆重组和内切酶鉴定,以及DNA序列分析确定克隆基因的序列.结果经逆转录PCR扩增出一个700bp左右的DNA片段,TA克隆出现16个阳性克隆,选择其中的一个克隆(TKTA8)进行DNA序列分析,序列分析结果表明TKTA8克隆重组的序列是人胸苷激酶的cDNA序列.结论从外周血细胞中得到了hTK完整的开放读码框架.

    作者:丁克祥;郑永晨;吴朝阳;王攀;张杰;胡燕祝;吕沅津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多巴胺转运体显像早期诊断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PD)以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和姿势反射障碍为主要临床特征[1].其病理基础是中脑黑质多巴胺(DA)能神经元变性、缺失及黑质纹状体通路变性死亡 [1,2].目前临床上早期确诊该病难度很大,近年来研究表明多巴胺转运体(Dopamine transporter DAT)显像可以从分子水平评价DA递质系统功能的客观情况,有助于定量研究该病的早期诊断,并在病情监测、药物疗效评估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作者:谢雪姣;贾少微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深圳市某离退休群体需要的研究

    需要是使特定的结果具有吸引力的某种内部状态[1].一种未满足的需要会带来紧张,进而在身体内部产生内驱力,产生和推动满足需要的行为[2].生命质量(QOL)的实质就是需要满足的程度[3].作者拟通过对离退休群体需要的研究,分析其需求和潜在问题,获取信息,为寻求提高离退休群体QOL的对策和制定有关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地处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老年事业发展较好的地区,离退休群体拥有较好的生活条件,有关该单位离退休群体需要的调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作者:隋双戈;相里六续;谢月华;陈楚君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老年退行性心瓣膜病的临床研究

    老年退行性心瓣膜病(SDHVD)因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主要依靠心脏超声,致许多病人漏诊、误诊.现将我们收治的52例SDHVD患者超声心动图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阴彦龙;鲁萧;邓映和;张东成;张明德;韩宇娟;彭玲;李海英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银杏外种皮内酯拮抗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检测银杏外种皮内酯拮抗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的作用.方法给小鼠腹腔注射D-半乳糖建立衰老模型,同时以银杏外种皮内酯作为抗衰老实验药物灌服.6 w以后,与对照小鼠比较在行为、记忆及脑组织内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的差异.结果银杏外种皮内酯可增强小鼠脑内SOD、GSH-Px的活性,减少MDA的含量,提高小鼠的记忆学习能力.结论银杏外种皮内酯具有一定的抗脑衰老作用.

    作者:费文勇;王爱萍;江雷;史明仪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早老性痴呆患者的元记忆特点

    元记忆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迄今已有30~40年的历史.尽管人们对与元记忆相关的要领内涵的不清晰不断提出批评[1,2],但人们对元记忆研究的关注却一直没有减退.

    作者:刘希平;方格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老年患者肾移植的临床经验

    目的探讨高龄患者肾移植手术的适应证、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和对急性排斥的免疫监测及其他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64例60~71岁尿毒症患者进行尸体肾移植手术,术后进行移植肾脏功能、T细胞亚群、ICAM-1等指标监测.结果 1年人/肾存活率为92.6%/83.9%,3年为85.2%/74.1%,5年为82.4%/72.2%.急性排斥发生率为27%.结论合理应用免疫抑制剂及监测和治疗急性排斥反应,降低术后并发症是提高老年患者肾移植存活率的重要因素.

    作者:傅耀文;周洪澜;王伟刚;谷新权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高龄患者急性心肺复苏的临床体会

    笔者对852例院内急性心脏搏停的患者,以回顾性、对照性的研究方式,分析评价老年心脏搏停患者的临床特点、急性心肺脑复苏期间的治疗措施及心肺脑复苏后6h、12h、24h是的意识状态评分与复苏后患者近生存上率及生存时间之间关系,找出复苏后患者的高危人群,有效地更有针对性地做好高龄患者的心肺脑复苏,增加复苏成功率、改善预后.

    作者:李莹洁;黄建群 刊期: 2004年第10期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主管:中国老年学学会

主办:中国老年学学会 吉林省卫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