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雪姣;贾少微
长期以来人们只重视应用药物治疗老年期痴呆,寄期望于其智能的恢复,但是从未遂愿;其实真正造成患者家属烦恼的主要是患者的精神行为障碍,而非患者的智能受损.由于老年患者对药物的副反应耐受性差,日前常用的抗精神病药物疗效并不十分理想,而且锥体外系、体位性低血压等方面的副反应出现较多,在治疗痴呆患者的精神行为障碍时,往往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目前,新一代抗精神病药物的问世,给更好的治疗这类疾病带来了曙光;但是,此类研究在国内鲜有报道,在国际上也缺少大规模、随机、前瞻性、双盲对照性研究.本文采用小剂量利培酮进行治疗,以期在较少出现副作用、更为安全的前提下取得更好的疗效,并提高依从性.
作者:李振宇 刊期: 2004年第10期
需要是使特定的结果具有吸引力的某种内部状态[1].一种未满足的需要会带来紧张,进而在身体内部产生内驱力,产生和推动满足需要的行为[2].生命质量(QOL)的实质就是需要满足的程度[3].作者拟通过对离退休群体需要的研究,分析其需求和潜在问题,获取信息,为寻求提高离退休群体QOL的对策和制定有关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地处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老年事业发展较好的地区,离退休群体拥有较好的生活条件,有关该单位离退休群体需要的调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作者:隋双戈;相里六续;谢月华;陈楚君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绝经后妇女骨密度的关系.方法选取健康的绝经后妇女共78例,运用双能X线骨吸收法进行骨密度的测量.同时,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其雌激素受体、维生素D受体基因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结果绝经后妇女中,雌激素受体基因型仅与腰椎骨密度有显著差异.维生素D受体基因型在股骨颈、大转子部位有差异.Pvu Ⅱ多态性和BsmI多态性共同作用对骨密度影响更大.结论雌激素受体、维生素D受体基因型分布频率明显不同于西方国家,并且与骨密度有一定的关联,尤其是基因与基因的共同作用与骨密度的关系更为密切.
作者:王云燕;问晓东;李素云;李克华;周淑荣;马秀敏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凝血标记物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测定阵发性房颤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g)、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D-二聚体(DD)、血小板颗粒膜糖蛋白-140(GMP-140)、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阵发性房颤组的Fg、vWF和PAI-1增高[Fg:(2.36±0.67) g/L vs (3.12±0.98) g/L,P<0.001;vWF:79.36%±26.39% vs 106.28%±28.67%,P<0.001;PAI-1:(52.58±26.52) ng/ml vs (68.07±14.53) ng/ml,P<0.05],余指标无显著性差异,持续性房颤组Fg、vWF、DD、TAT和PAI-1显著升高(P<0.05~0.001);与阵发性房颤组比较,持续性房颤组DD、TAT显著升高[DD:(1.34±0.55)mg/L vs (1.79±0.88) mg/L,P<0.05;TAT:17.51 ng/ml vs 21.54 ng/ml,P<0.05];三组间GMP-140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阵发性房颤患者在房颤发作间歇期仍存在血液高凝状态,其程度介于正常组和持续性房颤患者之间.
作者:张薇;郑兆通;朱清;黎莉;钟敬泉;张运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研究辛伐他汀及小剂量辛伐他汀与小剂量尼尔雌醇联合应用对去卵巢大鼠骨代谢的影响.方法 45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9只:A组(假手术组)、B组(卵巢切除,OVX组)、C组(卵巢切除+辛伐他汀组)、D组(卵巢切除+尼尔雌醇组)、E组(卵巢切除+辛伐他汀+尼尔雌醇组).实验给药10 w后处死大鼠,测量大鼠的体重和股骨、胫骨的骨密度;检测血清骨钙素、碱性磷酸酶和尿钙、肌酐、羟脯氨酸的含量;观察股骨干骺端微观结构的形态学改变.结果与B组相比,C、D、E 3组大鼠体重明显降低(P<0.01),股骨骨密度增高(P<0.05),血清骨钙素、碱性磷酸酶水平升高(P<0.05),股骨干骺端微观结构接近正常.C、D、E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辛伐他汀及小剂量的辛伐他汀和尼尔雌醇联合应用能够促进去卵巢大鼠的新骨形成,增高骨密度,改善损伤的骨微观结构.
作者:杜建层;冯艳萍;庞义存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大鼠心肌组织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变化及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对其影响.方法采用放免法检测血浆及心肌AngⅡ、Ald;电镜下观察心肌超微结构;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心肌组织TGF-β1的变化;用Masson三色染色观察心肌胶原含量变化.结果糖尿病大鼠血浆及心肌组织中AngⅡ、Ald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大鼠,罗格列酮治疗组与糖尿病大鼠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糖尿病大鼠心肌组织TGF-β1含量增加,罗格列酮治疗组较糖尿病组减少(P<0.01);电镜观察罗格列酮治疗组大鼠心肌的病理变化明显减轻.结论 2型糖尿病大鼠血浆和心肌组织AngⅡ、Ald升高,心肌TGF-β1含量增加,罗格列酮治疗后可延缓糖尿病心肌病变的进展.
作者:王绵;崔炜;张力辉;苏胜偶;张玉华;乔丽敏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研究黏附分子与老年人胃癌血行转移的关系及化疗对其影响.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56例老年胃癌患者手术前外周血CD44变异体(CD44v5、CD44v6)表达水平,与健康老年人及非老年胃癌患者进行对照,并在应用化疗后观察黏附分子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老年胃癌组外周血CD44v5、CD44v6的表达水平分别为16.73±7.45、11.62±5.12,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老年胃癌组肿瘤≥5 cm、肿瘤浸润深度≥深肌层及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外周血CD44v5、CD44v6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肿瘤<5 cm、肿瘤浸润深度<深肌层及淋巴结转移阴性患者(P<0.01,P<0.05,P<0.01).老年胃癌患者化疗后外周血CD44v5、CD44v6表达水平较化疗前明显下降(P<0.01).结论黏附分子具有介导老年人胃癌细胞血行转移的作用,化疗可降低老年胃癌患者外周血CD44v5、CD44v6的表达水平,具有抗黏附和肿瘤转移作用.
作者:王永刚;郑天郢;扈东艳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中老年妇女子宫异常出血的原因,以利早期发现恶性子宫体肿瘤. 方法应用刮宫术结合B型超声和宫腔镜检查分析了1 685例年龄>40岁的子宫异常出血病例,并对部分手术病例的临床和病理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 56.0%的围绝经期,41.7%的绝经后期和40.6%的老年期子宫异常出血患者有子宫内膜增生.老年期患者患不典型增生和复杂性增生的比例明显高于围绝经期和绝经后期患者,绝经后期高于围绝经期患者(均P <0.01).老年期和绝经后期子宫体恶性肿瘤患病率明显增高(P<0.01).子宫内膜鳞癌无论在老年期还是在围绝经期都有较高的患病率(>12%).结论子宫内膜增生和子宫内膜癌是中老年妇女子宫异常出血的主要原因,非腺癌有逐年增加的倾向.
作者:付艳;费军伟;王虹;宋媛媛;邓伟国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Aβ25-35对原代培养的海马神经元和隔区胆碱能神经元存活的影响及其形态学观察.方法应用SD大鼠海马神经元和隔区胆碱能神经元原代培养,比较在终浓度为5 μmol/L的Aβ25-35作用48 h和10 μmol/L作用24 h两种情况下,神经元的存活情况, 并用免疫组化及电镜观察神经元形态的变化.结果终浓度为5 μmol/L的Aβ25-35作用48 h、和10 μmol/L作用24 h后,可使海马和隔区胆碱能神经元存活率下降,MTT测定其存活率分别为正常对照的78.91%及80.57%、58.45%及61.45%,免疫组化可见海马和隔区胆碱能神经元突起明显损伤,电镜可见核浓缩等凋亡的形态学改变.结论 Aβ25-35对体外培养的海马神经元和隔区胆碱能神经元有明显毒性作用,不同的浓度和作用时间毒性作用有差异,但对海马和隔区胆碱能神经元的毒性无差异性,并可引起神经突起损伤,神经元凋亡的形态学变化.
作者:赵宇红;黄韧;徐杰;谢瑶 刊期: 2004年第10期
苦碟子注射液问世已有多年,多用于治疗慢性心肌缺血,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中亦有应用,且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目前却缺乏相应的理论依据.本文通过该药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作用的研究,提供苦碟子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可靠性.
作者:林萍;杨婧;周登滨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GF-1和IGF-2)与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应用ELISA法对T2DM组(单纯T2DM组,T2DM合并骨质疏松组)进行IGF-1和IGF-2的测定;应用美国双能NORLAND XR-36双能BMD仪测定BMD,同时测定胰岛素(Ins),糖化血红蛋白(GHbA1c),空腹血糖(FPG).结果三组病例血清IGF-1分别为(183.78±42.46)ng/ml,(139.25±26.64) ng/ml,(100.84±25.62) ng/ml,三组间差异显著(P<0.01);IGF-2分别为(0.56±0.14) ng/ml,(0.24±0.12) ng/ml,(0.22±0.13) ng/ml,T2DM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显著(P<0.01);T2DM合并骨质疏松组与单纯T2DM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T2DM组的IGF-1与骨密度呈正相关(P<0.01),IGF-2与骨密度无相关性(P>0.05).结论 IGF-1和IGF-2的降低是T2DM的发病机制之一,IGF-1的降低可能是T2DM并发骨质疏松的重要因素.
作者:吴波;韩萍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闭塞性病变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PTCA)的成功率.方法对108例老年冠状动脉闭塞患者行PTCA或PTCA加支架治疗.结果 3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行PTCA均获得成功;69例择期PTCA中86处病变,60处成功,成功率69.8%.无桥连侧支的闭塞性病变PTCA成功率77.8%,桥连侧支丰富的闭塞性病变PTCA成功率为46.9%.仅1例死于心源性休克.结论老年冠状动脉闭塞患者血管闭塞时间越长,PTCA成功率越低,无桥连侧支的闭塞性病变PTCA成功率明显高于桥连侧支丰富的闭塞性病变PTCA成功率,提示老年冠状动脉闭塞性病变行PTCA或PTCA加支架术治疗安全、有效.
作者:徐海鹰;徐坚;王宁夫;张邢炜;李佩璋;许轶洲;杨莉 刊期: 2004年第10期
我科使用金纳多注射液治疗血管性痴呆(VD)26例,临床疗效较好.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 2001年2月至2004年2月用长谷川智能测验记分法筛选出总分小于15分,并有高血压,缺血性脑卒中史,明显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头颅CT扫描有脑梗死软化灶,痴呆症状是在脑血管病发病后3个月逐渐出现者[1].不能接受检查及未完成全部疗程者均不在统计之列.选出符合条件的患者52例,其中男43例,女9例,年龄53~81岁,平均62岁,随机分为金纳多观察组和血塞通+胞二磷胆碱对照组各2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既往史,病情程度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作者:赵仁;王颖红 刊期: 2004年第10期
注射用胸腺五肽(TP-5)是一种免疫增强剂[1].我们应用该药治疗老年晚期肿瘤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作者:陈静;陈青;黄之杰;张毅;罗新英;黄欣 刊期: 2004年第10期
老年退行性心瓣膜病(SDHVD)因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主要依靠心脏超声,致许多病人漏诊、误诊.现将我们收治的52例SDHVD患者超声心动图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阴彦龙;鲁萧;邓映和;张东成;张明德;韩宇娟;彭玲;李海英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培哚普利与氯沙坦联合治疗老年性慢性心力衰竭(CHF)对心室重构与血脑利钠肽(BNP)水平的影响.方法心衰患者随机分为培哚普利组与培哚普利加氯沙坦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测定心功能与左室内径等指标,并测定血浆BNP含量的变化.结果 BNP与NYHA分级、LVEDD、LVESD呈正相关;与LVEF增加呈负相关.培哚普利加氯沙坦组LVEDD、LVESD下降显著,LVEF增加明显,与培哚普利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培哚普利加氯沙坦治疗老年CHF较单独应用培哚普利治疗能更好地改善心衰,预防左室重构、降低血浆BNP水平.
作者:王瑛;赵学忠;杨春梅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研究普伐他汀对冠心病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高分辨超声技术,对70例冠心病高胆固醇血症患者降脂前后和70例对照者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进行检测.结果高胆固醇血症组肱动脉血流介导性舒张较正常组明显减弱(P<0.001),而二组对硝酸甘油的反应无显著性差异(P=0.49).70例冠心病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服用普伐他汀10 mg治疗(3.8±0.8)月后,血浆总胆固醇从(6.31±0.70)mmol/L降至(5.06±0.63)mmol/L,同时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01),而治疗前后肱动脉对硝酸甘油的反应无显著性改变.结论冠心病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存在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障碍,经普伐他汀降胆固醇治疗后,受损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作者:宋贺;罗晓华;魏郁;张金盈;赖泽仁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老年人群胃镜检查时联合应用异丙酚和咪唑安定的安全性.方法对108例老年患者胃镜检查时联合应用异丙酚和咪唑安定镇静,了解胃镜检查中患者的客观反应、操作时间以及检查过程中血压、心率和氧饱和度的变化.结果老年镇静组和老年对照组患者感受(恶心、咳嗽、咽喉不适感等)差异明显,对胃镜检查的满意程度有明显差异.老年镇静组(>65岁)与镇静对照组(<35岁)的药物用量有明显差异.老年镇静组检查中血压、SaO2有一过性降低,检查后即刻恢复.老年镇静组和老年对照组胃镜操作过程中的客观指标(如肢体不自主运动、胃食管反流、胃体胃窦蠕动、幽门口开放)存在着差异.结论老年患者胃镜检查中联合应用异丙酚和咪唑安定是安全和舒适的,严密观察是操作镇静胃镜检查的安全保证.
作者:李健;李振锋;赵治国;陆敏;尚敏杰;冯常炜;唐芙爱;段芳龄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研究血清瘦素水平与2型糖尿病(T2DM)合并脑梗死(CI)的关系.方法 T2DM患者128例(男65例,女63例),其中63例合并CI,应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其血清瘦素水平.结果 (1)T2DM肥胖者血清瘦素水平高于非肥胖者(P <0.001);(2)血清瘦素水平在不同性别间差异显著,女性高于男性(P<0.001);(3)DM合并 CI者血清Leptin水平高于无CI者(P<0.05);(4)相关分析发现,血清瘦素浓度无论男女均与体重指数(BMI)、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WC)、腰臀比(WHR)、体脂百分比(BF%)、甘油三酯(TG)、空腹胰岛素(FINS) 等呈显著相关.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BF%、性别、 FINS、腰围为影响瘦素为显著的因素.结论 T2DM合并CI者血清瘦素水平升高,血清高瘦素水平与高胰岛素血症的相关性提示,瘦素可能在T2DM脑梗死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作者:陈诗鸿;陈丽;侯新国;邵红艳;赵忠红;王殿辉;毛蔚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研究胸腺嘧啶磷酸化酶(TP)在不同肾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探讨TP在肾癌预后预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4例肾癌组织、11例肾良性病变组织中TP蛋白的表达水平,并将TP表达水平与不同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TP表达水平与性别和年龄无关.TP在肾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肾良性病变组织(P<0.01).TP在高分化肾癌组中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低分化肾癌组(P<0.05);1年内复发组TP表达显著高于1年内无复发组(P<0.05);TP在无淋巴结转移组中的表达均显著低于有淋巴结转移组(P<0.01);5-氟尿嘧啶(5-FU)化疗+免疫治疗效果显著的患者TP水平明显低于治疗无效者(P<0.001);肿瘤越大,TP表达水平越高(P<0.05),但与T3~4期比较则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TP蛋白在肾癌和肾良性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有明显差异,TP表达水平与肿瘤分化程度、肿瘤复发、肿瘤转移密切相关;也与5-FU化疗的效果有关,TP表达水平可用于肾癌预后预测,高TP表达提示肾癌预后不佳.
作者:刘伟;刘成倍;徐伟;叶梓惠;戴永雄;陶长明 刊期: 200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