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衡兵;陈生弟;邵钧;梁梁;徐洁懿
目的 从细胞水平探讨怀牛膝主要活性成分蜕皮激素抗衰老的作用机制。方法 以体外培养的人胚肺二倍体成纤维细胞为材料,分为蜕皮激素组和正常对照组,相同条件下传代培养,以生长曲线、MTT法、3 H-TdR掺入法以及流式细胞仪法观察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变化及DNA合成情况。结果 同一代龄,蜕皮激素组细胞增殖数、OD490值、PI值、CPM 掺入量等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蜕皮激素有较显著的促细胞增殖能力。
作者:袁秀荣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情节记忆年老化的选择性及其变异性与焦虑之间的关系。方法 筛选老年和青年高、低特质焦虑者完成记忆任务。以20个动宾词组为记忆的内容,以听或做动作为记忆的来源。结果 (1)老年组来源记忆和内容记忆均显著差于青年组,但并未发现来源记忆比内容记忆对年老化更为敏感;(2)实验情境诱发的焦虑情绪干扰了老年组记忆操作,但对青年组没有不利影响,甚至促进其条件性来源记忆成绩。结论 (1)相对于内容记忆而言,来源记忆年老化并不存在选择性受损; (2)焦虑与情节记忆年老化的变异性存在联系,提示采取情绪干预可能会改善老年记忆功能。
作者:李娟;吴振云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丹参对衰老鼠脑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 用TUNEL法及流式细胞仪观察衰老鼠的神经细胞凋亡,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相关基因表达变化。以丹参注射液干预衰老的大鼠模型,观察了丹参对衰老鼠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结果 衰老鼠海马细胞有典型的凋亡特征,与丹参组比较海马细胞的凋亡率有明显差异,衰老鼠bcl-2表达下调,而bax的表达量明显增加,基因表达变化与流式细胞仪测定的细胞凋亡率相一致。结论 丹参对衰老鼠的脑神经细胞凋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作者:朱健;蔡文纬;陈朝婷;成静;张静敏;沈佰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水平的变化在老年冠心病中的意义。方法 用放免法测定24例老年冠心病和20例正常老年人的血浆GMP-140水平,同时测定末梢血小板(P lt)计数,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及心肌酶学。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AMI)和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血浆GMP-140明显增高,GMP-140与心肌酶学及心肌梗死和心绞痛缺血面积均呈正相关。结论 GMP-140是AMI和UAP病情监测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纪莉;王静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微量元素的神经毒性学说认为Alzheimer病(AD)人体内许多微量元素,如铝、铁、汞、锌、铷、溴等都存在着失衡。本文针对上述各种元素对AD的影响综述如下。1 铝(Al)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1〕,饮水铝含量与痴呆死亡率呈显著正相关。形态学研究发现:AD病人脑组织中铝水平较高,并发现铝可导致脑组织神经纤维缠结(NFT)和老年斑(SP)的形成。Perl等发现,铝可选择地蓄积在AD病人大脑海马神经元内。Candy等在AD病人大脑的SP核心发现有铝硅酸盐蓄积。近的研究显示,铝还能介导Tau蛋白异常磷酸化。还有研究显示,铝能在三磷酸鸟苷(GTP)结合位点上取代镁,终影响微管的聚合。另外,动物实验表明,无论采取何种途径给予铝化合物,在脑铝含量增加的同时,均有脑组织CAT活性下降及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增高,而导致胆碱能神经功能减退。也有人认为铝虽系神经毒性毒物,但主要造成的是协调缺陷,而无明显的认知障碍〔2〕。2 铁(Fe) Goodman首先发现AD病人大脑皮层中铁含量升高。Ehmann等发现AD 病人大脑灰质中铁的含量显著升高而白质中铁的含量升高不明显。Tompson等发现,AD病人大脑杏仁核及迈内氏核铁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另有报道〔3〕显示,在 AD病人大脑的SP中发现了铁和铁蛋白,并且在与SP相关的小胶质细胞中发现有铁蛋白免疫反应物的蓄积。此外,铁能催化自由基反应,而过量的自由基能导致神经细胞死亡。Subbaro 等〔4〕发现,AD病人大脑神经细胞的某些特殊膜部分脂质过氧化程度和铁浓度都有所提高。
作者:楚晋;李林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老年小鼠淋巴结T淋巴细胞的功能。方法 采用3 H-TdR掺入法测定淋巴细胞的增殖;3 H-缬氨酸掺入法测定总蛋白合成;以依赖株细胞增殖反应测定法检测IL-2活性;3 H-缬氨酸掺入IL- 2单克隆抗体-IL-2复合物,检测IL-2蛋白合成能力。结果 20月龄老年小鼠和27月龄老年小鼠与4月龄青年小鼠相比,其淋巴结细胞的增殖能力分别下降65.6% 和32.8%;总蛋白合成下降40.2%和48.9%;IL-2活性下降36.6%和71.5%;IL-2蛋白合成能力下降32.9%和57.1%。结论 老年小鼠淋巴结细胞对ConA刺激的增殖能力、总蛋白合成水平、IL-2活性及IL-2蛋白合成水平与青年小鼠相比显著下降。
作者:周京华;李电东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老年糖尿病(DM)患者的骨密度(BMD)及影响因素。方法 用双能X线吸收测量(DEXA)检测BMD,并测定参与骨代谢有关的激素、生化指标,做统计分析。结果 DM组BMD较对照组全身(total)、Ward区、第2~4腰椎第(L2~4)BM D降低(P<0.05);血清甲状旁腺素(PTH)、降钙素(CT)升高(P<0.05);骨钙素(B GP)、雌二醇(E2)、睾酮(T)降低(P<0.05);尿钙、磷排增多(P<0.05)。DM患者中女性比男性的L2~4 BMD下降显著(P<0.05);血清T降低(P<0.05)。DM患者的 BMD与血糖、碱性磷酸酶(ALP)、PTH、糖化血红蛋白(HbAlc)呈负相关。结论 DM患者尤为女性BMD较非DM显著下降,可能与糖代谢改变致Ca、P 代谢紊乱,性激素减少有关。
作者:董莲萍;陈澍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现将联合国经济和社会部人口司发表1999年人口老龄化资料,联合国1998年发表世界人口预测(UN Releases 1998 World Population Estimates and Proj ections)以及Gary Andrews教授的资料《全球老龄化及局部地区人口演变(The Ageing Worl d and the Regional demographic transition》等综合整理,便于关注老年人口新动向。1 人口老龄化 1999年联合国经济和社会部人口司统计老年人的年龄以60岁及以上者作为老年人标准。 1999年世界人口预期将达60亿,另统计全球老年人已达5.93亿人,每10个人有1个老年人。 2050年每5个人有1个老年人。 目前每年人口增长约1.33%(7800万)。至21世纪中期,世界人口可能达73亿~107亿。2050 年很可能达89亿,老年人可将达20亿。全球老年人居住在亚洲及欧洲较多,亚洲占总数53% ,属首位。欧洲其次占25%。1.1 联合国人口司统计了184个国家和地区老年人占总人数百分比(%),老龄化程度高国家是意大利和希腊占24%,老龄化程度低国家是科威特、赞比亚、乌干达占3%。现罗列如表1。2 老年人口系数发展情况 老年人口系数反映一个地区全部人口中老年人口所占比例,它是衡量老龄化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 较发达地区的变化相对平稳,从1998年2.26亿到2050年3.76亿,增加2/3;较不发达地区增加明显,从1998年1.71亿增加到2050年15.4亿,增加9倍(见表2)。
作者:郑志学;朱汉民;王赞舜;蒋雄万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改变老化态度对记忆作业的影响,探索其作用途径。方法 直接思维法(正性和负性)改变被试老化态度,联想记忆和图形记忆测量记忆成绩。结果 正性思维条件下被试老化态度较负性思维条件下的分高(积极),正性思维可以提高老年被试的自我效能和记忆作业成绩,负性思维作用相反,其差异均达到显著性;其作用途径与老化态度改变、自我效能和情绪状态有关。结论 初步证明刻板印象威胁对老年人认知作业产生影响。
作者:李川云;吴振云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老年人姿态稳定性。方法 利用人体重心平衡仪检测314名50岁以上健康老年人姿态稳定性,开眼和闭眼各测一次,经计算机给出各参数。结果 随年龄增大外周面积,轨迹长度,平均速度随着增大。Romberg比值下降(P<0.05),人体重心分布图中心型比例下降。结论 随年龄老化、姿态调节能力减退,70岁以上更明显。
作者:李素芳;李兵;姜智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 系统、客观地研究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VD)的作用。方法 随机对Wistar大白鼠分别进行肾性高血压模型和反复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制作。取2次造模成功的大鼠,分为高BpVD空白对照组(D)、高BpVD电针组(E)、高 BpVD西药组(F) 3组;取仅是高血压造模成功的大鼠分为:高Bp组(C)、高Bp假VD组(G);其余为正常组(A)、高BP假术组(B)。治疗前后记录大鼠Morris迷宫逃避潜伏期测定值。结果 造模后大鼠海马区的NO含量减少,同时学习记忆功能下降。通过电针治疗后,学习记忆能力得到恢复,Morris迷宫成绩提高,电针组成绩优于西药组,两个治疗组大鼠海马区的NO含量均有所回升。结论 实验为针灸治疗VD提供了重要的动物实验依据,表明针灸适于治疗脑部智能障碍,并有一定优势。
作者:赖新生;余瑾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年龄对脑缺血的影响,建立一个稳定的、与人类卒中年龄相关的老年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方法 采用Watson法制作光化学脑缺血模型,对比观察老年鼠及青年鼠缺血诱导后血脑屏障、梗塞灶大小及光镜、电镜下缺血区的病理变化。结果 (1)缺血诱导的大鼠存活率100%,梗塞灶恒定出现。(2)与青年鼠相比,缺血老年鼠的精神差、血脑屏障破坏重、梗塞灶大,神经细胞受损、炎性细胞浸润严重而胶质细胞及微血管增生等组织修复反应轻。结论 同等缺血打击下,老年鼠的缺血性损害重、修复能力低。光化学诱导老年大鼠局灶性脑梗塞模型稳定性好、死亡率低,是研究脑缺血相对理想的模型。
作者:杨渊;郭瑞友;张苏明;张?;徐广润;王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对体感诱发电位(SEP) 和脑组织内皮素-1(ET-1)的影响,及尼莫地平(ND)的保护作用。方法 对单纯SAH组和ND处理组大鼠观察手术前后基底动脉管径,并检测 24 h内局部脑血流量(rCBF)、SEP及脑组织ET-1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 SAH组大鼠在诱导SAH后rCBF立即降低,并持续24 h,同时有基底动脉痉挛;SAH后1 h开始至24 h SEP潜伏期逐渐延长,脑组织ET-1含量显著增加。ND使上述变化均明显减轻。结论 SAH后CVS可通过脑血流的降低、脑组织ET-1增加而导致SEP潜伏期延长,ND对之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孙保亮;夏作理;杨明峰;邱平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老年口底癌组织中的地位及作用,探讨老年口底癌的发病机制、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及VEGF网络相关情况。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0例口底癌组织、39例癌旁组织、1 0例正常口底粘膜组织并观察VEGF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 VEGF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均为P<0.01)。随着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的增高,VEGF的阳性表达率和表达强度均增高,呈正相关。结论 VEGF是口底癌中机体病理生理改变的重要血管生成因子,其过度表达在口底癌的发生发展、浸润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刘文书;徐雅娟;张茹慧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氯沙坦对老年高血压左室肥厚及血管紧张素Ⅱ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43例老年高血压伴左室肥厚病人,给予氯沙坦50~100 mg/d 共1 2~17个月的治疗,分别测定治疗前后左室重量指数(LVMI)、左室功能及血浆血管紧张素Ⅱ的水平。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LVMI明显减少,而血管紧张素Ⅱ浓度有增加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氯沙坦在有效降压的同时可逆转左室肥厚,改善左室功能的作用,尤以舒张功能为著。
作者:吴绥生;李杰;刘波;宋厚兴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大鼠脑内β淀粉样蛋白的脑内沉积与细胞因子IL-1α表达的关系。方法 β淀粉样蛋白(Aβ40)立体定向微注射于大鼠的双侧海马,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了Aβ40脑内沉积与IL-1α表达的关系。结果 实验组大鼠海马组织切片上有细胞因子IL-1α的广泛表达,而在对照组的大鼠相应海马区未出现IL-1α的阳性表达。结论 Aβ40可诱导大鼠海马IL-1α表达,IL-1α的诱表达提示细胞因子可能介导了AD的病理活动。脑内异常沉积的Aβ40可能是一种重要的病理性刺激因素,在脑内具有神经毒性效应。
作者:祖衡兵;陈生弟;邵钧;梁梁;徐洁懿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爱迪加放射治疗老年中晚期食管癌疗效及其副作用。方法 选择爱迪与放疗综合治疗20例老年中晚期食管癌作治疗组,并随机抽取同期接受单纯放疗的老年中晚期食管癌患者20例作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爱迪毒副作用小,能尽早改善患者症状,放疗半量时治疗组、对照组的有效率为65%、35%(P<0.05),放疗全量时为85%、60%(P<0.05)。结论 爱迪能提高放疗对食管癌作用的辐射敏感性,可以显著提高老年中晚期食管癌局控率,近期疗效显著,毒副反应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作者:曲雅勤;董丽华;李宝英;陈德英;李修英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 对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影响疗效的诸多因素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可行性。方法 106例AMI患者分为两组,≥70岁组31例,<70岁组75例。均在发病6 h内接受尿激酶150~200万单位静脉溶栓治疗。结果 ≥70岁组与<70岁组比较血管再通率分别为67.7%及70.6%(P >0.05),4 w病死率分别是为6.5%及5.3%(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别为0.49±0.12,及0.51±0.14(P>0.05),出血并发症分别为45.1%及20.0%(P <0.01)。溶栓形始在0~1 h者,无一例死亡,1~3 h者病死率为4.5%,4~6 h者6.0%。血管再通者与血管未通者比较病死率分别是2.7%及12.5%(P<0.05),LVEF分别为0. 56±0.14及0.44±0.11(P<0.01)。结论 溶栓治疗AMI其疗效与年龄无关,而与血管是否再通密切相关;对无溶栓禁忌症的老年AMI实施溶栓治疗是有效的、安全的、可行的,其效益超出治疗风险。
作者:刘纪改;穆伟;邱杰;郑晓寰;袁春媛;鞠远荔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下丘脑室旁核(PVT)大细胞逆向动作电位(AP) 3指标的增龄性变化,为中枢神经系统的衰老性变化提供电生理学依据。方法 应用神经垂体逆向电刺激,于PVN内进行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逆向AP的方法,观察青、中、老3组大鼠逆向AP的阈值、潜伏期及跟随率的变化。结果 在中年及老年组大鼠上诱发逆向AP的阈值高于青年组大鼠(P<0.05);老年大鼠逆向AP阈值<0.5 mA的神经元比例少于青年组大鼠(P<0.05) ;老年大鼠逆向AP潜伏期较青年鼠延长(P<0.01);老年大鼠与青年大鼠逆向AP对高频刺激的跟随能力存在差别。结论 老年大鼠PVN大细胞兴奋性降低,纤维传导速度减慢,兴奋后不应期延长,提示中枢神经系统一些部位的神经细胞功能随增龄出现退行性变化。
作者:纪亚平;梅俊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伴高胆固醇血症者行降脂治疗对其胰岛素抵抗(IR)的影响。方法 73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伴高胆固醇血症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7例) 及对照组(36例),在行低脂饮食及抗高血压治疗同时观察治疗组用辛伐他丁(5 ~10 mg/d)前及4个月后的血脂、空腹血糖、胰岛素和肝、肾功能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降脂治疗后血胆固醇下降12.7%,甘油三酯下降9.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下降11.9%,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上升了9.0%,胰岛素敏感指数( ISI)显著提高(P<0.05);而对照组血脂水平虽有下降,但无显著性意义,ISI亦无明显变化。结论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伴高胆固醇血症者用辛伐他丁治疗不仅可降脂,同时可显著改善其胰岛素抵抗。
作者:陈丽清;孙小丰;程梅芬 刊期: 200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