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型糖尿病肾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佟之复;李宁华;苗俊梅;张培兰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 危险因素, 型糖尿病, 发生和发展, 预防策略, 提供证据, 群体水平, 流行病学, 发病率, 自然史, 危险性, 可调整, 证明, 验证, 统计, 描述, 控制, 假说, 病因
摘要:当前对DN危险因素的了解不甚清楚〔1〕。有关发病率的统计也众说纷纭。一些作者利用流行病学的手段,从群体水平探索某些因素与2型糖尿病发生肾病的联系,以期揭示影响2型糖尿病发生肾病的危险因素,验证病因假说,从而为该病的预防提供证据。糖尿病是ESRD的主要原因。制定战胜DN的预防策略有三步:①描述DN的自然史;②找到DN发生和发展的可调整的危险因素;③证明对这些因素加以控制确能减少DN发病的危险性〔2〕。
中国老年学杂志相关文献
  • 人参皂甙-Rg3、-Rb3抗病毒作用的研究

    目的观察人参皂甙-Rg3、-Rb3抗病毒的活性。方法在FL细胞中扩增病毒,进行TCID50滴定,采用细胞病变抑制效应(CPE)的测定法观察药物的抗病毒作用。结果 0.125~4.0μg/ml浓度的人参皂甙-Rg3因浓度不同可以以不同方式抑制HSV-1和Polio V致CPE发生;156.2~250μg/ml浓度的人参皂甙-Rb3因浓度不同可以不同方式抑制HSV-1和VSV致CPE发生。结论人参皂甙-Rg3具有抗HSV-1和Poli Ⅴ活性,人参皂甙-Rb3具有抗HSV-1和VSV活性。

    作者:李平亚;郝秀华;赵春芳;常雅萍;王博藯;吴浩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茶多酚对H2O2致HL-60细胞氧化损伤时DNA中8-羟基鸟嘌呤含量的影响

    目的观察茶叶的主要成分茶多酚(Teapolyphenol,TP)对 HL-60细胞DNA中8-羟基鸟嘌呤(8-oh-G)变化的影响。方法利用气相色谱仪(GC/FID)、气质联用仪(CGC/MS-SIM)测定DNA中8-羟基鸟嘌呤含量,同时观察细胞丙二醛(MDA)含量、还原型谷胱甘肽/氧化型谷胱甘肽(GSH/GSSG)比值变化。结果 TP作为抗氧化剂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可以减少DNA的氧化损伤产生8-羟基鸟嘌呤的含量,但当TP高达到一定浓度时反而增高8-羟基鸟嘌呤的含量。结论 TP对细胞DNA氧化损伤有抑制和促进两方面作用,这与TP的浓度有关,即一定浓度时TP具抗氧化作用,而高浓度时具足进过氧化氢的氧化作用。

    作者:张海涛;祝其锋;莫丽儿;庄海旗;蔡春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对21世纪上半叶老龄化的经济影响与对策研究

    我国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成为老年型国家,是面临的一次挑战,再过20年老龄化高峰到来时,形势将更为严峻。从理论上讲,老龄化与经济发展并不存在截然对立的矛盾,老龄化与经济是可以协调发展的。

    作者:熊必俊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PKCα、β1、ε、ζ表达在缺氧预适应中的变化

    目的测定在缺氧预适应中脑组织PKCα、β1、ε、ζ表达的变化,探讨缺氧预适应形成机制。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多克隆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测定。结果随着缺氧次数的增加,PKCα、β1、ε、ζ表达各亚型程度不同地持续增强,但4次缺氧组有所回降。结论 PKC可能通过减弱其所引发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参与缺氧预适应。

    作者:刘宏雁;王维忠;谢湘林;吕国蔚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对老年冠心病的预后评价

    目的探讨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DSE)对老年冠心病(CAD)病人各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和左室容积变化的预后评价。方法DSE采用负荷分级方法,LVV采用动态三维超声心动图(3-DE)测定,随访自DSE之日开始,终点为出现心血管事件。结果病例组中年龄≥65岁者与<65岁者相比,收缩末期容积(ESV)、射血分数(EF)在静息状态、大负荷及随访时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两组免于全部心脏事件的累积生存率也存在差异(P<0.01):≥65岁、DSE(+)、ESV的异常变化以及静息时EF<0.40是Cox比例风险模型中心脏事件的独立预测指标。结论年龄≥65岁、DSE(+)、ESV的异常变化可以提供CAD病人预后方面的重要信息。

    作者:吴文霞;陈清枝;李东野;吴兰芬;夏勇;史春志;王晓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红景天甙抗二倍体细胞衰老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红景天甙对人胚肺二倍体成纤维细胞的抗老化作用。方法在培养的二倍体细胞营养液中加入适量的红景天甙,待细胞传至10代后,检测二倍体细胞内SOD活性及LPO含量。结果实验组二倍体细胞内SOD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LPO含量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红景天甙可显著提高二倍体细胞中SOD活性,降低LPO含量,延长二倍体细胞的老化。

    作者:孙立群;王宗贵;朱洪权;孙冬;纪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碟脉灵注射液对大鼠实验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碟脉灵注射液对大鼠实验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方法应用大鼠结扎双侧颈总动脉造成实验性脑缺血模型,测定脑含水量、脑指数及脑组织自由基和Ca2+水平,并观察血小板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等指标。结果碟脉灵注射液5、10、20 g/kg均能明显减轻脑水肿,并具有抗血小板粘附、聚集及降低全血和血浆粘度作用,亦能明显降低缺血后脑组织丙二醛(MDA)含量,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论碟脉灵注射液对实验性脑缺血具有明显保护作用。

    作者:王黎;吴雅静;历凤;雎大员;于晓风;曲绍春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卡介菌多糖核酸与开瑞坦联合治疗老年慢性湿疹临床观察

    为了评价卡介菌多糖核酸与开瑞坦联合治疗老年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我们对此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国娣;褚国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老年冠心病脂质过氧化物与胆红素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有关老年冠心病胆红素降低与脂质过氧化物(LPO)之间存在的关系及临床意义,国内研究较少,我们对120名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清LPO及胆红素浓度进行了检测,并与健康老年对照者进行了临床比较,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王晓玉;毕强;刘华欣;郭素红;张冬梅;鲁爱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氯沙坦和非洛地平对高血压病患者Bcl-2、Bax浓度及Bax/Bcl-2凋亡易感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抑制凋亡的原癌基因Bcl-2和其拮抗者Bax的关系。方法用ELISA法测定30例高血压病患者分别服用氯沙坦、非洛地平前后血清Bcl-2及Bax浓度,并与30例正常血压组对照。结果 Bcl-2的浓度在高血压病患者血清中增加(P<0.001),而Bax浓度无显著差异。应用氯沙坦及非洛地平治疗后,两者降压效果相似,且均使Bcl-2浓度下降而Bax升高,但氯沙坦使这两种蛋白的改变更明显。结论氯沙坦及非洛地平均能增加Bax/Bcl-2比值,增加细胞对凋亡的易感性。

    作者:孙健;刘丽红;崔燕;艾永顺;胡继红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不同类型脑梗塞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脑梗塞各自的高危因素及发病机制.为有效预防、分型治疗、提高疗效、改善预后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通过回顾性的研究,对住院的495例病人进行脑梗塞分型,结合其危险因素,运用u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不同脑梗塞的危险因素。结果高血压和年龄是腔隙性脑梗塞高危的因素,低血压及各种原因造成的脑灌注不足和颈动脉硬化是分水岭梗塞的高危因素,而皮质梗塞与心脏方面的病因和高脂血症明显相关。结论不同类型的脑梗塞其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不同。

    作者:黄文;周华东;陈曼娥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大鼠纹状体毛细血管密度的体视学研究

    纹状体是脑血管意外常发生的部位,其中壳核出血占60%〔1〕,而纹状体又是重要的运动整合中枢,出血或梗塞后可引起严重的功能障碍。对于纹状体的血管构筑,仅见少量外部血管的文献报道,对于其内部毛细血管的定量分析报道极少,尚未见到增龄变化的有关文献。为此,本文观察不同年龄大鼠纹状体的毛细血管密度,以期为老年脑血管病发病机制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作者:张春燕;朱星红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多态性与老年人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的探讨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老年人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LVH)的关系。同时测定血清ACE水平,观察与ACE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102例老年人进行ACE基因I/D多态性检测,其中正常对照者41例,高血压无心脑血管合并症(CCVD)患者35例,高血压合并LVH者26例。同时,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中32例正常人和29例高血压病患者的血清ACE浓度。结果高血压合并LVH组DD基因型频率0.385和D等位基因频率0.596分别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0.122和0.378(均为P<0.05),以及高血压无CCVD组的0.114和0.386(均为P<0.05)。同时发现DD型者血清ACE水平显著高于Ⅱ型(P<0.05)。结论 ACE基因缺失多态性可能是老年高血压合并LVH易患性的重要遗传标志。

    作者:沈丹;哈黛文;白春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乌榄等对氧自由基清除率的影响

    乌榄在祖国医学中有解毒功能,亦有抗衰老作用;柚子含丰富的维生素C(VC)。但是,它们的抗衰老除通过提高SOD活力外,对O-2是否有直接的清除作用。本文利用APTEMED系统产生O-2,计算各种药物对O-2的清除率,并与VC含量进行比较。

    作者:张树球;农嵩;李朝敢;卢彩玲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老年糖尿病患者心率变异性分析

    心率变异性(HRV)分析作为反映自主神经系统对心脏和血管调节动态平衡的无创指标,已越来越得到国内外学者的注意〔1,2〕。自主神经的病变普遍存在于糖尿病患者中,成为糖尿病发生无痛性心肌梗死、猝死、体位性低血压的主要原因〔3〕。本文对36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及27例正常老年人HRV的分析,旨在探讨糖尿病对心脏自主神经的影响。

    作者:赵贵辛;王岩;温立春;洪书新;黎夏耕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骨桥蛋白基因表达及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探讨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LDL)和天然低密度脂蛋白(nLDL)促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是否与细胞外基质(ECM)降解及粘附蛋白合成有关。方法应用Northern印迹和3H-TdR掺入的方法,观察两种脂蛋白对VSMC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骨桥蛋白(OPN)的影响,以及ECM代谢与VSMC增殖之间的关系。结果 10 μg/ml oxLDL作用于细胞24 h可使MMP-2和OPN基因表达活性增加1倍左右;nLDL对两种基因表达的诱导作用较弱,高浓度的oxLDL对MMP-2和OPN表达不产生明显的影响。在一定浓度和时间范围内,LDL促细胞增殖作用显示量-效与时-效依赖关系。结论 oLDL和nLDL可在多位点上发挥促进VSMC增殖和迁移的作用。

    作者:刘虹彬;温进坤;韩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2型糖尿病肾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当前对DN危险因素的了解不甚清楚〔1〕。有关发病率的统计也众说纷纭。一些作者利用流行病学的手段,从群体水平探索某些因素与2型糖尿病发生肾病的联系,以期揭示影响2型糖尿病发生肾病的危险因素,验证病因假说,从而为该病的预防提供证据。糖尿病是ESRD的主要原因。制定战胜DN的预防策略有三步:①描述DN的自然史;②找到DN发生和发展的可调整的危险因素;③证明对这些因素加以控制确能减少DN发病的危险性〔2〕。

    作者:佟之复;李宁华;苗俊梅;张培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老年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老年人退行性腰椎滑脱合并椎管狭窄症的外科治疗方法及远期疗效。方法对近5年来23例老年退行性腰椎滑脱并发椎管狭窄者分别进行了椎板减压,部分病人附加了内固定或推体间植骨融合术,评估了手术疗效和恢复活动后继续滑脱的可能性。结果随访8个月~4年(平均1年3个月)。术前腿痛麻17例均获消失或明显缓解。术前双下肢无力不能站立行走者6例,术后2~3个月均能行走,生活自理,其中5例尿便功能障碍者也恢复括约肌功能。术后X线平片证实,继续滑脱者仅2例,滑脱度增加不足5%。结论老年人因合并骨质疏松症、心脑等疾病,手术不宜过大,不宜附加内固定和另外取骨植骨融合,因而增加手术时间和术后卧床时间。有限地扩大椎板减压和间盘切除对缓解神经受压及马尾神经损伤有明显疗效。

    作者:白云深;杨有庚;张守会;冷向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老年大鼠线粒体能量代谢及其调控的研究

    目的探讨衰老与线粒体能量代谢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氧电极法、荧光法、HPLC法等测定青老年大鼠肝线粒体呼吸功能、线粒体内游离钙、MDA浓度、线粒体氧化酶活性和肝Na+-K+-ATP酶活性以及血清FT3、FT4、T、下丘脑NE等含量变化。结果发现老年鼠肝线粒体呼吸功能较差,ATP生成效率下降,复合物Ⅳ活性下降,自由基生成增加、能量消耗亦降低等,呈现衰老表现,并伴有神经内分泌功能衰退。结论老年鼠线粒体能量代谢衰退与氧自由基损伤、线粒体内钙等微观调控改变以及神经内分泌功能减退有关。

    作者:周志东;赵伟康;金国琴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中药益寿合剂抗衰老作用的实验研究

    益寿合剂具有补肾健脾益气、活血化瘀之功,主要用于治疗原发性高脂血症。为证实本方还具有延缓衰老的功能,我们观察了该合剂对昆明种小鼠的抗衰老作用。

    作者:杨保存;张彩霞;王瑞君;蔡仲德;杜雷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主管:中国老年学学会

主办:中国老年学学会 吉林省卫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