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佩炯;刘惜年;王江蓉;孙洪清;卢洪洲
血吸虫病是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寄生虫病之一,其分布非常广泛,WHO(1986)认为血吸虫病是所有寄生虫病中分布范围广的,其感染率是经水传播疾病的首位,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对健康与社会经济的影响仅次于疟疾[1].由于血吸虫病及其中间宿主的生存与生态环境有密切的关系,而生态环境与空间位置有关,因此近年来对血吸虫病的研究正逐渐地向空间分析方向发展.空间分析可以分为可视化分析、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空间模型研究三方面内容[2],采用上述观点分别对血吸虫病的空间分析研究做一综述.
作者:张志杰;彭文祥;姜庆五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索大学生中蠕形螨的感染现状,并观察抗蚴灵(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乳化液,简称OP乳化液)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透明胶纸带粘贴法检查面部的蠕形螨并统计其总感染率和男女之间的感染率,并对寄生部位及有面部皮肤疾病患者的带螨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在校大学生的总感染率为33.28%(239/718),男性(43.53%)的感染率明显高于女性(25.18%)(x2=26.83,P<0.005).脸部以颊部感染率高(69%),其次顺序为颏部(58%),前额(50%),鼻沟(50%)和鼻尖部(40%).面部有皮肤病患者的感染率(80.64%)明显高于正常人群的感染率(26.66%)(x2=17.89,P<0.005).采用OP乳化液治疗感染者,其阴转率达92.72%,治疗有皮肤疾病患者的有效率为92.0%.结论在校大学生中蠕形螨的感染率较高,且男性多于女性.面部有皮肤病者螨的感染率更高,脸部以颊部的感染率高.OP乳化液治疗蠕形螨病不仅疗效好,且安全、可靠.
作者:张美华;夏惠;胡守锋 刊期: 2005年第04期
长乐市位于闽东南沿海、闽江口南岸,现辖16个镇2个乡,254个村,陆地面积658km2,总人口68万,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适宜蚊虫的孳生,为单纯班氏丝虫病流行地区,1958年普查4.62%,数十年来,在政府重视和广大医务工作者积极努力下,前后经过四次(1958年、1971年、1974年和1980年)全民普查普治,共血检1222 784人次,阳性60733人次,治疗53184人次,将人群微丝蚴率阳性率降至1980年的1.61%,1982年为加快基本消灭丝虫病步伐,采用全民服用海群生药化虾油防治丝虫病方法,使微丝蚴率降至1%以下,1984年经省、市、县三级联合考核组考核,检查8393人,微丝蚴血症者5例,阳性率0.06%,确认已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现就长乐市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后的防制对策回顾如下.
作者:陈娟云;林金财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在江洲滩地区,耕牛是血吸虫病的主要传染源.汪天平等[1]报道,1992~1995年调查安徽省5个江洲滩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共发现牛、猪、兔、羊、鼠和狗6种动物传染源,其中牛感染率高为43.08%,滩地污染指数牛占99.83%.2005年6~7月,我们对属洲滩流行区的安徽铜陵县光辉村26头耕牛进行多次粪检,对计算感染度的不同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如下.
作者:朱磊;汪峰峰;吕大兵;潘新平;柯兆明;方国仁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肝硬化顽固性腹水患者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常规的限制水、钠、利尿、补充蛋白质等方法治疗往往效果欠佳,由于大量腹水压迫,影响呼吸及循环,特别是压迫肾脏影响肾功能,使尿量进一步减少,形成恶性循环.长期大量腹水的存在,容易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预后极差.不恰当使用利尿剂,可导致肝肾综合征、电解质紊乱而危及生命.自身腹水超滤浓缩回输能在短时间内清除患者体内大量的钠与水,是近年来治疗顽固性腹水的一种新方法.我院2001年9月~2004年8月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硬化大量腹水患者,运用WLFHY-500型腹水超滤-浓缩回输治疗仪进行治疗,对缓解患者腹胀症状,减少腹水量,取得了明显的疗效,现将治疗方法以及临床疗效和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汪晓平;王红;吴丽;王源;刘凯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明,人体蠕形螨是人群中感染率较高的一种寄生虫.寄生于人体皮肤的蠕形螨有两种,毛囊蠕形螨(Demodex folliculorum)和皮脂蠕形螨(Demodex brevis),它们分别寄生于毛囊及皮脂腺内,引起蠕形螨病,俗称毛囊虫病,属常见的皮肤病之一,严重影响皮肤健康,也是一种美容克星,受广大青年男女的关注.
作者:白海燕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患者,女,72岁.因胸痛,咳嗽,咳痰、盗汗1月于2003年9月29日入本院.无高血压、糖尿病及冠心病病史.入院后经检查确诊为双肺浸润型肺结核.患者2003年4月因四肢小关节肿痛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至本次入院前一直服用青霉胺及钙剂,但未同时服用维生素B6.
作者:张中运;杨一珍;黄瑾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中华按蚊种群动态变化规律与应用范畴.方法应用定量研究的数学模拟方法.结果求出了中华按蚊实验种群和自然种群动力学的各种参数值.编制了生命表.创制了自然环境中定量研究的工具:试验筒、试验网和大试验笼.结论弄清了不同条件下,中华按蚊的数量变动规律和传病潜力.
作者:杨柳萍;毛福荣;王仲文;王梅英;曲传智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了解不同流行程度疫区IHA和Kato-Katz法血吸虫感染检出率之间在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湖沼型的高度流行村(感染率>10%)、中度流行村(感染率5%~10%之间)、低度流行村(感染率1~5%之间)各2个自然村,每村整群抽样300~500人,在感染季节后,对每人同时采用Kato-Katz法和IHA法检测.结果在受检的1831人中Kato阳性率16.66%、IHA阳性率28.18%、双阳性率6.28%.结论IHA的阳性率与血吸虫卵粪便检出率不相关,而IHA的阳性预测值与其成正相关关系,即随着地区疫情程度的加重,IHA法的筛查阳性率也随之升高.
作者:金江;潘新平;安继胜;汤金美;周蜀辉;何龙珠;高书兵;陈德银;刘玉祥;阮彬 刊期: 2005年第04期
2002年11月后,我国大陆、香港、台湾等地先后经历了一次严重的急性呼吸综合征相关的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associated coronavirus,SARS-CoV)的流行.由于其病原体传播快,病情凶险,死亡率高,为新现传染性病.目前对其动物储存宿主、致病及免疫机制等尚不清楚;除干扰素外尚无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和疫苗.因此研究SARS-CoV的病原学、分子生物学及其对宿主细胞的入侵机制,以开发特异性抗SARS药物和疫苗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就SARS-CoV的基因组及其构成、复制、转录和翻译等方面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唐小龙;蔡淑玉;谢春梅;沈继龙;郑建筝;周昕;江丽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铜陵县位于长江中下游,属血吸虫病未控制县,血吸虫流行于9个乡镇126个村,湖沼型、山丘型流行区兼有,流行区人口20.49万人,历史累计有螺面积6708.88hm2.多年来连年出现急性血吸虫病(以下简称急血)病例.经过实施积极的防治措施,急血病例发生呈逐步下降趋势.为探讨我县急血发生规律,有利于今后更好地控制急血的发生,现将我县1990~2004年发生的447例急血病例资料初步分析如下.
作者:何龙珠;安继胜;周蜀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了解和分析福建南部地区人体肠道寄生虫的流行状况与态势,为今后开展防治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方法福建南部6县(市、区)18个中签点进行调查.Kao-Katz厚涂片法检查肠道蠕虫卵;透明胶带肛试法检查蛲虫卵;试管滤纸培养钩蚴以鉴定虫种.结果人群总感染率为39.72%,男、女感染率分别为37.67%、41.71%,两者差异有显著性(x2=6.73,P<0.01).检出肠道寄生虫9种,其中线虫6种、吸虫2种、绦虫1种.感染一种的占感染人数92.90%,同时感染2、3种分别占6.82%、0.27%.钩虫、蛔虫、鞭虫、蛲虫感染率分别为29.10%、5.08%、8.37%、22.77%.20岁以上年龄组感染率高于19岁以下年龄组(x2=142.76,P<0.01);学龄前儿童蛲虫感染率农村高于城区(x2=74.61,P<0.01).钩虫感染率农民高于学生、学龄前儿童及半工半农人群.结论在经济不发达福建南部地区,人群寄生虫感染率仍达40%以上.钩虫感染率在经济作物为主的县、市仍居高不下,低年龄组中蛔虫、蛲虫感染率仍处较高水平,华支睾吸虫、福建棘隙吸虫等食源性寄生虫感染呈明显增加.土源性寄生虫病仍是福建南部寄生虫病防治重点,同时应关注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危害.
作者:陈生枝;许国防;曾海勇;程由注;李丽莎;陈宝健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安徽省池州市是血吸虫病重流行区,为了解全市血吸虫病疫情现状,客观地评价防治成效,为各级政府制定适宜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对2004年全市血吸虫病疫情进行了流行病学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巩六兵;刘小明;吴云龙;赵忠海;章素琴;童志礼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构建安徽省血吸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以提高血防信息管理的工作质量和效率.方法采用Visual Fopro6.0作为编程语言,建立安徽省血防管理信息系统.结果建立了血防信息数据库,构建了具有数据输入、汇总、查询、打印等数据管理功能的血防信息管理系统.结论该系统界面友好、操作简单,易于推广使用,可及时了解安徽省血吸虫病疫情和血防工作开展情况.
作者:高风华;杨卫平;陶承国;张世清;汪天平;张诚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蛲虫病是儿童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多在幼托园(所)中流行.据许贤让等1992调查[1],福州市32所幼儿园平均感染率高达49.59%.近10年来,我市幼托机构的办学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同时市区幼儿园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多.为了解我市幼托园(所)儿童蛲虫感染现状、10年来感染率变化及其原因、不同办学条件园(所)的儿童感染率差异,评估防治效果,为进一步控制儿童蛲虫感染提供依据,特开展本项调查分析.
作者:翁乃翔;程由注;叶道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从噬菌体表面显示随机肽库中筛选日本血吸虫辐照尾蚴抗原模拟表位.方法用Sepharose 4B亲和层析法,从日本血吸虫辐照尾蚴免疫鼠血清中纯化抗体,经正常血吸虫尾蚴抗原吸收后,用于12肽噬菌体随机肽库的免疫筛选.经三轮筛选,随机挑取20个噬菌体克隆,经DNA序列分析后,对各独立表位进行免疫学鉴定.结果 DNA序列分析,获得4个有序列重复的噬菌体克隆;DotELISA分析显示,4个克隆均能被辐照尾蚴免疫血清中IgM型抗体识别,反应强度有一定差别;P1和P2克隆还能被IgG型抗体识别.结论从噬菌体随机肽库中成功筛选到日本血吸虫辐照尾蚴抗原模拟表位.
作者:付琳琳;沈光金;王勇;何家昶;季虹;郭见多;吴维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新洲居民迁移对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方法采用纵向观察法,对新济洲居民迁移前后人群病情和当地螺情的变化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三年多的观察表明,新济洲居民迁移后,外迁居民血吸虫病感染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并未造成新迁居地当地的疫情的回升与扩散,而留居在当地人群的血吸虫感染率呈上升趋势,并且洲上仍有感染性钉螺存在.结论在防治措施的干预下,血吸虫病疫区居民的迁移可避免疫情的扩散,并能保护居民的健康.
作者:洪青标;周云;黄轶昕;曾光兴;孙乐平;张标;耿双林 刊期: 2005年第04期
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 marneffei)为条件致病性真菌,是青霉属中唯一的温度敏感的双相型真菌[1,2].它引起的感染为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enicilliosis marneffei).此病主要流行于东南亚地区,特别是泰国的北部和中国的南方地区.本病常继发于艾滋病患者,随着近年来HIV感染者的增多,在东南亚马尔尼菲青霉菌已经成为仅次于隐球菌的第2种较常见的条件致病性真菌.我国已报道的病例主要来自华南地区(广东、广西、湖南等),而华东地区尚鲜见报道.复习文献结合我院近期收治的上海市第1例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病例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史佩炯;刘惜年;王江蓉;孙洪清;卢洪洲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人体寄生虫学是医学基础学科的重要专业课,课程内容多属形态教学范畴,涉及大量的图片及影像资料.传统教学常用的挂图、投影片存在字小、图小或亮度不够且无动态变化等弊端,给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1,2].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自1999年开始,我们对寄生虫学教学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CAI)的探索,并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完善,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并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现将课件的制作及在教学中的应用情况介绍如下.
作者:常志尚;宫玉香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为进一步掌握我县血吸虫病流行现状,考核近五年的防治效果,为今后的血防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我们于2002年10月-12月对我县开展了第三次血吸虫病流行现状抽样调查,现总结如下.
作者:杨文灿;李雄斌;李武良 刊期: 200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