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望远;吕功良;龚桃;肖莉;侯循亚;李岳生
弓形虫病人兽共患,呈全球性分布.大约有25%~50%的人受到感染,欧洲一些地区的感染率高达80%.我国属于低感染地区,感染率为5%~10%[1].
作者:马杏宝;蔡黎;魏梅雄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分析96例囊虫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96例确诊的囊虫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农村多发,以脑囊虫病为主.2.临床症状不典型,常合并癫痫和皮下结节,主要依靠CT和病理检查确诊,成人剂量的吡喹酮安全有效.结论突发癫痫或有皮下结节的就诊者,应警惕囊虫病的可能.
作者:涂燕云;刘旭东;李公恒 刊期: 2004年第04期
钩虫病(ancylostomiasis)是由钩虫寄生人体引起以缺铁性贫血和营养不良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
作者:杨维平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重组质粒pcD A3.1-P30-P22-CTXA2/B在Hela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并检测其表达的融合蛋白P30-P22-CTXA 2/B免疫学活性.方法脂质体介导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P30-P22-CTXA 2/B转染Hela细胞,G418筛选稳定转染的细胞株,收集蛋白行SDS-PAGE和Western-Blot分析,检测融合蛋白的免疫学活性.结果经重组质粒pcDNA3.1-P30-P22-CTXA2/B稳定转染的Hela细胞表达了分子量约64KD的融合蛋白,经Western-Blot检测证实该融合蛋白具有P30免疫原性.结论在HeLa细胞中成功表达了具有P30免疫原性的融合蛋白P30-P22-CTXA2/B,为下一步动物实验奠定了基础.
作者:江渊;古钦民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蚋虫,俗称黑蝇(blackflies),古代又称蜹,是医学昆虫中呈世界性分布的一个重要类群.
作者:蔡茹;李朝品;安继尧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人群血吸虫病化疗中常规护肝药护肝的意义.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比较化疗期间吡喹酮加护肝药组和吡喹酮加安慰剂组人群的不良反应和症状改善,化疗前、后一周肝功能的变化.结果化疗期间,两组人群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血吸虫病症状明显改善;化疗前、后一周人群肝功能无明显变化.结论在血吸虫病化疗中,护肝药无明显的护肝效果.
作者:魏望远;吕功良;龚桃;肖莉;侯循亚;李岳生 刊期: 2004年第04期
氟罗沙星是近年来用于临床的含氟喹诺酮类抗菌药,我院自2003年5月~2003年12月使用该药治疗伤寒50例,取得了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中运;杨一珍;肖莹;黄瑾;何明明;杨德燕 刊期: 2004年第04期
一、血吸虫病的流行状况及防治工作进展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在我国,主要流行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地区.
作者:郑江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比较不同时期血吸虫病防治策略及其效果,为探索有效的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芜湖市在1992~2003年间血吸虫病防治对策内容及情况,分析各种策略的优缺点,比较其防治效果.结果世界银行贷款期间(1992~1998年)实施以大规模化疗为主的防治策略,而贷款结束后(1999~2003年)采取感染者化疗+易感地带灭螺等措施的防治策略;贷款期间病情明显下降,但活螺密度有所上升,贷款结束后病情明显上升,但螺情明显下降.结论控制血吸虫病必须因地制宜,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作者:鲍建国;张戎;崔春;陈勇;高岚;张俊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提高脑型血吸虫病的正确诊断率,减少脑血的误诊.方法收集了1980年11月-1998年9月的脑型血吸虫病55例,对其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中,20岁-40岁31例(占56%),男性47例(占85.5%),慢性型52例(占94.5%),单纯癫痫型22例(占38.1%),伴癫痫发作的混合型12例(占21.8%).血吸虫病COPT和IHA检查阳性率分别为89.5%和70.4%.所有病例B超检查均发现有血吸虫肝损害现象.CT与MRI影像学检查显示,脑血病灶主要发生在大脑顶叶、枕叶、及额叶,以顶叶受累多.96.4%的患者吡喹酮(FQT)治疗后显效.结论脑型血吸虫病以青壮年多见,男性多于女性,以慢性型多见,COPT和IHA免疫学检查有助于脑血鉴别诊断,B超、CT与MRI影像学检查可作为重要的辅助诊断方法.
作者:黄月娥;汪天平;张世清;吴维铎;沈光金 刊期: 2004年第04期
安徽铜陵县属湖沼型血吸虫病重流行区,为保证向部队输送合格兵员,确保新兵质量,血吸虫感染被列入参加应征入伍青年的体检项目.现根据2001~2003年应征入伍青年的血吸虫病检查资料,报告如下.
作者:金江 刊期: 2004年第04期
歙县位于皖南皖、浙、赣三省交界处,以山丘地型型为主.全县总人口50万,血防区人口10万.
作者:方卫星;方荣乐;胡影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检测DHF/DSS患者急性期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变化,探索患者血浆渗漏和出血的发病机制.方法收集正常健康者、DF和DHF/DSS急性期患者的血浆各30份,应用ELISA法检测t-PA、PAI~1、PC、TM、TF、TFPI和D-二聚体,发色底物法测AT等分子.结果血管内皮细胞的特异性表达产物vWF和TM升高;TF升高,TFPI没有变化;t-PA显著增加,PAI-1下降,t-PA/PAI-1比值显著升高,PC、AT和D-二聚体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DHF/DSS患者急性期血管内皮细胞活化或损伤的同时,凝血和纤溶系统均已活化;内皮细胞通过表达TM、t-PA和PAI-1等相关分子在引起凝血和纤溶系统失调,造成血浆渗漏和出血等方面起重要作用.TM、t-PA和PAI-1等变化在DHF/DSS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对DHF/DSS急性期有诊断价值,可作为辅助诊断指标.
作者:唐小龙;蔡淑玉;方习武;卢一平 刊期: 2004年第04期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其病原体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是目前所知的小的嗜肝病毒,其DNA为部分双链环状,约3.2kb.
作者:彭江龙;王克霞;李朝品;王健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山丘型务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残存钉螺复现规律,指导监测工作.方法对全市1994~2002年螺情、气象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9年监测表明,残存钉螺主要分布在原疫情严重区县,有螺环境分布与历史螺情相一致,二者相关分析有非常显著性意义(r=0.9923,P<0.01).有螺面积和有螺环境数于1997和2001年出现两次高峰.残存钉螺复现与降雨量等气象因素关系不密切.结论山丘型地区残存钉螺复现与历史疫情有关.
作者:方益民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苏州市位于江苏省南部的长江三角洲平原,东靠上海,南界浙江,西濒太湖,北临长江,现辖5市7区,全市面积8488km2,总人口571万.
作者:徐海根;吴秀珍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寻找应用蒿甲醚预防血吸虫后,引起免疫保护作用的抗原分子,为血吸虫病疫苗研究提供新的候选抗原.方法感染血吸虫7天后的家兔口服蒿甲醚,收集血清,用蒿甲醚预防后的免疫兔血清筛选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Si)成虫cDNA文库,并对阳性克隆的插入基因片段进行PCR扩增及测序分析.结果经三轮筛选,获8个阳性克隆.测序分析所获的这8个序列,其中5个序列分别与日本血吸虫三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基因(Sj.GAPDH)基因同源,其余3个序列为日本血吸虫28kD谷胱甘肽-S-转移酶(Sj.GST)基因.结论Sj.GAPDH和Sj.2 8kD GST可能是蒿甲醚杀伤血吸虫后,引起对再感染起免疫保护作用的抗原分子.
作者:朱传刚;林矫矫;陈建秀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评估口服青蒿琥酯对日本血吸虫再感染小鼠的预防效果.方法实验鼠分成4组,第一组只感染血吸虫一次,然后从感染血吸虫第7天起,口服青蒿琥酯300 mg/kg.一周2次,连续2周,它的对照组只进行血吸虫感染.第三组小鼠进行再感染实验:人工感染血吸虫7天的实验鼠,口服青蒿琥酯300mg/kg.一周2次,连续2周,间隔一周后,再次感染血吸虫,服药的处理同前.后一次服药后一周,用20条血吸虫尾蚴进行攻击感染.同时,未服药的小鼠作为对照.结果在抗再感染组,减虫率52.6%,减雌率54.3%,肝减卵率96.9%,并且,雌虫长度显著地缩小.预示雌虫的发育被阻碍.结论青蒿琥酯在预防再感染中能有效的减少雌虫和雌虫产卵量,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朱传刚;张诚;徐明生;张功华;肖祥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索以机代牛、改水改厕综合治理控制血吸虫病传播的效果.方法选择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村2个,1个为试点村,实施以机代牛、改水改厕措施,一个对照村,实施一般防治措施,分别观察其控制人群血吸虫和肠道寄生虫感染、野粪污染、钉螺感染的效果.结果对策实施2年后,试点村居民血吸虫感染率下降了46.3%,对照村人群感染率上升了19.7%,并且时有急性感染发生.试验村居民肠道寄生虫感染率下降了85.6%,对照村上升了152.2%,对照村滩地阳性螺密度上升的幅度是试点村的3.98倍.结论以机代牛、改水改厕综合措施,不仅能够有效地控制血吸虫病的流行,而且能够改善农村落后的卫生状况,降低肠道寄生虫病,提高人群整体健康水平,是新形势下控制血吸虫病的一条有效途径.
作者:陈更新;王明胜;韩世明;欧能;何宗贵 刊期: 200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