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纪成;杨家和;岳海燕
目的 探讨Girdin蛋白在胆管癌与癌旁组织中蛋白表达水平的差异及其与胆管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Girdin蛋白在42对胆管癌与其癌旁组织切片中的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胆管癌组织中Girdin蛋白表达阳性率(79%)高于癌旁组织(52%)(P<0.05).胆管癌组织中Girdin的蛋白表达与胆管癌的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呈正相关(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病理分级、浸润深度、临床分期等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irdin蛋白在胆管癌组织中高表达,可能参与了胆管癌的转移与进展,这为胆管癌的预后判断和基因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作者:王敏;王芸;孙亮;季国忠;葛贤秀;李全朋;于泓;王飞;缪林 刊期: 2013年第05期
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简称肝癌,是人类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是肝癌的高发区,发病人数居首位,死亡率在各种恶性肿瘤中占据第二位.它是一种容易侵袭转移的恶性肿瘤,临床就诊者多属中晚期病人,手术切除率低.未经治疗的肝癌患者5年生存率极低,大约0~14%[1],即使早期切除,术后5年复发率也在60%以上,小肝癌仍达40% ~ 50%[2].其主要发病原因是肝炎病毒(HBV、HCV)感染,黄曲霉毒素、过量酒精摄入及遗传性肝硬化也可导致肝癌发生,但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过去认为环境因素作用导致遗传学改变是肿瘤发生的主要原因,但大量的研究表明,在肝癌发生过程中,只有少数癌基因或抑癌基因发生突变.近年来,表观遗传学(Epigenetics)的兴起为解答这些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就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miRNA调控与肝癌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汪侃;钱叶本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在术中B超引导下胰岛细胞瘤精确切除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我院2000.1-2013.9近13年间收治的22例胰岛细胞瘤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22例患者中功能性胰岛细胞瘤占17例,无功能性5例;前者的主要表现为各种各样的低血糖症状,均有典型的Whipple三联征;后者主要是腹部包块就诊.血清胰岛素测定对诊断功能性胰岛细胞瘤有重要价值.22例经腹B超发现10例(45.5%),17例患者术前行CT检查,阳性率76.5% (13/17),而薄层CT扫描的敏感性可达91.7% (11/12).术中B超阳性率100%(19/19),14例采用非精确切除发生胰瘘6例,8例采用术中在B超引导下对功能性胰岛细胞瘤患者实施精确切除胰瘘l例,超声引导下胰岛细胞瘤精确切除术可有效降低术后胰瘘发生率及胰瘘的严重程度(P<0.05).结论 典型的临床表现、CT薄层扫描、结合胰岛素水平测定是诊断胰岛细胞瘤诊断的有效方法;术中超声不仅有助于术中肿瘤的定位,超声引导下精确切除肿瘤,大限度的保留正常胰腺组织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
作者:包文中;孟翔凌;汤大纬;周高潮;王家文 刊期: 2013年第05期
肝门部胆管癌(又称Klatskin瘤)受其解剖位置与生物学特性影响,早期诊断率低,多数病人就诊时已属晚期,故根治性切除率低.为提高手术根治性切除率,联合广泛性肝切除的根治性手术成为趋势,但根治性手术创伤大、风险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达30%~40%.因此,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成为我们临床工作的重点.现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1 术后近期并发症
作者:吴力群;曹景玉;邹浩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奥曲肽(善宁)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以我院2005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其中,采用奥曲肽(善宁)治疗的有60例,确定为观察组;与60例采用垂体后叶素治疗的作为对照组,通过两组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2%、60.0%.结论 大剂量奥曲肽(善宁)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季秀丽;李文智;陈晨;耿智敏;王林 刊期: 2013年第05期
肝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CA),又称为Klatskin瘤,是种起源于左右肝管汇合处胆道上皮的少见恶性肿瘤,约占消化道恶性肿瘤的3%,占胆管癌的2/3[1].根治性手术切除是其唯一的治愈机会,但多数患者由于肿瘤侵犯肝动脉和/或门静脉、淋巴结或远处转移等,而无法行手术治疗,因此影像学在术前评估HCCA的可切除性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钱银锋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总结胰十二指肠切除的经验,分析手术并发症和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3月172例手术病人.结果 胰腺癌的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66%,35%,19%.无淋巴结转移的胰腺癌相对于有淋巴结转移的具有较好的生存率(P=0.035)胆管下段癌1年、2年、3生存率分别为60%,33%,20%.十二指肠肿瘤1年、2年、3年生存率为91%,64%,61%.结论 胰十二指肠在三级医院常成为一种常规手术,无淋巴结转移的胰腺癌术后有着较好的生存率.
作者:徐世波;胡元国;王成;邱陆军;黄强 刊期: 2013年第05期
胃转移癌是指癌细胞从原发部位经血管、淋巴管或其他途径侵袭至胃部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肿瘤相同类型的肿瘤[1].临床工作中,胃转移癌极其罕见,国内多为个案报道,大部分临床医生对其缺乏正确的认识.以关键词“原发性肝肿瘤”、“胃转移瘤”检索1966至2012年国内文献,除去重复报道情况,结合作者收集的病例共统计8例.其中男7例,女1例,平均年龄54.5岁.全部病例均经病理明确诊断,4例行手术治疗,2例不详,1例化疗,1例射频联合化疗(详见表1).现将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收治的2例原发性肝癌胃转移报道如下.
作者:段纪成;杨家和;岳海燕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行胆总管结石治疗的操作体会.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1 1年6月~ 2013年6月18例腹腔镜下辅助胆道镜行胆总管切开取石的临床资料.结果 18例患者中有一例因切开胆总管时出血不止而被迫中转手术;一例因腹腔粘连较重,腔镜下无法操作而被迫中转手术,其余16例均恢复良好,痊愈出院.结论 具有扎实的腹腔镜操作经验,选择合适的病例,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实施胆总管探查取石是安全的、有效的.
作者:侯春光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部分切除术保胆治疗胆囊畸形的可行性.方法 自2008年4月至2013年4月对55例胆囊畸形的病人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囊部分切除术.将胆囊畸形分为胆囊萎缩和折叠畸形两种,病变部位皆位于胆囊的远端,慢性炎症明显.其中胆囊萎缩21例,呈葫芦状;占胆囊1/4者11例,1/3者10例.折叠畸形34例,畸形与体部成角≥90度,或虽畸形与体部成角≤90度,但折叠处及其远端慢性炎症明显;占胆囊1/4为7例,其中向左折叠畸形3例,向右折叠畸形4例;1/3者11例,均向右折叠畸形;1/2者13例,向左折叠畸形1例,向右折叠畸形12例;2/3者3例,向左折叠畸形1例,向右折叠畸形2例.保留的胆囊功能正常:胆囊管通畅,胆囊壁≤3 mm,无明显炎症,胆囊收缩试验≥30%.本组合并胆囊结石49例,占89.1%,27例是黑色胆色素及胆色素为主的混合性结石,占55.1%.22例是胆固醇及胆固醇为主的混合性结石,占44.9%.切除有病变的胆囊后,胆道镜检查取净结石,4-0可吸收线连续两层缝合胆囊.结果 55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90~180(134.7±24.1) min;排气时间分别是18 ~30 h(25.3±3.7);胆漏3例,每日5~30 ml,术后4、6、10d拔除引流管,术后7~11 d痊愈出院 所有病人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 60个月,病人术前临床症状消失,无胆囊切除术后腹痛、脂肪泻等并发症的临床表现,无结石复发;术后胆囊代偿性扩张,小达4 cm ×2.5 cm ×2.5 cm,术后胆囊收缩试验53%±10%,较术前39%±7%明显提高(t=-15.848;P <0.001).结论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囊部分切除术在掌握适应症的情况下是治疗胆囊畸形的有效方法,对保护胆囊及胆囊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一种新的保胆术式和方法.
作者:梁法生;沈慧琳;韩爱萍;兰云霞;赵昌志 刊期: 2013年第05期
肝硬化(hepatic cirrhosis)是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病.随着病变进展可发生门静脉高压(PHT)而引起脾功能亢进(hypersplenism,简称脾亢),表现为脾脏肿大、外周血细胞(主要是血小板、白细胞)减少,其发生率高达50% ~ 64%[1].由于其病程长、症状多、并发症多等特点,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治疗,不但影响患者寿命,也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患者的社会、心理、生理等功能,导致生活质量(qualify of life,QOL)的严重下降.长期以来,脾切除术联合断流术治疗肝硬化性脾功能亢进一直是外科治疗的首选.本研究调查我院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期间采用手术治疗肝硬化性脾功能亢进患者148例,术后生活质量分析结果如下.
作者:梁启新;徐余兴;郭旗 刊期: 2013年第05期
1 概述胰腺假性囊肿(pancreatic pseudocyst,PPC)是指由各种原因(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胰管梗阻及胰腺创伤等)导致的胰腺内或者胰腺周围的异常物质(外漏的胰液、血液、坏死组织等)存留形成的囊腔,其囊壁由腹膜、网膜或炎性纤维组织构成,因其囊壁内无上皮细胞衬托故称之为假性囊肿,以此区别于真性囊肿.因PPC的病因、解剖位置及所致并发症的变异性均较大,所以人们提出了很多PPC的分类方法,以期规范化治疗PPC.1981年Crass首先提出PPC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主要强调PPC的囊壁成熟度和与胰管是否相通;D'Egidio和Schein将PPC分为三型,分别是:坏死后Ⅰ型,坏死后Ⅱ型和潴留性Ⅲ型,主要强调了病因及胰管的病理学改变在PPC外科处理上的意义.诸如此类的分类方法还有很多,但均有一定局限性,无法为PPC的“规范化”治疗提供理论支持.在决定使用何种方法治疗PPC前,需个体化的、综合的评估以下因素:①患者的全身情况和胰腺病变类型及病变程度.②PPC的大小、位置、数量及形成时间.③囊壁的厚度、囊液的性质及囊腔和胰管的关系.④PPC的变化趋势及并发症.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后,方可决定使用何种治疗方式.
作者:余磊;黄强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总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道损伤的原因、预防措施、诊断及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从2008年1月~2013年1月处理的14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道损伤的临床资料.结果 在14例患者中,A型(3例)经闭合离断的小胆管+腹腔引流术治疗,C型(1例)和D型(5例)经肝胆管的修补+T管引流术+腹腔引流术治疗,E1型(3例)和E3型(1例)经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腹腔引流术治疗,E4型(1例)经融合左右肝管后再行的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腹腔引流术治疗.14例患者术后随访6~60月,均恢复良好.结论 胆道损伤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严重并发症,我们在了解其主要原因的同时应尽力避免损伤,一旦出现需及时正确处理,以达到满意的预后.
作者:汪奇;孙诚谊;潘耀振 刊期: 2013年第05期
肝门部胆管癌是原发于胆道上皮细胞的胆管癌.临床上是变化莫测、且极具有挑战性的肿瘤.近年来,其被分为三种主要的类型:肝内、肝门部及胆管下端.其中肝门部胆管癌为常见,约占50%~67%,其次为胆管下端,后为肝内型.肝门部胆管癌是一种难治性的疾病,其手术切除的技术要求高.尽管如此,手术切除仍是其治愈的唯一办法,因此外科医生们采取积极的手术来治疗这一疾病.在近的20年里,诊断及手术技术的进展,手术的结果及术后生存率在逐步提高.
作者:李相成 刊期: 2013年第05期
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是一类来源于肝内小胆管(包括二级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1],是仅次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另一种常见的原发性肝癌,约占所有原发性肝癌的5%~ 30%[2].近年来的全球研究数据表明,ICC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3,4].目前对此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还不深入,已有的研究发现,ICC发病可能与以下危险因素有关,如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PSC)、纤维性多囊性肝病、肝内胆管结石、寄生虫感染、肝炎病毒感染、化学致癌物的接触、糖尿病、肥胖、吸烟等[5-13].本文将对ICC的发病机制及其与主要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做一综述.
作者:袁磊;罗贤武;王义 刊期: 2013年第05期
肝内胆管结石是我国常见病,因其高残石率、高复发率、高再手术率,在治疗上一直是肝胆外科的难题.肝切除术是目前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有效的方法.我院于2009年至2012年施行肝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39例,取得较好疗效.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39例中,男10例,女29例;年龄32 ~ 85岁,平均58.01岁.病程0.6~20余年,10年以上36例.既往有胆囊切除或胆道探查手术史者21例,其中1例曾附加胆肠吻合.伴有急性胆管炎16例,经历1次手术史者9例,2次者5例,3次者3例.1.2 诊断方法及结石分布
作者:梅卫国;王琦;詹国清;张水发;舒李送 刊期: 2013年第05期
肝脏外科迅速发展,肝切除术明显增加,其中术后出血、胆漏难以避免.术后出血可能发生在肝断面出血、胆道出血、门脉高压症引起的上消化道大出血.分析术后出血等的原因主要包括:(1)术中肝断面的处理存在疏漏,血管结扎不可靠,导致肝断面渗血所致;(2)术中肝断面处理时,仅缝合表面而留有死腔,腔内血液压力增高后由肝断面或者胆道流出;(3)肝断面缝合时张力较高,术后肝脏组织坏死、感染,形成感染坏死灶导致周围血管与胆管瘘,从而胆道出血[1];分析术后胆漏的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术中肝断面细小胆管漏未处理;(2)肝断面的肝组织坏死,末梢胆管漏胆汁;(3)术中未对大的胆管断端结扎;(4)肝断面的创面感染;(5)术后胆道梗阻致胆管压力升高[2].再分析其它的各种并发症,如术后肝功能衰竭、膈下感染、腹水等,都直接或者间接与术中肝断面的处理相关.由此可见,术中对肝断面的尤为重要.分析本院2008年以后肝切除术392例,讨论肝断面的技术处理方法,以减少术后出血及胆漏的发生率.
作者:王建新;蔡卫华;肖旭;王卫兵;陈骏;蔡邢峰 刊期: 2013年第05期
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共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2342例,出现并发症22例,发生率为0.94%,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胆管损伤8例一例术前诊断为慢性结石性胆囊炎,B超提示胆囊多个结石、较大一枚位于颈部、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术中见胆囊三角区致密粘连,分离胆囊管时撕裂肝总管,中转开腹发现肝总管右侧壁纵行裂伤约5mm长,肝总管内径约5mm,壁厚约1mm,行肝总管裂口修补(3-0可吸收线间断内膜对合缝合3针)+T管支撑引流术,术后1月行T管造影无异常,予拔除T管,随访22个月,患者未出现相关并发症.一例术前诊断为急性结石性胆囊炎,B超提示胆囊单个结石颈部嵌顿、胆囊壁厚7mm.
作者:柯彬;方可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Calot三角扩大分离法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预防胆道损伤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8月至2013年8月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8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应用Calot三角扩大法LC病例534例,未采用Calot三角扩大法LC312例.结果 因急性结石性胆囊炎中转开腹手术6例,萎缩性结石性胆囊炎中转开腹手术3例,其余的均成功施行LC.采用Calot三角扩大法LC的病例无胆道损伤发生,未采用Calot三角扩大法LC发生胆道损伤2例.结论 采用Calot三角扩大分离法对于胆囊三角的暴露更清晰,减少了LC胆道损伤的风险.
作者:何慧菊;朱兴国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性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外科采用腹腔镜联合内镜治疗的21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期开腹治疗的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切口愈合情况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 肛门排气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术后镇痛药物使用率均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作者:汤亲青;王兴宇;张剑林;崔笑;方茂勇 刊期: 2013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