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郭佳
黄志强院士在我院实行世界上首例肝叶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病以来,该方法以其结石清除率高、复发率低等许多优点已成为目前治疗肝胆管结石病有效的方法之一.肝内胆管结石的肝叶切除不仅能去除病灶,取尽结石,还能为矫正狭窄、通畅引流、防止肝胆管结石的复发提供良好的条件.1 肝叶切除的目的1.1 以胆管树为基础的规则性肝叶切除术去除病灶
作者:李大江;夏锋;王曙光 刊期: 2012年第01期
肝中叶切除术是指4,5和8肝段的联合切除.由于肝中叶处于肝脏的中央,解剖部位特殊,是各种规则性肝叶切除后肝断面大、易致大出血、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手术操作难度大要求高的.自1963年5月吴孟超等首先报道[1]肝中叶切除术治疗肝中叶肿瘤以来,肝中叶切除术的大样本报道并不多.所以,如何安全地采用肝中叶切除术治疗肝胆外科疾病,目前仍面临着较大的挑战.然而,从笔者曾先后回顾分析肝中叶切除术的临床资料中发现[2,3],该术式相比半肝切除和肝三叶切除,其大的优势是可保留较多的有功能的肝组织而术后肝功能衰竭的发生率较低(≤0.006%).所以,只要术前充分评估,术中精细操作避免重要管道结构的损伤,肝中叶切除术应该是值得推荐的.
作者:杨甲梅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脉高压引起上消化道大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收治的27例门脉高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脉高压的临床疗效.结果 本组27例门脉高压患者,全部急诊行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24例疗效满意,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结论 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止血可靠,既解决了脾亢问题,同时还解决了出血问题,且手术并发症少,操作较简单,易推广,为急诊手术首选.
作者:魏勇;钱小星;周高潮;朱立新 刊期: 2012年第01期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 duodenectomy,PD)目前仍足胰头癌、总胆管下段癌、壶腹部及部分十二指肠恶性肿瘤首选的手术方法.但其各种手术相关并发症高达28%~38% [1,2],许多因素均可能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疗效产生影响.在此,对我科近年来施行的52例PD的临床疗效作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张煜;杜立学;吴武军;胡海田;张智勇;仵晓荣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总结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2006年1月-2011年8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收治的12例FNH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影像特点及治疗方式,并随访疗效.结果 男性患者2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33岁.2例有临床症状,术前确诊7例(58.3%),其中通过CT/MR确诊4例,肝穿刺活检确诊3例,误诊为肝癌1例(8.3%).10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长随访5年无复发.2例患者保守治疗,随访2年肿块无增大.结论 CT/MR对FNH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肝穿刺活检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诊断,对有临床症状或诊断不明的患者应选择手术治疗.
作者:艾勇彪;何跃明;张中林;袁玉蜂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新式微创保胆取石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9年12月至2011年6月采用新式微创保胆取石术治疗20例胆囊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0例均成功取尽结石,结石大直径约3.5 cm,平均手术时间75 min,出血10~20 ml,平均住院5d,无出血、胆漏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新式微创保胆取石术具有安全性高,操作简单,患者创伤小、痛苦轻、康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同时保持了胆道的完整性及胆囊功能,但术后结石复发有待更进一步的研究和长期随访.
作者:徐明;卢明柱 刊期: 2012年第01期
原发性肝细胞癌(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它是一种易复发转移的恶性肿瘤,即使行肝癌根治性切除的患者术后3年复发转移率也为40%~50%,5年复发转移率达60%~70%[1],其中肺是肝细胞癌常见的肝外转移器官,一旦发生肺转移病情发展迅速,常造成患者病情急转直下,严重者造成患者迅速死亡,因此肝细胞癌肺转移后如何治疗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文就目前国内外肝细胞癌肺转移治疗现状与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王先明;刘景丰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特发性门静脉高压症(idiopathic portal hypertension,IPH)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福州总医院肝胆外科自2006年6月-2011年1月收治的7例IPH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7例患者6例诊断为IPH,1例误诊为隐源性肝硬化;后均经病理证实为IPH.7例均行手术治疗:3例行手助腹腔镜改良Sugiura术,2例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1例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远端脾肾分流术,1例行脾切除术.术后随访6个月~5年,平均2.3年,仅1例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患者术后1月出现黑便,经保守治疗好转.结论 彩超对IPH的诊断有较高提示作用,但确诊均需病理证实;手术治疗IPH效果确切,对于伴食管胃底静脉重度曲张及巨脾的IPH患者,手助腹腔镜改良Sugiura术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手术方式.
作者:刘佳;张绍庚;魏炜明;唐荣;乐羿;陈小刚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普通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注射无水酒精(PELT)治疗不同病理分型的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灶的疗效,进一步探讨此治疗方法对于原发性肝癌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别选取34例肝细胞癌、25例胆管细胞癌术后复发进行PEIT治疗患者进行随访,对比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 肝细胞癌组有效30例,有效率为88.24% (30/34),胆管细胞癌组有效者17例,有效率68%(17/25),经过卡方检验,P<0.05.结论 PEIT治疗肝细胞肝癌患者术后复发灶效果明显好于胆管细胞癌患者,胆管细胞癌患者术后复发可用其他治疗方法.
作者:张丽;郭佳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总结严重肝外伤的手术处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2010年46例接受手术治疗的严重肝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及术后疗效.结果 参照AAST对肝脏外伤的分级:Ⅲ级28例,Ⅳ级12例,Ⅴ级6例.痊愈40例,死亡6例.结论 手术是治疗严重肝外伤的有效方法,尽快救治失血性休克,术中彻底止血,充分引流以及预防术后并发症是治疗严重肝外伤的有效措施.
作者:李志锋;罗贤茂;王晓东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细菌性肝脓肿(pyogenic hepatic abscess,PHA)的患病风险.方法 采用1∶1配对的病例对照研究,对31对病例及对照组相关9个危险因素进行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显示DM(OR =6.328,95% CI:1.787~22.409)、胆道疾病(OR=8.759,95% CI:1.006~76.097)和恶性肿瘤史(OR =4.444,95% CI:0.467~42.258)是PHA的可能风险因素(均P<0.2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M(OR=7.747,95% CI:I.975~28.275)是PHA的风险因素(P=0.003).结论 DM患者患PHA的风险是非DM患者的7.75倍,提高对DM增加PHA患病风险的认识,早期诊治可能会改善预后.
作者:刘坤;林斌;汪启乐;马垚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明胶海绵颗粒+碘化油联合化疗栓塞与单独使用碘化油化疗栓塞治疗巨块型肝细胞癌的近期疗效.方法 将行介入治疗的巨块型肝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明胶海绵颗粒+碘油联合化疗栓塞组及碘油单独栓塞组.明胶海绵颗粒+碘油组33例,年龄为(50.55±10.25)(31~74)岁.单纯碘油组23例,年龄为(56.30±11.53)(34~75)岁.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3天及治疗后1月的肝功能变化、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肿瘤大小的改变情况以及栓塞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术前两组各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接受治疗1月后两组肝功能指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明胶海绵颗粒+碘油组患者肿瘤缩小程度及AFP阳性患者AFP值下降较单纯碘油组明显(P=0.03,P=0.03);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8).结论 明胶海绵颗粒+碘化油联合栓塞治疗巨块型肝细胞癌较单独使用碘化油栓塞更有效,是治疗巨块型肝癌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邢冬娟;徐爱民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出血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的重要原因之一[1],本文探讨有效预防和处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出血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11年3月太和县中医院普外科收治的胆囊息肉和结石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632个病例.术中发生出血共67例,2例为胆囊动脉主干出血,1例为肝右动脉损伤,其余均为胆囊动脉分支或胆囊肝床出血.结果 除两例术中止血无效及时中转开腹外,余出血病例均得到有效控制完成腹腔镜手术治疗,且术后未出现再出血及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 如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发生难控制的出血,盲目钳夹或电凝常常是造成更严重并发症的原因[2].如不能有效控制出血,应及时中转开腹.
作者:赵大龙;张鹏 刊期: 2012年第01期
腹腔镜手术具有微创、精确、美容、术后恢复快等优点,近年来已得到较为广泛的开展[1],2003年5月~2011年2月我院共施行腹腔镜肝脓肿引流术11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男7例,女4例;年龄22~72岁,平均52岁.临床表现为持续腹痛或隐痛,伴寒战、发热、乏力、恶心、呕吐、血白细胞升高及放射痛;病程为2~6周.查体检查发现肝肿大、肝区压痛,叩击痛明显7例.x线检查示3例有右侧胸腔少量积液.术前均经B超及CT证实定位并判断肝脓肿的液化程度,脓肿大小在4~6cm~10×13 cm;脓肿位于右肝后叶2例,肝前叶7例,左内叶1例,左外叶1例;多脓腔(2-3个)3例,单脓腔8例.1例同时合并胆囊结石.
作者:邓友松;王静波;胡继;王红星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导致严重并发症的分布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2年10月-2011年07月71238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的临床资料,采用x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方法对可能导致LC并发症的16个临床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LC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为0.37%( 262/71238),其中因发生并发症而中转开腹173例,占66.1%(173/26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alot三角粘连、解剖变异、病期、胆囊壁厚度、胆囊萎缩为导致LC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加强医师的腹腔镜技术培训,严格掌握LC适应证,正确掌握中转开腹的时机是降低LC手术严重并发症发生的有效措施.
作者:孙登群;龚仁华;钟兴国;孙艳军;何新苗;蔡军;范育林;曹葆强;王敬民;梁久银;吴浩荣 刊期: 2012年第01期
肝内胆管细胞癌(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指发生在包括二级胆管在内的末梢侧的原发性胆管细胞癌.在世界范围内,ICC占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的10%~20%,其发病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随着诊断及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ICC的根治性切除率也不断提高,但远期疗效仍不理想.本研究回顾分析了49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临床资料,探讨影响其预后的因素.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作者:王越;侴伟平;沈春键;王晓宇;葛金年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T2WI脂肪抑制稳态进动快速成像(FIESTA)序列、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2DSSFSE)-2D MRCP及快速自旋回波容积扫描(M3DFSE)-3D MRCP对胆总管结石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80例经MRI检查,全部使用了FIESTA序列、2D MRCP和3D MRCP的病例,并经手术病理或临床后诊断为胆总管结石.结果 FIESTA序列显示胆总管结石72例,显示率90%;2D MRCP显示胆总管结石76例,显示率95%;3D MRCP显示胆总管结石68例,显示率85%.结论 FIESTA序列结合2D MRCP和3D MRCP对胆总管结石具有极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刘金有;唐广山;周光礼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脾切除在治疗儿童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脾亢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7例儿童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脾亢行脾切除的临床资料;87例均行脾切除术,7例同时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术中脾动脉预结扎65例.分别比较术前、术后血象及常规肝功能测定值变化.结果 2例病人术后死亡.85例术后血象及常规肝功能与术前比较有明显改善(P<0.05).51例随访0.3~5年,33例随访5~10年无OPSI发生,无死亡.1例术后3年死亡.结论 脾切除在治疗儿童肝豆状核变性并脾亢中具有重要地位.术前肝功能改善、手术中操作确切止血为手术成功关键.
作者:帅剑锋;于庆生;潘晋方;张琦;刘举达;陈刚 刊期: 2012年第01期
肝脏部分切除手术是目前治疗原发性和继发性肝脏肿瘤的一种重要的方法.肝脏组织脆弱,供血丰富,血管分布复杂,肝叶切除时常会出现肝内血管甚至肝静脉和下腔静脉均可能受到损伤而致出血较多.大量出血时,又使病人面临大量输血带来严重并发症的危险.如何减少肝切除术中出血及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是当前国内外仍在研究解决的问题.临床上采用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技术方法,来减少肝脏切除手术中的出血与输血,本文就目前临床研究和应用的有关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作者:张野;谢春林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无胆总管结石高危因素的胆囊结石患者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前行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检查的必要性.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450例无胆总管结石高危因素的胆囊结石患者行LC术前常规行彩超、MRCP检查并于术后结果比较.结果 450例无胆总管结石高危因素的患者经MRCP检出胆总管结石38例,术中胆总管探查阳性率100%,无胆道损伤病例,术后随访少三个月,除一例术后7天因发生胆总管结石再次住院外,无因胆总管结石再次入院及死亡病例.结论 对于无胆总管结石高危因素的胆囊结石患者LC术前常规行MRCP检查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及时发现隐匿性胆总管结石,减少胆总管结石的漏诊,减少术中胆总管探查阴性率和胆道损伤等并发症.
作者:陈永利;孙岩;孙世波 刊期: 201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