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自行脱落胆道支架内引流与 “T”管引流的对比研究

陈骏;胡进勇;蔡卫华;卢潮德

关键词:腹腔镜术, 胆总管探查, 胆道镜, 自行脱落胆道支架, 胆道内引流
摘要:目的 对比研究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自行脱落胆道支架内引流与置“T”管引流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02月~2010年05月收治的胆总管结石患者67例的临床资料,分为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自行脱落胆道支架内引流组(32例)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T管引流组(35例)比较观察两组间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结石残留率、置管时间、胆漏等.结果 两组患者腹腔引流时间、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胆漏、残留结石)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支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费用均少于T管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自行脱落胆道支架内引流和常规T管引流相比,更安全可行,更能体现腹腔镜技术的优越性,在胆总管结石手术中值得推广.
肝胆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肝脏未分化性胚胎性肉瘤误诊分析

    目的 加强对原发性肝脏未分化性胚胎性肉瘤的认识,提高其诊断率及生存率.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0年1月至2010年6月共13例肝脏未分化性胚胎性肉瘤临床资料,从临床及影像学角度,分析其误诊原因及随访结果.结果 13例患者中,男9例,女4例,小年龄为8岁,大年龄为63岁,中位年龄38岁.误诊为原发性肝癌6例,囊腺癌1例,肝母细胞瘤1例;诊断为肝占位5例.误诊原因主要有病灶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不典型、医生认识不足、主观臆断等.13例误诊患者术后均无出血、黄疸、感染、肝性脑病等并发症发生;生存期短为术后4个月,长为术后20个月,中位生存期为7个月.结论 肝脏未分化性胚胎性肉瘤的诊断相当困难,一但怀疑UES,尽快行手术切除,术后尽早行放疗、化疗等辅助治疗可提高患者生存率.

    作者:杨晓宇;俞文隆;史嵩;沈宁佳;范飞;陈科济;张永杰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影响肝移植术后早期急性肾功能不全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影响肝移植术后早期急性肾功能不全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肝移植中心2008年3月~2009年10月间资料完整的99例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病例资料,利用回归分析方法筛选肝移植术后急性肾功能不全(ARF)的相关因素.结果 手术早期ARF患者29例(29.3%),在回归分析中患者肝移植术前血清肌酐水平是肝移植术后急性肾功能不全独立危险因素(P=0.004);FK506日用量是术后发生ARF独立危险因素(P=0.031);结论 术前血清肌酐、术后FK506日用量是影响肝移植早期急性肾功能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刘静;卢实春;王孟龙;林栋栋;郭庆良;赖威;刘晋宁;李宁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梗阻性黄疸的鉴别诊断

    梗阻性黄疸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临床多种疾病症状群中的一种症状.根据疾病的性质,梗阻性黄疸通常分为良性和恶性两大类;根据解剖部位划分,可以分为肝外梗阻性黄疸和肝内梗阻性黄疸(包括肝内机械性梗阻和肝内胆汁淤积),而肝外梗阻性黄疸和肝内梗阻性黄疸又可细分为胆道外梗阻性黄疸和胆道内梗阻性黄疸.不同原因、不同解剖部位导致的梗阻性黄疸治疗方法和预后截然不同,处理方式如选择不当,常加重病情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故梗阻性黄疸与其他黄疸(如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等)的鉴别、梗阻性黄疸病因的鉴别极为重要.

    作者:孟兴凯;张俊晶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32例老年急性胰腺炎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总结诊治老年人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经验,以提高对老年人急性胰腺炎的认识和重视.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10年来收治的急性胰腺炎中60岁以上的患者32例临床资料.结果 32例中发病原因胆道疾病有22例,高脂血症5例,酒精性3例,不明原因2例.轻症20例,重症12例,重症占37.5%.全组死亡率6.25%,重症急性胰腺炎死亡率16.6%.结论 老年人急性胰腺炎具有临床表现不典型、病情重、以胆源性疾病为主要病因、并发症多的特点,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以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

    作者:金小顺;赵怀辉;范晓黎;章敢;李钟声;薛传信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梗阻性黄疸术前减黄的争议

    梗阻性黄疸是肝胆胰外科较为常见的临床问题,引起胆道系统梗阻的原因既有良性病变亦可为恶性病变,前者包括肝内外胆管结石、胆管良性狭窄、医源性胆管损伤等,因多为急性梗阻,不同于恶性肿瘤所致的渐进性黄疸,术前多不需减黄处理,故不在本文讨论之内.恶性梗阻性黄疸是指由恶性肿瘤直接浸润或压迫肝外胆道所致的胆汁排出受阻,根据阻塞部位一般可分为高位胆道梗阻和低位胆道梗阻.高位胆道梗阻多指高位胆管癌,即肝门部胆管癌,部分胆囊癌可向肝管方向浸润发展,也可致高位胆道梗阻,经典手术方法为胆管癌切除(联合肝脏部分切除)及胆管空肠吻合术(肝肠吻合术).低位胆道梗阻系壶腹周围恶性肿瘤所致的梗阻,通常包括胰头癌、胆总管下端癌及壶腹癌等,其经典手术方法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源于胆总管中段的胆管癌,早期可行胆总管局部切除、对端吻合,晚期则可根据其浸润部位,采取高位或低位胆道梗阻相应的手术方法.

    作者:戴朝六;许永庆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中段胰腺切除术在胰腺疾病中应用

    目的 探讨中段胰腺切除术在治疗胰腺颈体部疾病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分析12例胰腺颈体部疾病患者实施中段胰腺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2例为内分泌肿瘤(1例无功能胰岛细胞瘤,1例有功能胰岛细胞瘤),2例为黏液性囊性肿瘤,5例低度恶性肿瘤(实性假乳头状瘤),1例转移性癌,1例慢性胰腺炎,1例胰腺体部横断伤.手术时间(2.8±0.5)h,平均出血量120 ml;并发症:胰漏1例,发生率8.2%,急性胰腺炎1例,8.2%;平均住院日(15±3)d.14月中位随访中,所有患者对手术满意,11例患者血糖监测正常,生活质量与正常人群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 对于胰腺颈、体部良性或低度恶性疾病患者,中段胰腺切除术是一种比较理想术式,该术式大程度保留胰腺组织,维持胰腺的内、外分泌功能,维持上消化道连续性.

    作者:许业传;余宏铸;李韵松;戴伟;熊其如;耿小平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优思弗对预防保胆取石术后结石复发的临床研究

    目的 评价优思弗(UDCA)对预防保胆取石术后胆囊结石复发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4月~2008年4月行腹腔镜辅助胆道镜保胆取石术36例的临床资料,术后常规每晚睡前顿服优思弗胶囊50Omg,服药6~12月,并观察其疗效.结果 术后随访1~3年,无结石复发病例,B超检查胆囊壁光整无增厚(2mm),测定胆囊收缩率>30%,符合正常胆囊超声表现,胆囊功能正常,无明显肝肾功能损害.结论 腹腔镜辅助胆道镜保胆取石术后常规服用优思弗胶囊可有效的预防胆囊结石复发,疗效确切安全.

    作者:王艳芬;张昕昕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拔T管后胆汁性腹膜炎的防治

    胆道探查术后放置T管引流,经过一段时间需拔出T管,拔出T管后发生胆汁性腹膜炎者国外报道发生率为0.8%,国内报道发生率为0.97%~5.6%[1].我院自1995年1月至2010年5月行胆道探查T管引流手术850例,常规拔T管后发生胆汁性腹膜炎的12例,发生率为1.4%.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成林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72例诊治体会

    目的 探讨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BP)的诊治方法与手术时机.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 2010年1月72例ABP的临床资料.结果 轻症ABP 56例:非梗阻型49例,梗阻型7例,早期采用非手术治疗,后择期手术.重症ABP16例:有胆道梗阻12例,无胆道梗阻4例,早期行急诊手术或ERCP、EST及ENBD网篮取石术;非梗阻型4例,先行非手术治疗,后期行胆石症手术.治愈70例(97.2%),2例(2.7%)急性重症胰腺炎死亡.70例随访0.5~3年,平均2.1年,无远期并发症及胰腺炎复发.结论 对ABP应分型而治,同时需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选择适当时机行手术治疗是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作者:王建球;杨廷燕;王建平;陈跃宇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自行脱落胆道支架内引流与 “T”管引流的对比研究

    目的 对比研究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自行脱落胆道支架内引流与置“T”管引流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02月~2010年05月收治的胆总管结石患者67例的临床资料,分为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自行脱落胆道支架内引流组(32例)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T管引流组(35例)比较观察两组间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结石残留率、置管时间、胆漏等.结果 两组患者腹腔引流时间、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胆漏、残留结石)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支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费用均少于T管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自行脱落胆道支架内引流和常规T管引流相比,更安全可行,更能体现腹腔镜技术的优越性,在胆总管结石手术中值得推广.

    作者:陈骏;胡进勇;蔡卫华;卢潮德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重视胆管损伤的预防和处理

    胆管损伤病情复杂,诊治困难,如处理不当可造成严重后果.病人往往需要接受多次的手术或介入治疗,部分病例因长期胆道梗阻、反复发作胆管炎继发肝萎缩、胆汁性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等需要行肝切除甚至肝移植术.在长期的治疗过程中,病人面临的死亡风险是正常康复者的2~3倍[1].即使病人长期存活,其生存质量也低于正常康复人群和健康人群.胆管损伤不仅严重损害病人的健康,而且造成病人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医疗资源的浪费.降低胆管损伤的发生率,改善胆管损伤病人的长期预后是腹部外科领域具有持续挑战性的难题.

    作者:董家鸿;曾建平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胆道镜联合冲击波碎石治疗胆道术后难取性结石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胆道镜下应用冲击波碎石技术治疗胆道术后难取性结石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总结我院胆道镜室2009年1月~2010年6月103例胆道术后难取性结石患者采用胆道镜联合冲击波碎石治疗临床资料.结果 103例总计行胆道镜304次,碎石150次,取净98例,取净率95.1%,结石残留5例,无胆道大出血、胆漏及医源性胰腺炎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胆道镜联合冲击波碎石是治疗胆道术后难取性结石安全、高效、易行的方法.

    作者:王国斌;耿小平;权菊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外伤性脾破裂的非手术治疗失败病例分析

    目的 分析外伤性脾破裂病人非手术治疗失败的原因,从而严格掌握非手术治疗的适应证,为今后对临床外伤性脾破裂病人的救治提供更多的经验.方法 收集我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间住院治疗的11例非手术治疗失败的外伤性脾破裂病人的资料,通过归纳病人腹部体征的变化、生命体征的变化、影像学检查资料以及脾损伤的分级来分析其保守治疗失败的原因.结果 非手术治疗失败的原因有:6例因为出现腹膜炎体征加重,血色素下降;11例生命体征不平稳;5例CT观察血肿增大;3例由于脾损伤分级有误.结论 在外伤性脾破裂病人采用保守治疗的过程中,不但要严格掌握保守治疗的适应症,更应密切观察病人的腹部体征和生命体征以及影像学随访检查结果,这是保障非手术治疗病人安全的重要措施.

    作者:罗志钢;何明坤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胆总管囊肿再次手术11例分析

    目的 分析胆总管囊肿再次手术的原因,试图减少再次胆道手术次数.方法 2005年3月~2009年3月,我院收治胆总管囊肿再次手术11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例胆总管囊肿再次手术患者,Ⅰ型9例,Ⅳa型1例,Ⅳb型1例;既往一次手术史者9例,两次手术史者2例;就诊时症状,右上腹痛8例,发热4例,黄疸2例;就诊原因,胆总管结石并胆管炎5例,胆总管下端良性狭窄3例,残余胆囊1例,胆瘘1例,单纯性胆管炎1例.11例患者均行胆肠吻合术后痊愈出院,无死亡病例,随访中无明显并发症.结论 胆总管囊肿再次手术的主要原因是误诊、漏诊和手术方式选择错误;胆总管囊肿的治疗以胆总管囊肿切除胆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为佳.

    作者:胡志坚;柴新群;柏立山;叶伦;冯贤松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规则性肝段(叶)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并狭窄26例的体会

    肝内胆管结石在我国发生率高,约1/4的病人常合并肝胆管狭窄[1],多采用手术治疗,但这类病人术后并发症多,结石残留及复发率高,且由于其解剖位置深在,治疗难度大,术后行胆道镜取石效果不佳,是外科治疗的棘手问题.我科近年来实施规则性肝段(叶)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并狭窄26例,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余再斌;李向国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体重对婴幼儿活体肝移植预后的影响

    目的 评估婴幼儿体重与活体肝移植预后的关系,探讨体重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6年10月至2010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实施的44例婴幼儿活体肝移植,术前诊断均为胆道闭锁,移植物类型均为肝左外叶.回顾性分析受者性别、术龄、体重、PELD评分、葛西手术史、GRWR、供肝冷缺血时间、术中失血量、围术期并发症及累积生存率等临床数据,并根据体重将受者分为两组:第1组,体重<7.55 kg(n=19);第2组,体重>7.55 kg(n=25).随访截止时间为2011年2月,平均随访时间为(17.5±13.3)月.结果 44例受者死亡9例,总体1年累积生存率为81.2%.两组受者性别、PELD评分、葛西手术史、GRWR、供肝冷缺血时间、术中失血量及围术期并发症等的分布情况无统计学差异,受者术龄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对比显示,第1组和第2组的1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8.0%和91.2%.结论 体重是影响婴幼儿活体肝移植预后的因素之一,低体重受者的生存率低于高体重受者,术前应尽量促进患儿的生长发育以改善其预后.

    作者:朱建军;夏强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肝吸虫病肝胆管扩张与肝切除术后胆漏的关系

    合并肝吸虫病的肝切除术术后胆漏发生率颇高[1],我们选择2006年1月~2010年6月在我院肝胆外科作肝切除术同时合并肝吸虫病的患者64例,通过量化分析术前病人胆管扩张与术后胆汁漏的程度,旨在探讨肝吸虫病胆管扩张与术后胆漏的关系.

    作者:郑培秋;何艳英;覃少洲;陆升;卢喜伟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兔VX2肝癌模型的建立及纳米微泡造影剂在模型早期检测中的应用

    目的 通过建立一个原发性或转移性兔肝癌模型并应用纳米微泡造影剂对肿瘤进行早期监测,探讨纳米材料在肝癌超声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通过肿瘤组织块接种法制备兔肝癌模型并利用门静脉插管注射微泡造影剂对比增强显影.结果 模型建立后检测原位成瘤率为83.3%,采用5 MHz的发射频率,肝内主要血管及瘤块1分钟内显影得到增强.结论 靶向超声纳米对比剂具有特异性和敏感性,纳米级微泡造影剂用于超声造影增强是完全可行的.

    作者:施伟斌;江翰;王雪峰;王子豪;丁晶;刘颖斌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肝内胆管结石126例外科治疗体会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结石外科治疗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对2005年1月至2010年10月间我院施行的126例肝内胆管结石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发生并发症17例(13.5%),其中胆漏3例,胆道出血5例,肺部感染2例,胆道严重感染1例,切口裂开2例,切口脂肪液化4例,均经保守治疗痊愈;未出现膈下脓肿、腹腔内出血等并发症.施行各种手术的术后残石率为16.6% (21/126).结论 利用现代影像技术,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解除梗阻,去除病因,术中和术后配合胆道镜取石,提高疗效,降低残石率,避免再手术.

    作者:谢应海;胡敏;王爱民;李安全;钟伟;张健;代锐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结构甘油三酯在肝癌肝切除术后肠外营养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肝癌肝切除术后使用结构甘油三酯进行肠外营养支持的临床研究.方法 符合入选标准的肝癌肝部分切除患者49例,进入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n=25)术后第一天开始肠外营养(PN),按照欧洲肠内肠外营养学会( ESPEN)推荐标准,采用结构甘油三酯(STG)配制“全合一”3L袋营养液,同时补足葡萄糖、维生素、微量元素,肠外营养5~7天.对照组(n=24)术后仅接受5%葡萄糖、相同量的氨基酸及相同的微量元素、电解质、复合维生素,液体总量与研究组相同.观察两组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静脉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等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肝部分切除术后,标准剂量结构甘油三酯对患者术后肝功能恢复有利,能够减少术后并发症,减轻对肝功能的损伤,减轻血浆蛋白质的损失,降低机体炎症反应.结论 肝切除术后使用STG进行肠外营养支持是安全和有效的,ESPEN标准同样适用于中国患者.

    作者:周径;荚卫东;许戈良;李建生;马金良;黄家丽;刘文斌 刊期: 2011年第03期

肝胆外科杂志

肝胆外科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