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立;陈孝平
1 历史回顾上世纪80年代肝脏移植开展的早期,中晚期肝细胞癌(下简称肝癌)常作为肝脏移植的适应证,结果5年生存率仅15%~36%.随着器官的紧缺,移植医生对肝癌是否作为适应证重新思考.
作者:夏强;李齐根 刊期: 2009年第01期
肝包虫病(Hepatic echinococcosis)是一种棘球绦虫幼虫引起的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在我国肝包虫病有两种类型,一种为肝囊型包虫病(Hepatic cystic echinococcosis),占大多数,另一种为肝泡型包虫病(Hepatic alveolar echinococcosis),较少见.肝包虫病主要流行于我国西北和西南地区.据调查,人肝包虫病的感染率在3.1%~31.5%,患病率在0.5%~5.0%[1].
作者:阿依甫汗·阿汗;吐尔干艾力;邵英梅;温浩 刊期: 2009年第01期
门静脉侵犯是肝癌重要的生物学特性,临床报道门静脉癌栓(PVTT)发生率为44.0%~62.2%[1].PVTT是肝癌肝内播散及根治性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根源;此外,癌栓阻塞门静脉,加剧门脉高压,继而引发食道胃底静脉破裂出血,甚至肝功能衰竭.
作者:王晓颖;樊嘉 刊期: 2009年第01期
HSC定位于肝索与肝窦壁之间的Disse间隙内,与内皮细胞相对.在正常肝组织中,HSC与肝细胞数量之比为1:20,其约占肝内细胞总数的5%~15%.分静止和活化两种表型.
作者:王付强;尹震宇 刊期: 2009年第01期
腹腔镜手术于上世纪80年代出现,由于它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诸多优点,已被广泛地应用于腹部外科疾病的治疗.尤其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胃底折叠术等较简单的腹腔镜手术已经取代了开腹手术,成为标准手术方式.
作者:蔡秀军;王一帆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乙肝病毒X蛋白(Hepatitis B virus X protein,HBx)通过核因子-KB(Nuclear factor-kappa B,NF-KB)信号通路对Livin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建立稳定转染HBx基因的L02(L02/HBx)细胞系,用NF-KB信号通路阻断剂吡咯二硫代氨基甲酸酯(pyrollidine dithiocarbamate,PDTC)阻断NF-KB信号通路.采用荧光双标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转染前后及PDTC加入前后NF-KB信号通路的激活失活情况,同时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前后及PDTC加入前后Livin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 转染HBx基因后NF-KB信号通路被激活,Livin基因表达明显上调(P<0.05);PDTC加入后NF-KB信号通路被阻断,Livin基因表达明显下调(P<0.05).结论 NF-KB信号通路可能是HBx上调Livin基因的途径之一.
作者:梅勇;杨盛力;袁祖成;赵志辉;杨旭辉;周志林;罗强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以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为基础的内镜技术在对医源性胆道损伤的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及治疗效果.方法 分析了1992~2008年在我院内镜中心行ERCP检查的30名医源性胆道损伤病人的资料,选择有内镜治疗指征的24例进行乳头括约肌切开(EST),鼻胆管引流,塑料支架支撑等治疗.结果 24例接受内镜治疗的病人中,有胆漏5例,胆管狭窄19例.5例胆漏病人接受鼻胆管引流或EST联合支架置入治疗,胆漏皆愈合,预后良好.19例胆管狭窄病例接受球囊扩张+支架支撑治疗,其中12例治疗11~19个月后狭窄消失,取出支架后平均随访2年内未再出现狭窄;另外7例疗效欠佳.结论 对于胆道损伤的病人,合理的内镜治疗可以使得病人避免再次手术的痛苦.内镜治疗胆漏的效果优良.在胆管狭窄的病人,狭窄段的部位和长度对内镜治疗的结果有决定性的影响.
作者:姜立;陈孝平 刊期: 2009年第01期
多囊肝是一种先天性非寄生虫性肝囊肿,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疾病,系基因突变引起,故又称遗传性肝脏多发囊肿(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liver disease,ADPID),目前已确定与多囊肾基因PKD1、PKD2和多囊肝基因PRCKSH、SEC63有关[1].
作者:张勇;刘颖斌;全志伟 刊期: 2009年第01期
在肝脏解剖学的传统概念中并无肝中叶之分,由于肝脏左内叶和右前叶位于肝脏的中央区,且毗邻重要血管,解剖部位的特殊性,临床上常将上述两叶合称为肝中叶,按照Couinaund分段包括Ⅳa,Ⅳb,Ⅴ,Ⅷ段,虽然尾状叶也位于肝脏的中央区,但其手术及解剖的特殊性,一般不纳入肝中叶的范畴.
作者:刘付宝;耿小平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梗阻性黄疸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梗阻性黄疸病人60例,随机分成肠内营养组(30例)及肠外营养组(30例).术前及术后第1、4、7天监测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胆红素及营养代谢指标.记录并发症、术后肠道恢复通气时间和营养治疗费用.结果 两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肠内营养组胆红素下降速度较肠外营养组快;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肠内营养组明显早于肠外营养组(P<0.01);两组住院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肠内营养组治疗费用约为肠外营养组的1/4.结论 梗阻性黄疸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是安全而有效的,可有效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可加快降低高胆红素血症者的胆红素水平.具有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和降低治疗费用的优势.
作者:陈文群;杨杰华;陈明浩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胰管结石的临床特点及外科处理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收治的14例胰管结石病人临床资料.结果 14例病人均有上腹痛症状,11例合并慢性胰腺炎,14例病人中,13例病人行手术治疗,1例放弃手术.其中10例行胰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1例行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1例行胰体尾加脾切除术,1例胰管切开取石,胰管内置T型管引流,术后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结论 上腹痛及合并慢性胰腺炎是胰管结石的主要临床特点,B超、CT及MRCP是诊断胰管结石主要的手段,手术治疗是胰管结石的佳方法.手术方式应该根据病人情况进行选择.
作者:马继民;曹道成;崔杰;程张军 刊期: 2009年第01期
自从Pinkel等1986年在放射性原位杂交的基础上创建了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1]技术以来,FISH已广泛应用于分子生物学、遗传学.
作者:刘付宝;李江涛;彭淑牖 刊期: 2009年第01期
近十年来,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效果又有了提高,但长期疗效仍不尽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术后复发率高.据报道,大肝癌切除术后5年复发率达80%,小肝癌为40%~50%,其中多数在术后2年内复发[1].
作者:陈孝平;张志伟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颈部结石嵌顿并急性化脓性胆囊炎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手术时机.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528例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颈部结石嵌顿并急性化脓性胆囊炎的病历资料.结果 524例手术顺利完成,4例因出血或胆道损伤而中转开腹.发病72小时以内手术396例,72小时以上手术132例,后者发生胆道损伤2例,中转修补胆道后治愈,发生胆汁渗漏2例,经引流后治愈.术后第1天因急性心肌梗塞死亡1例,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 只要掌握必要的手术技巧,LC治疗胆囊颈部结石嵌顿并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是安全、可行的,把握好手术时机非常关键,发病72小时以内手术效果较好.
作者:杜立学;张煜;耿西林;吴武军;仵晓荣;刘青光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LC)术中应用纤维胆道镜经胆囊管入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效果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Olympus CHF P20胆道镜,经胆囊管入路施行胆管探查取石术76例,其中直接置入胆道镜36例;经胆囊管胆总管汇合处切开胆总管侧壁置入胆道镜40例.结果 ①直接置入胆道镜者,取石后闭合胆囊管残端29例,置放胆囊管导管7例.取净结石34例,残留结石2例,术后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肝胰壶腹括约肌切开(EST)取石成功;②经胆囊管胆总管汇合处切开胆总管侧壁置入胆道镜者,取净结石37例,推入十二指肠2例,胆管切口出血中转开腹1例.一期缝合不放置引流管12例,术后胆漏1例,引流1周愈合;应用胆囊管导管预防胆漏27例,术后7~24天拨管出院.随访1个月~2年无异常.结论 LC术中应用纤维胆道镜经胆囊管入路施行胆管探查取石,创伤小,痛苦轻,恢复快,是目前较理想的微创治疗方法;对胆囊管细小者,在胆囊管胆总管汇合处切开胆总管侧壁可扩大手术适应证.选择性放置胆囊管导管,有利于引流感染性胆汁,减轻胆道压力及胆管壁水肿,保障切开的胆囊管及胆总管顺利愈合.
作者:尚培中;贾国洪;崔丽;李永庆;苗建军;李晓武;朱习琴;李霞 刊期: 2009年第01期
miRNAs是一类短序列、非编码、具有调控功能的单链小分子RNA,长约18~24 nt,早是1993年Lee等报道在秀丽线虫(C.elegants)体内发现的一种呈时间特异性表达的小分子RNA,即可调节线虫发育的lin-4,2000年Reinhart等又发现不同时期表达的let-7.
作者:彭晓春;耿小平;赵红川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胆囊切除术的术式选择,对病人进行个体化治疗.方法 回顾对1160例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疗效分析、比较.结果 手术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切口愈合情况,LC,MC优于OC,而LC、MC之间无明显差别,术中的出血量LC<MC<OC,LC、MC中转OC基本相当.结论 LC、MC手术时间比肠道功能恢复较快、切口愈合优于OC,但胆囊切除术的术式选择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具体要求,个体化治疗更为有益.
作者:孙华健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控制下进行胰腺钩突部肿瘤切除的可行性、作用和意义.方法 对28例原发于胰腺钩突部的肿瘤行胰十二指肠切除.在手术中均预置门静脉、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阻断带.其中男性19例、女性9例.结果 所有28例均成功切除肿瘤,平均手术时间4.6小时;平均出血量400毫升.无术中、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中位生存时间22个月.其中12例联合血管切除,联合血管切除与单纯胰十二指肠切除组术后生存期无显著差异.结论 门静脉、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控制下进行胰腺钩突部肿物手术治疗,可以提高手术的根治性.增加手术安全性.
作者:冯雪冬;彭淑牖;李江涛;刘颖斌 刊期: 2009年第01期
1 引言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肝脏移植(Liver transplantation,LT)的主要适应证之一.LT能同时去除肿瘤和硬变的肝组织,避免了残余病肝组织的恶变可能,是目前彻底、有效的治疗HCC的手段.
作者:郑树森 刊期: 2009年第01期
随着国内肝移植病例数的积累、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新的胆道吻合术式的应用,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和组成也在相应的出现变化,与之对应的是我们对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认识在不断深入和更新,防治策略和水平也在不断改进提高.
作者:陈规划;易述红 刊期: 200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