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思源;周伟平;姚晓平;吴孟超
尽管随着早期诊断的开展、局部切除术和肝血管阻断控制出血技术的应用,使肝脏肿瘤的外科手术切除率得到了大大的提高.但是,单纯手术切除,手术后复发,转移率高的现象使其长期生存率仅在15%以下.近年实践证明:小儿肝脏肿瘤的围手术期化疗(包括术前化疗、术前或术后的介入化疗、术后化疗),结合放疗、肝动脉结扎或栓塞、二次手术等综合治疗,对提高小儿肝脏肿瘤手术切除率、降低术后复发和转移、延长生存时间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高解春;李凯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先天性胆管囊肿手术切除时若干具体问题的处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95年1月~2002年4月13例胆管囊肿手术治疗情况.结果胆总管囊肿与空肠侧侧吻合2例,胆总管囊肿切除肝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9例,1例右肝后叶切除,右肝管胆肠Roux-en-Y吻合,1例肝总管囊肿大部切除,残余囊壁空肠Roux-en-Y吻合.结论合理选择正确的手术方式和处理方法有益于保证胆管囊肿手术顺利进行和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陈军;陆才德;江新国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通过回顾分析诊治过程,提高对小儿肝脏间叶性错构瘤的认识.方法分析所收治的3例年龄分别为17个月、21个月和28个月的病儿的诊治过程,结合文献讨论其临床特点.结果经术前超声及CT检查、术中探查及术后病理证实本组3例患儿均为肝脏间叶性错构瘤,手术治疗后恢复良好.结论小儿肝脏间叶性错构瘤少见,是一种良性肿瘤样病变,腹部无痛性包块为其主要症状,B超及CT检查可帮助诊断,完整切除肿瘤可取得满意治疗效果.
作者:王永刚;刘文英;唐耘熳;魏艇;彭强;于松;熊中讯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自体心包片腔静脉成形(APPC)或下腔静脉重建(RIVC)的治疗方法、适应症、临床价值和注意事项.方法自1986年5月至1998年6月我们完成了APPC治疗下腔静脉(IVC)-肝静脉(HV)狭窄39例和自体心包管代血管IVC移植(VTIVC)治疗IVC闭塞或缺损3例,同时施行直视根治术切除梗阻病灶.结果手术死亡2例(死亡率4.76%),1例死于肝肾综合征,另1例死于呼吸道出血性窒息.40例痊愈出院(治愈率95.24%).术后随访13~96个月,37例典型症状体征消失,B超和IVC造影证实IVC-HV通畅良好者37例,术后1.5年显示IVC狭窄1例,2例于术后2~4个月发现IVC血栓形成.结论 APPC是治疗IVC-HV狭窄或闭塞的直接有效的外科疗法,常使病人迅速康复.
作者:徐忠立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肝原发性恶性肿瘤包括原发性肝癌和原发性肝肉瘤.肿瘤来源于肝内上皮组织者称为原发性肝癌,通常包括肝细胞肝癌和胆管细胞癌,在临床上较常见;肿瘤来源于间叶组织者称为原发性肝肉瘤,种类繁多,包括肝血管肉瘤、平滑肌肉瘤、恶性淋巴瘤、纤维肉瘤、脂肪肉瘤、黏液肉瘤、胚胎样肉瘤、血管外皮肉瘤等,较为罕见.目前对原发性肝肉瘤(以下简称肝肉瘤)世界文献报道仅百余例[1],日本肝癌研究小组[2]报道肝肉瘤约占肝原发性恶性肿瘤的0.1%,我国报道约为1.3%[3].
作者:朱虹;陈孝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临床资料患者,男,71岁,因右上腹疼痛12 h入院,91年胆囊切除术,93年及97年有胆总管结石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史.查体:T:37.4℃,P:80次/分,BP:22/14 Kpa,巩膜稍黄,右上腹轻压痛,无肌卫.B超及CT示:胆总管及肝内胆管扩张,肝左叶、肝右后叶胆管及胆总管结石.
作者:赵国栋;丁明金;张俊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胆道手术中十二指肠损伤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对我院从1990年3月~2002年6月诊治的10例胆道手术致十二指肠损伤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2例因分离十二指肠与肝胆广泛粘连而损伤十二指肠前壁;1例十二指肠被误认为胆总管而切开;7例在金属探条探查胆道时致十二指肠损伤.处理方法分别用损伤修补、十二指肠腔内外引流和胃空肠造瘘术.术中及时发现6例均治愈;术后诊断4例,1例保守治愈,3例分别经多次手术,其中1例死亡.结论胆道手术中十二指肠损伤的防范是主要的,而早期发现及选择恰当的处理方法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程骏;朱冠保;陈吉彩;姚建高;张培趁;王玉明;张启瑜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胰腺囊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本院近3年内收治的7例病人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胰腺囊性肿瘤好发于中青年女性,无急性胰腺炎,无上腹部手术及外伤史.临床表现以上腹部肿块和疼痛不适较为多见.影像学检查胰腺肿块为囊性,囊实性或不规则分叶状.6例手术治疗,1例拒绝手术.结论因术前术中定性困难,除假性囊肿或典型的浆液性囊腺瘤外,都应按恶性肿瘤处理.
作者:张从雨;张亚铭;宋玉庆;昝建宝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患者女性,61岁,一月前因劳累自感腹胀,在当地医院作B超提示为肝右叶巨大血管瘤后转入.
作者:徐新建;张金辉;温浩;赛力克;栾梅香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患者,女性,18岁.阵发性上腹部疼痛48 h,以腹痛待查收住入院.入院查体:体温正常,心率快,在100~120次/分之间,无皮肤及巩膜黄染,腹部未触及明显包块,全腹部压痛,以右上腹及右下腹为显著,无腹肌紧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弱.血常规检查:WBC:16.5×109/L,N:0.85,L:0.12.
作者:李春生;李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寻找对胆管癌诊断、疗效判断和随访有价值的肿瘤标志物.方法采用RIA联合检测34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胆管癌和21例胆囊息肉患者血清中CEA、CA19-9、CA50的水平,并对其中15例根治性切除的胆管癌患者进行随访.结果血清CA19-9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好,分别为80.15%和92%;胆管癌根治性切除后,患者血清CA19-9、CA50水平较术前明显降低.结论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胆管癌术前诊断、疗效评价和随访有价值.
作者:汪正广;孟翔凌 刊期: 2003年第03期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化交通日益发达,各种新兴娱乐项目层出不穷,同时亦带来了交通、娱乐事故发生增多.其中,小儿胰腺损伤虽不常见,但临床过程有其特殊性,诊断治疗是否及时恰当,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患儿预后.本文就此重点做如下总结,旨在引起同道重视并供参考.
作者:周总光;李园;胡廷泽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肝脏是人腹腔内大的、极易遭受外伤的实质性脏器.累及肝脏的腹部闭合性损伤是发展中国家导致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传统的观点认为肝脏裂伤出血难以自行停止,因合并胆漏易发生腹腔感染,强调诊断明确后应尽早手术治疗.然而,肝脏外伤手术治疗的死亡率达8%~14%,并发症率达38%.
作者:吕毅;宋宇龙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自从开展肝切除手术以来,肝内管道处理的盲目性和肝断面的出血,以及由此产生的术后肝功能不全、出血、感染和胆漏一直困扰着肝脏外科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难,发明了各种离断肝实质的器械,其中负压刀的发明、应用较早,并得到了不断改善,由于其结构简单、价格低廉,可能对我国肝脏外科手术的普及起到促进作用.
作者:郜永顺;陈孝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胰胆管合流异常 (pancreaticobiliary maljunction,PBM) 又称异常胰胆管连接(anomalous pancreaticobiliary ductal union),是一种先天性疾病.据1991年日本胰胆管合流异常研究会通过的诊断标准,PBM是指解剖学上的胰管与胆管在十二指肠壁外合流的先天性畸形.
作者:肖现民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隐匿性胆道出血的误诊原因和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1年~2000年收治的隐匿性胆道出血5例临床资料.结果 2例出血位于肝内,3例位于肝外.出血原因:2例为肿瘤,2例为炎症,1例原因不明.4例治愈,1例术后5月死亡.结论对因治疗是处理胆道出血的可靠方法.术中胆道镜、肝动脉造影对判别出血的部位可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蔡海;莫锦良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单发转移性肝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1年半来治疗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0例患者入院后确诊为转移性肝癌,肝脏转移灶均为单发,肿瘤直径在4.5~12.4 cm,平均7.8±2.5 cm.2例来自胃癌,7例来自结直肠癌,1例来自恶性淋巴瘤,门诊误诊率高达60%.9例患者均同期行肝转移癌切除及胃肠道肿瘤切除术,手术顺利,无1例出现手术并发症.结论单发肝转移癌发病率低,容易误诊,医师对本病认识不足以及临床思维的局限是导致误诊的主要原因.治疗首选肝转移灶和原发灶肿瘤同期切除.
作者:晏建军;严以群;黄亮;周飞国;吴孟超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肝脏移植术后神经系统的并发症的发生率甚高,在神经系统并发症中,癫痫发作为常见[1].并发癫痫持续状态时常可致病人死亡[2],本文总结我院1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和解放军514医院各1例肝移植术后并发癫痫病例,结合国外文献就肝脏移植术后并发癫痫的病因、表现和治疗等讨论如下.
作者:吕毅;刘昌;仵正;王博;王浩华;于良;潘承恩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构建表达鼠源化抗肝癌重组免疫毒素mscFv25-TNFα(鼠源化单链抗体mscFv25融合人突变型TNFα),对荷肝癌(SMMC-7721)裸鼠进行体内杀伤活性实验.方法运用PCR方法扩增TNFα并在其5'和3'端增添相应酶切位点,经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后,构建成PGEX4T-1/msc Fv25-TNFα融合蛋白表达载体,转化大肠杆菌JM109,通过IPTG诱导进行表达,在经过蛋白纯化及Western bolt鉴定之后,将重组免疫毒素经尾静脉注射治疗荷肝癌裸鼠,2周后处死裸鼠,观察肿瘤的体积、质量,并对瘤组织进行TNFα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mscFv25-TNFα治疗组对荷肝癌裸鼠的有效率为5/5,其中2/5为完全缓解,3/5为部分缓解,与TNFα对照组相比,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62,P<0.05),经mscFv25-TNFα治疗后的瘤组织,TNFα呈弥漫性阳性反应,阳性颗粒主要存在于瘤组织的胞质中.结论鼠源化抗肝癌重组免疫毒素mscFv25-TNFα对荷肝癌裸鼠具有一定的抑瘤作用.
作者:张静;刘彦仿;杨守京;乔庆;程虹;张素珍;马福成 刊期: 200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