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汝福;邹声泉
目的 提高老年肝胆管结石的外科手术疗效.方法 总结1989~1999年手术治疗69例老年肝胆管结石,分析手术时机、术式选择及围手术期处理.结果 69例患者,65例治愈,4例死亡,并发症19例.结论 老年肝胆管结石的治疗,年龄不是手术与否的重要因素,应早期手术,力求有效的简单术式,处理并存病和防治多器官功能衰竭十分关键.
作者:罗晓念;陈权;陈贵银;米自强 刊期: 2000年第04期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用于胆囊疾病(结石、炎症、息肉、腺瘤等)的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好的优点.国内自1991年开展LC以来,目前在大中型医院已迅速开展,但是由于胆囊疾病严重、复杂及术者原因,术中、术后并发症较高;虽然近几年随着LC技术的逐步完善,器械的不断更新及专业腹腔镜外科医生的培训,并发症有所下降,然而LC带来的胆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处理不当可导致复发性胆囊炎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等不良后果.本文总结我科自1997年2月1999年10月68例行LC的患者,就LC引起胆管损伤的处理和预防加以分析.
作者:邓贵生;张孟尚;秦建民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 总结老年胆道梗阻性疾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对1984年1月至1999年9月收治的65岁以上胆道梗阻疾病15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死亡率为9%(13例),其中良性梗阻5例,恶性梗阻8例,均死于术后并发症及多器官功能有衰竭.结论 老年胆道梗阻病因复杂,病情进展快.强化围手术期治疗,预防胆道感染,及时有效的胆道引流,合理的术式选择,是提高治愈率,降低并发症及死亡率的关键.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内金属支架放置术对高龄中晚期恶性胆道梗阻的病人是一种安全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贺强;杨翔;郑毅;高志刚 刊期: 2000年第04期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21例中,男8例,女13例;年龄28岁~79岁.12例发生于本院,9例由外院转入.其中急诊手术15例,择期手术6例.
作者:宋景暄;田景中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预防胆管损伤的经验.方法 总结应用腹腔镜行胆囊切除术140例无胆管损伤的实践.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85±35分钟,术后136例病人翌日可在扶助下下床活动和开始进食,术后住院3~5天.1例发生胆漏和1例局限性腹腔感染均经保守治疗痊愈,2例因严重粘连解剖变异而中转开腹手术也痊愈,均无胆管损伤和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从造成胆管损伤的常见原因着手:①技术及人为因素;②对手术困难估计不足和适应症选择不当;③炎症粘连;④结石嵌顿;⑤解剖变异;⑥未能果断中转开腹手术;认真做好预防胆管损伤的工作.
作者:吴一武;崔敏;梁晖;梁建深;李绵 刊期: 2000年第04期
1999年7月3日笔者将经典Whipple术中消化管重建的三个吻合口改良成二个,运用于1例胰钩突十二指肠破裂患儿的手术救治,疗效满意.现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汪兆军 刊期: 2000年第04期
浙江省为胆道结石,尤以胆色素结石的高发地区,许多病人经过2~3次手术,甚至多达5次手术的痛苦,为提高手术质量,减少胆道病人再手术痛苦,回顾近8年我院胆道再手术原因,结合文献分析如下.
作者:余瑞立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腹腔镜下电刀与剪刀切除胆囊术后血清ALT、AST水平变化,探讨转氨酶升高的原因.方法 1999年11月收治的69例胆囊结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5例,电刀切除胆囊,胆囊床普遍电凝处理;B组(对照组)34例,剪刀切除胆囊,钛夹钳闭止血.两组术中的气腹压均设定在2kPa,均于术后第1、5天测定血清ALT、AST水平.结果 A组(电刀组)患者术后第1天ALT、AST水平明显增高(P<0.01),与B组相比,电刀组有显著性差别(P<0.01).结论 LC术中局部肝组织的热电损伤是术后血清转氨酶升高的主要原因.2kPa的CO2气腹压未构成肝细胞实质性损害,对血清转氨酶水平的影响较小.
作者:周正东;陈训如;罗丁;韩江;李涛;余少明;李胜宏;毛静熙;王斌;王跃力;刘成;何玲萍 刊期: 2000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恶性梗阻性黄胆围手术期处理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对1992~1997年间78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进行回顾分析,并对术后并发症发生原因和采取治疗方法进行总结.结果 ①认为与梗阻性黄疸患者的高胆红素血症,内毒素血症及肝功能受损有密切关系.②术前行减黄手术与并发症发生率无关(P>0.05).③外引流术作为姑息手术并不理想,内引流术才是减黄的理想方法.④完全性胆道引流手术和部分胆道引流手术对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明显影响(P<0.05).结论 加强围手术期处理可提高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手术耐受性,降低术后并发症.
作者:张新俊;王晓云;莫一我;孙志为 刊期: 2000年第04期
胆道结石的外科治疗是多方面的,医生能在不同的结石部位,不同的医疗设备掌握不同的技术,又在不同的经济情况下应付自如者,才是一个处理胆道结石好的外科医生,现就个人浅见,试述如下.
作者:刘家奇;陈希纲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的茶油对梗阻性黄疸大鼠的心脏保护作用.方法 制备大鼠梗阻性黄疸模型,运用血清酶学、病理组织学和形态定量学方法研究喂饲茶油对心肌细胞形态和功能的作用.结果 茶油能明显改善梗阻性黄疸大鼠营养状况;明显降低血清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的水平;增强心肌细胞线粒体内琥珀酸脱氢酶(SDH)的活性;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心肌细胞线粒体膜、核膜和肌丝结构的完整性.结论 茶油无论在形态上或功能上对梗阻性黄疸大鼠心脏均有保护作用.
作者:周斌;彭淑牖;牟一平 刊期: 2000年第04期
胆管结石是我国常见病,临床上一般将胆管结石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胆管结石,前者又以左右肝管汇合部为界,将胆管结石分为肝内胆管结石、肝外胆管结石和肝内外胆管结石.原发性胆管结石主要成分为胆红素钙,与胆道感染、胆道蛔虫有密切关系,七十年代以前曾是我国胆石病的主要类型,目前在我国南方农村地区仍较为常见.继发性胆管结石,是胆囊结石排入胆管引起,近二十年来,随胆囊胆固醇结石发病率上升,继发性胆管结石明显增多.
作者:雷正明 刊期: 2000年第04期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注意到原发性胆管结石患者有较高的乙肝病毒感染率.为探讨乙肝病毒感染与原发性胆管结石之间有无联系,以及联系强度,我们以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作为乙肝病毒感染的标志物,对原发性胆管结石病人进行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杨世炎;宁伟明 刊期: 2000年第04期
肝胆管结石病被认为是胆道外科中(除肿瘤外)常见、复杂、棘手、难治疾病之一.自80年代纤维胆道镜的问世及技术不断改进为胆道结石或残留结石的治疗开辟了一条较理想途径,为胆石病患者带来了福音,自1994年7月,我院应用纤维胆道镜治疗肝胆管残余结石90例,效果满意.
作者:谢昭雄;许国平;洪建文;黄振添;孙卫江 刊期: 2000年第04期
1993年3月~1997年3月我们收治胆总管下段狭窄、胆总管扩张>2厘米以上,年龄在41岁至78岁共93例,分为A、B、C三组,采用不同的胆肠吻合方法,对三组进行临床疗效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社芽;龙桃清;唐向东;谢小红 刊期: 2000年第04期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胰管栓塞,防止胰瘘作用确切.1993年初至1997年8月,我们开展12例,现结合临床就有关问题讨论如下:
作者:王爱民;苏杰;吴文珍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 对Mirizzi综合征的病理特点、临床表现、诊断及外科治疗进行分析.方法 收集94~99年间38例Mirizzi综合征的临床资料回顾研究.结果 38例均采用手术治疗.手术方式采用单纯胆囊切除、胆囊切除加胆总管或肝总管探查、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或胆肠内引流术.术后无胆管狭窄、胆瘘等并发症.结论 术前诊断困难,应及时手术,据分型不同采用相应手术方式.
作者:史光军;胡义利;姜远辉;李哲夫;李占武 刊期: 2000年第04期
免气腹腹腔镜技术是9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其目的在于避免气腹对机体的不良影响,避免穿刺可能造成的损伤.
作者:赵少勇;林斌;刘登文;朱明;徐良;陈历恒 刊期: 2000年第04期
我院在1998年7月~1999年12月间,在对有胆总管探查指征的35例胆管结石手术中,采取术中器械取石后,运用OlympusP-20型纤维胆道镜作辅助诊断和取石治疗,显著降低术后残石率,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安全;翁皖 刊期: 2000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