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树突状细胞疫苗与肝癌免疫治疗进展

董博;王国俊;马清涌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疫苗, 肝癌患者, 主动免疫治疗, 肿瘤治疗, 肿瘤疫苗, 细胞介导, 免疫应答, 浸润作用, 活性, 发生过程, 抗肿瘤, 基础, 癌灶
摘要:以肿瘤疫苗为基础的主动免疫治疗和以T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免疫应答成为肿瘤治疗新的热点,近来发现,肝癌患者癌灶缺乏成熟而有活性的CD8+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表明肝癌发生过程中有活性DC的浸润作用[1].
肝胆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人胆道疾病的外科治疗

    目的 探讨60岁以上老年人胆道疾病的外科处理方法及其效果.方法 回顾性总结了1992年1月~2000年1月间127例老年胆道疾病的外科治疗情况.结果 本组胆囊切除和/或胆总管探查术78例,胆囊造瘘术12例,各类型胆肠吻合术27例,Oddis括约肌切开成形术3例,PTCD 4例,剖腹探查、组织活检术3例,本组中联合左肝外叶切除11例.术后总病死率5.5%,急诊手术病死率12.8%,择期手术的占2.3%,x2=3.9237,P<0.05.结论 对老年胆道疾病患者,尤其存在合并症者,应积极作好围手术期处理,在适当的时机选择适合老年病人特点的手术方式,以期大限度地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作者:林胜璋;王继生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局部切除治疗十二指肠良性肿瘤大出血

    胃十二指肠溃疡或门脉高压所致上消化道出血约占上消化道出血的80%,其次是胃癌或胆道出血,十二指肠良性肿瘤引起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少见.临床症状无特异,诊治有一定难度.现就本院3例诊治报告如下.

    作者:熊奇如;耿小平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胰腺癌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为了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与胰腺癌组织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LABC法免疫组化染色检测32例胰腺癌和14例慢性胰腺炎组织中的PCNA表达.结果 PCNA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100%,胰腺癌组织中的PI明显高于慢性胰腺炎组织(P<0.01),PI值有随肿瘤进展而逐渐增加的趋势.且PCNA表达与胰腺癌的预后呈负相关(P<0.01).结论 PCNA表达能反映胰腺癌组织的增殖活性,组织分化程度越低,PCNA表达强度越高,它可作为预测胰腺癌病程和预后的一个有用指标.

    作者:张元;钱家勤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不接触隔离技术在预防大肠癌肝转移中的作用

    目的 评价不同操作步骤的大肠癌根治手术对大肠癌肝转移的影响.方法 将1990~1995年收治的80例大肠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手术采用不接触隔离技术(Non Touch Isolation Technic)即:首先隔离受累结肠的肠腔,由根部结扎、切断供应受累结肠的淋巴血管蒂,后才将受累肠段和相应的肠系膜整快切除;B组则直接分离出肿瘤肠段,将此段肠管及相应系膜直接切除,不隔离肠腔、不由根部处理淋巴血管蒂.80例患者中,A组31例,B组49例.结果 两组患者肿瘤大体类型、组织学分类、恶性程度和肿瘤分期上均无统计学差异.A组3年肝转移6例(6/31);B组3年肝转移15例(15/49).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手术操作步骤在大肠癌根治性手术中占有重要地位,不接触隔离技术能明显降低肝转移率,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孙培龙;汪永录;刘须才;林万隆;马晓明;曹广东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肝移植的现状及若干进展

    据WTCD(Worldwide Transplant Center Directory)1 999年公布的资料,截止到1998年底全球已有220个肝移植中心开展了72 311例肝脏移植,在大器多植中,仅次于肾移植.肝移植术后1年存活率达90%,5年存活率超过70%,长存活者已达28年,作为一种成熟的外科技术,肝移植的基本术式已定型.

    作者:何晓顺;黄洁夫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原位肝移植术后上消化道出血

    目的 总结原位肝移植术后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及其处理问题.方法 回顾性总结了48例原位肝移植术后3例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资料,分析了其可能原因,处理及对肝移植的影响.结果 本组3例上消化道出血,均发生在术后2个月内.出血前发生过急性排斥反应或感染等.2例伴有胆道出血,经介入治疗后出血停止.2例死于再次溃疡大出血,1例痊愈.结论 溃疡出血是肝移植术后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常见原因,多次出血者预后不良.

    作者:王国栋;陈规划;朱晓峰;傅茜;何晓顺;陆敏强;杨扬;黄洁夫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医源性胆总管下段损伤2例教训

    1 一般资料 例1 女,36岁.发现胆囊结石4年,持续性右上腹痛3 h.巩膜无黄染,右上腹胆囊区压痛,莫菲氏征阳性.B超提示:胆囊结石.入院后行急诊手术,术中见胆囊呈急性充血水肿,内可及结石十枚约0.2~0.5cm,胆总管约0.9 cm,常规胆囊切除后,因疑胆总管结石,未扪及异常,管壁不厚,张力不高,术者用细探子探查胆总管,自感落空感明显,结石胆囊管,Winslow孔放置引流管.

    作者:何盟国;李政安;王小萍;王萍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肝癌肝切除术的围手术期治疗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的各种治疗方法也再不断出现和完善,如多种介入治疗(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B超引导下经皮无水酒精注射、高温生理盐水注射、微波治疗、多极射频治疗等)、冷冻治疗、激光气化、X线立体定向治疗、适形放疗和肝移植等,由于各种局部治疗和化疗均存在一定的不可靠性和不彻底性,所以迄今多数学者仍主张采用以手术切除为主的各种综合治疗方法,以提高肝癌患者的生存率.

    作者:杨甲梅;张智坚;吴孟超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闭合性肝外伤的非手术治疗体会

    目的 总结闭合性肝外伤的非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对1990年1月~1999年12月采用非手术治疗的36例闭合性肝外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6例均痊愈出院.其中非手术治疗成功33例(91.7%),住院时间为9~20 d,平均13.8 d.余3例因在非手术治疗期间出现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或延迟性出血而中转手术治愈.结论 在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密切动态观察伤情变化的条件下,非手术治疗闭合性肝外伤是安全可行的,对非手术治疗期间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或发生延迟性出血者应及时手术.

    作者:王振杰;卞加兴;郑士友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原发性胆囊癌的影像学诊断

    目的 探讨B超、CT等影像学方法在诊断原发性胆囊癌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总结1992年1月~2000年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胆囊癌61例,术中所见及病理检查与术前影像学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术前诊断为胆囊癌35例,术前诊断率57.4%,B超及CT术前确诊率为65.2%(30/46)和62.9%(22/35).结论 B超和CT是诊断原发性胆囊癌的首先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吴钢;蔡端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小儿自发性胆道穿孔6例

    小儿自发性胆道穿孔多为总胆管囊肿穿孔,临床发病率低,常以腹痛、腹胀、呕吐为其主要临床表现,与小儿腹部疾病的常见症状和体征相似,因此术前确诊困难.本院从1985~1999年共收治小儿自发性胆道穿孔6例,均行手术探查确诊.

    作者:王康太;许光远;袁华山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闭合性胰腺损伤的诊治体会

    胰腺创伤病情危重,病死率高,其发病率占腹部创伤的1%~3%.近年来有增加的趋势,作者自1985年1月~1998年12月共收治闭合性胰腺损伤26例,占同期腹部闭合性损伤的3.2%,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颖勃;徐忠立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肝内胆管粘液腺癌致反复发作急性胆管炎1例

    肝内胆管粘液腺癌临床罕见,现报告1例肝内胆管粘液腺癌致反复急性胆管炎发作诊断困难.报告如下.

    作者:李春生;王立新;张同琳;张能维;周孝思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不可切除性胰腺癌的姑息性治疗现状

    胰腺癌的切除率为11%~20%[1,2].肿瘤切除后,5年生存率大约为10%,中值生存时间为12~18月[1,3,4].在没有淋巴结转移的情况下,5年生存率约为20%,而胰腺邻近淋巴结侵犯时则为5%[1].因此,肿瘤切除似乎应视为姑息性的.本文所指姑息性治疗,是无手术指征的胰腺癌的有关治疗.大约80%的胰腺癌患者无切除指征,因此,姑息性治疗在胰腺癌治疗中占重要地位.

    作者:张跃;华积德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树突状细胞疫苗与肝癌免疫治疗进展

    以肿瘤疫苗为基础的主动免疫治疗和以T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免疫应答成为肿瘤治疗新的热点,近来发现,肝癌患者癌灶缺乏成熟而有活性的CD8+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表明肝癌发生过程中有活性DC的浸润作用[1].

    作者:董博;王国俊;马清涌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原发性肝癌的免疫治疗

    国内外对肝癌的免疫状态和免疫治疗研究已有多年,认为肝癌的发生发展与机体的免疫状态有密切关系.在现代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飞速发展的推动下,免疫治疗成为继手术、放疗、化疗之后的第四种治疗模式.

    作者:罗时敏;张天顺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Mirizzi综合征和胆囊癌

    Mirizzi综合征是胆囊结石引起的一种少见并发症,约占整个胆囊切除手术患者的0.7%~1.4%.1948年Mirizzi首先描述此症为由于胆囊颈部或胆囊管的结石压迫肝总管而引起狭窄.Mcsherry等[1]根据炎症发展过程将其分为两型:仅有肝总管的外部压迫为Ⅰ型;胆囊与肝总管之间由于压迫性坏死导致胆囊肝总管瘘为Ⅱ型.

    作者:陶国清;严承铨;张嵩海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在梗阻性黄疸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对梗阻性黄疸梗阻部位及原因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6例梗阻性黄疸患者行MRCP检查.所有患者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结果 MRCP对梗阻性黄疸梗阻部位诊断正确率为100%,梗阻原因诊断正确率为66.7%,MRCP结合MRI诊断正确率达80.6%.各类病变均具有其特征性表现.结论 MRCP图像质量高,不需造影剂,无相关并发症,故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安全可靠.MRCP结合MRI可有效提高对梗阻性质判断的准确性.

    作者:何效东;熊剑平;马强华;李庆怀;高静涛;曹加华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多弹头射频与介入联合治疗肝癌100例

    本院1999年6月~2000年8月用多弹头射频治疗肝癌112例,其中100例与肝动脉插管介入联合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许圣献;苗风君;张宪生;易玉海;谢栋贵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胰腺炎的脾脏并发症

    胰腺炎脾脏并发症早由Matlory[1]报道,此后国内、外文献多为零星报道,综合国内外文献[2],胰腺炎胰脏并发症仅占胰腺炎患者的1%~5%,虽然胰腺炎并发脾脏病变少见,但由于其多发生于重症胰腺炎病情加重或胰腺炎反复发作过程中,而且常常是胰腺炎病情严重危及生命及预后不良的征象之一[3],因此,正确认识这一并发症的特点和演变过程对胰腺炎患者治疗的选择及预后的评估有着重要的价值.

    作者:安永;别平;董家鸿 刊期: 2000年第06期

肝胆外科杂志

肝胆外科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