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闭合性肝外伤的非手术治疗体会

王振杰;卞加兴;郑士友

关键词:闭合性肝外伤, 非手术治疗, 适应证, 延迟性出血
摘要:目的 总结闭合性肝外伤的非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对1990年1月~1999年12月采用非手术治疗的36例闭合性肝外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6例均痊愈出院.其中非手术治疗成功33例(91.7%),住院时间为9~20 d,平均13.8 d.余3例因在非手术治疗期间出现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或延迟性出血而中转手术治愈.结论 在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密切动态观察伤情变化的条件下,非手术治疗闭合性肝外伤是安全可行的,对非手术治疗期间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或发生延迟性出血者应及时手术.
肝胆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肝细胞癌端粒酶表达和DNA含量定量分析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组织中端粒酶相对含量与DNA含量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及流式细胞术共检测32例肝癌标本,同时取无瘤残端作为对照,以荧光指数(FI)表示端粒酶的相对含量.结果 肝癌组织端粒酶相对含量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P<0.001);FI阳性肿瘤中,异倍体肿瘤占85.7%,而FI阴性者无异倍体出现(P<0.002);端粒酶含量(FI)与细胞增殖指数(PI)的相关系数r=0.54,FI与肝纤维化有关,而与肿瘤大小、结节数目、AFP及有无门脉癌栓无关.结论 肝癌组织端粒酶含量增加,异倍体发生率高,预后差.同步检测肝癌端粒酶和DNA含量有助于其预后判断.

    作者:曹晓伟;宋明家;程爱国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左右肝管低位汇合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

    目的 探讨左右肝管低位汇合的有效诊治方法.方法 对1985年3月~1999年5月16例肝管低位汇合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择期手术10例,胆管炎发作急诊手术6例.取石后T管引流5例;肝管成形,胆肠吻合11例.术后肝内结石残留3例,无一例死亡.随访13例,随访时间1~12年,无症状复发.结论 注重术前检查,避免误伤胆管,防止残留结石,彻底解除狭窄并通畅引流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

    作者:郭树军;王福春;李永研;王瑞金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胆囊切除术后再手术原因分析(附37例报告)

    1985~1999年,本院共施行胆囊切除术3 744例,在术后3年内因胆道原因再手术37例,现就再手术原因进行分析.

    作者:何永;周代培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胆囊癌9例诊治分析

    原发性胆囊癌的发病近年来有上升趋势[1],由于其早期缺乏典型症状,发现时已多属晚期,而恶性程度高,浸润快,极易转移,因而手术切除率低.其早期发现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本院1994年5月~1998年5月收治的9例胆囊癌患者就其诊进行讨论.

    作者:唐群科;张瑛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非规则性肝叶切除治疗严重肝外伤的应用分析

    肝外伤是临床常见急症,其病情急、发展快、死亡率高,如何及时有效地止血是外科治疗的关键[1].本院于1990~2000年收治肝外伤患者130例,其中采用非规则性肝叶切除治疗的严重肝外伤12例,现报告如上.

    作者:潘凯;陈小春;夏利刚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脾结核1例

    女性,45岁,两年来反复出现寒颤、发热、乏力、纳差,热型不规则.自诉每次抗炎治疗后症状缓解,本次因寒战、高热、左肋部胀痛、咳嗽,咳痰1周而入院.既往无肺结核病史.

    作者:陆卫军;王光伟;周亚龙;唐浩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原位肝移植术后上消化道出血

    目的 总结原位肝移植术后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及其处理问题.方法 回顾性总结了48例原位肝移植术后3例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资料,分析了其可能原因,处理及对肝移植的影响.结果 本组3例上消化道出血,均发生在术后2个月内.出血前发生过急性排斥反应或感染等.2例伴有胆道出血,经介入治疗后出血停止.2例死于再次溃疡大出血,1例痊愈.结论 溃疡出血是肝移植术后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常见原因,多次出血者预后不良.

    作者:王国栋;陈规划;朱晓峰;傅茜;何晓顺;陆敏强;杨扬;黄洁夫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梗阻性黄胆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近况

    因胆管性梗阻所致的黄疸,常需手术治疗,故称为梗阻性黄疸(梗黄).临床上表现为肝细胞损害和全身各系统发生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的症候群,常导致感染、内毒素血症、肝肾功能损害、胃肠道出血、营养不良.目前其手术后并发症率及病死率仍很高[1,2],正确地认识梗黄的病理生理变化及恰当的围手术期处理,仍然是肝胆外科医生当今面临的重要课题.

    作者:张嘉越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在梗阻性黄疸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对梗阻性黄疸梗阻部位及原因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6例梗阻性黄疸患者行MRCP检查.所有患者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结果 MRCP对梗阻性黄疸梗阻部位诊断正确率为100%,梗阻原因诊断正确率为66.7%,MRCP结合MRI诊断正确率达80.6%.各类病变均具有其特征性表现.结论 MRCP图像质量高,不需造影剂,无相关并发症,故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安全可靠.MRCP结合MRI可有效提高对梗阻性质判断的准确性.

    作者:何效东;熊剑平;马强华;李庆怀;高静涛;曹加华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病肝血流阻断规则性肝叶切除6例

    1998年10月~2000年5月本科共施行病肝血流阻断规则性肝叶切除6例,而同期本科施行肝切除术共15例,无手术死亡,均痊愈出院.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宋玉庆;张亚铭;韩江;杜少鸣;汪东树;代志超;昝建宝;李波;凌马立;章巨舟;房志宽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P16基因突变在人胰腺癌中作用的研究

    目的 探讨P16基因的突变在人胰腺癌发生及侵袭转移中的作用,为临床提供有益的帮助.方法 应用PCR、PCR-SSCP、DNA测序技术,研究P16基因的突变情况.结果 在35患者胰腺癌标本中,发现有12例在P16基因第二外显子部分存在至少522 bp的纯合缺失、另有7例存在2个点突变,总突变率为54.3%,而癌旁组织无P16基因的突变,统计学分析表明P16基因的突变与人胰腺癌多种生物学行为及临床分期Ⅲ期有明确的关系.结论 研究结果提示P16基因的突变人胰腺癌的发生、组织分化、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有明显的相关性,有助于判断胰腺癌的恶性程度和患者的预后.

    作者:周家华;杨德同;张丽珊;王凤臣;姚青;苏占海;汤文浩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老年人胆道疾病的外科治疗

    目的 探讨60岁以上老年人胆道疾病的外科处理方法及其效果.方法 回顾性总结了1992年1月~2000年1月间127例老年胆道疾病的外科治疗情况.结果 本组胆囊切除和/或胆总管探查术78例,胆囊造瘘术12例,各类型胆肠吻合术27例,Oddis括约肌切开成形术3例,PTCD 4例,剖腹探查、组织活检术3例,本组中联合左肝外叶切除11例.术后总病死率5.5%,急诊手术病死率12.8%,择期手术的占2.3%,x2=3.9237,P<0.05.结论 对老年胆道疾病患者,尤其存在合并症者,应积极作好围手术期处理,在适当的时机选择适合老年病人特点的手术方式,以期大限度地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作者:林胜璋;王继生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原发性肝癌介入后并发胃穿孔1例

    患者刘某,男,66岁,因右上腹隐痛不适3个月,于2000年7月26日收住本科.住院时,患者一般情况可,营养好,饮食可,无恶心、呕吐,厌油、返酸等,大小便正常.经B超、CT及AFP检查诊为原发性肝右叶癌,肿块大小7 cm×6 cm×6 cm,有完整包膜.

    作者:薛德文;石学涛;薛洪范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医源性胆总管下段损伤2例教训

    1 一般资料 例1 女,36岁.发现胆囊结石4年,持续性右上腹痛3 h.巩膜无黄染,右上腹胆囊区压痛,莫菲氏征阳性.B超提示:胆囊结石.入院后行急诊手术,术中见胆囊呈急性充血水肿,内可及结石十枚约0.2~0.5cm,胆总管约0.9 cm,常规胆囊切除后,因疑胆总管结石,未扪及异常,管壁不厚,张力不高,术者用细探子探查胆总管,自感落空感明显,结石胆囊管,Winslow孔放置引流管.

    作者:何盟国;李政安;王小萍;王萍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不可切除性胰腺癌的姑息性治疗现状

    胰腺癌的切除率为11%~20%[1,2].肿瘤切除后,5年生存率大约为10%,中值生存时间为12~18月[1,3,4].在没有淋巴结转移的情况下,5年生存率约为20%,而胰腺邻近淋巴结侵犯时则为5%[1].因此,肿瘤切除似乎应视为姑息性的.本文所指姑息性治疗,是无手术指征的胰腺癌的有关治疗.大约80%的胰腺癌患者无切除指征,因此,姑息性治疗在胰腺癌治疗中占重要地位.

    作者:张跃;华积德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胰腺癌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为了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与胰腺癌组织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LABC法免疫组化染色检测32例胰腺癌和14例慢性胰腺炎组织中的PCNA表达.结果 PCNA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100%,胰腺癌组织中的PI明显高于慢性胰腺炎组织(P<0.01),PI值有随肿瘤进展而逐渐增加的趋势.且PCNA表达与胰腺癌的预后呈负相关(P<0.01).结论 PCNA表达能反映胰腺癌组织的增殖活性,组织分化程度越低,PCNA表达强度越高,它可作为预测胰腺癌病程和预后的一个有用指标.

    作者:张元;钱家勤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自从1987年3月法国医师Phillipe Mouret首次在临床上成功地完成世界上第1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以来,LC较开腹胆囊切除术的优势逐渐得到广大医师和患者的认同,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由此揭开了微创外科发展的新篇章.

    作者:吴辉;陈训如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多方法联合手术治疗不能切除的胰腺癌

    目的 探索多方法联合手术对不能手术切除的胰腺癌的治疗作用.方法 26例胰腺癌患者,胰头癌17例,先行减黄手术,然后向肿瘤内注射无水酒精;肿瘤内置入后装机放疗管;胃十二肠动脉置入多功能药物化疗泵导管;肿瘤周围及基底部注入自配亚甲兰合剂.胰体癌9例,除经脾动脉置入多功能药物化疗泵导管外,其余方法同胰头癌.术后2周施行后装机内照射及经多功能药埋藏泵注入5-Fu、丝裂霉素.结果 全部病例无手术死亡,术后2d100%(16/16)患者疼痛减轻,疼痛完全消失76.8%(12/16),维持时间长20个月.2个月复查,B超、CT示肿瘤缩小率100%.半年存活率100%(26/26),1年存活率80.7%(21/26),中位生存期13.6个月.结论 多方法联合手术治疗不能切除的胰腺癌有明显的治疗效果,特别对疼痛治疗有良好作用,明显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房巨波;栗洪升;朱建平;李桂荣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树突状细胞疫苗与肝癌免疫治疗进展

    以肿瘤疫苗为基础的主动免疫治疗和以T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免疫应答成为肿瘤治疗新的热点,近来发现,肝癌患者癌灶缺乏成熟而有活性的CD8+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表明肝癌发生过程中有活性DC的浸润作用[1].

    作者:董博;王国俊;马清涌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肝功能不良患者手术后早期不同营养支持途径的疗效观察

    由于肝胆疾病引起肝功能不良的患者手术后早期给予营养支持能明显促进肝功能的恢复.但用'何种方式对患者为经济有效,本文对肝功能不良的32例手术患者进行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的对比研究,为为肝功能不良患者手术后应用肠内营养更利恢复.

    作者:周苏君;蔡海 刊期: 2000年第06期

肝胆外科杂志

肝胆外科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