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利明;刘师良;吴可沁;杨东方;赵增斌
目的 分析使用颈椎桥形固定嵌片融合器(ROI-C)进行颈椎前路手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ROI-C进行颈椎前路手术治疗44例颈椎病患者(56个节段).记录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对手术前后患者颈椎曲度、病变椎间隙高度、病变节段融合、邻近节段退变情况进行评价,应用JOA评分及VAS评分评估手术前后神经恢复情况及颈部局部症状改善情况,并记录手术并发症.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2个月.手术时间60~150(85.4±10.4)min,出血量20~150(60.0±11.7)ml.颈椎曲度和病变椎间隙高度:术后3 d、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前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及VAS评分:术后7 d、1个月及末次随访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42例获得骨性融合,融合率达95.5%.未发生邻近节段退变.术后2例(4.5%)出现轻度吞咽困难,1例(2.3%)出现声音嘶哑,2例(4.5%)出现不同程度轴性症状,经对症治疗后均治愈.结论应用ROI-C进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组织损伤少,能有效恢复并长时间维持病变椎体间隙高度及颈椎曲度,提供早期椎体间稳定,椎体融合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临床效果满意.
作者:张大鹏;强晓军;王振江;刘涛;杨光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对晚期膝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和下肢力线的影响.方法 对45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57膝)行TKA治疗,采用疼痛VA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ROM)、KSS关节及功能评分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采用SF-36评分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价,摄双下肢全长片评估下肢力线.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48~60(54±4)个月.1例术后5个月发生膝前痛,行股四头肌肌力锻炼后缓解.随访期间所有膝关节假体位置良好,未见骨溶解、假体松动或下沉.末次随访时,VAS评分、ROM、KSS关节及功能评分、SF-36评分、下肢力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TKA是治疗晚期膝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可以缓解疼痛,纠正畸形,恢复下肢力线,改善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杨波;黄向辉;凌鸣;吴学元;孙正明;强辉;常彦海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后踝骨折的内固定选择及疗效.方法 采用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62例后踝骨折患者,根据骨折块大小、形态及移位的方向选择内固定.术后按临床和影像学检查、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8~30个月.骨折均愈合.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89.4分±3.5分,其中优33例,良27例,可2例;踝关节活动度背伸为7°~18°,跖屈26° ~47°.术后2例Meta钢板固定的患者出现足趾屈曲挛缩,6例患者踝关节活动时有不适感(其中Meta钢板固定3例,1/3管型固定3例).结论 在后踝骨折的手术治疗中,采用后外侧入路,根据骨折块大小和形态、骨折线类型、软组织情况、骨质特点及内固定特性等方面选择合适的内固定,可以获得良好疗效.
作者:任乾峰;许宇达;陈磊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骨-腱-骨重建膝交叉韧带的疗效.方法 对18例交叉韧带损伤患者采用同种异体骨-腱-骨重建膝交叉韧带.手术前后采用Lysholm评分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7~28个月.1例出现移植物松弛.Lysholm评分术前为14~29(17.8±2.4)分,术后6个月为47~96(85.4±1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同种异体骨-腱-骨重建膝交叉韧带临床效果可靠,是自体组织的良好替代物.
作者:徐立军;陈翔;段军;陈又年;殷永红;张远金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长解剖钢板和髓内钉两种固定方式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累及肱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 将32例肱骨近端骨折累及肱骨干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长解剖钢板组(14例)和髓内钉组(18例).根据各项手术指标和随访时的肩关节功能评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9~20个月.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髓内钉组明显优于长解剖钢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6个月颈干角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相对冈上肌力量长解剖钢板组优于髓内钉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三角肌力量髓内钉组优于长解剖钢板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Constant-Murley评分、VAS评分、患侧肩关节活动度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长解剖钢板和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累及肱骨干骨折均能获得良好的预后,髓内钉具有手术微创等优点,但在相对冈上肌力量影响方面长解剖钢板优于髓内钉.
作者:宋辉;贺韬;张超;赵文博;李占玉;韦民;董宇启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采用TESSYS技术治疗48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术中仅行单纯髓核摘除.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应用腰腿痛VAS评分评价术后疼痛缓解情况,ODI评价腰椎功能改善情况,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手术时间为45~115(59±25)min,术中出血量为26~100(49±21)ml,住院时间为7~18(14±3)d.术后患者均感觉腿部症状明显缓解.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24~37(29±6.2)个月.VAS评分、ODI:出院时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术后2年较出院时进一步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MacNab标准评估优良率为91.7%.2例术中出血较多,2例术后发生浅表感染,1例1个月后症状复发,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TESSYS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保持腰椎结构稳定和并发症少的特点.
作者:黄先育;赵金亮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经皮与Wiltse入路椎弓根螺钉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44例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分别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经皮组,23例)和Wiltse入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Wiltse组,21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透视次数、术后腰痛VAS评分,比较两组术后6个月椎体高度恢复率、Cobb角改善率、ODI.结果 43例获得随访,时间6~18个月;1例失访.与Wiltse组相比,经皮组手术时间长、透视次数多、出血少、腰痛程度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切口长度、椎体高度恢复率、Cobb角改善率、ODI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与Wiltse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均是微创方式,临床效果基本相同.经皮入路具有出血少、腰痛轻等优点,Wiltse入路具有可视化、易操作等优点.
作者:夏太宝;赵广超;薛双桃;张小海;朱玉婷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Wiltse入路经伤椎固定与跨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42例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分别采用Wiltse入路跨伤椎4钉固定(A组,20例)与经伤椎单平面螺钉固定(B组,22例),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比、矢状面Cobb角等指标.结果 A组随访12~18个月,B组随访12~16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椎前缘高度比及矢状面Cobb角:两组术后1周、12个月与术前相比均改善明显(P<0.05),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与术后1周相比,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伤椎前缘高度比及矢状面Cobb角维持B组优于A组(P<0.05).结论Wiltse入路经伤椎单平面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创伤小、恢复快,较之跨伤椎4钉固定能更好地维持骨折的复位效果.
作者:宣涛;余润泽;申才良;于水;李勇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前内侧骨性关节炎的短期疗效.方法 采用单髁置换术治疗26例膝关节前内侧骨性关节炎患者(27膝).通过下肢全长X线片、膝关节功能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疼痛VAS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67个月.伤口均一期愈合.未发生假体周围感染、聚乙烯内衬脱位、假体松动、外侧间室骨关节炎加重等并发症.1例出现小腿静脉丛血栓,经过抗凝治疗后血栓消失.1例出现早期功能锻炼时的中度疼痛,3个月后疼痛好转.随访3~6个月时,患肢力线偏移度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膝关节功能HSS评分以及膝关节活动度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VAS评分较术前降低(P<0.05).结论 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前内侧骨性关节炎短期疗效良好,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患者恢复快等优点.
作者:陆鸣;江正;尹力;张辉;尹宗生 刊期: 2018年第04期
2013年5月~2016年5月,我科采用锁骨钩钢板联合微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12例肩锁关节脱位合并肩峰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付静;赵英焕;张智盛;史景超;马绪巍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皮质骨通道螺钉(CBTS)与椎弓根螺钉行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手术特点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97例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通道螺钉组(采用CBTS行PLIF,51例)和椎弓根螺钉组(采用椎弓根螺钉行PLIF,46例).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双氯芬酸钠使用总量、术后住院天数、卧床时间及并发症情况;比较术后12个月腰痛VAS评分、ODI及椎间融合率.结果 患者均获得12个月随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双氯芬酸钠使用总量、卧床时间、住院时间通道螺钉组均少于椎弓根螺钉组(P<0.001,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2个月腰痛VAS评分、ODI及椎间融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腰椎后路椎弓根螺钉与CBTS行P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均可获得满意的椎间融合率和临床疗效.CBTS行PLIF有术中出血量少、肌肉损伤小、患者痛苦小等优点.
作者:王灿亚;袁宏伟;田志红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椎弓根内固定及椎体成形术治疗Kummell病的疗效.方法 对15例Kummell病患者采用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配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采用ODI、疼痛VAS评分、椎体矢状面指数(SI)、后凸Cobb角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4个月.术后12个月,VAS评分由术前的7.40分±0.63分下降至3.10分±0.51分,ODI由术前的71.60% ±1.20%下降至37.40% ±2.20%,SI由术前的45.40% ±5.20%上升至67.52% ±1.12%,后凸Cobb角由术前的33.80° ±3.82°下降至22.40° ±6.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2个月,参照WTO标准评定疗效:完全缓解12例,明显缓解3例.结论椎弓根内固定配合PVP治疗Kummell病能够稳定三柱,患者能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改善生活质量,是一种比较安全可靠的方法.
作者:刘亚非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Mazor Renaissance脊柱外科手术机器人引导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 将3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分别采用Mazor Renaissance脊柱外科机器人手术(机器人组,14例)和传统手术(传统组,1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术后疼痛VAS评分和ODI、影像学参数、术后并发症.采用Gertzbein et al标准评估置入椎弓根螺钉的准确性.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8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疼痛缓解时间、自主翻身时间、自主下地活动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3 d及3个月VAS评分、术后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组术中透视次数明显少于传统组,置钉准确率显著高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ODI和骨折椎体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传统手术比较,Mazor Renaissance脊柱外科手术机器人引导下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能显著提高置钉准确率、减少术中透视次数.
作者:朱金文;田建宁;王晓东;张新亮;高文杰;郝定均 刊期: 2018年第04期
2013年3月~2016年6月,我科采用微创后路张力带钢板内固定治疗23例骶髂关节复合体损伤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李英周;叶锋;杨永博;陈园升;陈建良 刊期: 2018年第04期
患者,男, 60 岁. 左下肢放射痛5年,加重伴腰痛1年,于2016年9 月26日入院. 曾于2016 年4 月在外院行腰椎MRI检查,显示 L4~5、L5 ~S1 椎间盘突出,正规非手术治疗5 个月无效. 查体:L4~5、L5 ~S1 棘突间压叩痛,左下肢直腿抬高试验40°( +),左小腿外侧感觉减退,左胫前肌肌力4 +级,拇背伸肌力4级. L5 及 S1 神经根呈受损表现.X线片显示L5 右侧横突肥大,同骶骨翼形成假关节,为CastellviⅡa型腰骶移行椎,属腰椎骶化,见图1. CT 显示 L4~5椎间盘中央型突出,双侧 L5 神经根湮没;L5 ~S1 椎间盘中央偏左型突出,左侧S1 神经根受压;右侧 L5 横突与骶骨翼形成假关节. CT矢状面重建证实了轴位CT所见,同时发现 L2~3椎间盘右旁侧突出. 腰椎 MRI 扫描显示 L4~5椎间盘中央型突出,L5 ~S1 椎间盘中央偏左突出,同CT所见,见图2.
作者:侯黎升;白雪东;葛丰;何勍;阮狄克;王静;程实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在胸腰椎骨折手术治疗中伤椎置入螺钉长度对骨折复位的影响.方法 将3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按伤椎置入螺钉长度分为两组:研究组18例为伤椎椎弓根置入标准螺钉(45 mm),对照组17例为伤椎椎弓根置入短螺钉(35 mm).两组患者均采用后路手术,比较两组术后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椎间隙高度变化及术后12个月维持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30个月.两组椎体前缘高度、椎间隙高度和后凸Cobb角术后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12个月伤椎骨折复位的维持情况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伤椎置钉对胸腰椎骨折具有良好的复位效果,伤椎标准螺钉对骨折复位及维持复位的效果更好.
作者:王海峰;曾忠友;金辉 刊期: 2018年第04期
2013 年7 月 ~2017 年10 月,我科应用锁骨远端锁定钢板治疗32 例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病例资料 本组32 例,男18 例,女14例,年龄22~62岁. 均为Neer Ⅱ型闭合锁骨远端骨折. 伤后至手术时间为1~8d.
作者:李招胜;王金鑫;朱大安;何勇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中应用肌电图监测结果,以预防神经损伤.方法 对27例L4~5及14例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侧路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切除术,对12例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后路经皮椎板间入路髓核切除术.对L4~5节段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监测术侧的L4和L5神经的自发肌电图,对L5~S1手术患者监测术侧的L5和S1神经的自发肌电图.结果 53例患者术前自发肌电图均表现为波幅很低的波浪线.在通道建立过程中,46例出现异常肌电波;在髓核摘除过程中,5例出现异常肌电波;在显露减压神经根时,所有患者出现异常肌电波.腰痛时肌电图为中等宽幅的异常肌电波;下肢放射痛时为成串的、高波幅的异常肌电波.53例VAS评分术前为(7.34±1.54)分,术后1个月为(1.53±0.8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术中进行肌电图监测有助于对神经损伤进行预防,提高手术安全性.
作者:王剑火;陈勇忠;温建锋;龚衍丁;王娟美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外固定支架与微创掌侧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2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外固定架组(41例,采用外固定支架治疗)和掌侧钢板组(41例,采用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腕关节功能及并发症情况;影像学检查评价两组术后骨折恢复情况.结果 掌侧钢板组手术时间长于外固定架组(P<0.05),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6~18个月.术后12个月,掌侧钢板组的腕关节功能评分及优良率均高于外固定架组(P<0.05),尺偏角、掌倾角及桡骨高度均优于外固定架组(P<0.05).外固定架组发生针道感染3例,肌腱损伤1例,桡神经浅支激惹3例;掌侧钢板组发生屈肌腱损伤3例,腕管综合征2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外固定支架与微创掌侧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均可获得满意的疗效,前者手术用时短,后者对腕关节功能的改善效果更好.
作者:王令;郑超;隆鹏;陈智;蔡明;张传志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改良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改良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68例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症患者.比较患者手术前后JOA评分及颈椎轴性症状严重程度.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12个月.JOA评分:术前为3~14(9.0±2.9)分,术后为5~17(12.5±3.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改善率为20% ~100%(44.9% ±26.9%).有颈椎轴性症状的患者术前占47.06%,术后占19.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症是一种简便、安全的方法,早期疗效满意.
作者:韩思林;王存平;朱喆;王洪波;贺亮 刊期: 2018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