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

王干生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 髋关节置换术, 老年人
摘要: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9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末次随访时采用Harris评分标准评价疗效.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个月~2年.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为70~95分,其中优36例,良42例,可12例,优良率为86.7%.假体无松动和下沉.结论 体质相对良好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在做好充分术前准备工作后,建议优先选择全髋关节置换术,该术式对进一步提高术后髋关节功能、延长假体使用寿命、降低关节翻修率、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更为有利.
临床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两种手术方式治疗伸肌腱止点撕脱性骨折

    2010年8月~2017年8月,我们根据骨折块大小采用交叉克氏针及克氏针+缝线捆扎固定两种手术方式治疗21例伸肌腱止点撕脱性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病例资料 本组21 例,男17 例,女4 例,年龄17 ~53 岁. X线片显示:末节指骨基底部撕脱骨块,明显分离移位,部分伴有远节指间关节脱位. 伤后至手术时间1h~2周.

    作者:张卫华;华长城;刘思源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经皮伤椎置钉内固定治疗急性胸腰椎骨折

    目的 探讨经皮伤椎置钉内固定治疗急性胸腰椎骨折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经皮伤椎置钉内固定治疗35例急性胸腰椎骨折患者.观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伤椎Cobb角、伤椎压缩程度及Wolter指数.术后1个月和末次随访时采用ODI对患者恢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手术时间85~105 min,术中出血量50~70 ml.术前15例ASIA分级为D级的患者术后1周内神经功能均恢复至E级.术后Cobb角、伤椎压缩程度、Wolter指数均优于术前(P<0.001);末次随访时Cobb角、伤椎压缩程度、Wolter指数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ODI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时均优于术前(P<0.001).结论 经皮伤椎置钉内固定治疗急性胸腰椎骨折疗效满意.

    作者:陈劲松;向阳;沈成华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支具矫正联合姿态训练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

    目的 探讨支具矫正联合姿态训练对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AIS)的临床疗效以及影响因素.方法将136例AIS患者行胸腰骶支具联合姿态矫正训练,定期摄X线片检查患者脊柱Cobb角,同时总结影响治疗方案的相关因素.结果随访12~18个月,136例中76例坚持完成疗程.76例胸椎Cobb角从治疗前27.8° ±5.3°矫正至19.6° ±3.1°,腰椎Cobb角从治疗前29.7° ±4.2°矫正至20.4° ±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初诊Cobb角≥35°、脊柱长度增长速度≥20 mm/年、Rsisser指数>3级、脊柱柔韧度<50%是影响治疗方案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支具矫正联合姿态训练对于AIS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初诊Cobb角≥35°、脊柱长度增长速度≥20 mm/年、Rsisser指数>3级、脊柱柔韧度<50%、顶椎旋转度≥3级与治疗效果密切相关.

    作者:杜建业;江标;赵资坚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计算机辅助技术在儿童胫骨远端骺损伤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计算机辅助技术在儿童胫骨远端骺损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集36例胫骨远端骨折骺损伤儿童术前CT数据,导入Mimics 17.0软件生成三维重建的骨折模型,在模型上评估骨折移位及骺损伤情况,设计手术复位入路、方向,模拟骨折复位,并在模型上进行内固定方式设计,制定出个性化治疗方案.术后根据X线检查及踝关节功能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患儿手术均按照术前的设计方案完成,采用的手术方法及内固定材料均与术前设计相同.术后X线片显示骨折解剖复位且关节面恢复平整,固定稳固.患儿均获得随访,时间47~61(53±7.13)周.36例骨折全部愈合,无内固定失效及患肢生长明显畸形.末次随访时疗效评估:优34例,良2例.结论 计算机辅助技术用于儿童胫骨远端骺损伤手术治疗可精准定位,手术损伤小,放射线暴露少,固定稳妥,并发症少,患肢功能恢复好.

    作者:穆怀昭;马雅昌;朱雅文;李秀丽;郭健;邱宇辰;金宇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关节镜下治疗距下关节绒毛结节性滑膜炎1例

    患者,男,39 岁,因左足跟部疼痛、肿胀、包块形成3 年入院. 3 年前发现左足跟部包块形成,局部疼痛伴肿胀.活动及长时间行走后加重,休息后缓解.于外院诊断为滑膜炎,行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非手术治疗后症状缓解不明显,来我院就诊. 查体:左足跟部肿胀明显,可触及一约3 cm × 4 cm的包块,边界不清,质软,有压痛,移动性差,局部皮温正常,无充血及红肿.

    作者:张达夫;赵学权;张志彬;褚荣晋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肩关节镜治疗钙化性冈上肌腱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肩关节镜下治疗钙化性冈上肌腱炎的疗效.方法 采用肩关节镜技术治疗20例非手术治疗无效的钙化性冈上肌腱炎患者.术中发现钙化灶均位于冈上肌腱,行钙化灶清除术、肩峰下滑囊切除及肩峰成形术.术后采用ASES评分、疼痛VAS评分、肩关节活动度及Constant-Murley评分评价患者肩关节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24个月.术后3个月,ASES评分由术前48.6分±8.6分提高至88.4分±6.7分(P<0.01);疼痛VAS评分由术前7.6分±1.3分减少至2.3分±0.8分(P<0.01);肩关节前屈上举、外展、外旋分别由术前76.8° ±10.7°、85.7° ±14.3°、23.2° ±8.4° 增加至115.7° ±15.2°、116.0° ±12.6°、35.8° ±7.2°(均P<0.01);Constant-Murley评分由术前43.0分±13.2分增加至68.1分±14.5分(P<0.01).术后患者肩部疼痛和活动受限均明显改善,患者满意度达90%.结论 对于非手术治疗无效的钙化性冈上肌腱炎,行关节镜下钙化病灶清理治疗效果良好,是一种创伤小且安全有效的治疗途径.

    作者:梅晓亮;张震祥;朱伟;唐炬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带锁髓内钉与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股骨干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带锁髓内钉与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股骨干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84例股骨干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采用带锁髓内钉内固定,42例)和对照组(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42例).记录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两组术后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得1年随访.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手术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骨折愈合优良率观察组为97.6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3%(P<0.05).术后1年膝关节功能活动优良率观察组为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57%(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为2.38%,低于对照组的11.90%,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疗效肯定,与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相比,术中出血量较少,手术时间较短,更利于术后骨折愈合.

    作者:冯健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股骨转子间不全骨折1例

    患者,男,74岁,2017年6月1日入院2h前发生车祸,伤后自觉左侧髋部疼痛,右侧足趾局部疼痛、出血. 查体:左髋部叩击痛明显,痛性活动受限,右足第1 趾背侧可见长约1. 5 cm皮肤挫裂伤,无活动性出血. 右足正、斜位 X 线片提示右足第1 远节趾骨骨折,骨盆正位及左髋侧位 X 线片未见骨折. 在我科行右足第1趾背部皮肤挫裂伤清创探查缝合,石膏外固定. 因患者左髋疼痛明显,再次行髋关节CT检查,提示左股骨大转子透亮线(见图1),考虑股骨转子间不全骨折. 明确诊断后患者转骨科行左下肢持续皮牵引治疗.

    作者:高海军;罗小敏;姜仲坪;刘芳;魏捷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1/3管状钢板在膝关节周围骨折中的应用

    2015 年11 月 ~2016 年4 月,我科在固定股骨远端、胫骨平台骨折中使用预弯的1/3 管状钢板用做带状钢板固定骨折块,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病例资料 本组6例,男4例,女2例,年龄 19 ~62 岁. 胫骨平台骨折 4例,股骨髁冠状面骨折( Hoffa 骨折) 2例. 胫骨平台骨折7 ~10 d 消肿后手术. Hoffa骨折1例急诊手术,1 例伤后12 d手术.

    作者:申国庆;马秀荣;张浩;龙大福;李正文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单开门成形术后轴性痛发作风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患者行颈椎管单开门扩大成形术后轴性痛(PAS)发生机制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行单开门扩大成形减压联合连续开门侧Centerpiece微型钛板固定治疗79例OPLL患者,12例术后发生PAS.比较PAS和非PAS患者术中指标:减压节段数量,椎板开门角,C2和C7棘突处理方式;手术前后参数:合并颈椎不稳比例,C2~7节段Cobb角,颈椎前凸指数,矢状垂直轴线,K线类型,C4~6部分节段占C2~7整体屈伸活动度比例.多元逻辑回归分析术前OPLL狭窄处骨化物形态、病理分型、术前颈椎不稳及术中C2或C7棘突处理方式对PAS发作的影响.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术后颈椎屈伸度变化幅度与PAS严重度和发生率间存在关联性.结果 PAS患者术前合并颈椎不稳比例、术前C4~6椎间占C2~7活动度比例、术后C2~7屈伸度矫正值均高于非PAS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颈椎不稳系预测PAS发作的独立易感因素,术后C2~7屈伸度显著下降与PAS发生密切相关.结论 颈椎不稳是单开门扩大成形术后继发PAS独立风险因素.术后发生PAS患者颈椎屈伸度下降更显著.

    作者:巩腾;夏群;王景贵;阚世廉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改良Cable-Pin系统治疗髌骨骨折

    2014年1月~2017年1月,我科采用改良Cable-Pin系统治疗29例髌骨骨折患者,取得良好的效果,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病例资料 本组29 例,男16 例,女13例,年龄22 ~78 岁. 均为单纯髌骨骨折. 伤后至手术时间为2~5d.

    作者:赵磊;王钢锐;王强;祁义民;曾逸文;郑圣鼐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关节镜下经2mm单胫骨隧道缝线固定治疗儿童后交叉韧带胫骨附着处撕脱骨折

    2014年 3 月~2017 年12 月,我们在关节镜下经2 mm单胫骨隧道固定用高强度缝线治疗5例儿童后交叉韧带胫骨附着处撕脱骨折患儿,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病例资料 本组5例,男 2 例,女3 例,年龄7 ~14 岁. 受伤至手术时间为6~13 d.

    作者:吴建国;桂鉴超;陆俊伟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多级SRS截骨联合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弯的近期疗效

    目的 探讨多级国际脊柱侧凸研究学会(SRS)截骨联合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弯(ADS)的近期疗效.方法 采用多级SRS截骨联合TLIF治疗29例ADS患者.记录手术减压截骨固定节段、失血量,比较术前和末次随访时患者Cobb角、腰椎前凸角、顶椎Nash-Moe椎体旋转分级、顶椎偏移距离、疼痛VAS评分和ODI评分.结果 选择性减压1~5个节段,固定融合5~10个节段,行SRS 1级+2级截骨手术21例,SRS 1级+3级截骨手术7例,SRS 1级+2级+≥4级截骨手术1例.椎间融合2节段12例,3节段14例,4节段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0~3.5年.脊柱侧凸冠状面Cobb角、腰椎前凸角、顶椎偏移距离、VAS评分、ODI评分末次随访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患者手术满意度:优21例,良5例,可3例.术后7例出现并发症:相邻节段退变2例,肺部和泌尿系感染各1例,脑脊液漏1例,硬膜外血肿l例,固定近端椎体内螺钉松动1例.结论 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对病情严重的ADS患者行多级SRS截骨联合TLIF可获得良好的近期疗效.

    作者:唐少龙;黄庆华;吴罗根;陈大勇;周文华;曹华敏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小切口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儿童尺桡骨骨折

    目的 探讨小切口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儿童尺桡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应用双根弹性髓内钉治疗22例尺桡骨闭合骨折患儿.结果 患儿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患儿均达到骨性愈合,无神经损伤、骨折畸形愈合及延迟愈合、骨骺损伤等并发症发生.1例术中闭合复位不佳,1例术后前臂活动受限,2例钉尾皮肤激惹反应形成假性囊肿,1例拇长伸肌腱断裂,均经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结论 选择合适直径的弹性髓内钉,采用小切口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儿童尺桡骨骨折,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周正虎;胡海洋;金光哲;巨积辉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目的 探讨应用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17例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24个月.骨折均骨性愈合,无钢板断裂发生.末次随访时,按照Joher-Wruhs评分评定疗效:优14例,良2例,可1例.结论 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能够有效保护骨折断端血供,为骨折愈合维持良好的生物学环境,创伤小,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良好方法.

    作者:袁景;关晓龙;甄平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自制胫骨关节面塌陷骨折复位器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应用自制胫骨关节面塌陷骨折复位装置在治疗胫骨关节面塌陷骨折中的疗效.方法 应用自制胫骨关节面塌陷骨折复位器治疗38例胫骨关节面塌陷骨折患者.结果 38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36个月.术后6个月,胫骨近端骨折按Rasmussen膝胫骨关节功能标准评价疗效:优17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为23/25;胫骨远端骨折按Lowa踝胫骨关节功能标准评价疗效:优9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为12/13.结论 应用自制胫骨关节面塌陷骨折复位器治疗胫骨关节面塌陷骨折,操作简便,胫骨关节面创伤小,可达到解剖复位,利于膝、踝关节功能的恢复.

    作者:李同林;翟睿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新型兔腰椎间盘缺血退变模型的建立

    目的 构建新型兔腰椎间盘缺血退变模型.方法 选取27只12月龄雄性健康普通级新西兰大白兔,术前均行腰椎侧位X线检查.麻醉后左侧腹膜后入路结扎L4,5左侧节段血管.L4~5椎间盘为双侧缺血组,L3~4椎间盘为单侧缺血组,L2~3椎间盘为正常对照组.术后行CT-DSA明确节段血管是否闭塞.计算术前和术后1、2、3个月不同时间点各组椎间盘高度指数(DHI)、缺血程度和时间对椎间盘高度的影响.腰椎MRI检查各组术后不同时间点椎间盘信号改变情况.结果 实验兔均顺利通过手术结扎L4,5左侧节段血管.术后2周,6只实验兔通过CT-DSA证实L4,5左侧节段血管已闭塞.术后1、2、3个月DHI单、双侧缺血组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3个月,腰椎MRI提示,腰椎间盘信号减弱例数和退变程度在各时间点单、双侧缺血组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结扎兔腰椎节段血管,在不破坏椎间盘解剖结构基础上成功构建了兔腰椎间盘缺血退变模型.兔腰椎间盘退变与缺血程度、缺血时间成正比.

    作者:石芳芳;陈琪;刘东光;孙贤杰;陈初勇;金永明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跗骨窦切口与外侧L形切口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的疗效

    目的 比较跗骨窦切口空心钉微型钢板内固定和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5例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组(25例,采用L形切口内固定)与B组(20例,采用跗骨窦切口内固定),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影像学指标、术后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及并发症.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8~13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B组明显少于A组(P<0.05).术后跟骨长度、宽度、高度和B?hler角、Gissane角两组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AOFA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情况B组均优于A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跗骨窦切口与L形切口内固定均是治疗跟骨骨折的有效方式,与L形切口内固定比较,跗骨窦切口内固定具有微创复位固定距下关节面、手术时间短及切口并发症少等优势.

    作者:王琦;朱曙;薛明炎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影响椎体转移瘤患者生存状况的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影响椎体转移瘤患者生存状况的因素,为临床治疗椎体转移瘤提供新思路.方法 回顾性分析128例椎体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出院后每3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截止至2017年1月31日或患者死亡.采用Kaplan-Meier法对椎体转移瘤患者的预后状况行单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及逐步回归法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至随访终点,92例死亡,36例存活,总体中位生存时间为9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原发肿瘤类型、椎体外骨转移、入院时Karnofsky评分、Frankel分级、大小便功能、累及椎体数、行走状态、内脏转移与椎体肿瘤患者的生存状况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原发肿瘤类型、入院时Karnof-sky评分、内脏转移及行走状态为影响椎体转移瘤患者生存状况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椎体转移瘤患者的生存状况较差.原发肿瘤类型、入院时Karnofsky评分、内脏转移及行走状态为影响椎体转移瘤患者生存状况的独立因素.

    作者:王艳波;孙晓林;马君;付正;武琨;赵晓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显微外科修复

    目的 探讨不同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采用带蒂皮瓣和游离皮瓣修复57例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带蒂皮瓣43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21例,胫后动脉穿支皮瓣15例,外踝上皮瓣5例,足底内侧皮瓣1例,跖背动脉皮瓣1例.游离皮瓣14例:股前外侧皮瓣13例,背阔肌皮瓣1例.结果 57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12个月.术后2例皮瓣部分坏死,经换药、二期植皮修复;1例皮瓣感染,经加强换药、扩创、抗炎、二期植皮治愈;1例皮瓣边缘少许结痂,经换药治愈;2例因术后皮瓣臃肿二期行皮瓣修整术;1例因跟腱粘连导致踝关节背伸稍受限、跛行;1例因跗跖关节不稳,行走时疼痛、跛行;1例因距下关节融合、跟骨畸形愈合,行走时跛行、疼痛不明显;1例足底外侧大小约0.5 cm×0.5 cm破溃增生,行走时跛行、疼痛不明显.其余患者皮瓣感觉、外观、功能均较满意.结论 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应根据创面情况选择适宜的皮瓣修复方法.

    作者:沈柏晓;朱金强;王觅格;杨自荣;吴杰 刊期: 2018年第06期

临床骨科杂志

临床骨科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