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孔足(摘译)
2011年1月~2014年1月,我科手术治疗20例胫骨中下段骨折合并后踝骨折患者,效果满意,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20~65岁。左下肢8例,右下肢12例。致伤原因:摔伤10例,扭伤4例,车祸伤6例。螺旋形骨折15例,斜行骨折5例,均为闭合骨折。其中11例术前即确诊后踝骨折,9例术后确诊后踝骨折。受伤至手术时间7~15 d。1.2治疗方法胫骨中下段骨折采用髓内钉固定7例,钢板固定13例。后踝骨折采用钢板固定14例,拉力螺钉固定6例。硬膜外麻醉下手术。患者仰卧位。髓内钉固定:取膝前方正中纵行切口,对骨折行轴向牵引并行手法闭合复位,插入主钉,安装远近端瞄准器置入远近端锁钉各2枚。钢板固定:C臂机透视达解剖复位后,在远端或近端先作一个长2~3 cm的皮肤切口,然后在骨表面置入解剖锁定接骨板。后踝骨折固定:均采用胫骨后外侧纵向切口,显露后踝骨折并解剖复位后,选用T形钢板或1~2枚拉力螺钉从后向前固定。术后抬高患肢,抗感染、消肿、止痛治疗,待疼痛减轻后指导进行膝、踝关节主动功能锻炼。
作者:宋锦旗;邓雪峰;王雪冰;黄定根;陈飞强 刊期: 2016年第02期
2010年4月~2012年4月,我们手术治疗35例三踝骨折患者,效果满意,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35例,男23例,女12例,年龄20~58岁。骨折按Lauge-Hansen 分型:旋后外旋型16例,旋后内收型4例,旋前外展型7例,旋前外旋型8例。均为新鲜闭合骨折。待肿胀消退后手术,伤后至手术时间5~14 d。
作者:王玮;韩巍 刊期: 2016年第02期
2007年1月~2014年10月,我科依据不同Pipkin分型选择切开复位Her-bert螺钉内固定治疗15例股骨头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曹欣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带薄层肌肉岛状皮瓣修复胫骨慢性骨感染缺损创面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筋膜肌皮瓣逆行转位修复12例胫骨慢性骨髓炎后骨缺损并骨外露患者,皮肤软组织缺损为9~16 cm2。结果12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6~72个月。12例转移肌皮瓣均一期存活,伤口愈合时间14~21 d。1例肌皮瓣静脉回流障碍,行网状打孔并以肝素钠溶液冲洗网孔1周后皮瓣成活;1例皮瓣边缘部分坏死,经换药3周后愈合;所有感染均治愈。结论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筋膜肌皮瓣逆行转位修复胫骨慢性骨髓炎后骨缺损并骨外露疗效理想。
作者:覃松;喻忠斌;夏晓枫;车彪;刘骏;王凯 刊期: 2016年第02期
2009年10月~2015年2月,我科采用V-Y腱成形术联合Krackow缝合法治疗12例手术后跟腱再断裂患者,效果满意,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12例,男10例,女2例,年龄17~52岁。既往在外院手术9例,在我院手术3例。术后跟腱再断裂时间:<1周2例,2~4周7例,>1个月3例。其中2例伴有原伤口皮肤裂伤。所有患者均行急诊手术。
作者:王学磊;康志秋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髌骨合理设计后重塑在全膝关节置换( TKA)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股骨假体滑动轨迹及所需置换髌骨的形态,对56例TKA患者(72膝)术中进行髌骨合理设计并重塑,观察患者术后的关节活动度及疼痛情况,用KSS膝关节评分系统评定治疗效果。结果56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18个月。仅1例患者膝关节活动度70°,活动较差,但疼痛明显减轻;其余患者屈曲活动度在0°~110°。 KSS评分:优69膝,良2膝,中1膝,优良率达到98.6%。结论术中根据股骨假体滑动轨迹对髌骨合理设计并重塑,可以使未进行髌骨置换的TKA患者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作者:鲁木;马子君;史然利;柏文昆;周庆全;张大海;戴栋栋 刊期: 2016年第02期
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科采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联合植骨治疗25例老年股骨转子下粉碎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酒涛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比较应用纽扣钢板与带袢钢板两种内固定方法治疗新鲜Rockwood Ⅲ型以上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Rockwood Ⅲ型以上肩锁关节脱位患者,均为新鲜单纯肩锁关节脱位,不合并肩关节周围其他损伤。按单、双号分为纽扣钢板组(A组)和带绊钢板组(B组),每组30例。记录两组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采用Constant评分评价两组术前、术后6个月后的患肩功能;术后第3天及术后6个月测定喙锁距离分析复位丢失量。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7~24个月。两组切口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A组均少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 Constant 评分两组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复位丢失量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应用纽扣钢板内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复位丢失较小,固定安全、可靠,是治疗Rockwood Ⅲ型以上肩锁关节脱位较为理想的方法。
作者:王进;吴刚;江亚;张强;刘群;刘锴;杨祖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2012年1月~2015年1月,我科手术治疗14例肩胛骨骨折患者,效果满意,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14例,男11例,女3例,年龄19~55岁。左侧8例,右侧6例。肩峰喙突骨折1例,体部骨折12例,颈部骨折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7~14 d。
作者:李金生;谢学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2013年1月~2015年3月,我们对21例胸腰椎爆裂骨折并截瘫患者行后路椎体次全切钛笼植入钉棒固定术,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王治君;马天文;张宇;杨正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通过有限元法分析锁定钢板双层皮质、单层皮质固定和普通钢板双皮质固定3种方式固定锁骨中段斜行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建立锁骨中段斜行骨折,分别予以锁定钢板双皮质和单皮质固定以及普通钢板固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相同的加载和约束条件下模拟轴向压缩、顺时针扭转、逆时针扭转和三点弯曲4种工况,评价不同内固定方式的大等效应力、骨折块的大综合位移。结果①3种固定方式都可出现一定的内固定应力集中,但4种工况下单层皮质固定的大应力均明显高于其他两种方式。②位移情况:压缩工况三者无差别;扭转工况下,单层皮质固定的位移大于双皮质固定;弯曲试验中双层皮质固定大于单皮质固定。结论对于锁定钢板固定锁骨中段斜行骨折,单层皮质固定比双层皮质固定和普通钢板双皮质固定更容易出现应力集中,提示临床治疗应采用双层皮质固定。
作者:朱昌荣;章莹;肖进;郭晓泽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棘突椎板回植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椎管内肿瘤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棘突椎板回植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14例椎管内肿瘤患者。结果14例均获得随访,时间8~16个月。行X线或CT复查显示棘突椎板复合体回植后达到解剖复位,局部连续性骨痂形成。术后无骨不连、后凸畸形、再发性椎管狭窄等并发症。按JOA评分:优9例,良3例,可2例。结论棘突椎板回植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椎管内肿瘤,稳定脊柱,符合脊柱的生物力学特点,减少术后因瘢痕增生粘连导致的并发症,疗效满意。
作者:高俊;李志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比较脊柱后路三平面及二平面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分别采用三平面内固定30例、二平面内固定30例。对比两种内固定方式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手术前后椎体前后缘高度比值、Cobb角、疼痛VAS评分,并观察内固定物有无松动等。结果两种内固定方式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手术前后疼痛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0个月。均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现象。三平面内固定组术后及取出内固定后的Cobb角恢复、椎体前后缘高度比值均优于二平面内固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三平面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复位效果好,有利于后凸畸形矫正和维持矫正效果,可减少术后伤椎高度的丢失,不增加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可作为胸腰椎骨折手术内固定方式的首选。
作者:顾翔;赵乐;陈林;陈优民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分析微创截骨矫形后绷带外固定拇外翻治疗的效果。方法对519例(961足)拇外翻患者微创截骨矫形术后采用“8”字绷带缠绕外固定。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36个月。截骨均愈合,时间为12~20周。无骨折不愈合或假关节形成者。结论绷带外固定可以达到维持复位后的固定要求,使骨折愈合;与传统固定方法比较该方法具有方便、灵活、痛苦小且可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值得在一些特殊部位骨折固定中应用。
作者:高战鳌;张云;赵思桥;马顺前 刊期: 2016年第02期
2006年8月~2013年8月,我科应用内外侧联合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治疗45例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取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宋国全;詹世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骨科多发伤患者的精神状态往往被医务工作者忽视。作者调查了332例成年多发伤患者,男238例,女94例。发现130例(39.2%)患者受伤前就有精神疾病,其中包括74例(22.3%)抑郁症、56例(16.9%)物质滥用。这些患者在骨科住院期间没有得到充分的精神科治疗,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出院后随访指导。并发症发生率为19.9%(66例)。抑郁症显著增加并发症发生率。作者呼吁需要更加重视骨科多发伤患者的精神疾病治疗。
作者:胡孔足(摘译)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单纯后路骶骨整块切除、纱布填塞技术治疗累及S2水平原发恶性骶骨肿瘤的手术入路、切口选择、手术方法及并发症。方法采用单纯后路骶骨整块切除、纱布填塞技术治疗9例累及S2水平的原发恶性骶骨肿瘤患者,均未行腰骶部重建,其中脊索瘤6例,Ewing肉瘤2例,软骨肉瘤1例。用VAS评分评价手术前后疼痛程度,用改良Biagini评分评价手术前后神经功能。结果9例患者瘤体均顺利切除,截骨水平位于S26例,S33例。手术时间150~320(221.7±35.6) min,术中出血800~1800(1144±332.5) ml。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5~61个月。4例出现皮肤坏死后伤口感染,二次手术后伤口愈合。术前9例神经功能基本正常;术后2例括约肌功能基本正常,6例括约肌功能障碍、排尿排便刺激感存在,1例括约肌功能丧失、不能感觉排便刺激。6例术后存在神经性疼痛,治疗4个月后VAS评分为0.5~3分。1例Ewing肉瘤与1例软骨肉瘤复发;1例脊索瘤患者术后32个月死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结论单纯后路骶骨整块切除、纱布填塞技术能顺利完成S2水平骶骨整块切除手术,方法可靠,可达到彻底的肿瘤切除边缘;但其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对患者大小便功能影响较大。
作者:林斌;赵忠胜;庄泽民;史吉胜;陈志达;薛超;蔡弢艺;郭志民 刊期: 2016年第02期
2011年6月~2015年3月,我科采用不可吸收编织线( Ethibond Excel MB66)2道环扎加2个8字缝合外固定治疗35例髌骨严重粉碎性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董文林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单髁置换术治疗的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28膝)的资料。采用HSS评分对患者术后膝关节疼痛与关节活动度进行评估,测量术后膝关节力线,分析手术的适应症证及术后疗效。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32个月。28膝术后关节负重内侧间室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膝屈曲度为122°~135°(128.39°±4.69°),术后力线内翻角度为1.2°~4.0°(2.51°±0.10°)。术后HSS评分:优24膝,良2膝,可2膝。结论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症状改善明显、延缓全膝置换时间等特点,近期疗效较好。
作者:阮渊;王生介;刘伟峰;蒋小军;厉晓龙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分析关节镜下采用全内缝合技术修复半月板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关节镜下采用全内缝合技术修复68例半月板撕裂患者。随访时进行体格检查和MRI检查。采用改良Lysholm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采用Barrett标准评价临床愈合情况,根据MRI检查评价影像学愈合情况。结果68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8~68个月。患者交锁、打软腿、积液等症状体征完全消失,疼痛及关节功能明显改善。改良Lysholm评分由术前35~64(39.8±12.1)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85~100(91.8±7.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根据Barrett标准,59例(86.8%)获得半月板临床愈合。末次随访时MRI检查:58例(85.3%)完全愈合,8例(11.8%)部分愈合,2例(2.9%)未愈合。结论应用全内缝合技术修复半月板撕裂,半月板愈合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疗效满意。
作者:徐立;梁军;葛洪醒;金涛;周峰 刊期: 201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