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欣
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科采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联合植骨治疗25例老年股骨转子下粉碎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酒涛 刊期: 2016年第02期
人工关节磨损颗粒诱导全身的巨噬细胞迁移到关节假体周围,并刺激巨噬细胞释放多种趋化因子,其中巨噬细胞趋化性蛋白-1(MCP-1)在调节全身的单核/巨噬细胞趋化迁移和慢性炎症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单核/巨噬细胞是破骨细胞的前体细胞,减少单核/巨噬细胞的迁移和活化,有可能减轻与磨损颗粒相关的假体周围骨溶解。该文介绍磨损颗粒分类及其生物学特征,以及MCP-1-CCR2信号通路与磨损颗粒诱导的全身性巨噬细胞迁移、终导致假体周围骨溶解的研究进展情况。
作者:顾后筠(综述);戴闽;张斌(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Stoppa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髋臼骨折的疗效。方法对41例髋臼骨折患者采用改良Stoppa入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结果手术时间95~210(168.1±79.8) min,出血量550~1500(646.3±187.5)ml。骨折解剖复位率82.9%(34/41)。41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58(41.9±11.8)个月。改良Merle d′Aubigne-Postel评分14~19(17.1±1.3)分,其中优31例,良8例,可2例,优良率95.1%。结论采用改良Stoppa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髋臼骨折,临床功能满意,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解剖复位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
作者:杨照耀;吴涛 刊期: 2016年第02期
2006年8月~2013年8月,我科应用内外侧联合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治疗45例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取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宋国全;詹世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评估SLIC评分系统对下颈椎损伤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对76例下颈椎损伤患者行颈椎X线、CT、MRI检查和系统的神经学体检,按照SLIC系统的原则对骨折形态、间盘韧带复合体( DLC)状态和神经功能状态3个方面进行评估。根据影像学检查将骨折形态分为:无异常、压缩型、爆裂型、牵张型和旋转/平移型;将DLC损伤分为:无损伤型、不确定型、断裂型;根据神经学体检将神经损伤状态分为:无损伤、神经根损伤、完全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和持续脊髓压迫损伤。根据SLIC评分系统选择治疗方法,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76例均获得随访,时间9~22(12.6±1.2)个月。15例评分≤4分的患者选择非手术治疗,其中有4例评分=4分者转为手术治疗;8例评分=4分及53例评分≥5分的患者均选择手术治疗。治疗后除6例脊髓完全性损伤者神经功能无好转外,其余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 SLIC评分系统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且使用简单,易于掌握,此方法对于颈椎损伤的评估较全面和准确,可以作为患者临床治疗选择的依据。
作者:朱烨;何登伟;陈剑;刘飞俊;吴忠伟;朱科军;俞伟杨;盛孝永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比较脊柱后路三平面及二平面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分别采用三平面内固定30例、二平面内固定30例。对比两种内固定方式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手术前后椎体前后缘高度比值、Cobb角、疼痛VAS评分,并观察内固定物有无松动等。结果两种内固定方式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手术前后疼痛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0个月。均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现象。三平面内固定组术后及取出内固定后的Cobb角恢复、椎体前后缘高度比值均优于二平面内固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三平面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复位效果好,有利于后凸畸形矫正和维持矫正效果,可减少术后伤椎高度的丢失,不增加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可作为胸腰椎骨折手术内固定方式的首选。
作者:顾翔;赵乐;陈林;陈优民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分析微创截骨矫形后绷带外固定拇外翻治疗的效果。方法对519例(961足)拇外翻患者微创截骨矫形术后采用“8”字绷带缠绕外固定。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36个月。截骨均愈合,时间为12~20周。无骨折不愈合或假关节形成者。结论绷带外固定可以达到维持复位后的固定要求,使骨折愈合;与传统固定方法比较该方法具有方便、灵活、痛苦小且可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值得在一些特殊部位骨折固定中应用。
作者:高战鳌;张云;赵思桥;马顺前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比较微创单侧入路双侧减压固定与开放双侧减压固定治疗单间隙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将33例单间隙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微创单侧组采用通道下单侧椎间孔双侧减压单侧固定治疗(16例),开放双侧组采用双侧椎间孔双侧减压双侧固定治疗(17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术后椎间高度指数、ODI评分、VAS评分。结果微创单侧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均少于开放双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52个月。术后ODI及VAS评分两组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1),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年椎间高度指数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单间隙腰椎管狭窄症,微创单侧入路双侧减压单侧固定具有与开放双侧减压固定相似的临床及影像学疗效;微创单侧固定创伤小,手术及住院时间短。
作者:陈志文;刘晖;丁真奇;林斌;郭志民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比较高黏度与低黏度骨水泥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PKP)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行PKP治疗。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使用低黏度骨水泥,实验组使用高黏度骨水泥。比较两组患者疼痛VAS评分、ODI、生活质量SF-36评分、伤椎高度恢复及骨水泥渗漏率、术后骨水泥肺栓塞发生率情况。结果术后实验组:VAS评分1.7分±0.8分, ODI 22.6分±3.6分,SF-36评分85.5分±12.1分,Cobb角15.2°±2.1°,椎体高度19.9 mm ±0.9 mm;术后对照组:VAS评分2.6分±1.3分,ODI 28.3分±4.5分,SF-36评分70.3分±11.2分,Cobb角19.7°±2.4°,椎体高度18.5 mm ±0.6 mm;以上各项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骨水泥渗漏及术后近期肺栓塞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PKP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中,采用高黏度骨水泥临床疗效好,并发症少。
作者:笪晓伟;李启中;区杰雄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评价采用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采用前路或前后路联合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16例胸腰椎结核患者,术后抗结核药物治疗9~12个月。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48个月。9例术前神经功能障碍者术后均获得明显改善:改善至C级1例,D级1例,恢复至E级7例,无神经功能障碍加重者。除1例植骨融合延期外,其余患者植骨均愈合良好。 Cobb角术前22.6°~48.5°,术后10°~21°。结论胸腰椎结核采用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术,彻底清除病变组织,可重建脊柱稳定性,提高脊柱结核的治愈率。
作者:周三毛;郭卫春 刊期: 2016年第02期
2009年10月~2015年2月,我科采用V-Y腱成形术联合Krackow缝合法治疗12例手术后跟腱再断裂患者,效果满意,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12例,男10例,女2例,年龄17~52岁。既往在外院手术9例,在我院手术3例。术后跟腱再断裂时间:<1周2例,2~4周7例,>1个月3例。其中2例伴有原伤口皮肤裂伤。所有患者均行急诊手术。
作者:王学磊;康志秋 刊期: 2016年第02期
2011年1月~2014年1月,我科手术治疗20例胫骨中下段骨折合并后踝骨折患者,效果满意,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20~65岁。左下肢8例,右下肢12例。致伤原因:摔伤10例,扭伤4例,车祸伤6例。螺旋形骨折15例,斜行骨折5例,均为闭合骨折。其中11例术前即确诊后踝骨折,9例术后确诊后踝骨折。受伤至手术时间7~15 d。1.2治疗方法胫骨中下段骨折采用髓内钉固定7例,钢板固定13例。后踝骨折采用钢板固定14例,拉力螺钉固定6例。硬膜外麻醉下手术。患者仰卧位。髓内钉固定:取膝前方正中纵行切口,对骨折行轴向牵引并行手法闭合复位,插入主钉,安装远近端瞄准器置入远近端锁钉各2枚。钢板固定:C臂机透视达解剖复位后,在远端或近端先作一个长2~3 cm的皮肤切口,然后在骨表面置入解剖锁定接骨板。后踝骨折固定:均采用胫骨后外侧纵向切口,显露后踝骨折并解剖复位后,选用T形钢板或1~2枚拉力螺钉从后向前固定。术后抬高患肢,抗感染、消肿、止痛治疗,待疼痛减轻后指导进行膝、踝关节主动功能锻炼。
作者:宋锦旗;邓雪峰;王雪冰;黄定根;陈飞强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带薄层肌肉岛状皮瓣修复胫骨慢性骨感染缺损创面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筋膜肌皮瓣逆行转位修复12例胫骨慢性骨髓炎后骨缺损并骨外露患者,皮肤软组织缺损为9~16 cm2。结果12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6~72个月。12例转移肌皮瓣均一期存活,伤口愈合时间14~21 d。1例肌皮瓣静脉回流障碍,行网状打孔并以肝素钠溶液冲洗网孔1周后皮瓣成活;1例皮瓣边缘部分坏死,经换药3周后愈合;所有感染均治愈。结论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筋膜肌皮瓣逆行转位修复胫骨慢性骨髓炎后骨缺损并骨外露疗效理想。
作者:覃松;喻忠斌;夏晓枫;车彪;刘骏;王凯 刊期: 2016年第02期
近年来,髋关节前入路逐渐流行。作者研究了28具尸体半骨盆(10具是配对的,8具不是配对的)解剖股外侧皮神经的分支。发现股外侧皮神经有3种分布类型:一种为缝匠肌型(36%),特点是主干沿缝匠肌外侧缘分布,没有或者伴有一支很细的后侧分支;一种为后侧型(32%),特点是有一支粗的后侧支;一种为扇形(32%),特点是有很多相同粗细的分支。在50%标本中发现,股外侧皮神经在腹股沟韧带近侧分为2支或者2支以上。62%股外侧皮神经在髂前上棘内侧进入大腿,27%经过髂前上棘上方,11%经过髂前上棘外侧。股外侧神经始终行走在皮下脂肪组织深层。因此,作者认为髋关节前入路不可能完全避免损伤股外侧皮神经,其后侧支容易损伤。为减少神经损伤,切口要尽量靠外侧。
作者:胡孔足(摘译)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使用自制穿刺针经皮穿刺纤维环制备兔腰椎间盘退变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将18只新西兰大白兔分为实验组、假手术组及空白对照组。实验组及假手术组使用自制穿刺针穿刺L3~4、L4~5和L5~6椎间盘位置,实验组穿刺椎间盘深度为5 mm,假手术组钝性穿刺但不损伤椎间盘,空白对照组不作处理。术后3、6、9周每组取2只兔麻醉后行腰椎MRI检查,处死行大体观察并取椎间盘行HE染色及髓核蛋白多糖含量测定。结果术后3周开始实验组MRI信号强度、髓核蛋白多糖含量与其他两组相比明显下降( P<0.05),其后呈逐渐下降趋势,大体观察及HE染色显示实验组髓核及纤维环呈逐渐退变趋势。结论自制穿刺针经皮穿刺纤维环法能成功建立兔腰椎间盘退变模型,具有操作简单、损伤小、动物存活率高等优点。
作者:黄杰烽;郑杨;夏臣杰;何川;赵凯;杜文喜;陈俊杰;童培建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前临床治疗中全膝翻修术后常规采用闭式引流。作者将83例全膝翻修术随机分为引流组(42例)和非引流组(41例)。发现失血量分别为1856 ml 和1533 ml,非引流组输血量显著少于引流组。两组人口学分析、切口并发症、关节评分以及感染率无差异。因此作者认为,全膝翻修术后用闭式引流并无益处。
作者:胡孔足(摘译)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单髁置换术治疗的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28膝)的资料。采用HSS评分对患者术后膝关节疼痛与关节活动度进行评估,测量术后膝关节力线,分析手术的适应症证及术后疗效。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32个月。28膝术后关节负重内侧间室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膝屈曲度为122°~135°(128.39°±4.69°),术后力线内翻角度为1.2°~4.0°(2.51°±0.10°)。术后HSS评分:优24膝,良2膝,可2膝。结论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症状改善明显、延缓全膝置换时间等特点,近期疗效较好。
作者:阮渊;王生介;刘伟峰;蒋小军;厉晓龙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胸腰椎结核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术后复发的原因及再手术治疗的策略。方法对136例胸腰椎结核患者行一期经前路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及内固定,对其中15例术后复发合并窦道形成并经过保守治疗无效患者的复发原因进行分析,并均采取一期前路病灶清除、内固定取出、植骨融合、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的翻修术治疗。结果15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48个月。14例治愈,影像学检查显示植骨融合;1例再次复发,再次复发率为6.67%(1/15),经抗结核及换药4个月治愈。结论胸腰椎结核一期前路术后复发的主要原因与病灶清除不彻底、耐药性结核菌株出现、非活性异物过多放置、内固定松动失效、长期营养不良及不正规化疗有关;前路病灶的彻底清除及良好的植骨支撑、后路坚强的内固定结合有效的化疗可明显减少翻修术后结核的复发率。
作者:桂钱欢;李波;余雨;屈一鸣;卢旻鹏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性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68例无神经系统症状胸腰椎骨折患者按手术方式分微创经皮置钉(微创组,36例)和传统开放置钉(传统组,32例)。对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腰部疼痛VAS评分、伤椎前缘高度、Cobb 角、置钉位置进行观察和评估。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16~27(21.4±3.35)个月。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下地时间微创组较传统组均显著减少(P<0.05)。 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两组术后1周、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腰部疼痛术后1周微创组较传统组明显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钉优良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无神经损伤性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良好。
作者:卫秀洋;陈勇忠;王金星;黄哲 刊期: 2016年第02期
2010年2月~2012年8月,我科对21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颈后路单开门时,采用 Arch 钢板行颈椎管成形术,间断式固定C3,5,7或C3,6,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吴志伟;李大刚;杨俊;黄祖元;芮刚 刊期: 201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