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秀洋;陈勇忠;王金星;黄哲
目的:探讨手术体位对高龄患者腰椎后路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对65例年龄≥75岁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行后路手术,随机抽签分为俯卧位组(30例)和侧卧位组(35例),患者术前均行俯卧位或侧卧位功能训练。记录患者术前并存疾病、手术体位耐受情况、手术前后腰腿痛VAS评分及ODI、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CO2分压、椎弓根钉置钉破壁率、术后麻醉复苏时间、术后1年疗效优良率。结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CO2分压侧卧位组优于俯卧位组( P<0.01),术后麻醉复苏时间侧卧位组短于俯卧位组( P<0.01)。两组椎弓根钉置钉破壁率及疗效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VAS评分和ODI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获得1年随访。按Macnab改良标准评分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侧卧位腰椎后路手术能够有效提升高龄患者手术耐受性,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CO2分压。
作者:黎裕明;王华;戴海;庞俊峰;刘会江;黄宗贵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摘除加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腰椎间盘摘除加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术,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ODI)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AS)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估。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36(18±6.5)个月。患者术后疼痛均明显缓解,功能改善,术后ODI与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融合节段均骨性愈合。随访期间内cage位置正常,内固定物无断裂及滑脱。结论腰椎间盘摘除加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能增加脊柱的稳定性及脊柱融合率,缓解患者症状及改善功能,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张亚;冯虎;李健华;刁天月;蒋学军;杨挺 刊期: 2016年第02期
髋臼周围截骨术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有效手段,然而髋臼周围截骨术失败后行全髋置换术比较困难。作者分析了48例患者(52髋)髋臼周围截骨术失败后行全髋置换术,与96例常规全髋置换术配对。两组术前Harris评分无差异,然而术后前者Harris评分差,尤其是步态、活动能力、活动范围显著差于后者。按照Lewinnek′s髋臼假体安全区分析,前者显著差于后者。因此,作者认为髋臼周围截骨术失败后全髋置换术疗效不佳。
作者:胡孔足(摘译)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比较前路颈椎内固定手术后两种不同引流方法的效果。方法将11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术后给予负压引流)和实验组(术后给予无负压引流)。两组患者术式均为前路颈椎间盘摘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部位放置一条引流管,术后当天使用一次止血药物,观察两组患者伤口引流效果、拆线时间及住院时间等。结果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拆线时间、住院时间方面,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单个患者术后每日护理工作总耗时方面,实验组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两种引流方法对术后伤口引流、拆线及患者康复方面效果相同。采取无负压引流可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量。
作者:刘伟;薛茵;高德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2014年6月~2015年3月,我们将骨蜡封闭技术应用于外固定支架固定联合负压封闭引流( VSD )治疗113例患者,报道如下。
作者:薛文;管晓鹂;王增平;钱耀文;刘林 刊期: 2016年第02期
2007年1月~2014年10月,我科依据不同Pipkin分型选择切开复位Her-bert螺钉内固定治疗15例股骨头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曹欣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 MIS-T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可行性和早期疗效。方法采用MIS-TLIF治疗30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其中Ⅰ~Ⅱ度退行性或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12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伴节段性不稳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10例。均为单节段融合。结果手术时间127~209(168±41) min;术中出血量23~361(192±169) ml;术中X线照射时间72~136(104±32) s;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1.4~3.8(2.6±1.2) d。疼痛VAS评分术前(7.20±1.02)分,末次随访(1.71±0.6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椎间融合率为100%。未发生并发症。 X线片显示cage无移位、松动、下沉,椎弓根钉无松动、折断。结论 MIS-TLIF对腰椎的解剖结构破坏小,对椎旁肌肉的剥离少,患者术后恢复快,是一种有效、安全、损伤较小的手术方法,可用于腰椎不稳、局限节段椎间盘病变、≤Ⅱ度以下腰椎滑脱的患者;但手术时间较长,医患X线暴露较多。
作者:高爱国;赵鹏;张钦;程力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分析关节镜下采用全内缝合技术修复半月板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关节镜下采用全内缝合技术修复68例半月板撕裂患者。随访时进行体格检查和MRI检查。采用改良Lysholm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采用Barrett标准评价临床愈合情况,根据MRI检查评价影像学愈合情况。结果68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8~68个月。患者交锁、打软腿、积液等症状体征完全消失,疼痛及关节功能明显改善。改良Lysholm评分由术前35~64(39.8±12.1)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85~100(91.8±7.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根据Barrett标准,59例(86.8%)获得半月板临床愈合。末次随访时MRI检查:58例(85.3%)完全愈合,8例(11.8%)部分愈合,2例(2.9%)未愈合。结论应用全内缝合技术修复半月板撕裂,半月板愈合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疗效满意。
作者:徐立;梁军;葛洪醒;金涛;周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髌骨合理设计后重塑在全膝关节置换( TKA)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股骨假体滑动轨迹及所需置换髌骨的形态,对56例TKA患者(72膝)术中进行髌骨合理设计并重塑,观察患者术后的关节活动度及疼痛情况,用KSS膝关节评分系统评定治疗效果。结果56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18个月。仅1例患者膝关节活动度70°,活动较差,但疼痛明显减轻;其余患者屈曲活动度在0°~110°。 KSS评分:优69膝,良2膝,中1膝,优良率达到98.6%。结论术中根据股骨假体滑动轨迹对髌骨合理设计并重塑,可以使未进行髌骨置换的TKA患者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作者:鲁木;马子君;史然利;柏文昆;周庆全;张大海;戴栋栋 刊期: 2016年第02期
骨科多发伤患者的精神状态往往被医务工作者忽视。作者调查了332例成年多发伤患者,男238例,女94例。发现130例(39.2%)患者受伤前就有精神疾病,其中包括74例(22.3%)抑郁症、56例(16.9%)物质滥用。这些患者在骨科住院期间没有得到充分的精神科治疗,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出院后随访指导。并发症发生率为19.9%(66例)。抑郁症显著增加并发症发生率。作者呼吁需要更加重视骨科多发伤患者的精神疾病治疗。
作者:胡孔足(摘译)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单纯后路骶骨整块切除、纱布填塞技术治疗累及S2水平原发恶性骶骨肿瘤的手术入路、切口选择、手术方法及并发症。方法采用单纯后路骶骨整块切除、纱布填塞技术治疗9例累及S2水平的原发恶性骶骨肿瘤患者,均未行腰骶部重建,其中脊索瘤6例,Ewing肉瘤2例,软骨肉瘤1例。用VAS评分评价手术前后疼痛程度,用改良Biagini评分评价手术前后神经功能。结果9例患者瘤体均顺利切除,截骨水平位于S26例,S33例。手术时间150~320(221.7±35.6) min,术中出血800~1800(1144±332.5) ml。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5~61个月。4例出现皮肤坏死后伤口感染,二次手术后伤口愈合。术前9例神经功能基本正常;术后2例括约肌功能基本正常,6例括约肌功能障碍、排尿排便刺激感存在,1例括约肌功能丧失、不能感觉排便刺激。6例术后存在神经性疼痛,治疗4个月后VAS评分为0.5~3分。1例Ewing肉瘤与1例软骨肉瘤复发;1例脊索瘤患者术后32个月死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结论单纯后路骶骨整块切除、纱布填塞技术能顺利完成S2水平骶骨整块切除手术,方法可靠,可达到彻底的肿瘤切除边缘;但其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对患者大小便功能影响较大。
作者:林斌;赵忠胜;庄泽民;史吉胜;陈志达;薛超;蔡弢艺;郭志民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比较高黏度与低黏度骨水泥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PKP)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行PKP治疗。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使用低黏度骨水泥,实验组使用高黏度骨水泥。比较两组患者疼痛VAS评分、ODI、生活质量SF-36评分、伤椎高度恢复及骨水泥渗漏率、术后骨水泥肺栓塞发生率情况。结果术后实验组:VAS评分1.7分±0.8分, ODI 22.6分±3.6分,SF-36评分85.5分±12.1分,Cobb角15.2°±2.1°,椎体高度19.9 mm ±0.9 mm;术后对照组:VAS评分2.6分±1.3分,ODI 28.3分±4.5分,SF-36评分70.3分±11.2分,Cobb角19.7°±2.4°,椎体高度18.5 mm ±0.6 mm;以上各项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骨水泥渗漏及术后近期肺栓塞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PKP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中,采用高黏度骨水泥临床疗效好,并发症少。
作者:笪晓伟;李启中;区杰雄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撬拨复位结合Ilizarov技术在治疗胫骨平台Schatzker Ⅳ~Ⅵ型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撬拨复位结合Ilizarov技术治疗31例胫骨平台SchatzkerⅣ~Ⅵ型骨折患者。参照膝关节Hohl评分标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3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骨折处全部愈合。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功能优22例,良6例,可3例,优良率90.3%。结论撬拨复位结合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平台Schatzker Ⅳ~Ⅵ型骨折疗效确切,具有微创、能早期负重的优点,尤其适合软组织条件差的患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赵志明;董桂贤;于桂泳;张宁;刘鹏;刘玉民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封闭负压引流( VSD)技术结合逆行掌背动脉穿支岛状皮瓣、掌长肌腱移植修复手背复合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VSD技术结合逆行掌背动脉穿支岛状皮瓣、掌长肌腱移植修复11例手背复合组织缺损患者。组织缺损面积1.8 cm ×2.0 cm ~3.0 cm ×6.0 cm,切取皮瓣面积2.0 cm ×2.5 cm ~3.5 cm ×7.0 cm。结果切取第2掌背动脉穿支岛状皮瓣7例,第3掌背动脉穿支岛状皮瓣2例,第4掌背动脉皮瓣皮支岛状皮瓣2例。皮瓣全部成活,无皮瓣感染病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7~25个月。伤指关节功能、皮瓣外形较满意。末次随访时按手指总主动活动度( TAM)标准评估伤指功能:优6例,良3例,中2例。结论 VSD可有效控制创面炎症,结合逆行掌背动脉穿支岛状皮瓣、掌长肌腱移植修复手背复合组织缺损,外形及功能恢复满意、血运可靠,是一种较好的修复方法。
作者:张友;周宏斌;成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有限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支架治疗Schatzker 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手术治疗55例SchatzkerⅤ型(31例)和Ⅵ型(24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中先透视下闭合复位或辅以小切口复位胫骨平台内外侧髁,并给予螺钉固定,再应用外固定支架固定,对塌陷骨折撬拨复位人工骨填充。结果骨折解剖复位39例,近解剖复位1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54个月。骨折愈合时间4~7个月。末次随访膝关节功能按Rasmussen评分标准:优32例,良15例,可7例,差1例,优良率85.5%。切口并发症7例(12.7%):其中切口浅表感染2例,钉道感染5例,未发生深部感染,骨髓炎及骨不连。结论有限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支架治疗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可获得满意临床疗效,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骨折愈合快等优点。
作者:刘潮坚;石昭宏;蔡拉加 刊期: 2016年第02期
2010年2月~2012年8月,我科对21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颈后路单开门时,采用 Arch 钢板行颈椎管成形术,间断式固定C3,5,7或C3,6,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吴志伟;李大刚;杨俊;黄祖元;芮刚 刊期: 2016年第02期
2006年8月~2013年8月,我科应用内外侧联合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治疗45例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取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宋国全;詹世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CT在肩关节骨性Bankart损伤中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急诊收治26例单肩骨性Bankart损伤患者,除采用X线正位、轴位、穿胸位检查外,再予以CT检查,扫描层厚3 mm,并由1位影像科医师及1位骨科医师独立读片。结果26例患者中,X线正位及穿胸位片仅发现11例存在关节脱位,并未发现骨性损伤;而CT检查发现26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骨性损伤。结论 Bankart损伤由于其解剖位置、骨折片大小而导致单纯X线检查无法确诊,CT检查在骨性Bankart损伤的早期具有更好的辅助诊断作用。
作者:许金樱;庄汝杰;许向东;吴龙兴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单髁置换术治疗的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28膝)的资料。采用HSS评分对患者术后膝关节疼痛与关节活动度进行评估,测量术后膝关节力线,分析手术的适应症证及术后疗效。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32个月。28膝术后关节负重内侧间室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膝屈曲度为122°~135°(128.39°±4.69°),术后力线内翻角度为1.2°~4.0°(2.51°±0.10°)。术后HSS评分:优24膝,良2膝,可2膝。结论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症状改善明显、延缓全膝置换时间等特点,近期疗效较好。
作者:阮渊;王生介;刘伟峰;蒋小军;厉晓龙 刊期: 2016年第02期
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科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结合克氏针固定治疗40例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王华;林博文;吕猛;周天健 刊期: 2016年第02期